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54 MB
- 文档页数:43
杭州西溪XX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64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发计划书》开发计划书目录一、背景二、编制任务三、编制内容四、保障体系五、委托方工作六、项目报价一、背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非诚勿扰》在西溪湿地取景之后,广告效应明显,xx年全年游客量约300万,旅游收入达到1.1亿元。
短时间内的迅速发展,《非诚勿扰》功不可没,但这种效应是短暂的,如何继续维持和扩大公园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游客在景区消费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详情,我院金锋院长与委托方洽谈之后,xx年11月30日,根据委托方要求,经商议,我们特向委托方呈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策划方案》编制计划书,对其编制任务、内容和方法以及作业进度等作出具体安排。
二、编制任务本方案通过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判读,通过现场考察和问卷调查以及其他综合条件分析,完成以下来任务:(一)对客源市场进行客观详细地分析,明确市场发展趋势,定位目标市场,使公园旅游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二)针对目标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和促销战略,开发多渠道的信息流通手段,积极高效投放广告,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受众群体;(三)根据景区发展现状,对新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提出旅游线路设计思路和方案;(四)将景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三、编制内容根据委托方要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策划方案》的编制内容为:1、景区旅游发展背景解读;2、景区旅游客源地市场背景分析与旅游客源地市场开拓分析;3、xx年景区目标市场定位及重点客源市场开发方案;4、xx年景区广告投放计划及宣传方案;5、景区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策划;6、景区游线设计思路和方案;7、景区旅游新产品设计方案;8、景区旅游发展建议。
以文化为主题的湿地公园设计在长期的规划设计中,专家们发现无论是客户还是旅游从业者几乎都认为湿地公园就是生态的,自然的。
其实不然,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除了保留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以为,我们一样可以给湿地公园贴上文化的标签。
下边以比较有特色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文化主题湿地公园的设计。
西溪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点,是文人墨客每年驻足之地。
北宋时期任杭州通判的杨蟠写过一首至今公认为最早颂赞西溪的诗:“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
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就西溪湿地公园而言,使其保持完整的外在界面与内涵,是位于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的这块土地仍具有高度的生态和理性与精致和谐的美感,让人们能永远持久地拥有和欣赏其自然和人文美景,是规划的宗旨所在。
一、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条件(一)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特点突出西溪湿地内集中了河泽溪塘,山林田园、民俗风情、建筑遗迹、历史文化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资源的互补,适合组织多类旅游项目。
在众多的风景资源中尤以自然质朴的溪流河荡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情最为突出,而这些风景资源正好迎合风景旅游发展的趋势。
回归自然、山水游览、民俗采风、古迹及历史文化探寻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内容将成为未来风景旅游发展的主流。
(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西溪湿地的开发史与杭州这七大古都之一的城市发展不可分的,吴越和南宋两度建都杭州营造了许多寺观建筑、名胜园林建筑、私家园林建筑,虽然至今仅留下遗址,但还是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宋、明两代皆有《西溪百咏》,清《四库全书》收录两卷,足见其文化价值,清代对西溪歌画者不少;现代林纾、郁达夫等西溪游记又颇为时人所喜爱,都有欣赏价值。
(三)生态环境健全西溪湿地池塘遍布、河道贯通、水域广阔、芦荡飘曳,周边无严重污染的工业厂矿,水质较清澈,少受工业污染。
湖岸曲折,两岸树木苍翠,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于人们修身养性、休闲度假。
一、旅游资源总体特征(一)保护区概况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城区的西北部,在西湖区蒋村乡、余杭区五常乡辖区范围内。
历史上的西溪风景区一般是指西溪古荡至留下段两岸的宽阔地带,其范围为: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秦亭山-灵峰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竹竿山-小和山山脊线以北的丘陵坡麓地带;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乡-蒋村乡一带水网平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
西溪自古便有“西溪之胜,独在于水”之说,但是自近代以来,伴随着杭州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原来的水乡泽国渐渐萎缩,只有在北至文新路延伸段,东到紫荆港路绿带西侧,南至沿山河,西到绕城公路绿带东侧面积约10.6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水城风光最为突出,水乡田园风光依旧存在,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将该区域界定为保护范围,本次旅游策划即以此为区域范围。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距离杭州市武林广场大约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从天目山路、文新路、紫荆港路均可直接进入景区;保护区西北角有绕城公路的进出口,是上海、常州、南京等方向的游客进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的通道;另外,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通过紫荆港路及灵西隧道,能快速到达西湖风景区,实现强强联合,对外地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区位优势突出。
(二)资源特色1.古朴的田园风光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资源分类标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单体类型齐全,拥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气候与特殊景象、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大主类的旅游资源。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的水域面积广阔,水网、河道、水塘纵横交错,构成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景观的基本格调。
同时,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组合优势明显,有水、山、植被、生物栖息地等自然景观,也有遗迹遗址、建筑设施、特色聚落、民俗等人文景观;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古寺庵;有观赏、参观价值较高的景观资源,也有休闲、参与价值较高的娱乐性资源;有各种有形的旅游资源,也拥无形的丰富的文学艺术类资源,它们共同构成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古朴的田园风光,为资源的多方位、多功能、多层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部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内,东临杭州西溪旅游服务中心的西溪湿地主入口、南靠沿山河,西面与湿地公园相望,北面则为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商业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1200 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2000 平方米,地下部分为4000 平方米;项目地块基本呈东西狭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
项目规划目标为建设一个集科普展示与科研教育于一体,结合部分商业、餐饮等业态的建筑综合体---- 不仅充分展示西溪湿地的生态多样性及湿地本身的悠久人文历史,作为科普教研的基地,更以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为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的湿地科普研究展示中心。
二、项目背景与资源西溪湿地位于杭州的西缘,与西湖仅一山之隔,东起紫金港路,西至绕城公路,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10.08 平方公里。
其以典型江南水乡风光而著称,历史上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这里水网交错,河渚重叠,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
缘于此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西和谐生活示范区,更毗邻西湖风景区、浙大与仓前高教园区等。
目前杭州市委市政府规划以西溪湿地二期保护工程为突破口,启动实施“和谐生活示范区”的建设,其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公众效应。
杭州西溪旅游服务中心正是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东南角,东临紫金港路,南至天目山路,西、北面均为湿地公园。
项目总用地面积22.37 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15 万余方,总投资约14 亿元。
本项目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重新对西溪湿地的多元化价值进行诠释、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促进市民对湿地所含内在价值的认识和了解,达到公众对湿地保护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等使命,力求全方位打造博物馆成为国际一流的湿地科普研究展示中心。
西溪湿地项⽬概况1/背景明清时期,西溪就是⼀个著名的风景区,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并且有“副西湖”的美誉。
2007年2⽉份,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的西缘,与西湖仅⼀⼭之隔,以“野趣、清幽、闲逸”的意境和“⼀曲溪流⼀曲烟”的典型江南⽔乡风光⽽著称,曾是杭州最优美的画卷,⽔是西溪湿地公园的主⾓,稠密的⽔⽹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主题。
⽔⼜造就西溪湿地公园的“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
西溪除了具有迷⼈的江南⽔乡、⽥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化胜地。
这⾥⽣态资源丰富、⾃然景观质朴、⽂化沉淀深厚,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湿地。
不过,西溪湿地在近现代的演化中受到了很⼤的⼈为破坏。
这是国内第⼀个也是唯⼀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化湿地于⼀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它既不同于湿地⾃然保护区,也不同于⼀般意义上的⽔景公园,兼有⽣态修复、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对改善杭州市⽣态环境,提⾼城西区域性⽣态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作⽤2/区位交通旅游规划控制范围湿地公园范围东起紫⾦港路绿带西侧,西⾄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河,北⾄⽂⼆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地),总⾯积约为10.64平⽅公⾥。
外围保护带公园界限以外东⾄紫⾦港,南⾄⽼和⼭麓,西⾄绕城公路西侧绿化带,北⾄余杭塘河,总⾯积15.7平⽅千⽶。
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区域⽤地⾯积约为50平⽅千⽶,与历史记载的西溪位置范围基本吻合。
现状分析公园内集中了河泽溪塘,⼭林⽥园,民俗风情,建筑遗迹,历史⽂化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资源的互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众多的风景资源中尤以⾃然质朴的溪流河荡风光,历史悠久的⽂化遗迹,江南⽔乡特⾊的⽥园风情最为突出。
西溪简介一、历史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与西湖仅一山之隔,距离不到5公里,总面积约10。
08平方公里,是我国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西溪湿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它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西溪是发源于天目山的水系,由苕溪,上埠河等河流组成,这些河道原先也是流入钱塘江的。
但那片最终形成现今杭州的陆地的不断扩大,压迫了西溪水的入江入海,使其在前部洼地淤积,并渐渐向北偏流,最终成为太湖水系的一部分。
由于排水不畅,水量大时每每泛滥成灾,冲击杭州,余杭等地。
于是东汉的另一个地方官陈浑主持修筑了另外一条堤“西险大塘”,号称汇万山之水于一溪,占西溪水量之绝大部分的苕溪就这样彻底与西溪分离了,余下的上埠河成了西溪的主流。
流量的减少与改道,使苕溪古河道及两侧洼地,湖面大面积地沼泽化,最终就发育成了原始的西溪。
对于西溪湿地的历史,概括地说,归纳为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萎缩与现今新生的六个阶段。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
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
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
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
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
但是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
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现在规划保护的10.08平方公里。
而如今杭州市对西溪湿地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终于让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
根据《杭州市西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西溪湿地的景区范围是11.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范围巧15.7平方公里,周边景观控制区50平方公里。
西溪城市湿地的景观设计探究,风景园林硕士论文本篇论文快速导航:第1部分:西溪城市湿地的景观设计探究第2部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湿地景观构建绪论第3部分:城市湿地景观概论第4部分: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探讨第5部分: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第6部分: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总结第7部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自然界中,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生态功能非常高。
湿地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发展做的贡献是久远的可持续的,不仅可以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富有的资源,还可以为野生植物的提供重要的栖息生存环境。
城市湿地景观经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后,不仅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人文美的特点,是兼具城市人文属性和自然生态功能的特定景观类型。
城市湿地景观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气候特征、地理特点、地域文化,还可以满足人类休闲娱乐的需要,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贡献。
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想法也愈来愈强烈,建造自然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的热点议题。
出于各种原因,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营造绿地的面积甚少,因此,保护及合理利用湿地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人们广泛接受并合理利用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景观价值,这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进行关于城市湿地景观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反之城市建设对城市湿地带来的灾难不良影响的初步探讨,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及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典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案例,剖析如何建设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特征双赢的湿地景观,使它在维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使湿地系统自然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与之同时提供休憩娱乐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
但是因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理论及实践发展均尚不成熟,本文只做初步探讨,期望可以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最后通过分析西溪湿地的景观设计,结合案例之前的剖析,作出结论性的叙述,进一步对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意见。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现代园艺2017年第4期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关海莉,成超男,胡凯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城市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植物景观营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阐述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构成,并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着重说明了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营造的方式及途径。
同时,通过美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城市湿地公园在植物规划设计中应从植物群落生态结构或植物生态演替恢复等角度出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同时注重其游憩、赏景、教育等人性化设计。
植物景观规划;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景观营造2.2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植物景观分析在城市湿地当中,植物景观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
因其具有多样的生态调节作用,在进行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生态设计,用生态的设计手法,保留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兼顾生态学和美学,把握植物的生态设计原则和优美的造景手法。
2.2.1植物种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合理安排设计了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结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在植物的搭配上,湿地公园中的水塘周围大多延续了原有的植物类型,在特定的地方增加了一些乡土植物,包括香樟、池杉、河柳、旱柳、枫杨、构树、苦楝、榔榆、泡桐、柿树、乌柏、悬铃木等;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搭配主要选择斑茅、芒、芦苇、芦竹、菖蒲、黄菖蒲、德国鸢尾、水蓼、睡莲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以农家建筑为主,结合农家风格配合了相应的植物,主要种类包括水杉、柿树、构树、广玉兰、梧桐、香樟、无患子、河柳、泡桐等上层乔木。
2.2.2生态景观营造。
在西溪湿地公园中,无论是从生态还是景观角度而言,尽可能地保留典型的湿地特征,运用湿地本身存在的植物进行景观打造和搭配,不仅能形成一种优良的湿地景观,也能为湿地公园中特定的野生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