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1)
- 格式:docx
- 大小:47.32 KB
- 文档页数:15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节内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并解释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通过图示和实验展示内能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内能的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内能计算方法的本质。
4.内能的应用(25分钟)讲解内能在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包括热容量的计算、热传导和热辐射现象的说明等。
5.练习和讨论(20分钟)通过解决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示、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会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
结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到更高的水平。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单元复习复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能正确判断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2.能够正确区分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主要异同点。
3.理解热值的含义,会利用公式Q=mq及变形公式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计算。
4.能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会利用公式计算火炉和热机的效率。
5.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列举和观察事例,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具备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热机,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养成学生用科学的热情;同时通过学习热机效率,养成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复习重点:1.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以及锅炉、燃气灶、太阳能热水器等烧水效率的相关计算。
2.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复习难点:1.热机效率的计算、火炉的效率的计算及力热的综合计算。
课前准备:汽油机、柴油机模型和生活中的内燃机、常见燃料的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导学稿等。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展示一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
火,能驱散寒冷和黑暗,带来温暖和光明。
钻木取火,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自然火的力量;而古老的热机——蒸汽机的发明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提出问题:现代的热机广泛使用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火箭上。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提供了能量,它们到底是怎样将内能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能量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内能的利用本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板书: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希望通过复习大家能够温故知新,学有所长!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思考,回顾《内能的利用》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这些知识点而展开的,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思维导图,系统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热机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推力,把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燃料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让我们的生活其乐融融。
内能的利用复习教学设计利用复习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内能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设计以复习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堂复习归纳;2.学生自主复习;3.小组合作复习;4.知识点剖析和解答。
三、教学步骤1.课堂复习归纳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梳理成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形式,并将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通过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自主复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课堂复习归纳板书的内容,自主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可以利用课本、笔记、习题集等多种资源进行复习。
学生可以采用查漏补缺的方式,查找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补充不足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解答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
3.小组合作复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小组报告时,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从不同组的报告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4.知识点剖析和解答教师对学生自主复习和小组合作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清难点和疑惑,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讲解课堂复习归纳板书内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复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4.解答法:通过针对学生自主复习和小组合作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剖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4、能够利用热量计算公式,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在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 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试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课,板书课题内能一、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真阅读复习目标二、知识梳理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知识点1:扩散现象1、物质是由组成的2、扩散现象: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注意: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知识点2:分子间的作用力思考: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被分成两半的圆柱体铅,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得。
分子间存在引力思考: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同时也存在斥力.小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隙(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知识点3:内能:定义:物体内部,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1)定义:内能是物体的内部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影响因素不同: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体积。
(3)物体总具有内能,但不一定具有机械能积有关机械能由物体的质量整体运动状态和相对位置决定的。
内能及内能的利用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内能及内能的利用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单位。
2. 掌握计算物体内能的方法。
3. 理解内能的利用和转化。
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单位。
2. 内能的计算方法。
3. 内能的利用和转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内能的概念: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要复习能量的概念和种类。
2. 提问:请学生思考,物体的能量是否只有动能和势能?如果不是,还有哪些能量存在于物体中?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详细解释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分子或原子的微观运动能量的总和,是物体内部各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 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讲解计算物体内能的方法:内能的计算公式为E = mcΔT,其中E表示内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示范计算内能的例题:提供一个具体的物体质量、比热容和温度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内能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学生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答疑惑。
四、内能的利用和转化(15分钟)1. 介绍内能的利用和转化:内能可以通过热传递实现能量的转移和利用。
例如,燃烧、发电、加热等过程都是将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利用实例: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内能的利用实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3. 提问与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并讨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利用转化。
2. 反思:请学生思考,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利用内能?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1、内能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无规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二)教具烧杯,墨汁等、(三)教学过程1、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2、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3、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4)内能和机械能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枣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4、小结(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四)说明物体的内能较之物体的机械能更为抽象,不能用“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的内能,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但也容易造成与机械能的混淆,讲课中要强调内能是“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的势能”,突出内能是跟热运动有关的能量、2、内能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内能教学设计(共 6 篇)第1 篇: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教学设计篇 1: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打气筒矿泉水瓶带导管的塞子酒精灯铁丝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阅读法,科学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内能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3.物体的内能(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说明考纲要求,强调章节重点
第二个环节:知识温故。
一、学生翻阅课本和阅读知识网络。
二、学生完成知识巩固。
三、学生同桌交换互改。
四、教师重点知识讲解和方法指导。
1、内燃机四个冲程的判断。
先从气缸内气体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吸、做(体积增大),压、排(体积减小),再从气门开闭判断。
2、内燃机四个冲程的能量转化。
吸气:飞轮惯性。
压缩: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飞轮惯性。
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排气:飞轮惯性。
思考与讨论: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能量转化互逆,内燃机如何对外做功呢?如何理解?
3、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①转化和转移的理解。
②能量转化的方向是减少的能转化为增加的能。
③效率的理解
A能 B能。
效率等于 B能÷A能
思考与讨论:能量守恒与效率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几种能的计算式:
机械能 W=Pt=FS 电能 W=Pt 内能 Q=cm△t 化学能 Q=qm
第三个环节:例题讲解和巩固训练。
一、师生共同讨论例1
二、学生完成考点精炼。
三、小组讨论考点精炼。
四、教师点拨指导。
第四个环节:质疑创新
一、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二、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内能教案(精选6篇)内能教案(一):(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明白能够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2、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日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
初中物理内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物体的温度高低不同,导致我们的感觉不同。
那么,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与温度相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能。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归纳出内能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探究1.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质量、状态的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内能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内能变化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内能的概念和内能变化规律。
2.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思考内能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实验探究、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避免误区的产生。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教学设计】_内能_物理_初中_【复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此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预设展示,导入新课】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回答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2.春季运动会,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双手发热,这说明_______可以改变手的内能,用手握住棒棒冰给手降温,这是利用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
(选填“做功”“热传递”)---------------回答3.用电热水壶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
求:这壶水加热到100℃需吸收的热量。
[c水=4.2×103J/(kg•℃)]----板演、点评【聚焦考点,重点剖析】考点一分子热运动1.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_____有关,关系为_____。
2.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
3.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____运动的结果,分子运动用肉眼看不到。
而灰尘飞扬,液、气体对流是____运动的结果。
----------回答例 1.将两个表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它们就会粘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被拉开,这个实验表明()---------讨论回答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分子间有空隙点拨:分子间的引力使两铅柱粘在一起。
跟踪练习1.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讨论回答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铁、水、空气、磁场等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考点二内能及其改变1._____物体都有内能。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2)知道物体内能的组成(3)知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分析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学知识推出分子动能的存在,并说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再又分子力说明分子势能的存在,最后总结出内能的概念分析二:分子势能在微观上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此时增大分子间距离,分子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此时减小距离,分子力还是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由此可见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因为分子势能是相对的。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分子势能可与弹性势能对比学习,分子相距平衡距离时相当于弹簧的平衡位置,但对比学习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分析三:比较两物体内能大小,需要考虑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分子总个数。
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宏观上表现为体积改变),分子势能改变,但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体积)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即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因此我们不能单从体积的改变上判断分子势能如何改变,而是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分析四:机械能与内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同一物体,机械能是由其宏观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和聚集状态决定。
例如放在桌面上静止的木块温度升高,其机械能不变,而内能发生了改变。
教法建议建议一:在分析物体内能时要充分利用前三节所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由旧有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建议二:在讲分子势能时,最好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类比学习。
建议三:在区分机械能与内能时,最好能举例说明。
13章内能复习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了解内能和热量。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步骤。
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等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热学计算题要加强训练。
3.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共3节,其中,以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热量,比热容的计算为重点。
近几年来,中考内能的考核重点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整体知识架构,进一步梳理本章知识考核核心,形成本章重点脉络。
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自学理解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自学理解0()Q cm t t =-吸。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0()Q cm t t =-吸。
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Q cm t t =-吸。
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全部学生能说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学生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的学生通过练习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全班95%的学生能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注意单位及其转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后教环节
(三)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首先自学,做好批注,再组
内合作探究,最后小组展示。
1.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
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
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
质。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
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大
于/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
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
子, (沙子/水)
升高的温度更高.
2.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
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小组做了如
下实验:在4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
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数据。
烧杯序
号
液体质量
/g
初温/
C
末温/
C
加
/m
1水20020288
2水10020284
独立完成自学检
测反馈的题目,
对于有深刻思
考,提出好的疑
问的小组加分
学生先独立思
考,再小组合作
探究,然后展示
与点评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能的的知识,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附: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二、内能
三、比热容
四、热量的计算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是强调了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来“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只要“初步了解”,属于比“了解”要求更低的水平上。
“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属于“理解”水平,是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也是评价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标准。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这里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
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标准的要求属于“认识”水平上。
由于人类利用燃料是把燃料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光能,从使用燃料的价值出发,要求从能的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燃料的热值。
既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标准要求对其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内能的意义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结合具体情境”;行为动词为
“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比热容”,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理解是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我们要把它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义词: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交流等活动,感悟分子热运动的知识。
2.借助实例,用语言解释内能的意义,知道内能的相关的因素。
3.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理解比热容及其有关计算。
4.借助具体情境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对内容标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我们的目标。
目标撰写原则:与内容标准分析相对应。
附件2:评价任务设计解读
1关于目标1和2,物质是有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热运动。
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分子热运动的实例。
人有合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应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进行口头和计分评价。
2.关于目标3、4,要求学生说出内能的意义,重点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自学评价:自学过程中,快速、认真、勾画出重难点。
4.小组合作从小组长的组织、每生在活动中的投入情况、发言的有效性、有什么表现
和进步等
情况进行评价。
6.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能像知识与技能一样直接进行评价,只能通过一
些可以观
察的指标来间接地推断和度量,因此必须对学生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1.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分子热运动的实例。
每生都能有用能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的意识,
人人有合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应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内能的意义
3.对学生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