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5.69 KB
- 文档页数:8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礼记丧葬文化
《礼记》是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丧葬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中国,丧葬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恩待和对祖先的敬仰表达。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守孝:丧葬期间,家属要进行一定的守孝礼仪。
这包括剪发、穿孝服、不音乐、不举办喜庆活动等。
这些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展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冠笄:在古代中国,成年男子戴孝帽,而成年女子则戴孝冠,这是丧葬期间的一项仪式。
通过冠戴孝冠,女子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3. 祭祀:丧葬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属会准备食物、酒和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和祝福。
4. 安葬:古代中国非常注重逝者的安葬仪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安葬应该选择适宜的地点和墓地,进行具体的埋葬仪式。
墓地的选择要遵循地理风水和世系传承的原则,以保证逝者的后代能够与其联系和祭拜。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关怀,强调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丧葬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古代丧葬文化是指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葬礼的相关习俗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尊重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供奉。
2.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家族墓地,用于埋葬祖先和家族成员。
3. 陪葬品:古代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会继续需要物质生活,因此会在葬礼中陪葬一些物品,如食物、衣物、器具等。
4. 祭祀仪式:古代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祭拜并祈求祝福和保佑。
5. 灵车和灵柩:古代人们会使用特殊的车辆将灵柩运送到墓地,以示尊重和庄重。
6. 纪念碑和墓志铭:古代人们会在墓地上建立纪念碑,上面刻有死者的名字、生平事迹和墓志铭,用于纪念和铭记。
7. 丧服和丧期:古代人们在丧葬期间会穿戴特殊的丧服,丧
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要遵守一些丧葬礼仪和禁忌。
8. 祭祀神明: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保佑和护佑死者的灵魂,因此会在葬礼中进行祭祀神明的仪式。
9. 阴阳之道:古代人们相信世界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组成,死亡被视为阴的一面,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与阴阳之道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10. 祭祀坟墓:古代人们会定期祭祀坟墓,清理墓地、烧纸钱、献上食物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常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
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
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
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
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
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三、服丧守制制度
守丧斩衰指的是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
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唐宋以前一般是二十五个月,唐宋以后一般是二十七个月。
如果父母去世时不在家,那么居丧的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
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
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
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主要针对直系长辈,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
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月。
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丧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制三个月。
在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亲“遇丧则服素服,尺布缠头”。
守孝中的禁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言语服饰、饮食起居、社交娱乐、生产劳动。
在言语服饰方面,要求居丧期间人们尽量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并且对于不同等次的服丧者,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
服饰就以我们前面所说的“五服”为代表。
1.饮食起居方面,很多地方的民俗都规定丧亲之后不得吃肉饮酒,不能参加社交宴会等等。
且古代对于居丧期间吃不吃、吃什么也有规定,比如,斩衰之服要先绝食三天,在虞祭(一般在葬日或葬后的第二日)之后,哭完可以吃粗粮饮水,但是不能吃菜和水果。
但是,如果哀伤过度,长时间不吃饭,礼制又有最低的限定,来保证居丧者最基本的身体健康。
若饮食问题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而危及居丧时,则可以不遵守上面的规定。
你比如,父母比较长寿,可能居丧者年纪比较大,已经七八十岁了,你不能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绝食三天嘛!
2.关于居住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
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结庐而居”。
3.社交娱乐方面,在殡葬和守孝期间,普遍存在着丧者亲属在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禁忌。
也不能“释服从吉”,从事嫁娶活动。
一般来说,丧属在殡葬期间及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
但是这部分的规定,很多都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
比如居丧者身上有“晦气”,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什么的。
4.生产劳动方面,在传统的殡葬禁忌中,还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存在着关于丧期哀痛之人禁止参加生产活动的习俗。
当然这一部分主要也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
的“五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四、古代丧葬礼俗的特点
1.生死并重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
也就是说,人死就像搬家一样,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
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调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
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大量焚钱烧纸,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
2.等级分明
在古代中国,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
首先,对死亡的称谓不同;《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死者称谓尊卑不同,可见社会等级昭然。
另外,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
《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3.孝道为先,儒家内涵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的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思想。
因此丧葬礼俗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古代丧葬礼俗中很多内容都有儒家典籍的影子。
4.形式多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
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形式不拘。
实际上,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
五、陵墓—古人的身份象征
1.选址
古人的陵墓选址有很多种考量。
首先是风水,古人认为生者与死者是相连的。
要善待死去的亲人,令死者不安的话,生者就会有病痛或灾难。
因此,在选择墓地的时候十分注重“风水”,讲究“福泽子孙”。
其次,古人很多时候都是“厚葬”,陪葬品十分丰富。
因此,如何防止被盗墓也成了墓地选址的考量因素。
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
而这种“依山凿穴”,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
2.规格
古代的丧葬礼俗等级特点严明。
首先是对陵墓规格有限定,比如范围、高度、围墙等有所规定。
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
”
其次是对棺椁以及陪葬的规格限定,《荀子·礼论》云:“天子棺撑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对于祭祀的宗庙,《礼记·王制》也有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陪葬品更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