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病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1
乳腺癌术后患者骨巨细胞瘤误诊为转移瘤的PETCT误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18F-FDG PETCT成像特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
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骨巨细胞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 PETCT检查。
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
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骨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骨巨细胞瘤(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易复发)。
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
结论骨巨细胞瘤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
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瘤。
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误诊;18F-FDG;PETCT骨骼血供丰富,恶性肿瘤容易发生骨转移,据报道[1]继发性骨恶性肿瘤为原发骨肿瘤的35-40倍,特别对那些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更易将原发骨肿瘤误诊为继发骨肿瘤。
本例患者乳腺癌术后9年发现腓骨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术前误诊为单发骨转移瘤,现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分析,并加以总结。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左乳腺癌(侵润性导管腺癌)术后9年,以左膝关节肿痛1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
专科检查:左腓骨上段可触及实性肿物,约8×8cm大小,质韧,界限清,固定不动,压痛(+)。
左膝关节屈伸尚可,活动略受限。
骨DR平片:左侧腓骨上段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中断(图1),图2 左侧腓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内软组织肿物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5.4,部分骨皮质中断PETCT显示(图2),左侧腓骨上段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中断,呈软组织密度影,最大横截面范围约65mm×45mm,环形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5.4,中心为无代谢坏死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PET—CT科影像诊断软件及报告软件参数1、软件配置清单2、软件功能描述2.1 PACS影像诊断处理软件(1)可接收和显示多种设备的不同种类影像,如CR、CT、MRI、US、DSA等,支持动(静)态影像显示;(2)可通过网络进行影像数据快速查询与调阅(3)采用多线程调阅技术,支持影像的后台调阅,当第一屏影像显示完成后即可以进行图像处理,不需要等待全部影像传输完毕(4)所有诊断工作站都提供PACS原厂MPR功能,支持正交,任意角度显示和3D显示(5)可在每台诊断工作站上实现3D影像后处理功能,包括容积重建、血管分析等(6)支持设置多屏幕(单屏、双屏、四屏等)影像处理及显示(7)支持高分辨率灰阶及彩色专业显示器图像显示处理(8)在多显示屏环境下可自动设定影像显示模式以适合屏幕大小及分辨率(9)可根据患者姓名、检查设备、检查部位、检查时间等多种查询条件的组合形式查询,方便医生针对各种条件快速获取影像资料(10)提供病人影像历史记录管理面板,显示同一病人所有检查纪录并可加载相应影像(11)可同时调阅一个患者或多个患者不同诊断序列、不同体位、不同时期、不同成像设备的影像对比显示和诊断(12)灵活的挂片协议(“所见即所得”方式创建挂片协议),可根据不同设备的影像自动使用相应的挂片协议(13)自动加载病人既往影像资料和报告(14)全屏显示和分组显示(15)定位线显示和跟踪(16)链接平行图像系列,同步显示,支持智能链接(17)影像的整体窗宽/窗位调整,自动窗宽/窗位调整(18)可根据不同图像要求预设多种窗宽/窗位及快捷方式调整窗宽/窗位(19)可进行影像局部放大,自由缩放功能,放大倍率可以调整(20)提供图像增强功能(21)支持关键影像标注功能(22)用户自定义的图像排列方式(23)影像自由缩放及局部放大功能(24)能测量长度、角度、各种封闭区域面积,并可在图上增加文字注释、图形、箭头标注等,可手画线,并可保存标注信息(25)检查记录可附加留言备注(26)肢体测量,中心线测量,Cobb角测量(27)脊柱标记功能:一次标记,自动在所有序列的相关脊柱关节标准顺序号码(28)图像变换:提供图像显示移动、水平和垂直镜像、旋转、翻转功能等影像显示功能(29)图像平滑处理、负片显示功能(30)影像格式转换功能,能够将DICOM 影像转换成JEPG、BMP等多种常用影像格式,也可把普通格式影像转换为DICOM格式(31)影像动态电影回放,播放速度可由操作者调整,可将电影导成AVI方式输出(32)可接收存储多种设备及同时显示不同种类的DICOM影像(33)提供病人检查记录的刻盘导出,导出的光盘自带DICOM图像浏览器(34)多种打印排列组合方式,胶片打印可以任意排版,如品字型、回字型排列打印(35)提供所见即所得的胶片打印方式(36)提供预设文字、图片信息的页眉页脚打印(37)系统从在线影像存储提取图像时,首幅图像调阅时间应小于2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流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放疗流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一家有着众多国际级放疗设备和专家的医院,致力
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流程。
首先,患者需要进行肿瘤放疗病例会诊,组成会诊小组的专家一般包括:放射
科专家、外科专家、医学影像学专家、肿瘤病理诊断专家以及口腔科专家等。
根据会诊意见和患者本人需求,制定放疗方案。
其次,开展放射性治疗模拟,放射性治疗模拟负责确定肿瘤位置、校准放射技
术和设计放射治疗规划,它可以确保今后放疗治疗精确定位和精确计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之后,根据模拟测试和会诊结果,依据放射学技术制定放射性治疗计划,通过
专家的综合分析,制定每种放射治疗方式的详细参数,例如剂量、密度、发射状态、准确定位肿瘤位置等。
接下来,放疗科会对放射治疗计划和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测,学习放疗
剂量的更改,以及如何应对风险的提升。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放疗科也会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建议。
最后,进行放疗,完成这个流程,患者可以接受定期的CT、MRI、PET/CT等影
像检查,定期检查血液,随时观察肿瘤症状,为下一次放射性治疗做准备。
以上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流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拥有最
高水平的放射科专家和最先进的放射科设备,确保放射性治疗质量,因此,患者的病情有望得到积极的改善。
核医学科之“重器”:PET-CT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影像学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地使用在诸多疾病的检查之中,并且能够对疾病的诊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PET-CT属于一种结合性质的大型功能化影像诊断设备,其同时具备PET以及CT的功能,对疾病的诊断提高较大的准确性。
关于PET-CT的具体知识,还需进行科普。
一、PET-CT设备与技术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其是一种在国际上属于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也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比较先进的影像技术。
PET是从人体的外部对人体内部的相关代谢物质或者药物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与检测,其可对众多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型疾病进行诊断并且效果较好。
PET-CT属于结合性质的技术,即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与CT(高分辨多排螺旋)进行结合的大型影像诊断设备,其能够同时具有PET与CT的功能与性质,达到优势互补的程度,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可对病变部位的结构,功能,代谢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传输,大大提升了检查的准确程度,也就是说PET-CT的检查性能比PET与CT各自单个的检查结果较为准确。
二、PET-CT的应用PET-CT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现有较大的作用。
恶性肿瘤的特征是肿瘤细胞生长与扩散的速度较快,繁殖能力较强,有较快的代谢速度等,因此,患者处于癌症的早期阶段时,其细胞体内的代谢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较高。
PET-CT是通过将极少量的肿瘤探针注入患者的体内,在体外的探测仪器的作用下,可以将人体的各个器官清晰呈现,人体全身的代谢情况以及结构情况可使得医生清晰看见,对于早期代谢特别旺盛的肿瘤细胞可使用肉眼发现,由此可及时解决隐藏性的病变部分。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宗旨,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等得到较好的验证与实施。
PET-CT对于肿瘤患者的作用有如下方面:(1)鉴定肿瘤的性质。
对于肿瘤类型的疾病来说,肿瘤性质不同,则治疗也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治疗之前,需对患者肿瘤的性质进行明确。
短篇报道Pulmonar y meta stases f r om osteosar coma detected by99m Tc 2MDP bone scintigra phy :ca se r epor t99m Tc 2MDP 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肉瘤肺转移1例刘 斌,匡安仁,曾 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成都 610041) [K ey w or ds] Osteosarcoma ;Pulmonary metasta se s ;Radionuclide imaging [关键词] 骨肉瘤;肺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 [中图分类号] R730.262;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23289(2008)S120244201[作者简介]刘斌(3),男,甘肃白银人,硕士。
研究方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23@[收稿日期]252 [修回日期]22 患者,男,19岁,2005年因“左股骨下段骨肉瘤”行左下肢截肢术。
2007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胸痛,以活动后为著,不伴有咳嗽、咳痰、低热、盗汗。
门诊以“胸痛原因待诊”收治。
入院查体:右下肺呼吸音略低,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
胸部CT示右肺下叶内侧基底段1cm ×3cm 的骨样密度结节影(图1),右肺上叶尖段见015cm 大小的结节影,边界较清,其余肺野内未见异常;肺门、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右肺下叶转移瘤,上叶结节性质待定。
后患者于我科行全身骨显像,以观察有无其他转移。
静脉注射99m Tc 2MDP (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纯度>95%)740Mbq ,3h 后行全身前、后位骨显像,示:左下肢缺失,全身其余诸骨显影清晰,局部无异常放射性分布;右下肺邻近T 8椎体处可见条索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图2)。
全身骨显像提示未见确切骨转移,右肺放射性异常浓聚影,结合胸部C T 考虑为骨肉瘤肺转移。
后患者于胸腔镜下行右肺上叶结节、下叶结节楔形切除术。
能够与调查该事件的专家团队进行公开辩论,一是为了将此事解释清楚,给患者及民众“一个交代”;二是向民众科普肿瘤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肿瘤治疗中的诊治原则。
2020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
报告显示,病人自身的求生欲以及医患关系后面利益的纠葛,使得癌症治疗对于很多患者家庭来说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针对目前肿瘤诊疗过程中争议较多的种种疑问进行了调查。
2020年全球新发各类癌症共计1930万例,死亡近1000万例。
几乎每5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会罹患癌症,而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即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
即使在医疗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癌症本身所隐含的不确定性,新疗法和新药物所需的昂贵治疗费用,一问:过度诊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吗?4月18日,张煜在知乎上发文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不应该造成人财两空,治疗效果应该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
张煜表示,目前医疗行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以药养医,而是监督力度缺乏,导致某些医生肆意妄为,由此而来的不良医疗行为伤害了患者的利益,是导致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导致普通民众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针对张煜提出的有些医生在肿瘤治疗中有明显的不端行为这一说法,记者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
一些肿瘤科专家对记者表示,尽管对于 “不端行为”这一提法有些争议,但是在过往的诊疗经历中,过度检查、超限用药及重复给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位肿瘤患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治疗过程中,过于频繁的影像检查是最常见的问题。
有患者称,自己从肿瘤确诊到第一次手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经历了6次同一部位的增强CT检查,其中3次是同一医院开出的检查要求。
“如果说不同医院之间因为仪器差别、影像科技术人员的技术差别要求重复检查,我还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医院需要在术前两周之内提出3次检查要求?骨巨细胞瘤又不是高度恶性肿瘤,两周时间肿瘤会发生那么明显的变化吗?”患者对记者讲述自己的质疑。
核医学技师优秀专业技术案例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76年,现有工作人员28名,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物理师、化学师。
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13名,初级职称10名。
博士后1名,博士7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6名,其中5人拥有欧美进修学习经历。
科室工作以PET/CT、SPECT(/CT)显像等核医学日常临床工作为主体,以放射性药物制备和研发为主要支撑,依赖物理师和技术员提供图像质控和硬件设备运行保证,形成了“以科研带动临床新项目,以临床应用促进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核医学科总占地面积1000m3,拟建成集高端分子影像设备(如PET/CT、PET/MRI)、常规核医学检查设备(如SPECT、SPECT/CT)、放射性药物生产设备(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综合于一体的全能型科室,力求做到硬件完备、人才充足、分工合理、管理完善、发展持久,争创国内领先、国际认可,为我院创建亚洲一流肿瘤医院贡献重要力量。
目前,科室内现有主要诊疗设备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双探头SPECT(/CT)两台;世界最高端的带有飞行时间技术的Philips PET/CT一台;住友HM-20型号回旋加速器与合成模块,其质子能量可以达到20MeV,可生产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8F-FDG、11C-胆碱、13N-NH3以及64Cu和124I等标记放射性药物;68Ge/68Ga发生器一台,可进行68Ga放射性药物的标记和显像;拥有全自动gamma(γ)射线计数器,可进行放射免疫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3台,气相色谱1台,薄层色谱扫描仪2台,辐射防护通风厨5台,二氧化碳培养箱1台,活度计5台,辐射剂量测量仪3台,铅衣、铅眼睛等辐射防护设备等。
PET/CT显像检查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各常见瘤种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后再分期和疗效评价、以及放疗生物靶区勾画等,诊断准确性一般会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SPECT/CT可以进行全身骨扫描、肾动态及GFR测定、甲状腺显像、乳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等多种检查,是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手段。
核医学优秀病例
核医学在疾病的早期“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和对特定疾病的靶向治疗上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你分享一些核医学相关的优秀病例:- 患者老年女性,因“反复多关节疼痛10余年,皮疹5月”入院。
患者6年前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
5个月前出现全身皮疹,伴有瘙痒,曾考虑为“湿疹”。
- 患者中年男性,因乏力、腰腿部疼痛症状入院,检查提示双肾结石、双肾积水、右输尿管结石、双侧髂骨异常。
患者平素有乏力、腰腿部疼痛症状,男性肿瘤标志物正常。
既往高血压病史,16年前行左肾切开取石术。
- 患者因碘131治疗巨大甲状腺肿伴Graves甲亢相关病例,在全国例例生辉甲状腺病例大赛(北中国区)中荣获优秀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核医学相关的优秀病例,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综 述193[文章编号] 1672-8270(2021)04-0193-07 [中图分类号] R815 [文献标识码] ADetecting abilit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PET/CT for small lesions imaging/LIU Jia-ning, GENG Jian-hua//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1,18(4):193-199.[Abstract] Positron emission/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is a significant examination method in clinical diagnosi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disease diagnoses of tumor,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neural system. The ability of PET in detecting small lesions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favorable performance of PET . This paper prospected the relative research in future through investigated and summarized the effects of virtual-pinhole technique, Bayesian penalized likelihoo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small-voxel reconstruction, time-of-flight (TOF) technique, total-body PET and scanning time, respiratory gating technique as well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on the detecting ability of PET for small lesion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detecting ability of PET for small lesions.[Key words]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Small lesion; Detecting 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PET/CT Center, 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 China.[摘要] 正电子发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其中PET小病灶的探测能力对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也是PET良好性能的重要体现。
核医学病例科普文章
核医学病例:一种有效的癌症诊断工具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物质的特殊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核医学病例,向您介绍核医学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患者张先生,55岁,因持续咳嗽和胸痛到医院就诊。
经过一系列常规检查,医生怀疑张先生可能患有肺癌。
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建议进行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检查包括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ECT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代谢差异,而PET-CT则可以更精确地定位肿瘤位置和范围。
在ECT检查中,医生给张先生注射了一种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
示踪
剂在体内循环并积聚在肿瘤组织中,通过ECT设备检测示踪剂的放射性信号,医生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存在以及其位置。
结果显示,张先生的肺部存在异常放射性信号,提示可能存在肿瘤。
为了更精确地定位肿瘤位置和范围,医生给张先生进行了PET-CT检查。
PET-CT设备可以检测示踪剂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情况,并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生成三维图像。
结果显示,张先生的肺部存在一个明显的肿瘤病灶,且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通过核医学检查,医生确诊张先生患有肺癌,并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为张先生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总之,核医学在癌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核医学检查,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肿瘤,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您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核医学检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PET-CT中心主任、影像诊断科CT室主任吴宁:推进肺癌筛查早诊提高肿瘤影像诊断水平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20年第14期本刊记者李菡丹记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楼3层见到PET-CT中心主任、影像诊断科CT室主任吴宁,已经60岁的她梳齐耳短发,戴金丝边眼镜,白大衣内露出蓝底白点的连衣裙,平底鞋,走起路来很快。
她非常忙,接受采访前刚刚结束特需门诊工作回到办公室。
“现在北京疫情比较稳定,肿瘤医院接待的患者量在恢复,早出晚归是常态,经常在医院时间比在家长。
以前年轻时候更忙,那会儿几乎没有晚上10点前回家。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
人们常常看到不少病人确诊癌症后,怎么治疗也不见效,似乎癌症是突然发生、迅速发展、急速恶化,让人措手不及,这也更加深了人们对癌症的恐惧。
其实,癌症发生是一个长期过程,病人出现症状去医院就诊前,癌症早已在体内潜伏多年,只是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患者也不会去医院检查,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癌症可以被预防,比如HPV疫苗,它对预防宫颈癌有一定作用。
此外,大多早期癌症治疗后可以治愈或长期存活。
在精准医学时代,吴宁希望能够更精准、更早期地观测到疾病的本质,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
提高肿瘤影像诊断水平吴宁父母都是农学家,父亲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她成长道路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父母言传身教都有重要影响。
她回忆,父母都是诚实、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们对科研一直保持严谨、求新的态度,即便在“文革”下放、研究条件特别艰苦时也是如此。
记得父亲曾急需真菌培养皿,当时陕西农村要啥没啥,他找到当地一种农作物,经自己加工用作真菌培养皿替代品。
在吴宁眼里,父亲也是“医生”,是给植物“看病”的“医生”。
“每次‘看病’,父亲都会像我现在写病历一样,记录并照相留档,以便随时查阅和总结。
”在下放期间,为了让哥哥、弟弟和她能够完成基本的高中教育,父母把三个孩子分别送去不同亲戚家,一家五口分隔四地。
肺门异位胸腺瘤PET-CT显像1例康磊;朱祥;刘佳;范岩;王荣福【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1【总页数】2页(P1127-1128)【关键词】异位胸腺瘤;脱氧氟代葡萄糖;PET-CT;肺门【作者】康磊;朱祥;刘佳;范岩;王荣福【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10003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医院军人一科;海军总医院感染控制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市100034【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女性,28岁。
体检时X线发现“右肺门阴影”。
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不适。
2015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查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各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壁呈外压性狭窄。
为进一步评价病变性质及全身情况,行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显像。
患者禁食6 h以上静脉注射18F-FDG 243 MBq,平静休息1 h后行PET-CT检查。
最大密度投影图(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显示右肺门处一放射性浓聚影(图1A),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示右肺门一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约7.5 cm×5.4 cm×5.8 cm(长箭头所示),密度不均匀,内见弧形或点状钙化,边界清晰光滑,葡萄糖代谢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6(图1B),邻居血管及支气管受压移位。
此外,上纵隔可见数个轻度肿大淋巴结,短径约1.3 cm,葡萄糖代谢轻度增高,SUVmax为1.2(图1C),增强CT提示肿物不均匀强化(图1D)。
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怀疑Castleman病、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畸胎瘤等低度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组织学检查。
患者于CT引导下对右肺门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可见少许高度胶原化纤维间隔中少量小淋巴细胞及小血管增生(图1E),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CD5(+)、CD3(+)、CD20(+),CK 局灶性+,Ki-67为15%,EMA(-)见图1F,最终确诊异位胸腺瘤。
《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12(28)11
【摘要】由周纯武教授主编的《肿瘤影像诊断图谱》于2011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肿瘤影像诊断图谱》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参与共同编纂完成。
【总页数】1页(P2022-2022)
【关键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图谱;出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4
【相关文献】
1.《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J],
2.《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J],
3.《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J],
4.《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J],
5.《肿瘤影像诊断图谱》已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