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黄金十年” 脱困成煤炭行业主旋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市场低迷情况下煤炭企业的应对之策2012年5月份以后,我国煤炭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煤炭供应持续增加,国内煤炭企业的产量和进口煤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煤炭需求不断萎缩,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煤炭营销成本急剧上升,导致我国煤炭销售市场营销压力加大。
本文试图对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的原因进行深入探析,根据十八大后国家能源产业政策,提出国有煤炭企业如何克服市场疲软的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应对之策和具体措施。
一、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的原因分析一是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制约。
制约煤炭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整个经济发展疲软,这包括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如果全球经济长期放缓,那整个能源需求都会受到影响,煤炭将首当其冲。
二是进口煤的大量涌入,是这一轮市场形势发生转折、煤价大幅下跌的最主要因素。
进口煤之所以能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依靠的是成本优势。
去年以来的价格数据显示,无论国内煤价如何快速下跌,进口煤价格始终低于国内煤价10-30元的水平。
据测算,当环渤海指数低于630元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煤矿处于亏损状态,而进口煤却仍有利可图。
从近期煤炭市场行情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降至615元,同比下跌了22%,再度刷新该指数发布以来的新低。
自2008年我国开放煤炭进口限制以来,国内煤炭进口迎来“井喷”期。
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口煤炭量仅有4040万吨,而到了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达到了2.9亿吨。
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煤炭8000万吨,同比增加30%。
当前市场形势下,部分煤炭企业由于在成本上无法与进口煤竞争而陷入亏损。
今后中国煤炭企业将长期面对进口煤的竞争压力。
三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
煤炭供应能力大幅增加。
“十一五”以来,煤炭固定投资快速增加,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主要产煤省区经过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了一大批大中型煤矿,加上新建煤矿陆续投产,煤炭稳定供应能力大幅提高。
煤炭业黄金十年终结昔日一掷千金煤老板风光不再2013年12月20日07:04来源:证券日报作者:李春莲1人参与0评论2013年煤炭业白皮书黄金十年终结九成上市煤企业绩跳水总策划:《证券日报》产经中心年终专稿策划组撰稿:本报记者李春莲见习记者唐振伟前言:2013年,是煤炭行业备受煎熬的一年。
一年来,煤炭行业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
曾经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煤炭企业开始过起“苦日子”,记者在各地众多煤企高管那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减支降耗”、“内部挖潜”。
从煤炭市场价格看,“煤飞色舞”的“黄金十年”从2012年就彻底结束了。
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飞流直下,特别是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一路向下、跌跌不休;进口煤凭借价格优势“大兵压境”,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突破3亿吨已无任何悬念,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空间。
有专家称,华南地区的电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发电煤都是在用进口煤。
从煤炭企业层面看,煤炭企业停产、停工、关门、降薪、以煤矸石抵工资乃至连续几个月发不起工资的声音不绝于耳;上半年煤炭行业A股“亏损王”——兖州煤业,因汇兑损失巨亏近24亿元。
从区域层面看,“三西”煤(指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这三个煤炭主产区)首当其冲,受伤最深。
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亏损面达47.5%,煤炭企业亏损额为149.8亿元;前三季度山西省焦炭工业亏损面更是高达74.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3亿元;内蒙古西部特别是鄂尔多斯300家中小煤矿关停率近半,甚至高达三分之二;陕西神木这个曾经凭借煤炭资源创造经济神话的县城,正濒临全面破产。
从行业政策看,各地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煤炭企业的销售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背负“违背市场规律,实施地方保护”的骂名,推出各种版本的“煤电互保”政策,以上网电量指标作为调剂手段,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煤;同时,煤炭企业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特别是以环保名义呼吁限制对高硫煤、低卡煤和褐煤的进口量,招致五大电企联名反对,煤电博弈不断升级,限制进口煤的征求意见稿最后也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黄金十年狂飙后煤炭的“冰川时代”来临
8 月21 日,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煤企发布了2015 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神华上半年净利润出现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中煤自2008 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为负的情况。
黄金十年的狂飙突进后,从2012 年跌入冰川时代以来,煤炭产业直到现在也没有等到黎明,但煤企在逆境中的自救,还是让行业见到一些曙光。
产销双降煤企利润大幅度跳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真实印证了我国的煤炭行业。
黄金十年,我国煤炭产量逐年攀升,尤其以2011 年煤炭产量增幅达到最高,全年增产2.85 亿吨。
然而,在这快速膨胀的背后,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煤炭价格一跌再跌,煤炭产量终究在2014 年画上了休止符,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 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
降成了煤炭产业的主打歌。
煤老大神华和中煤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显示,神华上半年商品煤产量同比下降10.1%;煤炭销售量同比下降24.2%。
中煤上半年商品煤产量同比下降22.1%,商品煤销量同比下降14.6%。
煤炭是神华和中煤的命脉,产销量双降无疑造成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神华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208.65 亿元,同比下降37.4%,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27 亿元,同比下降45.6%。
中煤更是自2008 年上市以来实现了首次亏损,上半年中煤实现营业收入297.47 亿元,同比下降16.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9.65 亿元,同。
老煤炭企业以“度危求生,改革脱困” 为目标的综合性改革实践报送单位: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 创 人:张兴敏 辛大平创 造 人:陈劲松 李德富 赵茂森 王 灵 林 勇 唐和平实践PRACTICE报道[摘 要]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国有煤炭企业,攀煤公司已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1.2亿吨,精煤6000余万吨,2011年企业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是川煤集团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子公司。
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结束,攀煤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在原来条件较好情况下掩盖了的老矛盾,一些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集中显现。
经过反复研究,从2015年始,公司决定选择WT 收缩调整型战略,开始了新一轮以“度危求生,改革脱困”为目标的战略调整与实施。
[关键词]WT 收缩调整型战略;度危求生;改革脱困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攀煤公司)成立于1964年,是国家“三线”建设中为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建设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2004年排名全国百强煤炭企业59位,2005年隶属四川煤炭产业集团管理。
公司有四对生产矿井,产能567万吨/年,主导产品为冶炼焦精煤,年产量200万吨左右,现有总资产98亿元,在岗员工10400人,矿区职工家属11万人。
一、以“度危求生,改革脱困”为目标的战略决策实施背景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国有煤炭企业,攀煤公司已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1.2亿吨,精煤6000余万吨,2011年企业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是川煤集团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子公司。
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结束,攀煤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在原来条件较好情况下掩盖了的老矛盾,一些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集中显现,生产经营困难,经营亏损严重,2012年、2103年、2014年分别亏损1.67亿元、1.96亿元、3.61亿元,企业保生存、保饭碗、保稳定的压力十分突出。
87Ene rgy 能源黄金十年终结后,煤电博弈态势逆转或将旷日持久。
步入结构调整深水期的煤企如何拨云见日?行业大萧条究竟何时才有穷期?现状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在去年画上了句号。
受到经济速度放缓、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过了长达十年红火日子的煤炭企业陷入困境,时至今日,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每况愈下。
本世纪初,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强势发力,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三个高速增长周期。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了粗钢、水泥、焦炭等行业的发展,甚至这些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正是这些以煤炭作为原料和能量来源的产业,造就了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
而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马达放慢了脚步,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降至8%以下,与此同时,进口煤来势汹汹,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煤炭企业纷纷喊出“学会冬泳”的口号。
在享受近十年狂飙突进的增长之后,停工、破产的故事正在真实而难以逆转地上演着,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有企业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推迟发工资的现象。
在煤炭业的寒潮风暴下,煤老板们眼中最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时下面对的正是最糟糕的时代。
是“断腕止血”还是勉强度日?应该如何降低成本以适应“微利”时代来临?巨额投资何时收回?在此时的语境下,煤炭企业在生死线上的挣扎与自我救赎,必然会成为2013年中国商界的一道奇观。
“行情不好,不需要那么多的销售人员,就从销售岗位上撤下来,但我轻松很多,”在山西焦煤集团从事销售工作的陈佳(化名)说,“从前,煤炭紧俏的时候,即使质量有点问题客户也全盘接收,而现在似乎每家企业都加强了对质量的把控,动不动就挑出各种毛病。
”6年前,一毕业就进入山西焦煤集团做销售的陈佳,在到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学眼里是个幸运儿。
赶上了煤炭行业光景最好的时代,销售员一个月的津贴就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而如今,不但津贴没了,陈佳还要祈祷不要大幅降薪。
“过去几年焦煤价格一路飙升,作为中国最大的焦煤生产企业,山西焦煤集团的产品一向很抢手,特别是和几大主要炼钢企黄金十年一夜终结煤企如何拨云见日文|佚名88Energy 能源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22年煤炭市场形势预测:政策与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倒逼企业去产能2022年煤炭市场形势猜测:据悉,近年来,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煤炭产能始终消失在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当年工作清单上。
措辞越来越严峻,措施越来越完善。
但是,纵观这些行业近几年来的去产能,效果却并不乐观,甚至可以用“收效甚微”来形容。
那么对于2022年来说,既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煤炭行业打响去产能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政策与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倒逼企业去产能产能过剩现象,很直观地反应了市场调整的弊端。
作为市场主体,煤炭企业感受最直接。
产能严峻过剩,已成为享受了“黄金十年”的煤炭企业面临的不能承受之痛。
然而面对问题怎么办?是跳出煤炭圈还是坚守阵地做稳做精煤炭产业,同时适度延长产业链或进展非煤产业?或许不同企业应当有不同的策略。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煤炭等存在落后和过剩产能的行业乐观提出措施,为何收效距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确存在只算小账不算大账的问题,组织不力甚至弄虚作假。
煤炭行业去产能事关全局,所以从中央到地方要直面问题,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实施差别化政策,制定详细的配套政策,将去产能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
去产能过程中必需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职工安置、企业债务处置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支配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那么,这些钱够不够用?企业债务问题能否全部靠债转股来解决?还需要哪些配套财税支持政策?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煤炭去产能各抒己见,开出一个个“良方”,盼望能为政府制定良策打开思路。
2022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煤炭行业打响去产能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平安等手段,严格掌握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改革脱困纪实4>文/张传利初春时节,步人内蒙古西部的国家能源集团乌 海能源公司,处处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繁忙 景象。
近年来,经过“五步走”深化改革摆脱困境的 乌海能源公司,企业生产经营有了重大转折,开启 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公司一举甩掉了连续亏损7年 的帽子,企业改革发展呈现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的良好态势,用生动实践书写了精彩的画卷, 创造了近五年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好成绩。
( 艰难求索•寻找生存突围路径 ]3年前,乌海能源公司曾经是一个濒临破产的 企业。
2013年以来,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煤炭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整 个煤炭行业进人“寒冬”。
与同时代的多数老国有煤 炭企业一样,人员多、包袱重、资源枯竭、成本居高 不下等成为乌海能源公司发展的沉重障碍。
2012年 至2017年,企业出现连续严重亏损,企业发展面临 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度濒临破产。
乌海能源,何去何从?这是摆在2万多名干部 职工面前的一道难题。
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处僵治 困”工作进行决策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推动中央企业 坚决打赢“处僵治困”攻坚战。
集团党组在落实 中央决策部署时,高度重视乌海能源公司脱困工 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如同 一缕阳光穿透乌云,让乌海能源公司看到了涅槃 的曙光。
乌海市委、市政府对乌海能源公司十分关 心,积极帮助公司摆脱困境。
同时,持久的困境在公司内部也积聚起一股 突出重围的力量,员工们内心一致认为,不改革 只有死路一条,唯有改革才有活路,对改革充满期盼。
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已经是无法阻挡的 历史选择。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乌海能源公司 党委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方向、管大局、 保落实,抓住改革机遇,顺应时代潮流,以加强 党的建设为引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领导 全体员工开启了一场公司历史上最壮丽的突围 之战。
新时代煤炭企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讨□北京何波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
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当前,煤炭企业正面临着行业发展的的新时代新常态,即宏观经济的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或中速增长,煤炭消费量2013年触顶后呈下降态势;国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此消彼长,2019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降至57.7%;经济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煤炭行业投资自2013年来持续呈下降趋势。
这些均意味着煤炭产业靠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带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只有准确识变、认真思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应大势谋转型,努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路径当前,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而且“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也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的战略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方面,坚定信心,煤炭作为传统能源仍然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1.产业创新带动企业转型。
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结构畸重”普遍存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一有“风吹草动”就“地动山摇”。
笔者认为,从产业维度谋划转型,首先,考虑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突出主业,可以通过煤炭洗选深加工、按客户需求细加工、把脉市场创新加工等方式把主业做强做优做精做大。
搞活次主业,充分利用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特点,激发次主业活力,不断发展壮大次主业。
舍弃辅业,对占用人力多、效益差,甚至亏损“跑冒滴漏”的,果断剥离,及时止住出血点。
告别“黄金十年”脱困成煤炭行业主旋律告别“黄金十年”,煤炭行业正努力摆脱市场低迷。
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7月1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组织召开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第31次联席会议,对支持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有关综合措施进行了重点研究。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短短一年内,各部委已经召开了31次联席会议研究煤炭行业脱困,脱困已经成为目前行业的主旋律。
为了应对煤炭行业的持续疲软,自2014年7月以来,由发改委牵头建立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层面开始带头帮助煤炭企业脱困。
仅去年就出台了37项措施支持脱困,包括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调整煤炭进口关税、清费正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等。
虽然政策层面持续给力,但是仍未扭转日益低迷的状况。
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部39家煤炭上市企业均已发布了2014年年报,其中有3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约占79.5%。
今年前两月,中煤协统计的90家大型企业亏损131亿元,亏损面80%以上,而去年同期,这项数据还是整体盈利112亿元。
中宇煤炭分析师关大利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与经济增长放缓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市场需求非常疲软,而煤炭产量仍处在高位,导致产能过剩,出现行业普遍亏损。
虽然国家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但是市场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改观。
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煤炭产量,实现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
本文由金锐钻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