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馆藏毛织品文物的保护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8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概要作者:马志达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研究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方法对于妥善保护我国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更好地研究我国纺织和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本文主要结合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发展及现状,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各个环节与技术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材料属性;保护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16-03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以丝绸古国闻名于世,但是我国对纺织品文物的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却是由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启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考古收藏、科研、保护修复等工作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十大考古发现中都有一项以上为纺织品的出土,我国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
之后又有很多从事纺织品文物的科研及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如2001年,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工作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一起成立了纺织品保护实验室。
欧洲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强国包括英国、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少数南美国家。
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特点主要是重视预防性保护、谨慎科学地对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并且也会对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宗教、种族等因素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工作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刺绣的国家,丝绸更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但是这些文物由于材料属性使其保存困难且易受损坏,加之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许多出土的珍贵织物由于无法保护和保护不当而毁损。
因此研究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方法对妥善保护我国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纺织和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论文: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文摘要】自古以来,新疆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里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汇集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经济的迅猛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悄无声息地流失,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现代化力量的冲击和西方文化渗透等。
对于这些珍贵的无形财产应当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新疆社会各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脉络主要围绕保护面临濒危、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有艺术价值,能够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新型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化保护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新疆,然后对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面对当前多种不利因素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试着提出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民、社会、国家、国际多主体的综合保护机制,意在警示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从公民个体做起,而且也不能忽视社会层面的保护,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国家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机构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环境,全方位的对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英文摘要】Since the ancient ages, Xinjiang is amulti-ethnic community, which is the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a and has quite a lot of rich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area involves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economy rapidly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race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d enhanced. However, in the same time,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has being vanished slowly.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minority has been striked and this area has been permeat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give them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invisible properties. To protect the minority’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all classes of society.Article context mainly revolves to protect endangered, facing significant impact in social life, artistic value, enrich people growing cultural life dem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cultural identity, further consolidate new national relationships, improve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the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 of Xinjiang national minority, finally summarized the questions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Facing the current many adverse factors on minorit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uthor tried to influence of proposed the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itizen, societ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tors to the comprehensiveprotection mechanism, warning protecting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not only from individual citizens to start, but also cannot igno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cial level,and 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national institutions has an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n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makegood us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ll-roundto ethnic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机制【英文关键词】Xin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mechanism【目录】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导言6-12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6-7 1.2 研究综述7-11 1.3 研究方法11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11-12 2.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保护意义12-24 2.1 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12-14 2.2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4-19 2.3 保护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9-24 3.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4-33 3.1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24-26 3.2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26-29 3.3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29-33 4.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33-45 4.1 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33-35 4.2 继续拓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途径35-36 4.3 逐步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保护机制36-40 4.4 加强国际环境下的保护工作40-45结论45-46参考文献46-50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后记51【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新疆博物馆藏缂丝织品
殷福兰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06(000)0Z2
【摘要】在新疆博物馆藏品中,有许多汉唐时期出土的精美的丝织品和新疆本地织造的丝绸,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收藏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故宫调拨给新疆博物馆的明清丝织文物精品。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殷福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2
【相关文献】
1.避暑山庄博物馆藏山近轩缂丝挂屏 [J], 涂程锦
2.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 [J], 王金平;
3.从新疆出土文物看缂丝的起源与发展 [J], 宫雪;徐红
4.皇朝礼器彩衣呈喜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黄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团喜十二章吉服袍考析 [J], 刘远洋
5.仿缂丝装饰纺织品的开发 [J], 闫承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遮诠——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纺织品西域研究 2023-07-27 11:45 发表于新疆以下文章来源于纺织文化遗产,作者纺织文化遗产纺织文化遗产纺织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分享、信息公开及相关专题研究尼雅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河尾闾地带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冲“精绝国故地”。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89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曾在民丰县城一带开展探险活动。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当地人引导下寻到此处,将其命名为“NIYASITE”(即尼雅遗址)并对遗址进行了测绘。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美国人亨廷顿涉足此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斯坦因第二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发现废址53处,掘获简木、武器、乐器、家具、纺织品、建筑构件等数千余件。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等涉足此地。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斯坦因第三次对尼雅遗址做了短暂调查。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对尼雅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一批汉代遗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9年,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对尼雅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共清理10处“房址”和1座“东汉合葬墓”,出土木器、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玻璃器和纺织品等遗物。
而后,1959年至1988年间,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文博单位相继组织对尼雅遗址开展调查工作。
1988年至1997年间,中、日曾组成“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对遗址进行了连续调查和发掘。
《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一卷·1996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来源:《文物》2000年尼雅遗址墓葬依葬制可分成两类,其一,矩形箱式木棺墓,埋葬2-3人。
其二,船型棺木,一般埋葬1人。
其中,以95MNI号墓地M8出土纺织品为最,该墓葬是一座土坑竖穴墓,系夫妻合葬墓。
新疆出土汉唐丝织品研究史(1949-2000年)新疆出土汉唐丝织品研究史(1949-2000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新疆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汉唐时期丝织品生产的中心地。
本文将回顾新疆地区在1949年到2000年间关于汉唐丝织品的研究历程,探究这段时期内对于新疆丝织品的考古发现、技术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1949年至1966年间,中国历史学界对于丝织品的考古研究主要聚焦于域外文化,对于新疆地区的汉唐丝织品的研究极为有限,仅有零星的考古发现。
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学术研究受到严重阻碍,整个研究领域步入停滞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新疆地区汉唐丝织品的研究开始逐渐展开。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研究人员集中在新疆吐鲁番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丝织品,其中包括许多汉唐时期的精美丝织品。
这些发现丰富了汉唐丝织品的研究内容,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学术交流的限制,对于这些丝织品的研究多停留在简单的形态和风格上,没有对其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
19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学术交流的加强,新疆地区的汉唐丝织品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9年到1993年间,新疆地区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增多,涉及地区扩展到了和田、库尔勒、哈密等地,使得对于汉唐丝织品的研究内容更加多样。
同时,新疆考古学家还开始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与国内外学者的合作,研究范围和方法也得到了扩展。
1990年代,新疆地区的汉唐丝织品研究逐渐趋于系统和深入。
研究者们不仅对文物进行了更为细致和科学的研究,还将其与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纺织品显微镜、纺织品化学分析等手段,对于新疆地区汉唐丝织品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总的来说,1949年到2000年间,新疆地区汉唐丝织品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渐深入的发展过程。
参观新疆博物馆新疆文史馆简报在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的小楼里,纺织组办公室偌大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刚刚修复好的四件长衣,有丝制的,毛制的,还有麻制的。
长衣上美丽的花纹,精致的工艺,令人印象深刻。
楼上的金属组办公室里,六件制作精良的锁子甲,穿在模特身上,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里身穿软甲的黑衣人。
民俗组的办公室里,工作台上一具具色彩鲜艳的泥塑人俑、动物俑,在工作人员的手里,再现出它们曾经的辉煌。
3月23日,经过文物修复师们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新疆博物馆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得到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专家评审组专家们的同意,顺利结项。
118件(套)珍贵文物,达到可以展陈的效果。
“残”不忍看的珍贵文物见到新疆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纺织组组长马叶桢和她的伙伴时,她们正坐在工作台边,一针一线地修复着一件暗花绮袍。
马叶桢还记得三年前她看到这件暗花绮袍的样子。
“当时我们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博物馆时,看到它被叠成一个大包,放在一个袋子里。
打开这个袋子时,看不出它是什么东西,只看到标签上写着是件长衣。
”马叶桢说。
当她们缓缓打开这件长衣时,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美丽:长及地面的衣料上,布满了暗色的花纹,两个小臂处,是红色凤纹的漂亮布料所缝。
金属组组长石亮办公桌上放着一件鎏金铜佛,铜佛安详地端坐着。
可有谁想到,这件来自塔城地区博物馆的文物,最初头身异位。
民俗组关懿看到的泥塑更令她心疼。
这20件新疆博物馆里的泥塑文物因为经常拿到各地巡回展出,残破了、褪色了,有的甚至断胳膊断腿了。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万洁说:“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里的文物,有些是民间征集来的,有些是公安机关破获案件后送交来的,还有些是因为前期保护条件有限,出现问题的,都到了必须要加快保护修复的地步。
启动这五个项目就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救它们,让它们尽快地鲜亮起来,重新与大家见面。
当然,我们保护修复的原则很明确,必须是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
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新疆作为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手工艺品、传统技艺等。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保护措施
1.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制定并完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确保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2.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和盗掘行为,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和安全。
3. 技术手段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摄影、三维扫描等,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并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传承方式
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
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培养传承人才,增加对文化遗产
的传承力量。
2. 设立研究机构和培训中心: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培训中心,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和培训,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传承
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 引导旅游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和开发历史文化
遗产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促进对文
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
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加大监督力度、技术手段应用,同
时注重教育宣传、研究培训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等多种方式,我们
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新疆的可持
续发展和文化繁荣。
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本文概述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且多元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新疆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新疆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保护不当、过度开发、忽视文化传承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和利用新疆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通过对新疆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明确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利用方式。
本文还将从政策、法律、技术、教育等多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全面、系统、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以期在保护新疆文化遗产的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为新疆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疆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新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而且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新疆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分类上来看,新疆的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这些都是新疆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见证了新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都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了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
新疆文化遗产的特点鲜明。
一是多元性,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二是历史性,新疆的历史悠久,许多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新疆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
三是地域性,新疆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民族习俗等都有所不同,这也使得新疆的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新疆的文化遗产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特色鲜明,价值重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新疆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新疆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
新疆博物馆作为展示新疆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镇馆之宝代表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新疆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1. 楼兰美女干尸:这是一具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女性木乃伊,出土于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城遗址,反映了当时楼兰人的生活面貌和丧葬习俗。
2. 彩绘泥塑骆驼:出土于吐鲁番地区,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商队行进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3. 汉代织锦:这件织锦出土于和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是汉代纺织工艺的代表作。
4. 唐代织锦袍:这件袍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而著名,是研究唐代服饰文化的重要实物。
5. 彩绘木俑:这些木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造型生动,服饰各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风俗。
6. 铜武士像:这尊铜制雕像出土于和田地区,表现了武士的威武形象,是研究古代西域军事文化的珍贵资料。
7. 金面具:这件金面具出土于喀什地区,是古代贵族或王室成员的随葬品,体现了当时的高超金器制作技艺。
8. 波斯银盘:这件银盘装饰精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9. 彩绘陶罐:这件陶罐出土于哈密地区,上面绘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展现了古代陶器的艺术风格。
10. 元代青花瓷碗:这件青花瓷碗以其优雅的造型和细腻的纹饰而著称,是研究元代瓷器工艺的重要实物。
以上列举的镇馆之宝只是新疆博物馆众多珍贵文物中的一部分,每一件都承载着新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沉淀千年的西域文化宝藏:新疆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是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新疆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题写的。
2005年新馆建成,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
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号),其中一级品288件(2014年10月数据)。
有丝毛棉麻织物 (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汉文、回鹘文、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 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
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
该馆基本陈列有“新疆历史文物”、“新疆民族民俗”。
还举办过“中国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高昌封建社会”、“伟大祖国丝织工艺”、“新疆原始社会”、“汉——唐时期的新疆”、“新疆石窟壁画(摹本)”、“新疆出土文物”、“祖国锦绣”、“新疆古尸(及伴出文物)”、“馆藏书画”等专题陈列和展览。
自张骞通西域,西域就成了各大文明的集散地。
新疆博物馆陈列的干尸和墓葬在我国其它地方是几乎没有发现的,而这些干尸可是堪比金字塔的木乃伊。
全球诸多文明都在这里荟萃,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而这些文明,不仅熔铸在新疆的空气里,更凝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为山字形平房建筑,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建筑面积达到了17288平方米,其中实用陈列面积展厅面积7800平方米,馆藏包括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有5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38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