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68.00 KB
- 文档页数:9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教学设计导入:和平是世界永远的主题,战争是和平永存的矛盾,然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平息一场战争,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军的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学习本课之前让我们一起齐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积累文言知识。
2、结合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整体感知:(1)左传相关知识齐读注释一内容(2)题目分析:师:指军队一个人能打退一个军队吗?不能,那在这里这个退是什么意思?对,使……撤退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准句读。
下面找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得有无和你不一样的地方。
这位同学你起来读一下。
同学点评教师点评2、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下3好!同学们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找同学起来说一下好!这个同学说的很详细,能不能详细一点4.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你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做出标记。
生自读研习文本:师:好!同学们在课下里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一生提,哪位同学替他解答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解答一下。
一生提,哪位同学替他解答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解答一下。
(学生回答不了或者不明确的地方教师回答)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没有师:没有了看黑板以:1、敢以烦执事介词拿2、越国以鄙远目的连词把3、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目的连词把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因果2、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同学们要注意根据词性,判断词的意思下面找同学上黑板翻译两个句子:(1)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分析人物形象:同学们:年老的烛之武遗憾自己年轻时不被重用,当郑国国君请他解决问题时他心中的怨气由心底发出,他推迟说: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但他始终记得国家是自己的,不能因个人义气而误了国家大事,于是他痛快的答应了,而且是“夜缒而出”面对晋王他层层分析利弊,他让晋王看清了秦国的真正面孔,一个“厌”字,“狗吃食,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他“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而且语气一句比一句加深!终于说服了晋国国君,保护了自己的国家。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展开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对于教师来说,说课稿就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
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1尊重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进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控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控文章的思想内容,积存一定的语言知识,并学会学习用现代观念注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偏向。
”因此,本文在学生掌控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控更加丰富的文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浏览和鉴赏文言文能力和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文描写的是在秦晋大军准备攻打郑国危急的情形下,郑国的烛之武临危受命,运用精深的外交词令,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解散,自动撤离晋国的故事。
本文在描写了主人公烛之武精深的外交词令的同时,也歌颂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保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控《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控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别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进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知道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浏览能力;体会主人公精深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解读: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标准中提到"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和熏陶,而目前在课时有限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浅尝辙止,不能深入的探究经典选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也就是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怎么还能奢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本课时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深入挖掘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上,预期目标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烛之武的游说能力,体会到这则小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要探究的内容是烛之武125个字的说秦之辞中所蕴含的智慧。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只谈秦国,第二层谈秦的盟军晋国。
第一大层次内部又可行为三个小层次,第二大层内部可再分为两个小层次。
从这个结构上就能看出这短短的125个字中包含无限层折,可让学生逐层赏析。
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挖掘说辞中蕴含的智慧,品味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味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了,课内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都已在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进行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在语言层面没有什么障碍,这是进行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一、选文定位与选文特色1、选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性散文。
还选入了《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文章。
本文描写了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秦晋两相夹击之计,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出色的说服能力促使秦国退兵,拯救了国家的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学习提出的标准包括: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篇文章被选入教材,作为古代记叙散文学习,其原因就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学习到言语的智慧,感受到高超的叙事技巧。
2、选文特色①篇幅短小,用语精炼但又层次井然。
《烛之武退秦师》从字数上来说非常少,不过寥寥数百字,但短小精悍,完整的表现了整个故事,第一段描写背景,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表现了郑国危险的局面,接着佚之狐引出烛之武,烛之武不顾个人恩怨,“夜缒而出”面见秦君。
接下来便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烛之武利用一番高超的技巧说动了烛之武,最后“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而晋国也退了兵。
综看整篇文章,开端—发展—高潮部分都具备,短小精悍。
②注重写作技巧。
本文虽然短小,但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却使用了很多叙事的技巧,例如伏笔,文章第一句交代背景时便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郑国与秦国并没有直接的矛盾,这便为后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再例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了秦晋之间的貌合神离的关系,与下文晋国撤退时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相照应。
另外,本文在详略安排上非常得当,本文着重描写的是烛之武劝退秦军的过程,因此着重描写的便是烛之武见到秦君之后发生的事,而对前后之事只是稍加带笔略过,对于各方人的看法,烛之武前往秦军营的过程一字未提,这种安排便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文章主体的突出,保证了文章的纯洁不繁杂。
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1.《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篇1《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
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
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
”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
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到了烛之武的口中,他却说“秦、晋围郑”,先说“秦”,再说“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需要探讨的细节。
顺序颠倒,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首先,这是暗示秦伯,在“秦晋联盟”中,秦国排在晋国之前,以秦为主导,这是给秦伯一个“高帽”。
其次,烛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在这出戏中,真正矛盾的双方是晋和郑,这时候,有意淡化晋,其实就是转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
紧接着,烛之武进入到第一次劝说的核心问题,即亡郑有利于晋还是有利于秦,存郑对谁有好处?在这个阶段,烛之武并没有点明郑国与晋国的矛盾纠葛,在对晋的称呼上,只是用了一个“邻”字,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字之差,也是意味深长。
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把握其语言艺术。
3.领悟文章的论证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技巧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2.简要介绍《左传》及其作者。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疑问。
三、课文分析1.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a.语言简练、条理清晰b.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a.论证结构:总分总b.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3.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a.比喻:如“烛之武如炬”b.借代:如“退秦师”c.对偶:如“说秦伯,退秦师”四、课堂讨论1.讨论:烛之武为什么能够成功退秦师?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的关键是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a.语言简练、条理清晰b.语言有力量,说服力强2.分析烛之武的智慧: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时机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二、课文拓展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三、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