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高中必修4《9. 祝福》张永霞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16 KB
- 文档页数:6
《祝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借助环境描写分析小说情节。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鲁迅的相关作品及鲁迅笔下的人物二、新课导入谈话导入:上一回,我们讲到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一个叫祥林嫂的年轻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带着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三、整体感知祥林嫂的生平概述师出示问题:上节课我们讲到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说?指名回答: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凄惨死去。
师小结:祥林嫂是个善良的女人,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却最终难逃命运的愚弄。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1. 出示问题,全班交流提问:祥林嫂死了,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鲁镇上的人,以及“我” 2.问题探究:作为事件的见证者,我的行踪。
(1)小组合作梳理我的日记(2)师生共同分析我的人物形象3、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借助导学案分组合作探讨: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鲁镇上的人和祥林嫂之死的关系,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小结:大家(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
1《祝福》教学设计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张琳琳【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元素,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 塑造人物的方法2.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方法】1.课前自主预习--发放“导学案”,学生落实自学目标(作业)2.课堂师生合作学习--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3.课后作业巩固--练习法、拓展探究法【学习方法】| 2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讲授课时】第二课时一、人物形象分析(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明确: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二)比较几次描写的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1.第一次:初到鲁四老爷家肖像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
点拨:①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此时的祥林嫂虽然贫困,但还有活力,毕竟她才二十六七岁,对生活也抱有希望。
②顺着眼:安分守己。
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尚在。
2.第二次:再到鲁四老爷家 | 3肖像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点拨:①脸上的红色消失:青春早逝、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
②眼角带着泪:遭遇了被迫改嫁,将破人亡的命运,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
3.第三次:与“我”河边相遇肖像描写: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祝福》教学设计成都树德怀远中学曹诚教学目标1、从小说叙述祥林嫂的七件事情入手,探讨《祝福》的创作意图。
2、从小说三次肖像描写、四次“雪花”描写的角度,赏析“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
3、养成合作探究和勇于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对《祝福》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 |【导入】学生齐读鲁迅1926.04.01《记念刘和珍君》片段。
PPT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第2节) |第一个环节:师生合作探讨《祝福》的创作意图,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1、孙绍振教授解读《祝福》时谈到:这个“我”和故事情节一点关系都没有,却占了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
可以删去关于“我”的文字吗?为什么?(预设:不能删去。
因为:1、“我”是小说叙事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得以被关注和审视;2、祥林嫂死了,对于她的死,所有人都不感到悲痛,只有“我”这个和祥林嫂悲剧毫不相干的人,内心怀着不可排解的负疚感。
作品中的“我”,可以算是鲁迅,但又不完全是鲁迅,是这鲁镇中“唯一的清醒者”。
)2、钱理群教授解读《祝福》的标题就是“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我们将“祝福”这个标题替换为“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行吗?为什么?(预设:不行。
因为:1、文学作品的标题讲究含蓄,富于暗示性,祥林嫂在鲁镇“祝福”时来,在鲁镇“祝福”时死,值得读者深思,更何况祥林嫂是本小说的主人公,“我”只是本小说的“叙述人”,次要人物;2、“我的故事”在本小说中只是些碎片,不完整,不符合小说塑造人物的要求。
《祝福》教学设计丁莹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小环境描写的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环境描写服务情节、人物及主旨。
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认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题目“祝福”的用意。
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师生探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小说人物都在各自的家园里生长,有什么样的土壤就能养育出什么样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家园就能造就出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祥林嫂如果不是生活在鲁镇,而是繁华的都市,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吗?小说中的环境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对人物的性格塑造,故事情节的的走向,主题的展现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1自然环境我们比较熟悉,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社会环境的作用,多媒体2多媒体3,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考查环境的作用。
今天还是侧重研究第一种形式。
板书:环境:特征+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师傅今天有点懒,徒弟们自己找门路好吗?来,我先告诉你们门在哪。
第一道门,就是小说的第一二段,鲁镇的年底到底怎样,鲁镇的人们是否幸福呢?多媒体4二、研读1、2段,赏析环境描写(小组合作)提示:分析是要找到具体的语句,抓关键词,概括特点用形容词,可从文中直接提取,也可自己概括。
要求:思考环境是什么样的,和作用。
每组有执笔人和讲解人,有书面报告。
1、“灰白色的沉重的……幽微的火药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2、“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可见作者怎样的情绪?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3、“富人的祝福”与“穷人的劳作”揭示了什么?男尊女卑,贫富悬殊,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暗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3、“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
5、书房特点,沉闷压抑,作用:符合老监生的身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礼教。
封建卫道士,假道学。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变化”,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痛苦,体会作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2、深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旨——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了解以鲁镇为代表的旧中国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教学流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祝福》这篇小说。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在春天没了丈夫,开春时被卖改嫁,春天快结束时,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在迎春之际,祝福之夜,惨死于街头。
祥林嫂的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
(幻灯片2)正如作者在文中写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第二段里也有这样的表述:(幻灯片2)“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着鲁镇的未曾改变。
那么,这“变”与“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幻灯片3)所以,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变化”,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痛苦,体会作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2.通过探究小说中写到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带着问题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找“变化”,析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变化,并说说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幻灯片4)(一)祥林嫂外貌的变化生:小说中主要写了三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9. 祝福-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祝福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能够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能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技巧深入阐述人物命运和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语言技巧深入阐述人物命运和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祝福”这个文本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阅读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捕捉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2.合理分组,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完成自己的看法整理。
第三步:讲解文本关键内容1.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祝福”的主题是什么,人物形象有哪些,小说情节发展如何。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问题解答,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相关问题,并通过讨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五步:扩展阅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感受,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第六步:课后作业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问题,回答相关问题;2.学生撰写相关的读后感,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1.在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2.在学生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判断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语言和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总结本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祝福”这篇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爱好阅读的兴趣。
《祝福》教学设计石室中学语文组刘婧竹一、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小说单元的精读文章,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构建小说的基本概念,学会在情节、环境中去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主旨。
二、学情分析1、通过第一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把握人物、环境、情节、主旨的基本方法。
2、学生对小说的把握只停留在方法层面,对鲁迅的小说更是疏离、不愿亲近、不愿深入。
三、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走进鲁镇的典型环境,品味作者营造典型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环节1、由梳理故事情节引入2、初感鲁镇自然环境3、再感鲁镇社会环境4、品味作者营造典型环境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一:梳理故事情节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姓名不详,籍贯不详,自幼作为等郎媳嫁与小自己十岁的魏家山人祥林,二十六七岁,小丈夫夭折,她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在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忙,工钱不多,然而她反而很“满足”。
但是厄运并没有放过她,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到山里,对此她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最后还是被迫成婚。
幸而婚后生活还算幸福,她生了个儿子,但是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不久得伤寒死去,儿子也被狼吃掉,大伯收屋,生活无着的祥林嫂只能第二次来到鲁镇,继续在鲁四老爷家帮佣。
由于改嫁,她在众人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处处受歧视。
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
在柳妈的提议下捐了门槛,发现这根本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她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
最终被鲁四老爷辞退,乞讨为生,十年,三十七八岁的祥林嫂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概括并熟悉故事情节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地方?——带着疑问走入鲁镇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由情节走入鲁镇的典型环境中教学环节二:初感鲁镇自然环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9. 祝福-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作品《祝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对于生命的关注与尊重,并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认识与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先生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
2.能够领悟“祝福”这一作品所传递的生命关怀和尊重的主题。
3.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情感认识和表达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祝福这首诗作品所传递的主题和精神内涵。
2.如何理解余光中先生的思想观念,追求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
3.如何通过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切入生命的话题,为学生探索人生问题的一种思路和路径。
教学难点1.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具有哲学意义的话题,拓展他们的人生视野和个性特质。
3.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主题和内涵,建立思考桥梁,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尊严和目标等。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声音语调变化、情感表达等方式,体现出余光中先生诗歌的特色和美感。
3.设置文学欣赏课后任务和学生阅读书目,推荐一些相关的诗歌作品和著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余光中先生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教学活动1.课前预热:“生命的花瓣”渐进式导入,通过收听温馨诗歌和观察花朵图案,调动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和文学的感应力。
2.导读课文:“祝福”,让学生通过思考诗歌的标题和首句,理解祝福的内涵和意义,以及余光中先生的文学风格。
3.阅读评析:“祝福”(选读),让学生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理解地朗读、分析和解读这首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学智慧。
4.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生命的话题”,根据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目标,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祝福》学历案【课题名称】《祝福》【课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展评课【授课教师】通江中学骆文敏【授课班级】高2017级3班【授课时间】 2019年4月23日【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要求提出,应重视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和特征,感受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本功扎实,思维能力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首个小说单元,需对学生阅读小说的技巧方法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1.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用系统规范的语言对研究成果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思维,提升语文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语言进行欣赏、鉴别、判断、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等审美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了解封建文化糟粕与迷信思想的危害,体会到其对民众的残害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对要素的分析终将归结到对小说主旨的把握。
)二、内容回顾根据上节课对文本的阅读和情节的梳理,已经初步了解文中祥林嫂这一形象: |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不断地反抗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的命运,最终被这个社会吞噬。
三、祥林嫂语言品析1.人物语言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手段。
人物语言对于解读小说文本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颇有独到之处。
(上节已经布置课外作业:全班八个小组,分组研读八组人物的语言。
)2.第八小组负责研读祥林嫂语言。
第八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谈谈本组研读祥林嫂语言的收获。
第一段(与”我”的对话)迷信恐惧大胆质疑反抗的表现第二段(与镇上人们的对话)愧疚自责渴望得到精神抚慰与关怀第三段(与柳妈的对话)羞耻闪避自认为不贞节收获祥林嫂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和深重的贞节观念。
《祝福》教学设计四川省温江中学刘攀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筛选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2、分析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3、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时学过鲁迅的故乡孔乙己,其中活波可爱而变得麻木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鲁迅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的人物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我们今天所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板书《祝福》二、感知主要人物1、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以后,有什么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2、讨论祥林嫂的形象。
李欧梵认为《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
对悲剧,鲁迅有这样的表述: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讨论祥林嫂的“价值”或者说“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初到鲁镇的肖像来看,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有营养不良,但还是有活力,有生机;又只是顺着眼说明她安分善良;模样还周正说明她相貌端庄。
(2)在鲁镇的表现看:整天做“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却”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说明她吃苦赖劳,爱劳动,不挑剔。
(3)从她刚来鲁镇的变化看: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说明她很容易满足。
(4)她会反抗。
逃到鲁镇,抗婚,捐门槛,问灵魂的有无,只是她的反抗行为有很大的局|限性。
祥林嫂是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安分守己,吃苦赖劳,手脚勤快,生活俭朴,容易满足。
三、寻找杀害祥林嫂的“疑凶”,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便全白了头发,脸上仿佛木刻似的。
最后,在鲁镇的人们的祝福的时候,一个有价值的生命,一个鲜活的人,走向了毁灭,怎不让人悲痛?痛定思痛,我们想一想,从她身边的人物去分析,大家觉得谁应该为她的死亡负责?(1)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可恶,然而﹍﹍”;骂祥林嫂伤风败俗,不干不净;不准她参与祭祀。
|祝福
教学过程
导语:初中,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到鲁镇一游、认识了一个苦人儿─—孔乙己。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怎么死的?饿死的,冻死的!这是因为孔乙己放不下也无法放下他那读书人的架子。
“好喝懒做”、“不会营生”。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重游鲁镇去结识另一个苦人儿──祥林嫂。
(在黑板中央板书—“祥林嫂”)显“价值”,寻“毁灭”,使悲剧美升华一探祥林嫂的“价值”:劳动妇女的典型─—不应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也是因“冻饿”而死?祥林嫂死了,因“冻饿”而倒毙在祝福之夜、倒毙在祝福前夜的风雪之中,倒毙在她辛劳了一生的鲁镇街头。
2、探究问题:祥林嫂也像孔乙己一样“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吗?祥林嫂十分健康,“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祥林嫂十分能干,不光家务做得好,“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而且是田间的一个好劳力;“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祥林嫂又十分勤劳,在卫家山的婆家、在鲁镇的河埠头、在货家岙的茶园蚕房,到处都留下她辛勤劳作的影子,“似乎闲着就无
聊”;她还十分善良,她善良地以为昼夜不停地劳作就可以躲避被卖的厄运,善良地以为丧夫失子的悲痛就会博得鲁镇市民哪怕些微的同情,善良地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逃过地狱分尸的劫数,就可以获得“祝福”的权力,就可以重新做“人”,善良地希望有灵魂就可以一家团聚;祥林嫂更坚强,一寡再醮,丧夫失子,没有击倒她,更没有使她失去生的希望,靠做女工养活自己,顽强地活下去。
可以说,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围绕“祥林嫂”板书:健康、能干、勤劳、善良、坚强)
二探祥林嫂的“毁灭”:精神虐杀──必须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怎么会因“冻饿”而死呢?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学生讨论后,师围绕祥林嫂板书: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庙祝、鲁镇所有的人们、“我”。
)2、探究问题: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的祥林嫂,被残忍地害死了,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为她伸冤的话,真是天理难容。
现在就让我把我们的教室当作法庭,让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来公审这些迫害祥林嫂的嫌疑人。
请左半边同学做公诉人。
请右半边同学做被告或被告的辩护律师,对迫害祥林嫂的凶手进行公正公平的审
判。
请公诉人、被告或被告的辩护律师从其中选择一个进行准备。
通过公审,我们发现,谁也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凶、元凶,祥林嫂是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所虐杀,是精神杀害。
祥林嫂死了,孤寂而又悲惨地死了,我们似乎找到了凶手,却又找不到真凶、元凶。
正如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路上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都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也就是说这些人结成了一张“网”(师在黑板上画上网状图),这张网是─—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就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头上的“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
三探祥林嫂的反抗:自投罗网──肯定死。
1、导入问题:刚才我们探讨了祥林嫂悲剧的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面对这张网,
祥林嫂反抗过吗?
面对婆婆的“卖”,她先是“逃”,再是“撞”;面对死后被分尸的恐惧,她是努力工作,“捐”来门槛;面对别人的嘲弄,她用无言来反抗;面对死前的悲凉,她对灵魂既希望其无,更希望其有;面对“祝福”,她用寂寞的死来控诉。
(板书:逃、撞、捐、问、死)
2、探究问题:面对这张巨“网”,祥林嫂进行了剧烈而顽强的反抗。
但是,为什么这些反抗没有帮助她走出自己的悲剧,反而使她更加痛苦,加速了她的“死”呢?
面对这张巨网,祥林嫂的反抗是太软弱、太无力了。
况且她的反抗也没有跳出这张“网”。
| |她的“逃”、“撞”,虽表现出她不愿任人摆布、企图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性格,但是为了遵守“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的礼教;“捐”,虽表现出她企图改变自己受人歧视的境遇、争取人格平等的努力,却走入了以迷信反抗迷信的泥淖;“问”,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恐惧;“死”就更显无力。
可以说,祥林嫂也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
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一句话,封建礼教该死。
(板书:封建礼教该死)
四探毁灭的手段:鲁镇的“祝福”─—寂寞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毁灭了,被鲁四老爷等人结成的一张顽固无比的封建“巨网”吞噬了。
那么,这张网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毁灭祥林嫂的呢?(板书“祝福”)
2、探究问题:小说主要写了祥林嫂的一生,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祝福”作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作题目呢?
封建势力借助“祝福”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且看祥林嫂在每次祝福后的肖像变化。
初到鲁镇,“脸色青黄”,到年底,虽是“彻夜的忙福礼”,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仍然是“脸色青黄”,第一次被剥夺了参加祝福的权利后,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如果祥林嫂能够参加祝福,她会和初到鲁镇一样,渐渐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捐了门槛以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
“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这次她肖像变化最大,“脸色同时变做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简直是一个木偶人”,因为她知道,她再努力,也永远是一个“不干不净”的脏
女人。
成了乞丐,“祝福”就更与她无缘了,那么,“脸上瘦削不堪……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她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那么,死在祝福的前夜,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板书上画网纲,最后收束在课题“祝福”上)三、拓展训练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