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象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286.43 KB
- 文档页数:3
张炜小说中“父亲 2o】6年第 期(总第738期)文教资料 巨 呗圆 嘲 "母题的想象方式 辜玢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在张炜小说中,子辈将“父亲”放置于家族的历史语境之下,以重述屈原模式的方式来想象“父亲”,并在子辈弑 父行为的延宕中探讨如何看待“父亲”历史。在这种模式化的想象方式中,“父亲”母题的展开实际上是张炜自我精神理想的构 建。本文中“父亲,’意象既包括具有血缘之亲的“父亲”,也包括“具有某种社会存在的符号内容,因而具有文学上比拟的宽泛所 指”的“泛父亲”.例如导师、-c:zr92、干爹、伯伯等。具体研究的文本包括《能不忆蜀葵》、《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古船》、《外 省书》等。 关键词:张炜 小说 “父亲” 想象 从现实层面看.“父亲”意味着子辈天然血脉的联系.在 张炜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通常是在子辈回忆性的转述中 构建起来:从象征层面看,“父亲”意味着“根”,意味着传承, 对“父亲”的想象便有了“审根”的意义 通过对“父亲”这一母 题的再想象.作为子辈的张炜既看到了积极投身革命,却在 革命胜利后遭到同一阵营另一派别的清算.成为失去自由 与尊严的“父亲”,如《柏慧》中“我”的父亲、《家族》中“我”的 父亲和外祖父、《能不忆蜀葵》中恺明的父亲;也看到了不符 合传统道德要求的“父亲”,或胆小如《外省书》中的史铭,或 心狠手辣如《柏慧》中的柏老,或阴险专断如《古船》中的赵 炳。不难发现.张炜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有着类型化的趋 势。这与其模式化的想象方式有关。笔者将其从叙事背景、 核心情节、内在张力三个层面上分析张炜小说中“父亲”母 题的想象方式.探究其故事层面的深层话语.在此基础上认 识张炜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1.叙事背景:家族的象征 当“父亲”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时.家族叙事便同 样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巴金 《家》为代表的“子反抗父”的叙事冲突,见证了社会转型 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五十年代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子 教育父”的叙事模式则象征着新生力量对旧事物的规训: 到了八十年代后,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刘震云《天 下故乡黄花》,家族成了表现一定时段历史的具象载体, 历史也因为个体化家族的介入而显示出不同于正统历史 的个人色彩 王庆生认为:“《古船》浓缩了我们国家走过的发展之 路,以及我们民族所经历的心路历程”①。的确.张炜小说 中的家族叙事模式,是将家族置于历史的中轴线.历史集 中映射到隋、赵、李三大家族中.然而张炜并非仅为展现 乡土社会中权利的争夺而进行家族叙事.实质上家族起 着构造线性时间脉络的功能性作用.三大家族血缘上的 延续足以贯穿起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 的整段历史 “父亲”作为历史的载体.审视三大家族的“父亲”实质 上是审视这段历史。例如《柏慧》中“我”的父亲在叔伯身边长 大.在革命中.他们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在解放前夕,父亲受 命参与了对叔父的审判.亲手将抚养他成人的叔伯送上了 断头台 然而父亲公私分明的做法非但没有为他增添荣誉 的勋章,相反地,在小城解放的第二年。他莫名陷入了一起 无法查清的案件中.自己也被捕了。于是父亲被流放,软禁 在木屋中.受人监视.对于种种审问和招供,父亲没有自我 陈述的机会,只能招认一切罪行。《家族》中,同样如此,“我” 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是革命中的“英雄”.然而在恢复和平后, 父亲被陷害.成了反革命者,不仅失去了自由,更是失去了 尊严 家族背景的设置使“父亲”得以在可延续的时间中有 了充分叙述的可能.透过对两代“父亲”的想象,张炜试图解 决这么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共和国历史以及如何看待建国 后被驱逐被流放的那一代人?他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参与革 命.为革命献身,但战后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却将他们打人牢 狱.被剥夺证明自己清白的权利,只能含着冤屈死去。家族 背景中的相同经历的“父亲”揭开了大写历史的缝隙.呈现 着另一部个人化的历史.从而实现对正统历史书写权威性 的质疑与消解 当然.家族模式除了构建“父亲”与子辈血缘上的延续 关系,还以品质优劣、人性善恶为切分依据,将“父亲”的历 史世界“分裂为善恶两个世界”②。《柏慧》中“我”、“我父亲” 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一类;“瓷眼”、柏老等组成损害者与 侮辱者的一类.为了充分地凸显“善”“父亲”的力量.张炜 又把零三所的朱亚、口吃教授、大山老师等“泛父亲”也纳 入其中。在这两大“父亲”群体中。“善…‘父亲”受尽了侮辱, 不仅“父亲”含冤沦为底层人物.连子辈也因此牵连.而 “恶”“父亲”则用尽了卑劣的手段欺压他者.不费力气地享 有胜利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古船》外,在张炜小说中的家族故事 ——97—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通常采用子辈的第一人称的内视角,“我”,即子辈,参与“父 亲”历史.也讲述“父亲”历史,在文本中“我”具有两重身份: 其一是现实中的身份.读者在阅读中容易将“我”与作者画 上等号:其二是家族中的身份。通过“我”的视角展现“父亲” 的故事。在两种叙事声音中.又穿插着“我”的抒情——对善 “父亲”的高贵精神血统的颂扬与对恶“父亲”猥琐行径的唾 弃。从这个角度看.张炜第一叙事人称的选择旨在利用叙事 者与作者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不动声色地改变文本中的 叙述语气.以构建自己的精神理想 可以发现.张炜在两个 “父亲”群体的叙述中.情感倾向明显地表现为褒扬前者而 贬抑后者。这种趋向于二元对立的叙事立场使《古船》中的 四爷爷变得猥琐至极,《柏慧》中的“瓷眼”心狠手辣,没有任 何温暖人性可言。当然,二元对立的“父亲”想象方式,是为了 更为直接地凸显张炜的价值立场——对于美好道德的追求 和坚守,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十七年”文学思维模式的延续, 充分暴露了张炜思想的局限性。 2.核心情节:屈原模式的重述 在八十年代就有了关于“屈原模式”的讨论.周建忠将 其细分为三类型.具体包括“进取模式、心理模式、消释模式” 张炜对“屈原模式”象征义的理解与周建忠相似。在小说中 具体体现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④的叙事套路。张炜曾出版过《楚辞笔记》,对于他来说, 《离骚》所流露出来的经受苦难、让人动容的抒情,构成了小 说悲壮的整体氛围 可以说.《家族》中的“父亲”宁珂的人生经历最好地阐 释了“屈原模式”。宁珂对革命有着满腔的热望,为了加入到 殷弓的作战队伍.他成了安插在爷爷宁周义身边的间谍,甚 至窃取其信件以获取组织的信任。加入八一支队后,他不惜 代价地为部队买军火、被捕受刑也守口如瓶,诸此种种。他 坚信自己所献身的是件无比光荣的事业。为此他背弃了亲 情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他仍旧无法获得组织的信任,例 如不允许随部队转移、在敌狱中被营救后被要求写报告自 述,即便如此,他仍为此骄傲着。《柏慧》中“我”父亲的经历与 宁珂相仿.父亲为了表白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亲自审判了将 其养大成人的叔伯爷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被表彰,反是 莫名成了被清除的对象.他每天扫着无止境的雪,等待着被 平反 这些小说中的“父亲”都是“超人式的殉道者意象”⑤,其 叙事暗合了“屈原模式”:对某事业兢兢业业——被怀疑被 打压——仍忠贞不移 为了更好地呈现“屈原模式”.张炜在小说中设置了多 线并行的复调结构。《家族》共有两个叙事文本:其一,“父亲” 显赫的财力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即“父亲”的故事;其二, “父亲”受冤.“我”继承“父亲”精神,努力地探求真相,却屡屡 被欺凌.最终退回乡土,即“我”的故事。《柏慧》中同样出现了 多条线索:其一,“父亲”,包括“我”父亲、导师朱亚、柏老、瓷 眼的故事:其二,“我”成长的故事;其三,葡萄园的故事。可 见.历史的叙事与现实的叙事交错在一起:现实叙事后,历 史叙事紧随其后:一段历史叙事之后,历史又断开,接入现 实的叙事.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交替着出现,构成一个叙事 的循环 在这两个叙事文本中,历史与现实又有互文的对照关 系。例如《柏慧》,历史叙事中,导师陶明为保护学术成果而牺 牲,现实叙事中,导师朱亚为保护平原超负荷工作.也为此 牺牲;历史叙事中,朱亚失去了他的导师陶明.现实叙事中. “我”失去了导师朱亚;历史叙事中.母亲为证明父亲清白而 四处奔走,却也无法为父亲洗清冤情,现实叙事中,“我”试图 为家族寻得历史真相,却处处被挤压,只能逃到葡萄园 在 历史与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追索历史的同时也追问 着当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说都同时隐匿了“父亲”对自身行 为的反思。父亲”所为之献身的群众究竟是谁?所为之信仰 的组织又究竟是什么?张炜由此思考。“父亲”们对于理想为 何如何坚守?诚如程光炜所说.“在这里,忠诚与理想并不仅 仅是对国家或某一个党的忠诚.在内心深处,也有对人类基 本信念的遵守,那是一种承诺,对希望与美好的承诺。一旦 认定.就终生追求”。@这些借“屈原模式”构建的忠贞受难者 所组建起来的“父亲”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张炜道德主义 理想的寄托。对精神之父的褒扬.乃是对知识分子在现实生 活中为物欲、人欲所困,或主动或被动地丢弃起码的道德 感、使命感与尊严感,集体失声现状的映射。 但遗憾的是.张炜并没有深入反思失范社会中“父亲” 屈原式悲剧的根源.也没有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反思这场 历史和人的悲剧.这可视为张炜小说思想性的局限。 3.内在张力:弑父行动的延宕 弑父的母题在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例如余华《在细雨 中呼喊》。子辈直接用刀割下父亲的耳朵,用肉体上的阉割 来宣泄对父亲的憎恨.象征弑父仪式的完成。在张炜小说 中.“父亲”也有以负面形象出现的“父亲”,在子辈回忆性的 叙事中“父亲”曾犯的过错被重申强化,例如《远行之嘱》中弟 弟不断地想起“父亲”在文革期间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古船》 中隋抱朴在磨坊中不断地浮现失去理智的“父亲”们互相残 杀的血腥画面。 然而.子辈对“父亲”的复仇都是处在矛盾激化—— 缓和——激化——缓和的循环中。例如《远行之嘱》中弟 弟央求姐姐.“姐姐.我求你不要再提父亲了。你知道我恨 他 ……说不定我会在他熟睡时给他一刀”⑦,为此他在 身上藏了匕首.预备杀死父亲.但姐姐的情与理兼具的劝 说.又使得弟弟交出了匕首,解除了弑父的可能。《古船》 中四爷爷一步步地攻击隋家,隋抱朴每夜算起粉丝厂的 账本时总有热血在沸腾,但《共产党宣言》的阅读又使他 一遍遍地反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有罪”⑧,终日守着老磨 坊一言不发。 郜元宝认为:张炜“弑父模式”的小说中“最具魅力的地 方.恰恰不在于‘持枪者’实际的反抗,而是反抗之前心理上 的一再隐忍。”⑨这便意味着。张炜小说中多采用第一人称的 内聚焦视角.且由子辈完成对“父亲”的想象,除了《外省书》 在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以及《古船》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外,在《远行之嘱》、《柏慧》、《家族》、《能 不忆蜀葵》等中都采用了以“我”为中心的内聚焦视角。善与 恶两极的“父亲”形象.在“我”的想象中不断地复现强化,子 一
98— 辈动摇于原谅“父亲”与否之间,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冲突越 大.最后“放下屠刀”这一行为选择越是不易,小说叙事的张 力越大.小说创作的意图越是得以彰显。 子辈为何如此延宕?在张炜看来,即便从伦理层面有着 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父亲”罪恶之深,但复仇的实践只能 带来更多的苦难。并且终将遭受道德的审判。《古船》中隋抱 朴完全有能力打垮赵多多.夺回粉丝场,重振家族霸业。 《远行之嘱》中弟弟同样可以随时捅死熟睡的父亲,但问题 在于.杀死“父亲”就意味着子辈也沦为“父亲”之流。张炜 以道德家的立场重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场:人要宽恕罪 恶.要从罪恶中超越。这意味着,透过杀死“父亲”的想象, 张炜所试图指出的是一条由追踪历史指向宽恕过错之路, 在此维度上体现了“张炜式人文主义”不同于控诉历史的 反思方式,他沉入历史所发现的是:父辈们无论是受害者 还是施害者.从某种程度上都坠入了“命运的黑洞”.父亲 的人罪自有其疏忽处.柏老罪恶的背后或许是无可选择的 选择,既然双方都不是罪恶的始源。那么宽恕所有人。去建 构没有伤痛的和谐世界成了张炜的理想。当然。对于这条 指向宽恕的归路,张炜也是充满了矛盾。例如《古船》中,患 病的隋含章把剪刀捅进了四爷爷的胸E1.以同归于尽的方 式结束纠葛了两代人的恩怨.洼狸镇回归平静 但张炜并 没有对此作出评价.或许他也无法公允地评价这种玉石俱 焚的方式。 不可否认.张炜小说对“父亲”的想象也暴露了其在艺 术上和思想上的局限性。首先.类型化人物与叙事模式的自 我重复。张炜曾自我坦言.“一个作家即便有了这样的认识 (重复),也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面目一新 ”⑩前 文所论述的三大叙事模式在其新作《人在高原》中被扩写了 一番,虽誉为数百万字的大作.实质上并没有实现自我突 破。其次,思想的孱弱。早期作品《古船》以先锋的姿态,通过 父辈在几次运动中的互相残杀探讨了人的原始欲望.在此 之后,《九月寓言》对乡村的过度褒扬不无保守主义的倾向. 《家族》对“父亲”革命史的回望从未将反思的矛头指向“父 亲”自身,O'b省书》欲以“父亲”史珂作为理想人物探讨纯粹 性情的可能,但史珂以自杀了结的结局仍流露出作者无法 跨越正统道德的困惑,《柏慧》中子辈为逃离“父亲”阴影而躲 藏的葡萄园,其作为城市的对立面.被人为地“提纯化”.可以 说是乌托邦式的想象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想象方式 的模式化,以家族为故事背景.以屈原模式为情节构架.以 延宕的弑父行动为内在张力,将“父亲”分类为善与恶的两 大对立阵营中,并且不加掩饰地将隐含作者的情感倾向于 善的一方。可以说,“父亲”作为历史、传统的象征.在那个打 倒、并且力图杀死“父亲”的叛逆的八十年代里.张炜通过一 系列作品中对“父亲”母题的重述,重新举起了“父亲”这一代 人的精神旗帜,张扬“父亲”屈原般忠贞不屈的品格.意味着 在精神废墟的当下重新张扬仁义的道德信仰.这也是张炜 2o16年第 期(总第738期)夫敖贽料 晒圄凹嘧 蚴 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无可替代之处。 注释: ①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40. ②朱水涌.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01):135. ③周建忠.屈原模式-q民族精神[J].南通师专学报,1991 (03):16. ④司马迁.史记[M],《史 ̄)g8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 4. ⑤刘绪才,胡宇慧.“父”系人物与张炜小说的道德文本 嬗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6):133. ⑥程光炜,杨庆祥.大地行吟与历史书写[J].当代文坛, 201 1(02):69-73. ⑦张炜.远行之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64. ⑧张炜.古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76. ⑨郜元宝.张炜论[J].文艺争鸣,1993(04):23-30. ⑩张炜,吴言.行走与驰骋——张炜访谈[J].名作欣赏, 2014(02):75—81. 参考文献: [1]张炜,张均.“劳动使我沉静”——张炜访谈录[J].小 说评论.2005(3). [2]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 言》[J].当代作家评论,1993(1). 『2]孟繁华.风雨飘摇的乡土中国——今年来长篇小说 中的乡土中国[J].南方文坛,2008(6). [4]张炜.留心作家的行迹[J].名作欣赏,2011(1). [5]张炜.世界与你的角落[J].当代作家评论,2002(3). [6]张炜,王尧.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J].当代作家评论, 2002(3). [7]刘心武.失父:一种生存困境[J].中国文学研究,1998(20). [8]刘心武.地球村・审父・自剖[M],《刘心武文集》第8 卷,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9]张永杰,程远忠.代与审父意识.第四代人》[M],北 京:东方出版社.1988:43-49. [10]贺仲明.否定中的溃退与背离:八十年代精神之一 种嬗变——以张炜为例[J].文艺争鸣,2000(3):28-31. [11]郭宝亮.弑父的恐惧与家族血脉的纠结——张炜小 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J]./J、说评论,2000(2):52-56. [12]陈思和.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 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文学评论,2002(6):62-71. [13 3蔡翔.父与子——中国文学中的父子问题[J].文艺 争鸣,1991(5):43—55. [14]郜元宝.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90. [15]杨经健.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审父主题[J].文艺评 论。2005(5):20—24. 一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