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0.89 KB
- 文档页数:2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其流动特性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科学,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目的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物理性质和相关因素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探究血液的黏度、变形能力、流动性和凝聚性等指标,以评估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二、血液流变学的应用领域血液流变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血液中红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的黏度,从而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例如,高血液黏度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指导治疗措施的制定。
2. 血液疾病的检测与监测血液流变学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
在贫血、白血病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血液疾病的检测中,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血液流变学还可用于监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等疾病的发展情况。
3. 临床药物的研发与评价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药物对血液流变性能的影响,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与血液流变性能有关,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中的意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通过检测血液的流变性能,可以提前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展。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通过血液流变学可以及早发现高血液黏度,以便及时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的全面评估,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肝功能不全的治疗中,通过检测血液流变性能,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484-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9月第41卷vasc Sura(T o U xo),201468(2):173-86.1刘洪娟,刘运海,徐平,等•常德市汉族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61464(3):261-5.1Amarencc P,Kim JS,Labreuche JL,et al.Treal stroUe to targe-tJai Oesipn:Oot tJai comparinc two LDL targets in patien-s with athero-thrombotic stroUes[J..Eur StroUe J,20196(3):271-86.1许金鹏,刘洋,李靖,等.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 t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44(28):61P.1Tao L,Wane SC,Zhana DT,et al.Evaluation oO Opopyteio-associa--ed phospholipase A4,serum amyloiO A,and fOOnogen as Oiaanostic biomarVeu for patien-s with acute ceredrai infarchon〔J〕.J Clio Lab Anai,202064(5):e2314.1陆悌明,夏慧,胡婷婷.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脂、CRP的影响贵州医药,201461(8):838P0.1张帆,汪明佳,王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西部医学,201661(9):914-21.12Baboyiannis C,Karaolanis G,Moris D,et al.Homocysteine as a Osh factor of restenosis after carotiO enOaOerectomy〔J〕.In-Angiol, 21564(2):169-71.1Zhang RR,Wu XD,Hu WJ.Nextroyhil-to-lymppocyte ratio predic-s hemorrVaaic transfoonation io s J o O c:a meta-analysis〔J〕.Brain Benaa,2196(0):e1384.〔2020P6-25修回〕(编辑滕欣航)急性脑梗死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梁菊萍杨肠董继存(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武威7339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与影响因素张雁;来锦;杨孝菊;刘莉;孙艳军【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作者】张雁;来锦;杨孝菊;刘莉;孙艳军【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血管、血液组成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血液及有形成分的流变特性、变化规律及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其中全血黏度值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性的参数,也是反应血液黏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
在大面积人群普查中,可能检出一些表面健康但血液黏度或其他血液黏滞因素升高的人,从而对癌症、心脏病、外周动脉疾患、异常血红蛋白病及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做出早期判断,发现机体的亚健康状态。
刘更夫等[2]通过研究发现,亚健康男性组、女性组全血高切、低切表观黏度值、血浆黏度值、h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表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聚集能力增强,机体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这一系列的异常改变发生在机体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即亚健康状态。
因此,血流变学及相关指标升高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学研究中,血液流变学常用的检测指标主要有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1.1 黏滞性指标主要反映全血、血浆、血清红细胞内业的黏滞性,包括全血高、中、低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等。
血液黏度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血液黏度增大,血流阻力增大,血液流量和血液组织灌注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障碍。
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分析血栓形成在脑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流变分析仪血脂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s),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要素。
脂质增加,血脂比例改变和(或)脂质质量异常都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速血栓的形成。
因此,脂质异常及血流变指标的改变是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我们实验室对一组脑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平行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548例确诊脑血管病及脑供血不足患者为病例组,1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且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1.2.1 试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纤维蛋白原(Fg)由德灵公司提供。
1.2.2 方法LP(a)为液体双试剂免疫比浊法;HDL-C、LDL-C为液体双试剂直接测定法测定;TC、TG为酶法测定;ApoA1ApoB100均为免疫比浊法;以上项目均用BECKMAN COULTER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计算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VLDL-C=TC-(HDL-C+LDL-C);纤维蛋白原(Fg)用CA6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
血小板黏附率用FL系列血液流变体外血栓形成及黏度计测定。
血沉及红细胞比容由温氏红细胞比积管测定。
早晨空腹静脉采血,分别注入3.8%枸橼酸钠、肝素抗凝管及血清管中,时平行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Fg、TC、TG、HDL-C、ApoA1、ApoB100及LP(a)。
2 结果见表1和表2。
脑梗急性期病组、脑梗恢复期组、脑出血病组中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脑供血不足病例组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急性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蒋宾;董能斌;曹莉梅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4
【摘要】脑卒中是一多危险因素疾病,有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已得到认可的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高胆固醇、高血脂症、吸烟和饮酒.近来得到重视的因素有肥胖、生活习惯、感染、妊娠、避孕药、血液流变学.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气候因素、生活环境、家族史与遗传、地理分布和种族,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液病的作用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在脑卒中事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理社会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相关因素有抑郁、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型性格、心理应激状况与空气污染等.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蒋宾;董能斌;曹莉梅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J], 王俊岭
2.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杨丽
3.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J], 王连平;虞秉刚;朱少群;路娜
4.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苗燕
5.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J.of Chinese M icrocirculation Dec.2001,V ol.5,N o ,4・296・・临床研究・文章编号:1007-8568(2001)04-0296-02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因素分析王玉英,许昭坤,许琳【摘要】目的探讨出血与缺血两类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ACVD )及不同部位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并对梗塞治疗进行疗效比较。
方法不同部位脑梗塞者相互间及两类不同性质ACVD 患者与对照组间血液流变值分别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ACVD 组中呈多项指标异常,其中HCT 、全血粘度比、红细胞电泳等尤为显著(P <0.01)。
44例不同部位脑梗塞患者间血流变值存在多项差异,其中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明显(P <0.01)。
结论上述变化规律对各类ACVD 的预防治疗和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等容量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疗法。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急性脑血管病;等容量稀释疗法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H emorrheolo gy and R elated F actors Anal y sis on Acute Cerebral V ascular Disease WANG Yu -y in g ,XU Zhao -kun ,XU Lin.Taian Second H os p ital ,Shandon g 271021,China【Abstract 】Ob j ective T o stud y hem orrheolo g ical chan g es in p atients w ith cerebral hem orrha g e and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om p are the treatin g effec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different re g ions.Methodshem orrheo 2lo g ical assa y w as done in 115cases of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CVD )and control g rou p res p ective 2l y .R esult s T here w ere multi-item abnorm alities of v iscosit y in ACVD g rou p ,it is m ore obv ious in HCT,blood v is 2cosit y ratio and er y throc y te electro p h oresis (P <0.01).Am on g 44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m ost ev ident chan g es are hem atocrit and p latelet a gg re g ation (P <0.01).Conclusions T he blood v iscosit y chan g es in ACVDm a y p la y an im p ortant role in treatin g and p reventin 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effect of isov olum etric dilutionm eth od is su p erior to that of other m eth ods.【K e y w ords 】hem orrheolo gy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sov olum etric dilution作者单位:271021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王玉英,许昭坤);中心医院(许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是急性脑血管病进行预报、诊断和疗效评定的主要客观指标。
本文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发生的ACVD 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和治疗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对象ACVD 患者115例,其中出血性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6~80岁,平均51.9岁;缺血性82例,(其中TIA38例,脑梗塞44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39~75岁,平均56岁。
全部患者均经CT 扫描确诊。
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5~71岁,平均54.6岁,均系某单位在职和离退休体检健康职工。
全部进行心电、脑电、肝功、肾功等项检查,排除其它内科疾患。
2方法未经治疗的ACVD 患者全部在一周内完成CT 检查明确诊断,并在治疗前抽血,用WT P -B Ⅱ型可调恒压毛细管粘度计作血液流变学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SPA -4型血小板体外聚集仪测定。
需进行治疗对比的44例脑梗塞患者,在治疗三周后重复采血进行对比观察。
等容量稀释疗法是从患者静脉中放血,直接去除一定数量红细胞,将离心后的自体血浆回输患者体内。
所有受检人员一律在清晨八时空腹抽血。
所得数据用x ±s 表示。
各组比较均用t 检验。
结果出血性ACVD 发病初期血液流变值与对照组比较多项指标呈负增长:表现全血比粘度、HCT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缺血性ACVD 的变化则相反(见表1)。
结合CT 检查发现:发生在浅表部位较大动脉干和深部穿通支的脑梗塞患者其血液流变值变化前者全血比粘度和HCT 增高更明显(P <0.01),・297・中国微循环2001年12月第5卷第4期表1各类ACVD患者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值对照(x±s)n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电泳(S)出血组梗塞组T IA组对照组334438683.1±0.27*☆5.87±0.37*5.64±0.26★4.85±0.261.43±0.0292.85±0.04*2.21±0.0171.675±0.16340.3±4.12*☆56.6±3.51*54.93±3.3★42.34±2.853.05±0.08*4.33±0.084.06±0.0653.23±0.10154.6±3.6☆63.2±2.3*60.2±1.5★56.4±2.612.65±0.57*16.85±0.83*15.44±0.6813.86±0.6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出血组与梗塞组比较P<0.01,★T IA与梗塞组比较P<0.01表2表浅动脉干与深部穿通支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值比较(x±s)n全血粘度(比)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表浅动脉干组深部穿通支组19255.988±0.64**5.654±0.3260.8±1.2163.71±1.44**56.31±3.5**53.17±4.24.45±0.045*4.38±0.076注:*两组比较P<0.05,**P<0.01表3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对照(x±s)n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5m in)红细胞电泳(S)低右组治疗前治疗后等容组治疗前治疗后30145.94±0.165.39±0.18*5.88±0.254.87±0.52*☆2.86±0.442.0±0.101*2.88±0.031.66±0.04*☆56.6±3.452.78±3.3*56.82±2.0848.41±3.5*☆4.3±0.074.12±0.07*4.34±0.14.0±0.05*☆63.4±2.2261.81±0.42*63.27±1.160.7±0.33*☆16.72±0.9214.79±0.74*16.88±0.5514.66±0.63*注:(1)两治疗组为随机编组,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值经t检验,其差异无统计学定义(P>0.05)。
(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
(3)☆治疗三周后两组比较P<0.01。
而后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大于前者(P<0.01,见表2)。
等容量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在降低全血比粘度、减少红细胞压积等方面优于低右扩容治疗组(见表3)。
讨论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对缺血性ACVD发生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已见诸多报导[1]。
我们对急性出血性和缺血性CVD患者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值改变与对照组对比呈多项指标异常。
一个患者身上有3项以上异常者,缺血性患者中占74.2%,而出血性患者可达83.3%。
急性缺血性CVD患者以H ct及全血粘度增高最为明显,同时伴有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这一变化使血液发生浓缩、粘稠和高聚状态,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血栓形成。
急性出血性CVD患者则相反,全血比粘度、H ct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P<0.01),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因素。
对TIA和脑梗塞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脑梗塞组全血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H ct三项值增加均超过TIA发作组(P<0.01)。
说明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日本学者曾提出脑梗塞发生在大脑半球表面和大脑深部的病因可能不同[2]。
临床研究结合CT检查也发现:发生在较大动脉干(大脑前、中、后动脉)栓塞并导致皮层和皮层下较大面积梗塞的患者与发生在脑穿通支栓塞而导致脑深部组织小梗塞灶的患者相比,前者全血粘度和H ct增高较显著(P<0.05和P<0.01)。
这在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使红细胞在纤维蛋白原的参与下发生聚集导致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使有形成分在较大动脉干中形成的轴流紊乱,增加了血小板和血细胞与血管壁的接触机会,在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下致使血栓形成[3]。
后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