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
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树目和分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七年级生物《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蒸腾作用的定义: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 蒸腾作用的意义: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3. 蒸腾作用的过程: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气孔→大气。
4.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和部位:叶片和叶柄,其中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过程和主要器官。
2. 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意义和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
2. 使用图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叶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叶片与水分散失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重要性。
4. 实物演示:使用实物模型和图示,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和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强调主要器官和部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蒸腾作用定义、意义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评估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蒸腾作用的图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三)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教学用具: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板书计划:第二节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一、概念二、过程三、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四、与人类的关系1、在生产上的应用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教学过程: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梧州高中黎晓明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教学用具: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板书计划:第二节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一、概念二、过程三、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四、与人类的关系1、在生产上的应用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教学过程: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四)_高中生物教案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四)教学目标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
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一实验探索目的;1 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
异
二实验原理;1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才
气孔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2 蒸腾部位;主要是叶
三实验步骤;1 植物的蒸腾现象[1] 选材;两个大小相同的枝条,一
枝条叶片不做任何处理,一枝条叶片上下两面涂上凡士林【2】分别用AB 两个干燥透明塑料袋套住两个枝条,用细线扎紧袋口【3】光照两小时,观察两个袋内是否有水珠形成,判断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 植物叶片上下表面的蒸腾作用的差异;【1】取四株大小相同的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一下出理;A 不出理 B 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
林 C 叶片上下涂上凡士林 D 切去叶片在切口处涂上凡士
林【2】将四株枝条插入四支试管中,分别编号【3】每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水,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食用油【4】标记液面高度【5】光照,观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年级生物《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认识到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蒸腾作用的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 蒸腾作用的意义:(1)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向上的动力。
(2)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3)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
(4)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及过程。
2. 教学难点: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蒸腾作用的意义。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蒸腾作用的兴趣。
2. 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详细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蒸腾作用。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蒸腾作用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蒸腾作用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蒸腾作用定义、意义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政和县石屯中学马仁灿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
蒸腾作用不仅能促进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对植物体自身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奠定了知识基础。
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以此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节课题内容主要是通过演示和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的吸收作用,明白植物体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而吸收的水分对植物体有何用处呢?在学生意识中较模糊,一些学生可能知道一小部分用于构成植物体,而大部分的水分到哪儿去了,学生不是很了解。
只对炎热的夏天行走在树林下感到凉爽深有体会,却不知凉爽的真正原因;此外,对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很少做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1)通过演示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分析,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阅读教材、分析插图,从而说出水分吸收、运输、蒸腾的过程,训练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2)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准备:1、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2、“蒸腾作用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示意图”挂图。
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教师展示演示实验,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引路。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知道蒸腾作用的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了解蒸腾作用与水分循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植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蒸腾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蒸腾作用与水分循环的关系。
2.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植物图片。
3. 实验材料:盆栽植物、透明塑料袋、标记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叶片,提问:“你们知道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有什么作用吗?”2. 讲解:1. 介绍蒸腾作用的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 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植物吸收养分、调节体温、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雨等。
3. 阐述蒸腾作用的过程:水分从土壤被植物根部吸收,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运输到叶片,通过气孔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大气中。
3. 实验:1. 准备实验材料,将盆栽植物套上透明塑料袋,并在叶片上标记气孔。
2.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引导学生理解这是蒸腾作用产生的。
3. 讨论:为什么气孔会散失水分?水分散失对植物有什么影响?5. 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在不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叶片湿度,思考蒸腾作用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蒸腾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控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植物的水分平衡,提高作物产量。
2. 讨论人类如何利用蒸腾作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墙体等,以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享观察作业,讨论蒸腾作用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过程。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实验标题:植物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蒸腾作用,以及植物水分的散失
实验材料:4具相同的植物、4份相同的培养基、1个温度湿度计、1台烧水装置、1台实验室干燥箱
实验仪器原理:温度湿度计用于测量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烧水装置用于提供室内湿度;实验室干燥箱可以调节测量室内湿度和温度。
实验步骤:
(1)将4份培养基倒入4具容器中,在每个容器中放入一具相同的植物;
(2)调节实验室干燥箱,将温度定在20℃,湿度定在30%;
(3)打开烧水装置,将室内湿度增至60%;
(4)等待24小时,测量植物温度和湿度;
(5)记录实验数据,并观察植物表面是否出现水滴。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内湿度从30%增至60%时,植物水分散失明显,出现在植物表面的水滴数量增加,表明室内的湿度升高,水分通过蒸腾散失。
实验结论:植物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而蒸腾的强度主要受室内湿度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探讨影响植物蒸腾强度的因素。
3. 通过实验测定植物叶片的蒸腾强度,并分析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蒸腾作用是植物通过气孔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它是植物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水分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蒸腾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蒸腾量,通常用毫升/平方米/小时表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生长健康的山茶树叶片、透明塑料袋、天平、剪刀、尺子、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CO2浓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单面刀片、尖头镊子、小培养皿、lmol/L硝酸钾溶液、lmol/L氯化钙溶液、1mol/L蔗糖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选取生长健康的山茶树,选择树冠中部成熟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2. 将叶片剪成一定面积的圆形,并用天平称量其初始重量。
3. 将叶片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密封并置于实验室内。
4. 分别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和CO2浓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取出叶片并称量其最终重量。
5. 计算蒸腾强度:蒸腾强度 = (最终重量 - 初始重量) / (实验时间× 叶片面积)。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植物蒸腾强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蒸腾强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叶片气孔开启程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2. 湿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湿度降低时,植物蒸腾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低湿度条件下,叶片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梯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3. 风速对蒸腾强度的影响:微风有利于蒸腾,强风则抑制蒸腾。
这是因为微风可以加速叶片表面水分的蒸发,而强风则会带走叶片表面的热量,降低叶片温度,从而抑制蒸腾。
4. CO2浓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CO2浓度低时,植物蒸腾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低CO2浓度条件下,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蒸发与蒸腾》导学案
一、导入
1. 问题引入:你知道水是怎么从地面上消失的吗?为什么无意候水会在太阳底下消失得很快呢?
2. 目标导向: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了解蒸发和蒸腾的观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二、观点诠释
1. 蒸发:水分子受热能的作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2. 蒸腾: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经过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输送到叶片,再被太阳照射加热,水分分子从气孔散发出来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
1.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速度。
2. 实验二:观察植物叶片在阳光下的蒸腾现象。
四、现象诠释
1. 蒸发和蒸腾都是水分子受热能作用而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但蒸腾是由植物体内水分分子经过植物体内导管输送到叶片后再被太阳照射加热而发生的。
2. 蒸发和蒸腾在自然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气候、维持大气湿度和降水量等。
五、拓展应用
1.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蒸发和蒸腾对自然界的影响,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展示这种影响。
2.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蒸发和蒸腾现象,并记录下来,做一份观察报告。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蒸发和蒸腾的观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蒸发和蒸腾的奥秘,并为珍爱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提出。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掌握这些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吧!。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组成员:曹文治,陈建钊一·实验探索目的1、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2、蒸腾部位:(1)叶片:通过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进行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stommataltrspiration):约占总蒸腾量的90%以上。
通过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进行的蒸腾叫做角质层蒸腾(cuticular trspiration ):约占5%~10% (2)茎枝:从茎表皮的皮孔进行蒸腾称为皮孔蒸腾(lenticular stommatal trspiration ):约占0.1%)。
3、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
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三·实验材料、仪器、药品(1)材料: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
(2)仪器:试管架、试管若干、透明塑料袋七个左右、棉花;(3)药品:凡士林、食用油。
四·实验步骤1、植物的蒸腾现象(1)选材: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
(2)插管: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两个同一型号的小试管内,枝条要插到试管底,并在两支试管外壁标上A、B。
(3)加液:在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红墨水染红的水,保持两试管内红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
“探究植物的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设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知道植物能够散失水分,但不一定清楚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叶片散失的,因此设计此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得出结论,以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材料准备:2盆盆栽天竺葵、透明塑料袋若干个,扎绳、剪刀等。
学生准备:(利用一天完成)课前一周根据老师的布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从哪个器官散失的。
教师准备:展示学生设计,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其他学生针对所展示的设计提出问题,互相评说,共同探讨,教师稍加点评。
然后出
示教师的实验设计供学生参考。
(如下图)。
小组讨论:
1、为什么要选用塑料袋?
2、如果没有塑料袋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实施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
(2)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
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活动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他评和师评。
评价的指标包括计划的可行性、实验装置搭建的完成度、数据的可靠性、报告的可观赏性以及
小组成员分工参与的合理性。
蒸腾作用水分的散失实验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红柳沟镇中学朱春亮
初中生物教材关于“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阔叶植物,用一个不漏气且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几片叶子上,袋口扎紧。
对植物浇水后,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从而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在演示实验之后,教材中又提到“植物所吸收的水分大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但上面的实验没有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所以学生对蒸腾作用仅仅是有一个感性的理解,对所吸收水分大约99%用于蒸腾作用理解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摸索,结合教材演示实验,增加设计蒸腾作用实验如下:
1、实验原理
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小环境中,利用干燥剂(硅胶)收集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与植物吸收水分进行比较,说明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2、实验仪器和材料
电子天平,玻璃钟罩,10毫升量筒,平板玻璃,蒸腾旺盛的植物枝条,硅胶,医用纱布。
3、实验方法、步骤和装置图
3.1用电子天平称取等质量的硅胶(30克左右)和纱布,用纱布(单层)将硅胶包裹,放在干燥容器中备用;分别称2只量筒的质量,然后,各加入10克水。
3.2将玻璃水平放在桌子或其它架子上,2只量筒分开放在玻璃板上,一只量筒插入植物枝条(图甲),插入前把插入量筒部分先在清水中蘸一下;另一量筒做为对照(图乙)。
3.3用玻璃钟罩分别将2只量筒罩上,并在2钟罩内都放置装有硅胶的纱布袋,钟罩边沿涂抹凡士林。
3.4过一段时间后,打开钟罩,慢慢抽出植物枝
条,观察和记录2只量筒内的水面下降情况。
取出量
筒和装有硅胶的纱布袋,分别称质量。
3.5计算量筒内被吸收水的质量和纱布袋增加的
质量,并比较和分析。
计算公式如下:
蒸腾散失水的质量 = 甲袋质量 - 乙袋质量
被吸收水质量 = 乙量筒水质量 - 甲量筒水质量4、分析图甲图乙
蒸腾作用装置示意图
装有硅胶
的纱布袋
4.1该实验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植物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散失的水分到哪里去,有利于理解植物对水的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的整个过程。
通过对照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插枝条的量筒的水分蒸发很不明显。
4.2通过计算实验前后装硅胶纱布袋水增加的量与量筒中水减少的量比较,较好地说明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都用于蒸腾作用,从而导出教材中的结论“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大约99%用于蒸腾作用”,这样比较自然。
同时,为蒸腾作用的意义讲解做铺垫,有利于学生接受相关知识。
4.3在演示实验之后,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和延伸。
如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照、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外界条件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蒸腾作用的比较等相关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说明
课堂演示实验时,植物枝条插入量筒部分先蘸一下清水,目的是减少从量筒中取出枝条时沾水所产生的误差。
如果冬天温度比较低,可用浴霸灯照射,但浴霸灯不应太靠近装置。
实验前后称硅胶袋质量和量筒中水的质量时,需要操作迅速,用电子天平可以减少由于操作时间长而产生的误差。
附:蒸腾作用装置放大示意图
图甲图乙蒸腾作用装置示意图装有硅胶的纱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