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41.22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与教材研究30
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名人与名校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陈先元
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于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南洋公学的创办宗旨,是在当时列强入侵,国势衰颓的严峻历史关头,顺应潮流,求新求变,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大力创建各类实业,以担负起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代实业巨子盛宣怀,正是怀抱着这样的意愿,开一代风气之先,殚精竭虑,运筹布画,荜路蓝缕,亲行实践,为南洋公学的创办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使后来的交通大学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一面旗帜。一、弃旧图新仿用西法兴办工矿实业盛宣怀,江苏武进人,1844年11月4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盛隆,是清朝嘉庆庚午年间的举人,当过浙江海宁知州;父亲盛康,是清朝道光甲辰年间的进士,当过湖北武昌道台。盛宣怀祖父及父亲两代仕官在任之日,正是西风东渐、国门初开的中国社会行将巨变之时。如果说祖父盛隆尚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尊孔读经、崇尚儒学的正统知识分子,那么,父亲盛康已经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新式务实之人了。盛宣怀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一方面受其祖父影响,接受正统的封建伦理教育,承继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固有文化历史传统,具有较深的中学根底;另一方面又受其父亲影响,比较注意正在变革中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于国门洞开以后自西方传入的各种新鲜事物,予以仔细的审察。这对于后来盛宣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形成,应该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和家庭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年方十六七岁的盛宣怀离开家乡武进来到苏北盐城。后来又转至南通,由南通乘船至宁波,再经浙江、安徽、江西三省,辗转半年到达湖北武昌,和在那里做官的父亲盛康会面。盛宣怀在湖北一住就是十余年,在此期间他深入社会,接触实际,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事事研求、注重实务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使盛宣怀清醒地认识到,中
上教学与教材研究31国之所以贫穷孱弱,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凌辱,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像欧美诸国那样的可以作为国家命脉的近代实业。以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以土路驿马对抗铁道火车,以木船小舟对抗铁甲兵舰,以家庭作坊对抗机器工厂,焉能不败?中国如要脱贫求富、治弱致强,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求新求变,创办实业。唯其如此,才能力挽狂澜,拯救危亡,为古老中国找到一条新生之路。1870年,年仅26岁的盛宣怀经其父亲盛康引荐,进入了李鸿章的幕府。自此以后,盛宣怀就长期追随李鸿章,大力经办以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为中心内容的洋务,并取得了卓越成就。盛宣怀首先经办的洋务是轮船招商局。1873年,盛宣怀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后升任督办。盛宣怀在主特经营期间,对当时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做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首先,按照国际商业经营的一般原则,追求高额利润,并与洋商展开竞争,一举兼并了老牌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其次,他从提高效率出发,大力整顿轮船招商局内务,理顺财会,制定规章,整顿人事,改进管理,从而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盛宣怀接着又筹办中国电报局,并出任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对于电报事业,有自己的一整套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第一,他认为电报的开通,必须保护中国的民族利益,不允许外国人利用电报经营权来损害中国的民族利益;第二,他认为为了保护中国民族利益,必须先发制人,自设电线,以断绝他人非份之想;第三,兴办电报事业的方法应该是“官督商办”,因为“非官为维持,无以创始;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盛宣怀主持的电报局在中国各省特别是沿海各省开办了许多电报业务,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盛宣怀还是中国铁路的创始人之一。1896年,张之洞向清廷推荐盛宣怀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因为张之洞认为盛宣怀亦有商业、官法、洋务三者之长,筹建铁路应该得心应手。张之洞的推荐,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当时的中国已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俄国争建黑吉两省的铁路,法国欲夺滇桂两省的铁路,英德诸国虎视耽耽,正想抢夺华中华北华东铁路修筑权。盛宣怀审时度势,决定修筑卢汉(北京西郊卢沟桥至汉口,后改称京汉)铁路,把中国南北主要干线的路权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他还根据其他国家的修路办法,提出了干路自建、支路商办亦即干路国有、支路民营的办路思想。此外,盛宣怀还筹办过纺织、开矿、铁厂、银行等等的“新政”,而其中大部分的确成了国家的命脉,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盛宣怀操办洋务时间之长、涉及之广、成效之大,堪称中国第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无人能及。也正是盛宣怀所创办的这些新型实业,使在我国当时的社会中设立新型学校,以培养我国自己的新型人才,成为了一种客观的需要及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运筹布画躬行实践创立南洋公学盛宣怀在兴办铁路事务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泰西为易办,中国则有之难:一无款,必资洋债;一无料,必购洋料;一无人,必募洋匠”。可见,资金、材料、人才,是当时创办洋务的三大主要问题。而在这三者之中,人才尤为重要。因为人是实业之本,资金匮乏尚可举债,材料短缺尚可购买,唯独人才问题难以解决。盛宣怀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深感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他多次提出,“得人尤为办事之先务”,“不难于集资,难于得人”,“实业与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高强。”盛宣怀渴求人才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1896年,盛宣怀卸任天津海关道,南下上海接任铁路总公司督办以后,便着手筹建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盛宣怀禀明两江督臣刘坤一,决定“筹款议建南洋公学。”盛宣怀当时任太常寺少卿、铁路总公司督办,凭他的地位可以直接向朝廷上书言事。况且他又是李鸿章的旧属,清廷内的上下左右均很熟悉。盛宣怀便利用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众多的社会关系,反复吁请清政府兴教办学,培养人才,以求富国强兵。另一方面身体力行,躬行实践,一一解决南洋公学筹建中的有关具体事宜。盛宣怀的多次上谏,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首肯。同年,光绪皇帝谕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部等国家机关政要对盛宣怀所奏办学之事进行审议,并最终采纳了盛宣怀的意见,下达了“育才为当今急务”、“在京师、上海两处既准设立大学堂”的谕令,并明确表示所需经费由户部解决。盛宣怀吁请最高当局兴教办学,并得到了回应与支持,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南洋公学的诞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筹建南洋公学的具体过程中,盛宣怀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兴建一所近代新型高等学校,当时尚无先例可援。筹备事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关于办学经费问题,除了由户部划拨之外,盛宣怀又参照他创办近代工商企业官督商办的模式,用官督商捐来进行补充。盛宣怀从自己主管的轮船名人与名校教学与教材研究32招商局和电报局中每年各拨款5万两银子,以满足办学之需。盛宣怀还和以后担任南洋公学行政总管的同乡人何梅生,以后担任南洋公学校长的美国人福开森等人一起多次进行研究如何选择校址,如何购买地皮。最后在上海西南的徐家汇附近选定校址。与此同时,盛宣怀和何梅生、福开森等人又着手研究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事宜,并一一落实。1897年春天,南洋公学举行第一次招生入学考试,数以千计的有志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上海,前来应试。经过严格筛选,层层淘汰,结果仅有30余人被录取进入南洋公学学习。这30余人是南洋公学,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到来,表明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所新型大学的诞生。三、不断探索刻意追求形成办学特色盛宣怀是南洋公学的创始人,又是南洋公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自1896年至1905年,盛宣怀实际主持校政长达10年之久。在这10年间,南洋公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走过了一条创立、巩固、发展、壮大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是和盛宣怀的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分不开的。南洋公学的最初10年,反映了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而盛宣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借鉴和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若干具体办法,以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一员主将,自然就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自己创建南洋公学所遵循的一贯原则。盛宣怀极其重视中学为体。他探究了当时中国数十年教育成就不大的原因,认为主要在于中国的固有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他说过:“中国遣使交邻,时逾廿载,同文馆之培植不为不殷,随使之员阅历不为不广,然犹不免有乏才之叹者。何欤?毋亦孔孟义理之学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故未通其大,虽娴熟其语言文字,仅同于小道可观而不足以致远也。”(《清设学堂片》)可见,他认为中国缺乏人才的原因,不在于中国对外交往不多,不在于国人掌握外语不够,而在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未深入人心,作为做人之基本。因本未固,故才未成。因此,盛宣怀在制订《南洋公学章程》时规定:“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底为基础,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而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则于公学已通算化格致诸生中各就质性相近者,令其各认其门,略通门径,即挑出归专门学堂肆习。”(《南洋公学章程》)这就是说,南洋公学的学生应以学习中国经史大义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西方的技艺。盛宣怀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在办学的实践中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一,凡南洋公学录取的新生其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阅读和书写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具有较高的古文造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主张对学生要“以孝经四书预固其基”。其二,南洋公学聘请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教育家张焕纶作为中文总教习,兼管公学的教学管理。张焕纶专攻经史,治学有方,对中学课有研究,当时名声很大。在张焕纶的主持下,南洋公学的中文、经史、舆地等课程受到了相当的重视。盛宣怀对中学十分重视,但他并没有忽视西学。盛宣怀在其办学治学的过程中,极其重视西学的教育。南洋公学学生学习西学的内容、时间,绝不比学习中学的内容、时间来得少;南洋公学对学生学习西学的要求也绝不比对学生学习中学的要求来得低。2.注重实际,学以致用盛宣怀注重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就“教”一方面来说,他强调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设置学科、安排课程、布置教学;就“学”一方面来说,他强调学生在研习课程时,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盛宣怀的主持下,南洋公学所设置的课程都有社会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如南洋公学外院即附属小学的课程,主要有地理、理科、笔算、珠算、习字、图画等。这些新式课程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旧式私塾和旧式书院中的课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又如南洋公学特班的课程,主要有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学、化学等等,这些学科所传授的知识,正是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的理论知识。至于各类“西技”“西艺”课程,更是和当时社会创办实业、发展经济紧密相关。盛宣怀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不但要掌握一般科学原理和工程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南洋公学和稍后的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堂等等,不仅斥巨资建造教学大楼和一流的图书馆,还投资建造了当时颇为先进的各类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名人与名校教学与教材研究33以供学生实验实习之用。至20世纪初期,学校就设有材料试验厂、木工厂、电机厂、蒸汽和煤气厂、金工厂等,几乎成为上海的一个工业中心。学校的实验实习课程安排较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当时铁道科学生的铁路测量课程,教师每讲授3小时,学生便实验4小时,实验时间超过了讲课时间。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具体设计一条铁路线,教师认为合格以后才准予毕业,否则就不能毕业。又如当时电机科的学生所修“互换电流机械”课程,基本上是以实验课为主。再如当时航海科的学生,三年在校学习各类航海理论知识,第四年便赴招商局驾轮实习。3.分层设学,多种办学形式并举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之时,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新式高级技术人才和新式高级管理人才。而新式的高级人才需要新式的高级学校来培养,然而问题是,即使开办了新式高等学校,倘若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新式中小学,高等学校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须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旧式书院和乡塾私塾遍布各地,科举制度尚未废止,新式的中学小学凤毛麟角。盛宣怀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创办南洋公学时,就采用了分层设学、自成体系的办法,即在旧的教育体制之外,另设一套教育体制。按盛宣怀的构想,南洋公学不但有高等教育,而且有中低等教育;不但有普通教育,而且有师范教育;不但有正规教育,而且有速成教育。具体地说,盛宣怀所设想的南洋公学应该由四部分组成,即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师范院专为公学培养师资;外院相当于附属小学,为中院提供生源;中院相当于附属中学,为上院提供生源;上院相当于大学本科,专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盛宣怀的这一构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盛宣怀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首先创办了南洋公学的外院和师范院。盛宣怀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之先务。”他还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盛宣怀的想法是先培养教师,以教师专教小学,再教中学,然后升入大学。南洋公学的中院成立于1898年春天。当时,从外院招收了20名学生,准备经过中院的学习后,再使他们升入上院学习。中院的学习年限为5年,其中包括高等预科2年。按照盛宣怀的设想,中院是南洋公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院接收来自外院的毕业生,又向上院提供合格的生源,是连接外院与上院的一座桥梁。中院所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课程。低年级学习英文、法文、日文、地理、算学等课程,高年级学习世界地理、博物、理化、法制、经济等课程。南洋公学中院的课程除博物外,均采用英文讲授。因为当时的教科书由国外进口的居多,中国几乎还没有新式的中学课本。盛宣怀主持下的南洋公学,除了师范、外、中、上四院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办学形式。如建于1899年的译书院、建于1901年的东文学堂、特班、政治班,筹建于1903年的商务班等等。创办译书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图书资料和教学用书的匮乏问题。因为当时有关西学的图书均从国外进口,都是外文本,无现成的中文课本可用。南洋公学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便聘请张元济为主任,设立译书院,译出了一批当时急需的图书资料和教材。东文学堂是南洋公学中隶属于译书院的一个机构,由当时在上海的两个日本人细田谦藏和稻村新久担任教员,向社会招收学生,教授日文,以培养留日学生和日文翻译。特班是因当时上院缓办,而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而开设的,相当于现在的大专培训班。特班开设的课程是英文、算学、地志、史学、政治、理财学、名学等等。教学方法基本沿袭书院方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开列书目,按期质疑,并批阅作业布置考试。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任南洋公学特班的班主任;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黄炎培先生,曾是南洋公学特班的学生。政治班的性质和特班相似,只不过稍后开办罢了。政治班的课程有宪法、国际公法、行政纲要、政治学、经济学、货币学、赋税学、审计学、统计学、国际条约等等。商务班是为了解决当时商务人才奇缺而设立的一个班级,盛宣怀曾为商务班拟定了章程,排列了课表,延聘了教员。4.严字当头,治校一丝不苟严以治校是盛宣怀办学的突出风格,表现在南洋公学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招生考试,还是学籍管理;无论是升级留级,还是出洋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校外实习;无论是操作评定,还是体育锻炼;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老师授课……一律严字当头,严格要求。南洋公学以及后来的实业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直至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多年以来,都是以“严”闻名于世。南洋公学招生时的录取条件很高。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首次招生,数千名考生仅录取30名,真可谓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我国现代著名革命家、南洋公学校友邹韬奋曾经说过:“南洋公学是上海最著名的一个学校,对于招考时的考试特别严格。所以有志投考的,在暑假期间常由父兄请人到家里补习功课。”这就是说,如要报考南洋公学,仅名人与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