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唐诗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01 KB
- 文档页数:3
无题二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审美鉴赏:把握诵读节奏及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虚实”结合表现手法,感悟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
教学重点:把握诵读节奏及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虚实”结合表现手法,感悟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探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小测1)李商隐《无题》中借用春蚕、蜡烛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的诗句是:“”2)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句子是:“”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讲授新课1、简介“无题”之意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为“无题”,另有一些诗取首句头两个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什么联系,也属于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2、作者档案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
受牛李两党相争之累,一生仕途很不得意。
因此,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借写爱情来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其诗工骈文和近体诗,擅长七律。
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
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优美的意境。
3、写作背景因受牛李二党相争影响,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挤打击,虽在朝任过一些官职,但终生不得志,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无比愤懑,基于这种感情写下了此诗。
4、初次诵读(每位学生读5遍)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诗鉴赏: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这首诗为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写。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从内容上看,首句以“昨夜”明点追忆旧事。
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无彩凤”写昨夜之情。
五六句从两人的默契转到对整个宴会的描绘,七八句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单看这首无题诗,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给人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让人觉的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却似乎没有这么世俗,如此,就是李义山无题诗的妙处所在了。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①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②一点通。
隔座送钩③春酒暖,分曹④射覆⑤蜡灯红。
嗟余听鼓⑥应官⑦去,走马兰台⑧类转蓬。
注释译文注释①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②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③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亦为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
④分曹:分组。
⑤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古代的一种游戏。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仅仅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⑥鼓:指更鼓。
⑦应官:犹上班。
⑧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内容赏析首联两句,交明时间和地点。
叠言昨夜,更有追思不止的意思,同时给人阅读上的审美享受。
首句以“昨夜”明点追忆旧事。
先说明宴会时间,再说宴会地点,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无彩凤”写昨夜之情,在宴会上恨无彩凤之翼飞到所爱的人的身旁,“心有灵犀”指犀角中央白色,两头相通,故曰一点通。
两心相印,虽身无飞翼,并不能阻挡两人情感的默默交流。
“彩凤”、“灵犀”成爱情暗喻,形象婉蓄,色彩明丽,富音乐性。
《无题四首(其一)》李商隐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两首,五言律诗、七言古诗各一首。
第一首七律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第二首七律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第三首五律写闺中人对意中人欲见不得的相思之情。
第四首七古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又听到贵家女子的美满生活而增添烦恼的痛苦之情。
全诗融进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寄托了作者仕进无门的痛苦之情。
【原文】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⑴,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⑵,麝熏微度绣芙蓉⑶。
刘郎已恨蓬山远⑷,更隔蓬山一万重⑸。
【注释】⑴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⑵蜡照:烛光。
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⑶麝熏:麝香的气味。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⑷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⑸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白话译文】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
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赏析】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
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
“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
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
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
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古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翻译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前言】《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第一首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
【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
⑸嗟:叹词。
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⑹走马:跑马。
兰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
”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
类:类似。
转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
”指身如蓬草飞转。
转,一作“断”。
【翻译】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鉴赏】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
这是两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学设计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华侨中学陈少鑫教学目标:1、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诗词作品。
2、结合注释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4、在赏析中探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设计: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诗歌艺术无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炼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这首七言律诗,探讨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二、简介作者作品: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
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都有很美的意境。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无题”诗,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爱情题材的,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三、声情朗诵: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齐读、自由朗读、男女赛读、齐读)。
3、教师评点,全班齐读。
思考:该诗的题材和所表达的感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
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
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无题》李商隐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诗鉴赏
这是《无题四首》的第一首,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
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
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
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
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
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
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