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词坛秦观与贺铸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29
1、贺铸,字方回,陈廷焯说“方回词,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其词风盛丽、妖冶者继承花间词风,如《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一直沉沦下潦,抑塞不平之气时于笔端发之。
《小梅花·行路难》与《六州歌头》为贺铸“悲壮词”代表作。
《六州歌头》是贺铸的压卷之作,适宜于表现悲壮激昂情感的词调。
2、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词的特点是词风婉约。
3、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词与晏殊齐名,称“二晏”。
有《小山词》。
其词的特点是极其凄楚哀怨的伤感情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级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二上)必背篇目(一)北宋词
晏殊《蝶恋花》《浣溪沙》
欧阳修《玉楼春》《蝶恋花》《踏莎行》
张先《天仙子》
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
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北宋后期词
秦观《踏莎行》
贺铸《青玉案》
周邦彦《苏幕遮》
(三)南渡前后词坛
李清照《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
(四)辛弃疾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清平乐·村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五)杂(技能训练课开始之后)
林逋《山园小梅》
陆游《书愤》《游山西村》《沈园》二首
王安石《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子由渑池怀旧》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有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
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
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
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
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
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
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
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
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秦观和贺铸秦观和贺铸引导语:北宋词人秦观诗、词、文、赋皆工,而以词名,贺铸是苏轼之后较有创新的词人,那么大家对这两位诗人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文章来了解。
秦观(1049- 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人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人,著有《淮海集》。
秦观少时丧父,侍母家居,几乎不与世人相通。
平时惟借书苦读,研习文词,由此养成了他比较柔弱的性格。
这种性格特点,对于他后来的生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往谒苏轼于徐州,当读其《黄楼赋》,誉称有屈、宋之才。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中进士,后经苏轼荐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新党重新执政后,因其与苏轼交往而获罪,先后被削职贬官于彬州(今湖南彬县)、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等地。
徽宗即位,受命复职北还,途中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爱重。
诗、词、文、赋皆工,而以词名。
其词风远承西蜀、南唐,更近于柳永等人。
苏轼称其词犹以气格为病,戏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①意指其词风纤弱。
但又与柳永的俚俗、白描、讲求铺叙曼衍不同,主要以秀丽含蓄取胜。
其自树一帜为世人所赏爱,足以与苏词分庭抗礼,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词家。
人誉之当代词手,② 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③秦观作词特别注意意境的创造,融情入景,善于通过凄迷暗淡的景色烘托忧郁怅惘的感伤情绪,词境凄婉,音律和美。
秦观早年所写词作,多为爱情题材,他将男女恋情同个人身世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以含蓄、淡雅的语言,抒发出来。
他的著名慢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宋词发展脉络宋代文学是唐诗之后的有一个高峰,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
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宋词的高度繁荣,可谓空前绝后,以其内在、含蓄的美学特质,让后人望尘莫及。
文学样式与创作成果的丰富,作家群体的众多,风格流派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异常突出的。
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重文抑武”的政策增加了文人的创作热情。
这时期的文人参政意识和改革精神普遍增强,文化底蕴和学术素养普遍提高,思想和精神矛盾加剧。
文人通过讨论思考人在天地自然之间、社会人伦之间的地位及使命来创作。
宋代词家辈出,佳作如云,风格特色鲜明,创作流派成熟,继承脉络清晰,创新成就十分突出。
宋词有两种风格,一为婉约一为豪放。
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以翰墨写词,在婉约中注入更多的含蓄和雅致。
晏殊词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使词作的抒情风格更显得含蓄而温厚,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容量,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善于借用景物的典型描写暗示出独特的理性精神,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有思想理念又无议论痕迹的表现方式,使词作显现出别致高远的艺术境界,代表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选字用词清新自然,具有“珠圆玉润”的音乐美。
由于晏殊以含蓄典雅的技法,对五代艳丽词风进行了校正,使词逐渐渗进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领域,这对宋词的繁荣无疑也是一种开创性贡献。
欧阳修在手法、题材和风格三个方面的执着与开拓,才使其产生“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影响,早宋词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而豪放词“突破艳科樊篱”的创举,实则以范仲淹为先路。
晏殊欧阳修等人因为词作叙写的内容遭到过非议,因此不敢多写。
而幸好出了个不怕别人伤面子的柳永。
柳永是北宋专心致力于词章创作的第一人,由于对音乐的熟悉,也出于对词文学的热爱,他潜心创作的同时大胆革新创制,在丰富慢词长调、拓展内容题材、改进词章写作技法三个方方面做了长期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20岁,作《浮山堰赋》。
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生平详见《宋史》卷四。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
又辑《扬州诗》、《高邮诗》。
其《蚕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柳永(987年?~1053年?)中国北宋词人。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