最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孔子
- 格式:pdf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17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子高一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子大家好,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子。
孔子是一位活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伟大的老师和哲学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啦!虽然距离现在这么久远,但是孔子的许多教导至今仍然充满智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孔子从小就很聪明,他爱学习,而且学习特别快。
小时候孔子就开始读书识字,渐渐地变得无所不知。
等长大后,孔子就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老师,有很多学生跟随他学习。
不过令我最钦佩的是,孔子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他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吃很普通的食物,穿很普通的衣服。
我觉得这样谦逊朴素的品质真的很可贵。
孔子除了当老师教书之外,还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讲述如何做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为人处世。
比如孔子教导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还有"有教无类"的道理,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孔子虽然活在很久以前,但他提出的许多做人处世的原则至今仍然非常实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比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谦逊有礼等等,这些都是孔子教导我们的基本品德。
我觉得这些道理不但适用于古代,在现代社会同样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
孔子一生都在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并亲自以身作则。
他是一位非常有操守、高尚的人。
有一次,他的学生们问他:"老师,如果有人对您无理,你会怎么办?"孔子说:"如果这个人有道理,我自然要虚心接受他的意见。
如果这个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我也不会跟他一样无理取闹,还是应该保持善良和有礼貌。
"看啊,孔子教导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
④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民本思想)②用人策略:选贤任能,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
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事迹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非凡的才华、卓越的领导能力或伟大的贡献影响了整个世界。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其引人入胜的事迹。
1. 古代中国名人事迹1.1 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孔子,被尊称为大师,是中国古代最受敬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并通过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弟子们编纂了“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和对学生们的教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刘备(公元161年 - 公元223年)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被尊称为“先主”。
刘备以其仁德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
他创建了一个相对公正和富有道德的政权,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并与孙权、曹操等其他诸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尽管蜀汉最终灭亡,但刘备的事迹仍然被后世传颂。
2. 国外历史名人事迹2.1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 -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希腊的伟大征服者,他创立了广阔的亚历山大帝国。
他带领军队征服了希腊、埃及、波斯等地,被认为是军事和政治策略的天才。
亚历山大还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使希腊文化在东方得到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尼尔斯·玻尔(1885年 - 1962年)尼尔斯·玻尔是丹麦物理学家,以其对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的理论贡献而闻名。
他在描述原子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玻尔模型,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物理学的贡献为理解原子领域的现象和发展现代科技提供了关键的思想。
3. 名人事迹的启示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事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首先,许多历史名人以其杰出的能力、智慧和领导才能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成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努力和决心是可以超越自己的。
其次,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提醒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1.[2020·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材料一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
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
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
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
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
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材料二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
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
(5分)(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
(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习得当贵族阶级种种之礼义。
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
……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
孔子居文献之邦”可得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
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可得仁、礼、中庸。
第(2)问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
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蕴隆而出”概括可得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塑造国民性格。
第二小问“品质”,结合材料一“丰、镐旧物,散失无存”和材料二“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可得积极进取,责任担当,胸怀天下。
答案:(1)因素: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进行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1)关于“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
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关于“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2)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
第38讲东西方的先哲考点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b)(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德,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对待传统文化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
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1.“哇塞,司马迁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评价可老厉害了!就像看到一座超级高的山。
比如说咱读孔子的故事,可不就觉得他像那高山让人敬仰嘛。
”(例子:读孔子故事如望高山,如敬仰“这句超棒” 棒。
)2.“嘿,孟子夸孔子‘圣之时者也’,有次我和小伙伴讨论,那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
这也太牛了吧。
”(例子:讨论孔子如找宝藏,如牛“这句好牛” 牛。
)3.“哎呀,朱熹赞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咱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学习孔子思想的时候,多让人佩服。
”(例子:学孔子思想如见明灯,如佩服“这句好佩服” 佩。
)4.“哇哦,康有为说孔子‘为万世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主’,这不是很霸气嘛!有次看到这句话,就像看到了一个超级英雄。
”(例子:看康有为评价如见英雄,如霸气“这句好霸气” 气。
)5.“嘿,司马迁还说孔子‘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那么一种向往的感觉。
就像渴望得到宝贝。
比如咱努力向孔子学习,那叫一个有动力。
”(例子:向孔子学习如有动力,如向往宝贝“这句好有动力” 力。
)6.“哎呀,子贡评价孔子‘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咱就像看到了天空一样遥不可及。
比如想到孔子的智慧,多让人惊叹。
”(例子:想孔子智慧如望天空,如惊叹“这句好惊叹” 叹。
)7.“哇,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有次琢磨这句话,就像在解一个神秘的谜语。
这可太有意思了吧。
”(例子:琢磨老子评价如解谜,如有意思“这句好有意思” 思。
)8.“嘿,伏尔泰夸孔子‘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有那么一种惊喜的感觉。
就像突然收到一份大礼。
比如了解到外国名人也赞孔子,多让人开心。
”(例子:知伏尔泰赞如收大礼,如开心“这句好开心” 心。
)9.“哎呀,爱默生说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咱就像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比如对比孔子和华盛顿,那叫一个厉害。
”(例子:比孔子华盛顿如见领袖,如厉害“这句好厉害” 厉。
)10.“哇哦,林语堂赞孔子‘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这就像找到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
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1、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2、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