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婴儿正常脑髓鞘发育
- 格式:pdf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6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年龄为产前至 6 岁以内,此阶段对儿童未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
千年宣言曾提出“让每个儿童拥有最佳人生开端”。
为此必须关注儿童早期,尤其是 3 岁前,因为此时是人类智力、心理、体格发展极为迅速的关键期,对儿童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特别重要。
大脑的良好发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外研究表明,投资儿童大脑比任何其它投资都更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试想我国数亿儿童,如果每人智商提高几个百分点,将会给国、民带来多大的益处!一、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脑发育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医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均证实在儿童早期促进智力、人格、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益于一生。
脑科学研究认为,脑在基因决定下从受精卵伊始到生后不停地发展,但在不同时期速度不同,不仅有快慢之分,且在特定时期有质的飞跃。
一个人的智力50 %在4岁前完成,30 %在4~8岁前完成,20%在8~17岁前完成。
大脑的重量 1 岁是出生时的 2 倍,2 岁是出生时的 3 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 ,3 岁时既已接近成人脑重。
图 1 婴儿大脑皮质发育外形胎儿在母体内平均每分钟生成25 万个神经细胞。
因此生前大脑所发生的一切对其一生亦有重大影响。
生后的最初几年,神经细胞继续长大,每个都有能力发展出上千个树突。
大脑的发展从出生到 3 岁主要集中在脑细胞之间连结的扩张上。
在良性刺激下脑的高速发展持续到入小学后明显减慢。
提示脑在后天努力过程中存在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儿童早期脑发育将奠定其一生的基础,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命运。
二、早期脑发育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甚至比体格更快。
新生儿体重为成人的5%,脑重却已是成人的25%,六个月时增至成人的50% 。
围绕着轴突的螺旋形髓鞘在出生时就出现了。
大脑髓鞘的隔离状态随后才完成。
在大脑中,髓鞘的完成从后到前进行,由于视觉神经中心处在大脑后部,语言中心居中,理智中心靠前。
各个月龄脑髓鞘化范围。
结果:(1)灰白质分辨分为5期:Ⅰ期为新生儿期,脑白质在T1WI呈低信号,在T2 WI上呈高信号,灰质区在T1WI呈略高信号,在T2 WI上呈略低信号,灰白质对比清晰;Ⅱ期为2~5个月,在T1WI上可见灰白质呈等信号,在T2 WI上灰白质信号表现与I期相同;Ⅲ期为6~9个月,在T1WI上白质呈略高信号,在T2 WI上灰白质呈等信号;Ⅳ期为10~18个月,此期灰白质信号反转,信号表现与I期相反;Ⅴ期为19个月以上,灰白质信号接近成人。
(2 )脑髓鞘化规律:从下到上,从中心到周围,从背侧到腹侧。
结论:脑灰白质分辨的5期MRI表现,反映了脑髓鞘发育的过程,掌握各个月龄的MRI 信号特点对判断脑发育是否落后十分重要。
新生儿和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I.关于髓鞘形成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陈炽贤摘要目的:通过本研究建立中国婴儿正常脑髓鞘化的时间表。
材料与方法:选100例2岁以内的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按月龄分成5组,用0.35TMR仪在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上分别观察髓鞘形成的进程及在T2WI上对灰白质分辨进行分期。
结果:(1)灰白质分辨分为5期,新生儿100%属Ⅰ期,6个月内的婴儿88%为Ⅱ期,6个月以上的婴儿20%为Ⅲ期、80%为Ⅳ期,14个月时达Ⅴ期,18个月时接近成人。
(2)髓鞘化时间,后颅窝结构3~4个月时即达成人早期,内囊后肢在6个月内、前肢在7~10个月,胼胝体压部是4个月、膝部是6个月,顶枕叶10个月,额叶12个月,颞叶15~18个月,皮层下的白质持续到2岁以后。
(3)结论:脑灰白质分辨的5期,反映了脑发育的过程,与月龄关系密切,对判断脑发育是否落后非常重要。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1.脑组织的发育:小儿的脑组织在出生后将继续发育,儿童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大脑的皮层上层特别脆弱,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尤其是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更为明显。
2.脑重量和体积:小儿的脑重量和体积相对成人要小很多,与体重成正比。
出生时,婴儿的脑重约占其体重的百分之十,而成年人的脑重只占体重的百分之二3.神经连接和突触形成:小儿神经系统中的突触连接相对不稳定,脑回路的构建需要通过大量的突触形成和修剪,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种重塑能力在小儿时期特别强,但也使得小儿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例如婴儿期过度的刺激可能导致神经元连接的异常发育。
4.脑室系统:小儿的脑室系统比成人要大。
脑室是脑内腔的一部分,负责生成和循环脑脊液。
由于小儿神经组织的生长和发育非常快,所以脑室系统在小儿期会相应地扩大。
5.脊髓发育:小儿的脊髓发育相对不成熟,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之间的比例也不同于成人。
这意味着小儿神经系统对于脊髓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差,同时使小儿在脊髓损伤时更容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二、小儿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1.发育阶段:小儿神经系统在婴幼儿时期经历了快速的发育阶段,这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建立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时期。
神经元的数量在婴儿期急剧增加,神经突触和突触传递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
2.神经可塑性:小儿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表现出较高的神经可塑性。
这意味着小儿大脑能够更快地对学习和记忆进行适应,但同时也意味着小儿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更高,对不良刺激的响应更强烈。
3.神经传导速度:小儿的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比成人要慢。
这是因为小儿的神经纤维和髓鞘不完全发育,导致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较慢。
4.睡眠和觉醒:小儿的睡眠和觉醒周期与成人不同。
新生儿时期,他们的睡眠时间较长,但睡眠深度较浅,觉醒时间较短。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睡眠周期逐渐规律,但仍然比成人要多。
综上所述,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组织发育不完全、神经连接和突触形成的重塑能力、脑室系统发育、脊髓发育不成熟等。
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 R I研究 1关于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王晓明 陈丽英 杨洪涛 陈炽贤摘要 目的:揭示发育期小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
材料和方法:选100例2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按月龄分7组,在T1W I上测量脑室大小,在加重T2加权像(H T2W I)上测量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的宽度。
结果:(1)3~6个月时脑室前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分别为0131±0104、0116±0103;(2)婴儿脑外间隙显示双层结构者占5018%,3~6个月时额叶及颞极前方脑外间隙、外侧裂、纵裂宽度分别为3131±1129mm、4125±2.34mm、5148±1.86mm、3138±1.37mm;(3)侧脑室前角形态分三种,蜡烛台形2810%、Y形6710%、平行形510%;新生儿透明隔腔占8313%。
结论:(1)脑室指数中,前角指数和尾状核指数最可靠,是判定脑室大小的依据;(2)新生儿期存在透明隔腔是正常的。
侧脑室前角形态在新生儿期以蜡烛台形为主,婴儿期以Y形为主;(3)脑外间隙在3~6个月时最宽,脑外间隙可分出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以前者为主。
关键词 脑室 磁共振成像 婴儿,新生M R i m ag i ng study on nor ma l neona ta l and i nfan t bra i n ma tura tion(Part ):ven tr icular size and extracerebra l space W ang X iao m ing3,Chen L iy ing,Y ang H ong tao,et a l.3D ep a rt m en t of R ad iol2 ogy,the S econd A f f ilia ted H osp ita l,Ch ina M ed ica l U n iversity,S heny ang110003 Abstract Pu rpo se:To m easu re the ven tricu lar size and ex tracereb ral space of no rm al neonates and infan ts.M aterials and m ethods:O ne hundred cases w ith in2years of age and w ithou t sign ifican t neu ro logic symp tom s w ere selected fo r study.T hey w ere divided in to7age group s.T he ven tricu lar size w as m easu red on T1W I,the w idth of ex tracereb ral space,sylvian fissu re and in tercereb ral fis2 su re w ere m easu red on heavy T2W I.A0.35T superconductive m agnet w as u sed.R esu lts:(1)T he ex tracereb ral space of infan ts cou ld be differen tiated in to tw o parts in50.8%of cases.T he w idth of the ex tracereb ral space at the fron tal,tempo ral,sylvian fissu re,and in tercereb ral fissu re w ere3.31±1.29mm,4.25±2.34mm,5.48±1.86mm,3.38±1.37mm respectively.(2)T he shape of the fron tal ho rn s w ere of candlestick type in28%,Y shape in67%and parallel shape in5%.Sep tal pel2 lucidum space ex isted in mo st no rm al neonates w ith an incidence of83.3%.Conclu si on:(1)Among the ven tricu lar indices,the b ifron tal index and b icaudate index w ere mo st reliab le and cou ld be u sed to evaluate the size of the ven tricles.(2)P resence of sep tal pellucidum space du ring new bo rn w as con sidered to be no rm al.T he tw o ven tricles w ere p redom inen tly candlestick in shape du ring new bo rn peri od,and Y shape in infan ts.(3)T he w idth of ex tracereb ral space w as w idest du ring326 mon th s,at w h ich ti m e the ex tracereb ral space cou ld be differen tiated in to the inner subarachno id space and the ou ter subdu ral space.Key words Cereb ral ven tricles M agnetic resonance i m aging Infan t,new bo rn 在脑发育的M R I研究第一部分中,笔者讨作者单位:11000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放射线科(王晓明、陈丽英、陈炽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学院放射线科(杨洪涛)论了灰、白质分辨的变化并得出髓鞘形成主要在2岁内完成的结论,同样地,这一时期脑室系统也发生很大变化,在判断新生儿、婴儿脑室及脑外间隙大小时应特别慎重。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目的探讨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提高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CT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
方法筛选25例新生儿和8例婴儿正常颅脑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新生儿及婴儿颅脑具有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第四脑室和基底部脑池宽大、存在透明膈间腔、硬膜窦密度高,前囟未闭合,颅骨骨缝不连及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等特点。
结论新生儿及婴儿的颅脑CT影像学表现与成人存在显著不同,在其相应疾病的CT诊断中,应注意结合正常CT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像学资料,降低误诊率。
标签:CT;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
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
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 例,男21 例,女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
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
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11 d。
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
小儿髓鞘发育的影像学变化小儿髓鞘发育的影像学变化引言小儿髓鞘发育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过程之一,对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髓鞘是由髓鞘细胞产生的一种脂质结构,负责保护和维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
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能够观察到小儿髓鞘发育的变化,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方法通常,我们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来观察小儿髓鞘发育的影像学变化。
MRI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并对髓鞘发育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影像学变化1. 髓鞘增厚在胎儿期和早期婴儿期,髓鞘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此时髓鞘相对较薄。
随着儿童的生长和发育,髓鞘会逐渐增厚。
通过MRI,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儿童的大脑白质区域,髓鞘的厚度会逐渐增加。
2. 髓鞘形态变化在髓鞘发育的过程中,髓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初期的髓鞘形态不规则,随着发育的进行,髓鞘逐渐变得光滑而规则。
这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在MRI图像上观察到,有助于评估髓鞘发育的正常与否。
3. 髓鞘信号强度变化髓鞘在MRI图像上呈现出特殊的信号强度。
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由于髓鞘内的脂质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在T1加权图像中,髓鞘呈现出较低的信号强度。
随着儿童的成长,髓鞘内脂质含量增加,信号强度逐渐增高,在T1加权图像中呈现出较高的信号强度。
而在T2加权图像中,髓鞘呈现出相对较高的信号强度,这是因为髓鞘中脂质的高含量使其更向水类似。
4. 髓鞘分布在新生儿时期,尚未完全发育的髓鞘主要分布在脊髓和大脑中的一些特定区域。
随着儿童的生长,髓鞘逐渐延伸到其他脑区。
通过MRI,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髓鞘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脑部结构的髓鞘发育情况。
结论小儿髓鞘发育的影像学变化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MRI技术,我们能够观察到髓鞘的厚度、形态、信号强度和分布等变化,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