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12 种群、群落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50 KB
- 文档页数:8
.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一道题中常涉及多个知识点。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析.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曲线分析项目“”型曲线“”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值有无无值有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值和的应用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从而降低其值。
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值;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例.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第~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第~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天,成虫数量呈“”型增长【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第~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错误;第~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错误;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正确;第~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型增长,错误。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色(Ⅰ ) 2.种群的数目变化(Ⅱ ) 3.群落的构造特色(Ⅰ ) 4.群落的演替(Ⅰ )考情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察难度较小,命题热门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种群的特色及种群密度的检查方法;(2)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种类。
备考时,要建立种群特色的观点模型、数目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有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添方式、群落的两种构造和两种演替种类。
核心判断H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 )(2)生物种群的增添规律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
(× )(3)种群的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依据年纪构成的不一样能够将种群分为增添型、稳固性和衰败型三种。
(√ )(4)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性别比率常常经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 )(5)在自然界中存在近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目增添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概呈“J型”。
( √)(6)在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目增添呈“ J型”。
(√)(7)在“ 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目达到K 值时,种群数目将保持稳固不变。
(×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品、空间等资源老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目也会增添,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高升,最后使种群呈“S型”增添。
(√)(9)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 S型”增添曲线中种群增添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添速率达到最大。
(× )(11)捕食关系对保持种群的稳固有重要作用。
(√ )(12)群落的垂直构造明显提升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若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4)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K /2后又逐步降低。
(6)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B错误;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而跳蝻是蝗虫的若虫,蝗虫还有成虫,故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J”型曲线的模型假设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D正确。
2.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衍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对于活动能力强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D.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增长率为λ-1[解析] 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只能调查其中大鱼的数量,因此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C错误;“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λ-1,D正确。
3.图Z12-1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图Z12-1A.a曲线表示该种群的生存环境理想,没有其他生物和该种群生活在一起,没有竞争和天敌B.b曲线表示该种群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是天敌C.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原因是种内斗争,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D.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解析] 曲线a表示“J”型曲线,条件是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但存在其他生物,A错误;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影响该种群个体的生存,B错误;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C错误;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如水葫芦等,D正确。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种群与群落1.(2018·安徽安庆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丰富度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解析:选A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维持群落中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会导致原来的某些物种逐渐灭绝,反而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自然状态下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或不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既不会呈“J”型,也不会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为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2018·广东深圳第一次调考)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从地衣到苔藓再到草本植物过程存在物种的迁入,所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
3.(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如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
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解析:选C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
模块四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D)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 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 000÷40=100只/hm2,A项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项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仓鼠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项错误。
3.(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弃耕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A错误。
种群和群落核心素养1.种群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其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而种群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地存在和延续着,丰富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提升生命的系统观。
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群落的演替等,都是以群落为整体来研究的,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
(生命观念)2.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进行因果分析,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
在情境中运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及讨论等环节。
(科学探究)4.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濒危物种保护、渔业生产、有害生物防治、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治沙、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既可以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能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社会责任)考点精讲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模型解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种群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动趋势,性别比例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考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密度调查相关的实验方法适用对象方法计算标志重活动范围大捕获部分个体→做上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捕法的动物个体标记→放回环境→重捕→计算种群密度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样方法植物、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记录表→技术统计→计算种群密度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 l、n2、n3……n m,则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n l+n2+n3+……+n m)/m。
专题突破练12 种群、群落一、选择题1.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D.田鼠种群数量在AD期间先升后降,在CD期间一直在下降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R=出生率/死亡率,R>1时,出生率>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R<1时,出生率<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减少。
据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R值相等,即A、B两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A、B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项错误。
由图可知,在CD期间,R<1,即出生率<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在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项错误。
由R值的变化可推知,在AD期间,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项正确。
2.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
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项错误。
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B项错误。
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项正确。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D项错误。
3.(2017辽宁沈阳一中最后一模,6)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5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λ=1.5,该种群数量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项错误。
第5年,λ=1,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10年,λ=0.5,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减少,B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第5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
第9年到第11年间,种群数量减少;第11年到第12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12年到第13年间,种群数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4.(2017河南全国Ⅰ诊断卷A,6)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下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C.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D.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答案 D解析稻田中的总能量包括土壤有机物和全部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能量,A项错误。
福寿螺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
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种群密度较低,说明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C项错误,D项正确。
5.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 C解析造成图中A、B、C三个区域内植物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A项错误。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
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项正确,D项错误。
6.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可分为“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且“S”型增长曲线通常又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如A)、加速期(如B)、转折期(如C)、减速期(个体超过K/2以后,如D)、饱和期(如E)。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加速期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C.环境阻力开始于减速期D.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加速期答案 B解析根据曲线可知,E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K值,在K/2(C—转折期)时增长速率最大,A项错误。
对于“J”型曲线来说,增长率是不变的,增长速率是增加的,B项正确。
两条曲线从一开始就出现差异,说明环境阻力开始于起点,而在减速期时环境阻力加大,C项错误。
应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开始期,而不是加速期,D项错误。
7.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答案 B解析依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A项正确。
表中数据显示,pH为3.0和4.0 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型增长,B项错误。
增加培养液的量,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 项正确。
pH为8.0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 项正确。
8.(2017河北衡水中学三模,6)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 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B.b~d 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D.b~d 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答案 A解析 群落中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由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存在,发生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由题图可知,群落演替到一定阶段,三类植物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随时间到一定阶段不再发生改变。
由题图可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各个时间段的优势种不同。
9.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项正确。
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项正确。
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项错误。
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0.(2017宁夏银川一中考前适应性训练二,31)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下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法,吸出培养液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图中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 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答案 (1)抽样检测酵母菌分布均匀(2)先增大后减小10% (3)K/2 营养物质的消耗和pH改变等导致酵母菌繁殖受影响解析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2)由题图可知,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都呈“S”型,其种群增长速率应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图中10%的葡萄糖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最大。
(3)当酵母菌数量为K/2时,酵母菌繁殖最快,此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营养物质的消耗和pH改变等,导致酵母菌繁殖受影响。
11.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填“早”“中”或“晩”)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