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倍的认识 课堂作业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标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倍的认识5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2. 求一个数的倍数3. 倍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倍数。
2. 教学难点:倍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3倍,小红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2.新课导入(1)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3)举例说明倍的应用。
3.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倍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倍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倍的概念,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讲解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倍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倍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倍的概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倍的应用对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倍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倍的概念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倍的概念,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1. 实例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3倍,小红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应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例,如:小猫有4条腿,小狗的腿是小猫的2倍,小狗有多少条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倍的应用。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李集小学刘颖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
“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
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
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
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
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铺垫。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个新的概念,是⼀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深⼊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兔吃萝⼘”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学习兴趣。
⾸先通过⽐较胡萝⼘(2根)和红萝⼘(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个数的⼏倍”的含义。
再次通过“圈⼀圈”,让学⽣在动⼿操作中⽐较⽩萝⼘与胡萝⼘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个⼏”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教学⽬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预设⽬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个数是另⼀个数⼏倍的含义,初步建⽴倍的概念。
2、通过动⼿操作,培养⼏何直观。
3、使学⽣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常⽣活的联系,培养学⽣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表达的`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数是另⼀个数⼏倍的含义,初步建⽴倍的概念。
突破⽅法:通过圈⼀圈、画⼀画等操作活动,让学⽣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感受,从⽽建⽴“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步深化,使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段,创设⼀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的认识练习》(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练习》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以及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倍”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调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2.难点: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巩固对倍的认识。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
例如,展示3个苹果,然后展示2个苹果,让学生判断哪个是3个苹果的倍数。
2.呈现(10分钟)讲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倍的认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倍”进行简单数学计算的能力,加深对倍的数学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1)课本练习题:学生需完成课本中关于“倍”的练习题,重点在于掌握倍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倍数计算。
(2)倍数的认识:学生需通过图表或实际物品,理解倍数关系,如“苹果的个数是梨的两倍”、“桌子的数量是椅子的三倍”等。
2. 实践操作:(1)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可以表示倍数关系的物品,如家里的水果、玩具等,并记录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2)动手制作:学生可以制作简单的倍数关系图示,如用不同数量的不同颜色珠子表示倍数关系。
3. 综合应用:(1)数学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倍数的数学游戏,如“猜一猜”、“倍数接力”等,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倍数的概念。
(2)问题解决:设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倍数知识解决问题,如“购买文具时如何计算花费的倍数关系”。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完成:学生需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按照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2. 独立思考: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应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 家长辅导:家长应适当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帮助孩子理解作业内容。
4. 及时反馈: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老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度、速度和态度进行评价。
2. 互动评价: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作业,提高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能力。
3. 教师评价:老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及时反馈:老师需及时批改作业并给出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老师需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3. 家长参与:家长需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与老师共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果。
《倍的认识》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中相应的练习。
1、填一填。
▢▢▢▢▢▢▢▢▢▢▢▢
●●●●●●
★★★
▢的个数是●的( )倍;▢的个数是★的( )倍;●的个数是★的( )倍。
2、画一画。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3、涂一涂。
▢▢▢▢▢▢▢▢▢▢▢▢▢▢▢▣▣▣▣▣
○○○○○○○○○○○○○○○○○○○○
□□□□□□□□□□□□□□□□□□□□
(1)已经将( )个▣涂成了▢;
(2)要使▢的数量是●的3倍,要涂( )个○;
(3)要使●的数量是■的4倍,要涂( )个□。
4、解决问题
(1)
(2)小丽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4倍。
爸爸今年多少岁?
(3)广场上有6只黑鸽子,8只灰鸽子,24只白鸽子。
①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②白鸽子是黑鸽子的几倍?
③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倍的认识教案10篇倍的认识教案篇1设计说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1.充分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加深理解。
本节课通过组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倍、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解倍的意义”整个过程,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本质。
2.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
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求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看红萝卜里包含几份胡萝卜,包含3份,就是胡萝卜的3倍。
”通过这样结合除法比较关系的角度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倍的概念的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学具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仔细看图,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50页情境图:大家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汇报:有2根,有6根,有10根……)(2)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多少根?胡萝卜比白萝卜少多少根?三种萝卜一共多少根……)2.设疑引入。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都是用加法或者减法来解决的,其实,根据图中的信息还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新知。
⊙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圈一圈,初步认识“倍”。
(1)引导学生动手圈一圈。
(2)引导学生观察红萝卜的根数里有几个胡萝卜的根数。
(3)揭示课题:红萝卜有6根,胡萝卜有2根,通过看图我们发现6里面有3个2,我们就说的根数是的3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2.说一说,建立“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2.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3. 倍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教学难点: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倍的概念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倍的概念。
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几倍?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2倍。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用除法计算。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解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并能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倍的概念的探究与理解对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倍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倍的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应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全套第1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秒的认识一、比一比。
60分○60秒60分○1时1分○85秒100秒○1分1时○55分100分○1时二、判断。
1.倒计时一般以“秒”为单位来数。
()2.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3.在百米赛跑中,小明用了18分钟。
()4.人的脉搏1分钟约跳75次。
()5.秒针走60圈,正好是1小时。
()三、在括号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5( )。
2.小朋友系好红领巾只需要大约20()。
3.我们的睡眠能达到9()。
4.小刚做30道口算题要用4()。
四、做20道口算题,小明用了160秒,小刚用了140秒,谁做得快?快多长时间?参考答案:一、>=<>>>二、1.√ 2.× 3.× 4.√ 5.×三、1. 分 2.秒 3.小时 4.分四、160>140 小刚做得快160-140=20(秒)第1单元时、分、秒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一、看谁填得快。
1. 1分=()秒1时=()分2. 120分=()时3. 1分30秒=()秒4. 1小时15分=()分5. 95秒=()分()秒二、我会比一比。
40秒○1分1时○61分2时○90分140秒○2分1分12秒○80秒4时○240秒三、小明晚上6:35开始吃晚饭,6:50就吃完了,明明吃饭用了多长时间?四、小琴早晨7:30到校,中午11:40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参考答案:一、1. 60 60 2. 2 3. 90 4. 75 5. 1 35二、<<>><=三、6时50分-6时35分=15(分钟)四、11时40分-7时30分=4小时10分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填空。
1.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从()位加起,当个位满(),要向()位进1。
2.计算36+48时,个位上6加8得(),向()位进()位上写()。
十位上的3加4再加(),得(),此题计算结果是()。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一课时。
本单元共分三课时,分别是“倍的初步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和“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讲这部分知识。
按照教学进度应该讲到第三单元“测量”。
但是千米和吨的认识离学生的认知比较远,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
这样一来,空间和教具的使用都要受到限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笔算加法,难度不大。
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因为“倍”的概念虽然与学生学过的“几个几”相类似,但它涉及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比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学生学习“倍”的困难在哪里。
它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较,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比如当出示胡萝卜与白萝卜的数量之后,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一定是“两种萝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萝卜比白萝卜少多少根?”等类似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
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伊始。
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小学生学习“倍”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级学生学习“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
接下来,我就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修订版教材将“倍的认识”从原来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
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