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法语:张靖
- 格式:docx
- 大小:282.32 KB
- 文档页数:6
2006年7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ul.2006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5No.4习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意象问题张 靖(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摘 要:文化意象指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体现出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两种现象,习语的翻译也相应存在文化意象的丢失和不恰当套用两个问题。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意象;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6)04-0112-02收稿日期:2005-09-15作者简介:张靖(1976-),女,黑龙江伊春人,英语系硕士研究生。
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习语,几乎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如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
语言中包含的这些文化因素就是文化意象。
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了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彰显着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21世纪,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而国际间各种交流的实现显然离不开翻译。
传统的翻译研究偏重语言而轻文化,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也日益受到译者们的重视。
一、习语中体现的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显示出互相抵触、互相冲突的一面,这种抵触和冲突在习语方面主要表现为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
文化意想的缺失是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意象在,或找不到对应物。
如汉语俗语 说曹操,曹操就到 中的 曹操 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英语习语 Achilles s heel (阿基利斯之踵)中的Achilles 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它们显然是根源于特定文化的意象,是该文化所独有的,不可能在其他文化中找到完全对应物。
2003年6月第2期(总第49期)甘蠢础法崴人叙舌学院謦球J oum al of A dul t Edu c a t i on of G a Jl s uPol i t i cal Sci ence and L awI ns t i t ut eJ un.2003N o.2(G ener aJ N o.49)司法公开的价值与配套制度吕继东(华东政法学院,上海200042)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 T O,法律制度全球化又一次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司法公开又是我国法律制度全球化的突破口。
司法公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与司法改革的三大目标——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和司法独立的关系上。
目前完善我国司法公开还需要一定的配套制度。
关键词:法律制度全球化;司法公开;价值;配套措施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59(2003)02-0086-04 Judi c i a l open-Pene t r at i on of G l obaI i s m of t he L aw Sys t emL0J i dong(East C hi n a U ni ver s i t y of Pol i t i ca l aJl d L a w,ShaI l曲a i200042,C hi na)A b st r a ct:W i t h t he C hi n a’s W‘I o en t r y,t h e w hol e w or l d of。
t he l aw s ys t em m ust be t aken i nt o cons i de r at i on by t he G ovem m e nt of t he Peo pl e’s R epu bl i c of C hi na and j udi c i al open i s t he po i nt of pe ne t r at i on of t he w ho l e w or l d of t he l aw s y s t em.Th e V al ue of t he j udi c i al open gi V es e xpr e ss t o t he r el at i onshi p bet w een j udi ci al op e n and j udi ci al j us t i ce or j udi c i al em ci ency or j udi ci al i ndepen dence.N ow t h er e nee d s om e r at i onal and neces s a呵sys t em s a bout t he perf.ect i o n oft hej udi ci al open.K e y w o r ds:g l obal i sm of t he l aw sys t em,j udi ci al ope n,Val ue,m ea sur e.没有公开就无所谓正义。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第31卷 第6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31No 162008年12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Dec.2008收稿日期:2008209210作者简介:邢 婕(1977—),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研究生,上海市新中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策略邢 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摘 要:作文教学应加强学生阅读积累,汲取写作养料;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灵感;优化作文评改,强调自我修改。
关键词:作文;教学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8)06-0303-02 究竟如何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本人就想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对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加强阅读积累,汲取写作养料据调查,目前学生写作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阅读量少和阅读面太窄。
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入初中前喜欢读书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20%,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也不超过总人数的3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怎么能写好作文呢?阅读是一种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这里指的阅读并不是盲目地什么都读,而是指为写的能力而读,选择书墨气息浓的文章来读,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记叙文、散文,也可以是小小说,只有广泛地读,让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能实现积累的第一步。
学生们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辨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先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阅读指导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可以结合年级、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推荐学生阅读篇目,例如,在阅读科幻类小说后,让学生摘抄好句好段,撰写自己的阅读体会,组织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读书小报等交流形式展开。
第44卷 第1期 2017年1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4 No.1Jan. 2017收稿日期:2016-12-04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2016年发达国家科研体制创新举措及启示张 婧,蔚晓川(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100044)摘 要: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方式的飞速发展与转变,传统的科研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历史形势的需要,逐渐显露出弊端。
世界各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各种科研体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科研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方式及运行机制。
通过对2016年日本、法国、德国等典型发达国家和欧盟的科研体制创新举措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对我国发展有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 科研体制创新举措 启示中图分类号:G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7)01-0004-04Innovative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DevelopedCountries in 2016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ZHANG Jing ,WEI Xiaochuan(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and the social production mode ,th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any more ,and its disadvantages gradually reveal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eve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novations ,and actively explor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for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through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innovation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n EU and typical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France and Ger-many in 2016.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y ;innovation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enlightenment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显,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科技事业作为当前和长远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设计背景: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原“北汽摩厂址”),紧临东三环,地处CBD核心区,占地197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234米,工程建安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楼(CCTV)、电视文化中心(TVCC)、服务楼及媒体公园。
项目建成后,中央电视台将具备200个节目频道的播出能力。
该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荷兰人雷姆·库哈斯担任主建筑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将建五星级酒店,CCTV大楼主要由两部分功能组成,即五星级酒店和电视文化中心。
酒店设置在CCTV大楼主体内。
大楼的四五层内设酒店大堂及餐厅、商店、游泳池等公共活动场所。
大堂上部南北两侧为300间客房合围成的中庭,主楼顶部为酒店的风味餐厅设计资料:关于CCTV总部大楼(CCTV Headquarters)设计方案的分析总体概况: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CCTV Headquarters) 位于北京东三环路的中央商务区内,占地总面积19.7公顷,由中央电视台(CCTV)主楼、服务楼、电视文化中心(TVCC)及室外工程组成。
其中主楼高234米,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
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6度,在163 米以上由“L”形悬臂结构连为一体,建筑外表面的玻璃幕墙(10万平方米,共27400余块)由强烈的不规则几何图案组成。
钢结构总用钢量高达12万吨,混凝土总用量达33万立方米。
当这座梯形结构完工时,它将成为世界上设计最激进的建筑。
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2007年十大建筑奇迹中,北京就拥有三处(另两处为北京当代万国城和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
但由于这栋建筑造型花费庞大(约50亿人民币但是总建筑费用远超预期高达200亿人民币其中设计费用高达3.5亿平均每平米630元)、过于奇特、有安全及交通隐患而备受争议。
方案特点:在库哈斯的方案中,整个工程在占地10公顷上的地块分别做CCTV,和TVCC(电视文化中心),其中CCTV被设计成一座高237M的面积为40.5万㎡的扭曲状大楼。
大楼内部的功能排放次序是是按照电视制作节目的次序而行的,把行政,新闻,广播,演播室,和制作室等相互联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环形过程。
在地块上与CCTV大楼相对应的是相对独立的高层建筑TVCC。
TVCC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功能由酒店,参观中心,公共剧场组成。
其中将两部分分开有两个原因,第一处于安全考虑,CCTV作为国家媒体机构在安全方面要求严格。
同时他有需要建立作为媒体机构开放姿态以更加深入接触观众和市民。
第二两栋建筑特殊位置关系产生了一种张力和对话,使路人在行进过程中产生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CCTV巨环围合的“大窗”有“窗框”的效果,路人经过CBD主岔路口时会观看到出现在窗口内的TVCC(很是其妙)。
“当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时创造力也就轰然倒地了”首先在这里必须承认的是当时的总部大楼确实是一个争议性的建筑,其结构施工和外部造型都被一再质疑,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划时代的结构这个是一种未来高层建筑发展方向。
正如库哈斯所说的,建筑应该满足实际的需求(这里十分赞同),因此在整个的设计方案中库其实一直希望可以建设成为一座电视媒体社区,摆脱传统高层建筑电梯为核心的垂直交通带来的楼层之间的孤立,而是将整个大楼组织成三维环形之上,使得大众对于高层建筑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库对高层建筑创造性的失去提出了猛烈地批评,他曾经谈到,一百多年前,摩天楼这种形式在纽约发展的时候诞生了,它是以一个代表大都市的形象,在现代化的结构中,能够解决各种经济、居住、办公各种需求综合的一种形式出现在大都市之中。
以前摩天楼这种为了在有限的地段中能解决许多矛盾变化的时候,逐渐的消失了,而变成一种经济力量的象征。
渐渐地它所代表的这种建筑的类型,比如说住宅、办公、酒店也变得模糊起来。
这样就变成像针一样伫立在城市中的一种结构,对整个的城市和城市的文化并没有什么过多的贡献。
不仅是对高度的竞争,赢者也只是保持几个月的时间,摩天楼的设计者所剩下的只是说做一个摩天楼的装饰!高层建筑产生了一百多年,数量越来越多,层数越来越高,可是从创造性和人对它的思考来说却越来越贫乏,这是导致CCTV大楼产生的直接原因。
CCTV总部大楼与传统的建筑不同在于它不再是竖直的孤立的城市长方体,他试图与城市对话,消除由于大城市发而带来的孤立与被切割;在我看来在大楼和北配楼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呼应,这种呼应不仅来自于方案本身,同时还是对于整个CBD商圈的建筑的呼应;试想,驾车行驶在三环路上两边高楼林立却缺乏生机,一切都是仅仅通过外立面装饰的城市立方体,对于每天工作繁忙的早上的上班族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压抑。
但是通过这种奇特的拼接组合而产生的不规则城市新建筑不仅增强了CBD的辨识度,还体现了北京的新活力,增强了几分CBD线条上的张力,不为是CBD的中除了国贸的新地标。
在设计项目的同时,正值9.11事件发生后,各种学派都在重新思考高层建筑,大楼在应急疏散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即大楼中的人们可以向上或向下逃生因为整个大楼是环形的,安全得以进一步保证。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功能很明确。
无论你站在哪里,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它都不一样,前后距离也有变化。
我们并不想创造一个单一身份的标志,从而在复杂性和模糊性的设计中逃脱简约的束缚。
”央视大楼的功能分区很明确首先在地下一至三层的基座外部是医院,餐厅及健身中心,库哈斯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建筑体现他对立体城市和新型摩天大楼成为有机整体的理解。
整体上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并不准确)员工设施区域:一系列的员工设施贯穿整个大楼——餐厅,咖啡,休息室,会议室。
使所有员工聚会,社交,交流信息,在一层的L型空间“趣味地带”(the “fun band”),提供多种娱乐设施——篮球场,体育馆,健身俱乐部,医疗中心,和1000人的大食堂。
48,49层的员工会议室使员工触及建筑最高点,一览北京天际线。
办公区域:办公室占据39-48层。
38层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水平方向上的公共设施。
42层是直接连接双塔的交通核心筒的最高一层。
提供行政办公室和总统套房。
额外的超过8000平方米的大空间,用于办公室布局的适应性和多变性,以防将来布局的改变。
员工会议室可以看到北京天际线,24小时不断运转的部门和广播中心成为大楼不断活动的引擎播送区大楼的核心。
连接,收集各种信号,紧密控制传送质量。
它隐藏在建筑基座处的一个黑盒子中,广播中心。
悬挑部分连接新闻制播区和综合业务区,导演和管理人员都可迅速,直接的来返于各部门。
新闻制播区:二号塔楼供新闻报道部门使用。
互相交替的楼层提供新闻工作室和制作单位。
他们根据大小和功能关系互相堆叠。
3层和5层各有一个开放的工作室。
主要的开放工作室位于主要控制室下方的广播中心。
演播区:地下2层的一些中,小型演播室形成一个下沉的中央节目制作平台。
被一条卡车道路所环绕。
中间有一个三层通告的中庭,引入日光,并在不同层面上向观众,演员,导演提供休息空间。
大楼拥有15个制作演播室和17个新闻演播室。
参观人流“环线”:一个专门的环绕大楼,并连接各程序的组成部门的路线。
同时为游客提供北京城以及CBD的壮丽景观。
这里,CCTV能把自己作为一种媒体组织展现给公众。
多样性的流线包括了不同的环节程序,以及直观看到大楼的技术区域。
让参观者了解电视台的功能布置。
参观者进入一号塔的主门厅,下降到地下一层。
通过安检,储衣处,咖啡吧,沿着一面媒体墙到达一个环绕中央制播室的空间。
同时还能看到电视演播室和演员休息室的景象。
2号塔楼的两个专用电梯直接往返于37层。
通过纪念品商店,参观者来到悬挑出的公共瞭望大厅。
一个大的展示台阶通向38层,并连接展览空间。
到了38层,经过空中餐厅,参观人流通过1号塔楼返回主门厅。
参观环线:环线入口——媒体墙——400平方米制播室——travelator——往返直达电梯——F37景观廊道——景观平台——媒体墙——F38高空制播室——F37商店——博物馆——往返直达电设计思路:据设计师思路和想法介绍,央视大楼的结构是由许多个不规则的菱形渔网状金属脚手架构成的。
这些脚手架构成的菱形看似大小不一,没有规律,但实际上却经过精密计算。
作为大楼主体架构,这些钢网格暴露在建筑最外面,而不是像大多数建筑那样深藏其中。
奥雷·舍人说,这样压力基本都能沿着系统传递下去,并找到导入地面的最佳路径。
从外观上看,大楼有一部分钢网结构(包括拐角等压力较大部位)比较密集,它们也是整体设计思想的一部分。
由于大楼的不规则设计造成楼体各部分的受力有很大差异,这些菱形块就成为了调节受力的工具。
受力大的部位,将用较多的网纹构成很多小块菱形以分解受力;受力小的部位就刚好相反,用较少的网纹构成大块的菱形。
央视新大楼外面由大面积玻璃窗与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大楼外面采用特种玻璃,其表面被烧制成灰色瓷釉,能更有效遮蔽日晒,适应北京的空气质量环境。
实际上,在空气污染很严重的日子里,这种玻璃就像融化在空气中似的,人们只能看到大楼的网状结构,彷佛闪电被凝固在空中。
因此这也是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思想的高超之所在。
社会价值:建筑评论家英格·萨弗容曾撰文指出,库哈斯和舍人或许会“将作为让CCTV 大楼成为建筑界‘重磅炸弹’的人”而被载入史册。
萨弗容说,“设计传达的信息非常具有震慑力,想想看,大楼顶部的横结构悬在离地面那么高的架子上。
”再加上整个建筑庞大的占地面积,CCTV大楼时刻在提醒你是多么渺小,而它背后代表的这个国家是多么强大。
在北京进入奥运年,世界各地文化人即使不为奥运,也会为了一睹建筑大师杰作而前来北京。
这座庞然大物最近还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
有人称之为“大裤衩”(人们最初给央视大楼取的不太优雅的外号)。
产生影响: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名列其中。
美国《私家地理》杂志最新发起“2012最受读者青睐的全球新地标”评选活动,被读者列入“全球顶级摩天大楼”前五强的有伦敦的瑞士再保大楼、纽约“New York by Gehry”公寓大楼、瑞典旋转大厦(Turning Torso)、迪拜哈里法塔以及北京的央视总部大楼。
2013年11月,世界高层建筑学会“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7日晚在美国芝加哥揭晓。
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获得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房屋建筑学班级: 法语1301班学号:201306819姓名: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