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与古筝改编曲的不同表现特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陕北民歌特色的歌曲,改编成钢琴曲后,其和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风格和声:钢琴曲在改编过程中,为了体现原民歌的韵味,和声编配
融入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色彩和特点,大量使用了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为基础的和弦进行,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2.调性布局:和声调性上,这首作品倾向于使用中国音乐常用的调式,如徵
调式、宫调式等,同时也可能运用到调式交替和调性转换,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3.和声节奏:由于原歌曲具有鲜明的陕北信天游节奏特点,所以在钢琴曲的
和声编配上,也会相应地采用简洁有力、富有舞蹈动感的和声节奏,使得音乐既有力度又不失灵活轻快。
4.色彩和声:在保持原有旋律线条的基础上,可能会加入一些特殊的和声处
理手法,如和声外音的使用、七和弦与九和弦的引入,甚至是短暂的半音阶和声进行,以营造出山丹丹花鲜艳绽放的画面感和热烈的情绪氛围。
5.和声对比:通过和声的明亮与暗淡、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来刻画歌曲起伏
跌宕的情感变化,比如高潮部分可能采用开放性、饱满的和弦进行,抒情段落则可能使用较为柔和、内敛的和声色彩。
总的来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钢琴曲版在和声处理上既保留了民歌的朴素与深情,又通过现代和声技法展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作者:高捷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比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原曲的旋律和音色,来分析如何运用钢琴的演奏技法,继承和发展原曲的音乐韵味,更好地表现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民族特色;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8-02王建中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作品是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创作的。
改编后的钢琴曲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在保留原曲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钢琴音域宽广、音响丰满等特点,运用倚音、琶音、颤音等钢琴演奏技巧,模仿陕北民歌演唱粗犷的韵味。
一、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作品分析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绘了长征路上,红军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盛开,军民一家欢歌载舞的场面。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引子(1-8)、呈示部(9-43)、中部(44-140)和再现部(41-164)。
引子部分运用散拍子的节奏类型,旋律连绵宽广,节奏自由;呈示部旋律悠长,呈现苍凉凄美的陕北黄土高原景象;中部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热烈欢快,呈现军民一家欢歌载舞的场面;再现部音乐回到主题,表现群众与红军依依不舍的场面。
改编曲用钢琴独特的声音色彩将其民歌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技法及情感处理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与我国的民族乐器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王建中却创造性地在钢琴上表现出中国民族乐器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
接下来,就以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来分析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技法及情感处理。
(一)对原曲唱腔的模仿与演奏1.上滑腔的模仿。
在以下谱例中,第一小节“央”字的la到高音mi运用了上滑腔的技巧,演唱时声音咬字靠前,气息下沉,体现陕北民歌高亢嘹亮的音乐韵味。
浅谈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摘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具有陕北民族风情的民歌,歌曲类别是陕北信天游,曲调轻快,高亢,旋律优美动听,歌曲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时期,红军部队抵达陕北,正好赶上山丹丹花开满山坡,十分美丽。
后来,这首陕北风情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被改编成了钢琴曲,在这首改编曲中,王建中先生运用了跳音、琶音、连续的大和弦和连续的八度弹奏,在这首钢琴曲的演奏过程中,要具有充足的专业技巧和丰富的感情,才能将这首钢琴版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绎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王建中钢琴是西洋乐器,钢琴的音域几乎囊括了音乐体系中所有的音调,钢琴的表演模式可以独奏也可以伴奏,不管运用怎样的方式,钢琴都在演奏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魅力。
当然,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钢琴演奏技巧也不可能最完美的诠释一首钢琴曲,因此,在钢琴曲版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奏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弹奏技巧。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民歌,其节奏高亮优美,蕴含了浓厚的情感。
本文就来简单讨论一下这首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钢琴改编曲的弹奏技巧和要求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商调的复三部曲式。
商调则是代表我国古代五音角、徵、宫、商、羽中的商调。
复三部曲式包含了复杂的三个部分,两端的部位相同对称的在中间部位的两边[1]。
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中,模拟了陕北特色竹笛的音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用舒展自由的方式体现了信天游高亢的曲调。
中间部分在整个主题体现出来以后,进行了三次变奏,音区逐渐的扩大,力度逐渐加强,情绪也被感染的越来越激烈,体现了当时人们迎接到红军满心欢喜的心情,在结束部分,又回归到刚开始的信天游高亢清新的曲调。
从第一部分的演奏技术来看,重点是要注意控制和安排好音乐元素,乐曲的开头较弱,通过这样的曲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和谐平静的环境中,后来运用琶音,由慢到快,渐渐地把人们的情绪带动起来,也把整个乐曲带入到主题当中。
浅谈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浅谈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摘要: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民族风味较浓的陕北信天游,曲调明亮,旋律优美,描述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
后来王建中先生将此首歌曲改编成钢琴曲,此改编曲中运用了跳音、琶音、分解和弦、连续饱满的大和弦、连续的八度弹奏,演绎起来需要相当的技巧和丰沛的感情。
本文着重从演奏技巧的运用、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来展示改编曲独有的民族风情。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一首钢琴曲如果没有完美的技巧是没有办法把它完美的展示给世人欣赏的,也不会得到流传和继承。
所以一首钢琴曲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诠释,弹奏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民族风味较浓的陕北信天游,曲调明亮,旋律优美,描述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
后来王建中先生将此首歌曲改编成钢琴曲,此改编曲中运用了跳音、琶音、分解和弦、连续饱满的大和弦、连续的八度弹奏,演绎起来需要相当的技巧和丰沛的感情。
下面就浅谈一下此改编曲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
(一)演奏技巧1、八度和和弦的弹奏技巧八度和和弦相结合是该曲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创作手法,浑厚的音响效果将乐曲的感情渲染的更加激烈和饱满。
乐曲的第一部分第22小节中,主题由单音过渡到了连续的八度与和弦,将乐曲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意在表达人民期待红军来的急切心情。
此处弹奏,要利用手腕的力量与手臂的力量,将音乐演奏的饱满清晰。
乐曲的第二部分,表现红军到达陕北时人民欢呼雀跃的热闹景象,情绪欢快,热烈,所以弹奏时力度、情绪对比要强烈,用上臂的力量并借助爆发力将其弹奏出来。
第144小节,表现人民对红军的感激之情,所以弹奏时左手的八度加分解和弦要像一股涌泉慢慢将乐曲的情绪推上去,同时右手连续饱满的大和弦要将情绪拉宽,把情感完全释放出来。
此处要运用上臂(肩关节)八度弹奏法。
浅析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舞蹈性中国的钢琴创作都极具舞蹈特征,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音乐、舞蹈、美术、雕像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在中国的艺术中没有一种艺术是单独的。
各个地区的艺术都是相结合的,在雕像中能看到美术的美感,在美术中能看到舞蹈的线条等。
所以在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我们也能看到舞蹈美感,从旋律上、节奏上和感情上都表现了舞蹈的绚丽美感。
(一)、旋律上的“舞蹈性”首先从引子上,在引子出来的时候极具流线色彩并且节奏自由活泼,引子的旋律在短短的8个小节上由上到下进行了两次起伏,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初春”的感觉,在引子的中间加上了多次小起伏来衬托整个大的起伏,这些小小起伏更是表现“初春”含苞待放的感觉。
整个引子的流线性的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在情绪上柔美又灵活既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性,使曲子在引子上就表现出了舞蹈的起伏感和流线型美感。
例七、选自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3小节其次在首部和中部上主题的频繁出现就像在演奏一首节日欢歌一样,主题的多次出现并且作者多次变奏使主题更加灵活多变和使旋律更加丰富,主题的大量变奏加上在变奏中的丰富装饰音也是大量的变化出现,这样使整个曲子都贯穿了“舞”的特性。
整个作品在旋律上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由平静到激动,从旋律上就丰富的表现了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另外,王建中老师通过引申、变奏、首尾呼应和旋律的起伏等相结合的作曲原则,使整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改编的显得那么完美。
最后,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钢琴曲之所以改编成功是因为每个人在听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就能有陕北民歌的感觉,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虽然是钢琴演奏作品,但是在王建中老师的改编下拥有陕北特有的信天游的感觉,在钢琴演奏中保留了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
旋律中那种节奏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舞“的美感使整个曲子都感觉在舞蹈一样。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作者:韩姼姼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构思巧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独树一帜。
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曲子中对速度、力度、音色的要求等方面来展开阐述,以期对这首乐曲有一个恰当、准确的诠释。
关键词: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背景王建中,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
他在20世纪的70 年代文革时期,创作并改编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当时是在《女孩担水》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两首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利用陕北民歌的基调加工改编成的钢琴曲。
山丹丹是一种野生的百合花,每逢春天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会漫山遍野的开放,火红的叶子令人触目惊心。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抵达了陕北,取得了举世闻名的的伟大胜利。
在这里红军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广大陕北农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帮助,他们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与热爱,以热情、朴实的真挚情感投入到革命根据地建设。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描画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遍野的山丹丹花盛开,军民载歌载舞一家亲的感人情景。
歌颂了英勇善战的红军精神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军民一心把一个火红的苏区变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这首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采用的就是中国民族调式的商调式,复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为:引子ABA’。
A部分也同样采用了商调式,旋律热情而明亮,主题鲜明生动;B部分沿用东方调式体系进行三次主题的变奏,其中出现了以民族调式和声色彩方式来渲染、烘托气氛的二度音程,再加上力度的增强和和声的拉宽,展现出一片热闹、欢腾的场面;A’部分为主题的再现部分,营造了辉煌、宏伟之势。
关于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文献综述王建中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成为了广为人知的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经典的民歌进行了重新的编曲和改编,让这首曲子更加适合钢琴演奏和欣赏。
这篇综述将围绕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艺术特点、演奏技巧、原创意义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作品的艺术特点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础上,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音色和技巧,为这首曲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气。
他通过对旋律的变化和对音符的加工,使得这首曲子更加优美动人,更加适合用钢琴来演奏传达。
在曲子的编排上,王建中注重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层次感,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旋律悠扬,动人心弦。
他还加入了丰富的装饰音和变奏,让曲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这些都使得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二、演奏技巧分析王建中的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对于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将这首曲子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进行充分地诠释和展现。
在演奏技巧上,这首曲子涉及到了大量的琶音、颤音、连续音等高难度的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音乐感知能力。
而且,曲子的演奏速度和节奏变化也较为明显,演奏者需要有稳定的节奏感和灵活的手腕技巧,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曲子中的音乐情感和层次变化。
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对于演奏者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原创意义四、影响与展望王建中钢琴改编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出现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改编版作品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钢琴音乐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中国音乐与钢琴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这一改编版作品也引领了中国钢琴创作与演奏技术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更多的音乐家对于中国民歌和传统音乐的重新演绎和改编的兴趣。
浅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中国民歌特色的经典曲目,其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展现了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民歌。
一、艺术风格《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朴实自然的中国民歌。
其艺术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民歌特色这首歌曲是对中国北方民歌的一种传承和延续,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歌的特色。
其旋律简单朴实,旋律曲调流畅自然,没有繁琐的装饰,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歌的朴素和淳朴。
2.自然主题《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词讲述了山丹丹花的美丽和自然之美,体现了中国民歌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歌曲中有很多自然生活的场景,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春江水暖鸭先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3.地方特色这首歌曲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歌,体现了北方地区的独特民歌风格。
歌曲中的场景、描写和意象都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地域特色。
4.民族情感中国民歌一直以来都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也蕴含着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歌词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描写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二、演唱技巧除了艺术风格的特点之外,演唱技巧也是影响一首民歌表现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样的经典民歌,演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更好地诠释出其艺术魅力。
1.清晰的发音在演唱民歌时,清晰的发音是至关重要的。
民歌的歌词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抒情性,因此演唱者需要将每一个字、每一句歌词都唱出清晰的发音,以便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2.情感的把握民歌的情感表达往往比较真挚和朴实,演唱者需要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走向,并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在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需要将其所表达的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作品《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与古筝改编曲的不同表现特点分析
作者:路馥玮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3期
摘要:王建中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也创作了大量富有中国魅力的钢琴作品,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百鸟朝凤》等等。
其中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最具有代表性。
现将对这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琴;古筝;演奏特点;民族特色
钢琴是一种独奏乐器。
在20世纪20年代,它开始传入了中国。
自此,开启了钢琴在中国的大门。
到了30年代,萧友梅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中国作品《和平进行曲》,钢琴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
随后许多作曲家开始进行和探索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
钢琴,它可以模仿出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和乐器音色。
例如,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中,钢琴就模仿了滴答滴答的雨滴的声音;李斯特的作品《钟》当中,用透明清澈的钢琴音色模仿了小钟的鸣响;在《水草舞》中,钢琴在其中模仿了水草跳舞的样子、大海中水流的声音等;在贝多芬第6交响曲《田园》中,利用钢琴给人们展现了阳光明媚、空气清晰、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等。
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作曲家们开始创作的钢琴作品更加趋向于民族化,而且开始对中国现有的传统作品以及民歌进行改编,实现了声乐作品的器乐化。
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音乐家的设计下,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感知与演绎,再经过合理的编配与定弦以及许多必要的转调或移调的处理后,越来越多的钢琴作品可以改编或移植为古筝演奏作品。
一、作品简介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歌曲是一首以陕甘民歌作为表现形式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
此歌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
这首歌曲改编于1972年,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生动、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作品以开阔高亢、清新明丽的音调,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钢琴创作体现古筝技巧
在古筝曲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引子要舒展,不要急,句子划分清楚。
在古筝曲中,过门要悠扬,伴奏音符有一个小休止符,旋律要亲切的,富有歌唱性的。
弹奏装饰音的时候,手指的角度要小一点,力度把握均衡。
弹奏快板的过程中,速度要激烈,但要富有歌唱性。
附点要弹奏清楚。
过渡句一气呵成,双手戳弦要快一些,力度向上推,中间不要停。
主题
的再现要亲切的、优美的。
古筝本来就是中国乐器,在体现民族特色时,有着独特的韵味。
而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独特的,它采用了复三部曲式,运用民族商调式写成。
乐曲开头的引子部分,节奏把握和古筝一样要自由、舒展。
引子中运用许多的速度变化,以及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散板”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由于极具民族特色的“散板”的融入使乐曲张弛有度,同时音乐的内容贯穿整个曲子的发展,情绪也跟随起伏。
引子部分采用的散板,因此其节奏就比较自由,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曲子中,能很好的抒发感情,这正是钢琴作品在中国“民族化”的体现。
因此,演奏时从mp进入,二分音符的双倚音把听众带入一种和谐的意境中,随后便是左右手大量衔接的琶音模仿了古筝的音效,运用长琶音来展现出高亢和明亮的信天游曲调。
接着是进行左右手交替连贯的32分音符,这儿的32分音符有大量的音,因此弹奏者需要注意两手的衔接、情绪与力度的把握,音色的干净,演奏时演奏者可以在演奏思维宏观的控制上,运用此“民族化”特点,充分表达乐曲的神韵。
引子部分节奏最难控制,装饰音要做到足够精致,左右手主旋律变换的流畅连贯度都很重要。
在钢琴曲中,中部情绪变化最大,力度速度最难把握。
注意左右手轮换时音色力度的控制与衔接,最主要的是要突出主题旋律,更加突出主题的音乐美。
曲子最后的再现部,多运用了八度和弦,将人们带入波澜壮阔的音乐之中。
三、钢琴改编曲的音乐特征
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此作品中,运用了散板的创作方法。
散板,是一种自由节拍,它的特点是具有速度缓慢且不规则的节奏,这种处理方法在民族性的曲目中出现比较多。
因此,在钢琴在此作品中吸收了古筝的许多技巧元素,并结合钢琴的特点加以改编(如琶音、滑音等),将该曲子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由于是以民歌为旋律基调而改编的,这首作品中的力度标记变化的也是十分丰富多彩,所以演奏者可以用运用自己的演奏经验以及对该曲子的理解,再充分把握作曲家演奏风格,并加以做自由处理。
演奏者也应结合其特性与传统风格,结合作曲家标注的力度标记结合处理,才能更好地在钢琴上传达民族特性。
在演奏旋律时也可根据演唱(者)情感的不同处理而进行速度与力度的改编与把握。
不同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品味等因素的不同,则会使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的音乐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变化。
而古筝和钢琴分别来自东方与西方的乐器,因此特点更是不同。
因此,在中华历史文化特定的沉积之下创作的钢琴曲,就必然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民族化”的韵味。
改编出的曲子则焕发出中国钢琴演奏风格的特有魅力。
因此,在弹奏时,既要求保持整体音乐的民族风格,又要求在细节上有变化,注重情感的融入。
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世界钢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越来越多的古筝作品或者中国传统民歌被改编成钢琴曲。
一定程度的相互借鉴和采用中西乐不同的演奏方式、作品风格及中西方乐器的模式,对钢琴与古筝的练习、训练都具有积极作用。
正因如此,中西方音乐的互相改编及相互融合发展,都是当今艺术不可回避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国钢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4.
[2] 朱捷.王建中钢琴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 李宗芝.浅谈钢琴改编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J].北方文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