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培训考试题目第8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题库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题库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规定,极不稳定煤层观测点间距为 c。
A、10~25mB、>10mC、<10mD、5>m2、采区设计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在_B_年前通知地质部门。
A、1B、2C、3D、43、1:2000 图纸上,1cm 等于_A_ 。
A、20mB、200mC、2mD、2000m4、工作面开出后,应在_C_天内按要求提出该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使用。
A、3B、4C、5D、65、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_B_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的可能时,即进入收尾阶段。
A、10%B、20%C、30%D、40%6、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应在回采结束后_C_天内提出,分层开采时,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B、20天C、30天D、40天7、下列不属于煤系地层中的沉积岩是_D_。
A、砂岩B、砾岩C、泥岩D、花岗岩8、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_C_。
A、视倾角B、伪倾角C、真倾角D、走向9、地层产状符号“35°∠10°”中的 35°代表_B_。
A、地层的走向B、地层的倾向C、地层的倾角D、地层的方位10、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可判定断层相对位移的_D_。
A、位置B、落差C、方位D、方向11、沉积岩的典型构造标志是_D_构造。
A、节理B、层面C、交错D、层理12、下列四种变化,其中属于后生变化的是_A_。
A、构造变动B、河流同生冲蚀C、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D、地壳不均衡沉降13、预示一个断层的存在,往往依据它的标志来判断,以下不是断层存在的标志的是_D_。
A、岩(煤)层或地层的缺失与重复B、地质体或地质界线不连续C、构造、地貌、水文标志D、层位倾角很大,但很有规律14、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_D_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1、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6钟灾种的概况: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2、每一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治理措施、监测方法?答:见培训教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41页”3、岩土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答:1、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岩体力学参数包括岩体变形参数、强度参数、动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
①、岩体变形参数:采用静力法原理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法向荷载,并测定其岩体的变形值;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计算出岩体的变形参数。
采用动力法原理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声波或地震波),并测定其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根据波动理论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根据室内完整岩块实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
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施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以下哪种地质灾害最常由暴雨引发?()A. 地震B. 滑坡C. 火山喷发D. 地面沉降答案:B解析:滑坡通常在暴雨后,由于土体饱和、摩擦力减小等原因而容易发生。
2. 地质灾害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确定地下水位?()A. 地质雷达B. 电法勘探C. 钻探D. 遥感答案:C解析:钻探可以直接获取地下水位的信息。
3. 在治理滑坡时,以下哪种措施属于支挡工程?()A. 排水工程B. 削坡减重C. 抗滑桩D. 植树造林答案:C解析:抗滑桩是常见的支挡工程,用于抵抗滑坡的推力。
4. 泥石流形成的必备条件不包括()A. 陡峭的地形B. 丰富的松散物质C. 大量的水源D. 稳定的地质构造答案:D解析:稳定的地质构造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需要不稳定的地质条件提供松散物质。
5.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加固边坡?()A. 混凝土B. 木材C. 塑料D. 玻璃答案:A解析: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常用于边坡加固。
6. 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是()A. 地震B. 人类工程活动C. 河流侵蚀D. 风化作用答案:A解析: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容易触发崩塌。
7. 以下哪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通常较小?()A. 滑坡B. 泥石流C. 地面塌陷D. 地震答案:C解析:地面塌陷一般发生在局部区域,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8. 地质灾害调查中,GPS 技术主要用于()A. 测量地形高程B. 确定地质构造C. 监测地表位移D. 分析岩石成分答案:C解析:GPS 可以用于监测地表的位移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进行监测。
9. 在治理地面沉降时,以下哪种方法最为有效?()A. 限制地下水开采B. 填土加高地面C. 建设地下储水设施D. 加强建筑物基础答案:A解析: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限制地下水开采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
10. 以下哪种地质构造容易引发地质灾害?()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单斜答案:C解析:断层处岩石破碎,稳定性差,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大同大学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复习题填空1、地质灾害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2、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04年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和《地质灾害预案实施规范》。
3、崩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4、诱发崩塌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外界因素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5、危岩体上的荷载主要包括岩体自重、地震力以及存在危岩体主控面内的裂隙水产生的裂隙水压力。
6、稳定系数可将危岩稳定性分为不稳定、基本稳定、稳定三种状态。
7、对危岩单体工程防治以避免其失稳的技术类型为主动防治技术。
包括支撑、锚固、封填、灌浆、排水清除等技术类型。
8、危岩主动—被动联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锚固—拦挡和锚固—支撑联合技术。
9、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营力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10、滑坡按滑动方面穿层分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类型。
11、滑坡野外识别地形地物标志有:等高线中断、坡脚挤占河床、树木出现弯刀树、醉汉林。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提出了防治工程安全系数标准。
13、地质灾害监定处置,要选择避灾场地,撤离路线,预警符号,落实公布责任人及物质储备。
14、滑坡裂隙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等。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为物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
16、泥石流防治工程要区域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安排实施,达到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
17、地质灾害防治发布属于政府行为。
任何监测单位都无权发布。
必须及时上报主管部门,由政府发布。
18、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区县级监测网、乡镇级监测网和村组级监测网。
19、典型岸坡有土质岸坡、岩质岸坡、崩塌堆积岸坡、岩土复合岸坡。
20、危岩监测对象选择包括群体—单体—块体—面—点系统化的有机选择。
二、回答问题1、列出地质灾害属性特征有哪些?(8种)答:随机性、可御性、周期性、突发性、渐变性、群体性、诱发性、多元性、区域性、破坏性、建设性、复杂性、严重性、显著性、迫切性。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规定,极不稳定煤层观测点间距为 c。
A、10~25mB、>10mC、<10mD、5>m2、采区设计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在_B_年前通知地质部门。
A、1B、2C、3D、43、1:2000 图纸上,1cm 等于_A_ 。
A、20mB、200mC、2mD、2000m4、工作面开出后,应在_C_天内按要求提出该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使用。
A、3B、4C、5D、65、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_B_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的可能时,即进入收尾阶段。
A、10%B、20%C、30%D、40%6、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应在回采结束后_C_天内提出,分层开采时,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B、20天C、30天D、40天7、下列不属于煤系地层中的沉积岩是_D_。
A、砂岩B、砾岩C、泥岩D、花岗岩8、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_C_。
A、视倾角B、伪倾角C、真倾角D、走向9、地层产状符号“35°∠10°”中的 35°代表_B_。
A、地层的走向B、地层的倾向C、地层的倾角D、地层的方位10、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可判定断层相对位移的_D_。
A、位臵B、落差C、方位D、方向11、沉积岩的典型构造标志是_D_构造。
A、节理B、层面C、交错D、层理12、下列四种变化,其中属于后生变化的是_A_。
A、构造变动B、河流同生冲蚀C、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D、地壳不均衡沉降13、预示一个断层的存在,往往依据它的标志来判断,以下不是断层存在的标志的是_D_。
A、岩(煤)层或地层的缺失与重复B、地质体或地质界线不连续C、构造、地貌、水文标志D、层位倾角很大,但很有规律14、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_D_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A、分米B、毫米C、厘米D、米15、砂岩属于_C_ 。
地质灾害预防试题100 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30 题)1.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以下哪种不属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A. 台风B. 滑坡C. 泥石流D. 崩塌答案:A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A. 重力B. 浮力C. 风力D. 摩擦力答案:A3.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B.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C. 平坦的地形D. 较大的沟床纵坡答案:C4.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
A. 高陡边坡B. 平原C. 低洼地D. 河流中答案:A5.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中,红色代表()。
A. 注意级B. 预警级C. 警报级D. 临灾警报级答案:D6.下列哪项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A. 合理规划建设B. 植树造林C.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D. 建设排水系统答案:C7.一般情况下,在()季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B8.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包括()。
A. 海啸B. 地裂缝C. 酸雨D. 山体滑坡答案:C9.预防滑坡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 削坡减载B. 坡脚加载C. 排水D. 抗滑桩答案:B10.泥石流防治中,生物措施主要是()。
A. 修建拦挡坝B. 种植植被C. 疏通河道D. 搬迁居民答案:B11.以下哪种岩石类型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发生崩塌?()A. 页岩B. 花岗岩C. 黏土岩D. 石灰岩答案:D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为工程选址提供依据B. 预测灾害发生时间C. 评估灾害危害程度D. 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答案:B13.暴雨后山区道路出现裂缝,可能预示着()地质灾害即将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规定,极不稳定煤层观测点间距为 c。
A、10~25mB、>10mC、<10mD、5>m2、采区设计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在_B_年前通知地质部门。
A、1B、2C、3D、43、1:2000 图纸上,1cm 等于_A_ 。
A、20mB、200mC、2mD、2000m4、工作面开出后,应在_C_天内按要求提出该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使用。
A、3B、4C、5D、65、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_B_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的可能时,即进入收尾阶段。
A、10%B、20%C、30%D、40%6、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应在回采结束后_C_天内提出,分层开采时,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B、20天C、30天D、40天7、下列不属于煤系地层中的沉积岩是_D_。
A、砂岩B、砾岩C、泥岩D、花岗岩8、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_C_。
A、视倾角B、伪倾角C、真倾角D、走向9、地层产状符号“35°∠10°”中的 35°代表_B_。
A、地层的走向B、地层的倾向C、地层的倾角D、地层的方位10、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可判定断层相对位移的_D_。
A、位臵B、落差C、方位D、方向11、沉积岩的典型构造标志是_D_构造。
A、节理B、层面C、交错D、层理12、下列四种变化,其中属于后生变化的是_A_。
A、构造变动B、河流同生冲蚀C、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D、地壳不均衡沉降13、预示一个断层的存在,往往依据它的标志来判断,以下不是断层存在的标志的是_D_。
A、岩(煤)层或地层的缺失与重复B、地质体或地质界线不连续C、构造、地貌、水文标志D、层位倾角很大,但很有规律14、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_D_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A、分米B、毫米C、厘米D、米15、砂岩属于_C_ 。
《地质灾害防治与评价》题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1.下列哪项不属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A.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B. 滑坡与崩塌C. 泥石流D. 海平面上升(正确答案:D。
海平面上升主要属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属于地质灾害范畴。
)2.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下列哪项因素不是必须考虑的?( )A. 地质构造背景B. 历史灾害记录C. 当地人口密度D. 当年降雨量预测精度(正确答案:D。
虽然降雨量是影响某些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的重要因素,但其预测精度并非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直接必要因素,更多关注的是长期降雨趋势和历史数据。
)3.滑坡发生前,通常会有哪些前兆现象?( )A. 地面突然出现裂缝,建筑物倾斜B. 动物异常行为,如大量迁徙C. 地下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D. 所有选项均是(正确答案:D。
滑坡前兆包括地面裂缝、建筑物倾斜、动物异常行为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多种迹象。
)4.下列关于地震烈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破坏的程度B. 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有关C. 同一地震,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可能不同D. 地震烈度可以通过地震仪直接测量得到(正确答案:D。
地震烈度是通过观察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实际影响来确定的,而非直接通过地震仪测量。
)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陡峭的地形B.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C. 充足的水源D. 稳定的岩层结构(正确答案:D。
稳定的岩层结构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相反,不稳定的岩层或土壤更容易在雨水、融雪等作用下形成泥石流。
)6.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A.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B. 建设挡土墙、护坡等C.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D. 疏散演练与教育培训(正确答案:B。
虽然A、C、D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方面,但B项更直接属于工程措施的范畴。
)7.下列哪项不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A. 危险性评估B. 易损性评估C. 经济效益分析D. 预期损失评估(正确答案:C。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规定,极不稳定煤层观测点间距为 c。
A、10~25mB、>10mC、<10mD、5>m2、采区设计所需地质阐明书,应在_B_年前告知地质部门。
A、1B、2C、3D、43、1:图纸上,1cm 等于_A_ 。
A、20mB、200mC、2mD、m4、工作面开出后,应在_C_天内按规定提出该工作面地质阐明书,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使用。
A、3B、4C、5D、65、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_B_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也许时,即进入收尾阶段。
A、10%B、20%C、30%D、40%6、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应在回采结束后_C_天内提出,分层开采时,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B、20天C、30天D、40天7、下列不属于煤系地层中沉积岩是_D_。
A、砂岩B、砾岩C、泥岩D、花岗岩8、在垂直于地层走向断面上测得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_C_。
A、视倾角B、伪倾角C、真倾角D、走向9、地层产状符号“35°∠10°”中 35°代表_B_。
A、地层走向B、地层倾向C、地层倾角D、地层方位10、依照断层面上擦痕,可鉴定断层相对位移_D_。
A、位置B、落差C、方位D、方向11、沉积岩典型构造标志是_D_构造。
A、节理B、层面C、交错D、层理12、下列四种变化,其中属于后生变化是_A_。
A、构造变动B、河流同生冲蚀C、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D、地壳不均衡沉降13、预示一种断层存在,往往根据它标志来判断,如下不是断层存在标志是_D_。
A、岩(煤)层或地层缺失与重复B、地质体或地质界线不持续C、构造、地貌、水文标志D、层位倾角很大,但很有规律14、直接丈量煤层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_D_为单位,保存两位小数。
A、分米B、毫米C、厘米D、米15、砂岩属于_C_ 。
A、粘土岩类B、化学岩类C、碎屑岩类D、生物岩类16、煤炭自然发火条件有三条,分别为:①有自燃倾向性煤被开采后呈破碎状态,堆积厚度普通要不不大于0.4m;②有较好蓄热条件;③有适量通风供氧;只要满足_C_,煤炭即可自燃。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专业题库一、填空题1、煤矿防治水工作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方针。
2、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3、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统一)”;4、煤矿地质综合分析必须以完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5、使用中的钻孔,必须安装(孔口盖)。
报废的钻孔必须及时(封孔)。
6、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
7、矿井地质观测,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8、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则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
9、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重的原则。
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修正和完善。
10、煤矿防治水井上下水文观测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水文地质类型)明确。
11、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12、(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1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必须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测)分析。
14、对井田范围内及周边矿井(采空区位置)及(积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做好记录,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5、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充水性图上准确表明井田范围内及周边采空区的积水范围、积水量、积水标高、(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
16、年报、月报、临时预报应包含(突水危险性评价)和(水害处理意见)等内容,预报内容齐全,下达及时。
17、煤矿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
当煤矿发生影响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煤矿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试题库一、单选题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规定,极不稳定煤层观测点间距为 c。
A、10~25mB、>10mC、<10mD、5>m2、采区设计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在_B_年前告知地质部门。
A、1B、2C、3D、43、1:2023 图纸上,1cm 等于_A_ 。
A、20mB、200mC、2mD、2023m4、工作面开出后,应在_C_天内按规定提出该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付使用。
A、3B、4C、5D、65、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_B_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的也许时,即进入收尾阶段。
A、10%B、20%C、30%D、40%6、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应在回采结束后_C_天内提出,分层开采时,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A、10天B、20天C、30天D、40天7、下列不属于煤系地层中的沉积岩是_D_。
A、砂岩B、砾岩C、泥岩D、花岗岩8、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_C_。
A、视倾角B、伪倾角C、真倾角D、走向9、地层产状符号“35°∠10°”中的 35°代表_B_。
A、地层的走向B、地层的倾向C、地层的倾角D、地层的方位10、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可鉴定断层相对位移的_D_。
A、位置B、落差C、方位D、方向11、沉积岩的典型构造标志是_D_构造。
A、节理B、层面C、交错D、层理12、下列四种变化,其中属于后生变化的是_A_。
A、构造变动B、河流同生冲蚀C、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D、地壳不均衡沉降13、预示一个断层的存在,往往依据它的标志来判断,以下不是断层存在的标志的是_D_。
A、岩(煤)层或地层的缺失与反复B、地质体或地质界线不连续C、构造、地貌、水文标志D、层位倾角很大,但很有规律14、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_D_为单位,保存两位小数。
A、分米B、毫米C、厘米D、米15、砂岩属于_C_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为防止墙身因地基不均匀沉降时引起断裂,需根据地基地质条件和墙高、墙身断面变化情况,重力式挡土墙上应设置沉降缝。
2、影响灌浆锚杆抗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砂浆的握裹能力。
3、抗滑桩加固是施工穿过滑坡体并进入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的基桩,利用稳定地层岩土的锚固作用来平衡滑坡推力,从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
4、回填压脚一般采用碎石土堆填在滑坡体的前缘,并将其压实,其目的是增加压实密度,和提高边坡稳定性的能力。
5、种植草和树木也可以达到防止边坡表层崩塌和滑坡的目的,那么植物防护所起的作用有生态效应、水文效应、锚固效应。
6、滑坡的防治方法有砍头、压脚、捆腰。
7、拦沙坝的坝址选择一般设置在沟床的瓶颈处,以及形成区-流通区的衔接部位上面,来保证坝体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承载能力。
8、为了减小或防止泥石流流体对坝下沟床及坝脚的冲刷下切,应在坝下设置消能防冲工程以增大坝体的稳定性。
9、如果拦渣坝的坝基地质条件好,坝型为桥式,坝下防冲条件也好,这种情况下溢流道应设置在坝身上。
10、以下选项中,属于排导工程的是d,属于治水工程的是 f ,属于治土工程的是 a、b、c 。
a.抗滑桩b.拦渣坝c.种树或农作物d.渡槽e.停淤场工程f.拦沙坝11、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中,强夯法的加固机理包括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
12、构造地裂缝的防治措施有裂缝置换法、避让绕避、剪切梁加固发法和部分拆除法。
13、凡是井巷掘进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含水断裂带、溶洞而突然发生的突水事故统称为矿井突水。
14、滑坡体的地表排水工程一般有外围的截水沟和地表的排水沟组成。
15、岩爆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或是被称为采矿诱发的地震。
16、冻土地基的处理措施包括换填法、保温法和排水隔水法。
17、盐渍土的处理方法有预浸水法、换土层法。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对于重力式挡土墙,当其地基承载力不足且墙趾处地形平坦时,为减小基底压力和增加抗倾覆稳定性,一般要采用( B )。
1、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6钟灾种的概况: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2、每一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治理措施、监测方法
答:见培训教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41页”
3、岩土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答:1、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岩体力学参数包括岩体变形参数、强度参数、
动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
①、岩体变形参数:
采用静力法原理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法向荷载,并测定其岩体的变形值;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计算出岩体的变形参数。
采用动力法原理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声波或地震波),并测定其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根据波动理论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根据室内完整岩块实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
②、岩体强度参数:
采用原位岩体剪切试验确定抗剪强度、采用原位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来确定压缩强度,采用室内岩石时间确定抗剪、抗压、及抗拉试验结合岩体结构面特征综合分析确定。
③、动力学参数:
通过声波测试确定动力变形参数(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及动剪切模量等)。
④、岩体水力学参数:
通过注水试验、抽水试验、压水试验确定
2、土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通过室内试验确定、通过原位测试确定,通过破坏模型反分析确定。
4、地质灾害模型建立中需要哪些方法
答:有物理模型及数字模型等,如GI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GIS,在其支持下管理多源基础地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因素图层,剖分形成评价图元区域,然后在GIS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有机整合,这样GIS既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提供评价数据,又处理其评价结果数据,成图输出,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划分。
空间分析模型: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工具,提取模型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预测空间分析模型,划分地质灾害等级,对灾害进行预测。
5、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勘察设计中如何应用
答:数字试验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包括三维激光扫描、高速摄影与热红外线监测技术等方法。
6、你所知道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哪些图件
答:规划图、评估图、勘查图、治理图、监测图、施工图
7、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地质灾害调查(遥感调查、地质测绘、资料分析);
地质灾害勘查:钻探、槽探、平硐、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物理模型试验等,根据具体灾种选择不同的可行方法。
8、抽水、建筑荷载、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机理有什么不同
答:抽水引起地面沉降机理: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的自重应力由颗粒和孔隙水共同承担,由土颗粒所承担的那部分应力为有效应力。
当抽水引起承压水水位下降时,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隔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也随之降低。
在总应力不变的条件下,饱和土体中孔隙压力减小必然会使土中有效等量增大,使土体被压密并导致地面沉降。
建筑物引起地面沉降:由于建筑荷载的作用,造成持力层土体压缩变形,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地震引起地面沉降:由于地震引起的振动使饱和砂土或粉土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使有效应力减小,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9、裂缝的成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答:滑坡:裂缝主要出现在斜坡上;力学性质以张性和剪切裂缝为多见,偶见挤压裂缝。
对于土质滑坡,张性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剪切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
对于岩质滑坡,裂缝产状和性质主要受结构面控制。
危岩崩塌:出现前在其后部首先出现裂缝即卸荷裂隙。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
后者又称地震裂缝。
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以滑坡为例,在滑动体与不动体之间形成地面裂缝;由于滑体内部运动方向和快慢的差异,在滑坡内部也会形成各种裂缝。
以上题目为开发性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