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阅读答案梁衡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11
17 壶口瀑布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弥.漫( ) 推搡.( ) 霎.时( ) 驰骋.( ) 横⎩⎪⎨⎪⎧ (横溢) (蛮横) 重⎩⎪⎨⎪⎧ (凝重) (重复)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jìn( ) yū( )回寻mì( ) 旋wō( )粉suì( ) 雾ǎi( )浓suō( ) bó( )大⎩⎪⎨⎪⎧chěng( )怀pìn( )任 ⎩⎪⎨⎪⎧mó( )难按mó( ) ⎩⎪⎨⎪⎧告jiè( )jiè( )除 ⎩⎪⎨⎪⎧xié( )而不服xiá( )客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呼后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4)________: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5)________:寒战。
(6)________:回旋;环绕。
4.全文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
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____。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声势浩荡。
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B .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梁衡《壶口瀑布》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三)(8 分)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13.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4 分)14.选文语言极富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4 分)答案:13.答案:①抓住特征,尽显自然风采。
示例一突出了壶口狭窄容不下河水,河水向两边涌流或从滩壁散开的情景,呈现壶口瀑布的多样态势,表现其雄奇壮观、如乐如画的审美特性。
示例二突出了石头的多样形态,反映出河水的巨大威力。
②多角度表现自然风貌与魅力。
既正面泼墨于瀑布之水,又侧面落笔于水下之石。
石的束缚是瀑布形态形成的原因,石的形态又展现了河水的伟大力量。
两者互为因果,有力表现了黄河的个性。
《壶口瀑布》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一、作者简介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
”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梳理与练习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二、基础知识推推搡搡tuītuīsǎng sǎng 驰骋chí chěng 雾霭wù ǎi 潺潺chán c hán 汩汩gǔgǔ 怒不可遏è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án: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练习题一、填空题1.全文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
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____。
《壶口瀑布》重点知识相关常识1.梁衡(1946年—),著名散文家、学者。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入各级教材。
课文《壶口瀑布》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涌至此,河道忽然大幅收窄,状如壶口。
河水流速陡增,迅如奔马,势若奔雷地冲出壶口,从二十多米的高处泻落到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形成罕见的奇观。
内容主题内容:《壶口瀑布》作者以游踪视角为线索,精心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
文中不仅精细传神地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特质自然生发出感想与思考。
主题: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及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关键字词铸zhù:熔化金属以铸造器物,把金属熔化后倒进砂型或模子里,制成物件。
告诫jiè:警告和劝诫,通常是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
洪峰:一次洪水或整个汛期水位或流量过程中的最高点。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推搡sǎng:使劲推;推抢,推来推去。
霎shà时:极短的时间。
驰骋chěng: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寒噤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雾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潺chán:形容雨声、水声等,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宽厚:宽容厚道。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深不可测:深的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三)( 8 分)当然么窄的口一容不下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涌去,沿着槽的沿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厚庄重如一卷毯从空抖落。
不,直如一卷板出,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口是不能尽收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路而走的,乘隙而的,折返迂回的,它在槽两的壁上散开来,或石,如泉;或淌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在石,哀哀打旋。
有那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如⋯⋯ 而一切都在湿漉漉的水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一幅写意画⋯⋯看水,我再脚下的石。
些如似的物竟被水得窟窟,如蜂,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槽就是被水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柔和的水硬将硬的石寸寸地去。
黄河博大厚,柔中有;挟而不服,而不弯;不平呼,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了多磨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也就成了自己大的性格。
大只在冲口的一刹那才出来被我看。
——梁衡《口瀑布》13. 就文写法上的一个著特点及作用你的理解。
( 4 分)14. 文言极富美价,任角度作要析。
( 4 分)答案:13. 答案:①抓住特征,尽自然采。
示例一突出了口狭窄容不下河水,河水向两涌流或从壁散开的情景,呈口瀑布的多,表其雄奇壮、如如画的美特性。
示例二突出了石的多形,反映出河水的巨大威力。
②多角度表自然貌与魅力。
既正面墨于瀑布之水,又面落笔于水下之石。
石的束是瀑布形形成的原因,石的形又展了河水的大力量。
两者互因果,有力表了黄河的个性。
③山水貌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
示例一作者表自然山水注重以形神,呈山水孕育的精神品,然后建立起与人生哲理的必然系,自然升,水到渠成。
示例二从山水描写中自然悟出人生哲理。
如河水沿着槽沿然而下,“ 路而走”“乘隙而”“折返迂回”,表了“死地必生”、一往无前的性格。
再由河水个性悟出人生哲理:磨成自己大的性格。
(示例一、示例二)写丰富了作品内涵,升了主,启人心智,人深思。
壶口瀑布阅读答案(精选7篇)《壶口瀑布》阅读答案篇一一、说理念20__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
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1.说教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作者是梁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文章,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
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单元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
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2.说学情:认知层面: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
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
能力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本文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8 分)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13.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4 分)14.选文语言极富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4 分)答案:13.答案:①抓住特征,尽显自然风采。
示例一突出了壶口狭窄容不下河水,河水向两边涌流或从滩壁散开的情景,呈现壶口瀑布的多样态势,表现其雄奇壮观、如乐如画的审美特性。
示例二突出了石头的多样形态,反映出河水的巨大威力。
②多角度表现自然风貌与魅力。
既正面泼墨于瀑布之水,又侧面落笔于水下之石。
石的束缚是瀑布形态形成的原因,石的形态又展现了河水的伟大力量。
两者互为因果,有力表现了黄河的个性。
③山水风貌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
示例一作者表现自然山水注重以形传神,呈现山水孕育的精神品质,然后建立起与人生哲理的必然联系,自然升华,水到渠成。
壶口瀑布阅读答案梁衡【篇一:2013.4.25py一模语文试题】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清楚。
2.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全部答在试卷上。
3. 全卷满分120分,其中卷面占4分,在作文中体现;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按要求默写。
(共6分,每小题1分)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钧《望江南》)②吊影分为千里雁。
(白居易《望月有感》)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⑤,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⑥而现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2.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3.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点缀嬉戏获益匪浅惊慌失措 b.诅咒宛转碌碌终生轻飞曼舞 c.磅礴喧嚣更胜一筹恍然大悟 d. 滑稽寥阔盘虬卧龙险象跌生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共5分)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
尺幅之间,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
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导航生命的旅程和人生的精彩篇章。
有书的日子,犹如置身于五彩斑斓的世界,芳香沁人,心潮激荡;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
亲爱的同学,让我们相约与书同行,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a.文段中画“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直接在原句上修改。
(2分)...b.结合语境,在文中画横线处仿写恰当的句子。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
5.名著阅读(5分)(a)的眼睛是笑盈盈的,(a)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a)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个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壶口飞瀑》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壶口飞瀑奇扬①身处江南,见惯了水的温婉纤秀。
江南的四季,总是在温柔的水中,泛着婉约的涟漪,那是无声的。
②试着换换地方,同样的水,会由平静含情变成怒目圆睁,倏忽间,窈窕淑女的低吟变成铁马武士的战吼。
壶口,一马当先、劈关夺隘的,就是水。
③作为黄河的一段,壶口是举足轻重的,是上演气吞山河的绝版地带。
水自天上来,一泻千里的魂魄,“几”字形的大动脉横贯东西,气贯长虹,而壶口就是大动脉中最热血沸腾的一章。
④尚在沟壑间盘桓,远远就传来低沉的涛声,隐隐若雷。
翻过高坡,一条充满动感的黄色绸缎就悬在眼前了,那就是黄河,从崇山峻岭中涌来,浩浩荡荡。
青藏高原的万年孕育,让它走出巴颜喀拉山,那是婴儿期的清澈,渡过四川,流到龙羊峡已是翩翩少年,一路向东,掠过甘肃大漠,汇入陕晋,已是壮年了。
经过九曲十八湾,一路高歌来到壶口,河水以扇面的姿态向前冲击。
陡然间,500米宽的河床收束成30多米,原来平缓的水流突然挤来,前呼后涌,犹同千军万马,在断崖上惊人一跃,义无反顾地扑向深深的槽底,似蛟龙鼓浪,如巨壶沸腾,声震山谷。
⑤与其它瀑布不同,壶口瀑布不是垂帘水幕,不需别人仰视,而是从平实的河床上砸向深渊,如它的本性,出自平凡的土地,汇入低处的沟槽,以俯视的姿态回归黄土地,看似平实的一跳,却蕴藏着无穷的爆发力。
你看,在湛蓝的天幕下,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悬崖,腾空黄浪,水雾四溢。
你看,前排的水刚落底,后排的浪铺天盖地压来,前赴后继,排山倒海,不屈不挠。
这就是黄河之水的禀性..。
这万马..,这就是壶口瀑布的特质奔腾的浪涛,这惊涛怒吼的黄河水,赋予了一个民族太多的情感。
⑥走近些,再走近些,那黄色的瀑布愈加翻腾,高度集聚的水流以巨大的能量呼啸而下,团团水雾扑面而来,在阳光的直射下,幻化成炫目彩虹,绚丽之极。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泥腥味,这是黄河水的味道,这是黄土地的符号,这是水土交融后迸发的朴实心声。
一、作者简介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
”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壶口的震撼》阅读题及答案《壶口的震撼》阅读题及答案「篇一」壶口瀑布①万里黄河之上,有一个大瀑布,这就是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的交界处。
两岸群山颠连,黄河形同利斧,劈开一条上缓下陡的甬道,从群山之中强行突出。
河底有坚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断的冲刷下,形成一道30—50米宽的深槽,状如长长的壶嘴。
上游宽阔平缓的河床,正是黄河的壶肚,高耸的昆仑山则是它的壶把。
黄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晋峡谷由300多米骤然收缩为50多米,倾泻在落差50米的石槽中,其形似茶壶注水,得名壶口瀑布。
②壶口瀑布的高度一般在15米至20米之间,虽然在我国众多的瀑布中,高度不算很大,然而,壶口瀑布的水量却是我国瀑布之中最大的。
巨量的河水,似银河决口,大海倒悬,万马奔腾似地泻下,那气势,那声响,当是华夏国土上的一大奇观!③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瀑布风光,随四季而变换。
春季之壶口瀑布,上游冰雪开始消融,冰凌不时漂浮而下,汇聚在壶口瀑布的上游宽阔的河道里,继而倾泻跌下,声似炮轰雷鸣,如山崩地裂,琼宫惊倾,激起玉屑冰晶,四处抛洒。
而当夏季来临,黄河进入洪汛时期,河水水位急速抬高,反而减低了瀑布的'原有落差,从而使壶口瀑布变成了一滩急流。
这一现象与一般的瀑布通常在洪季更显得气势磅礴的特性不尽相同,此时去观赏瀑布,则无法见其本色。
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每当日出,瀑下烟雾折射成道道彩虹,环跨天穹,色彩缤纷,被人们叫做“壶口秋风”。
而当大雨滂沱,或阵阵秋雨之后,壶口瀑布若黄龙腾云驾雾而来,只见风雨烟雾,弥漫天空,天地水三体一色。
至于数九寒冬,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涌下清凉的河水,瀑布周围的石壁上,挂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棱,配上河中翻滚的碧浪,更显示出一幅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此时之壶口瀑布,变成一匹白练,尤其令人神往。
④壶口瀑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但是游人只有在夏秋季节,才能看到最壮观的景象。
此时的黄土高原暴雨频繁,黄河水势猛涨,瀑布宽达100多米,方圆数里,水汽遮天,气势磅礴,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1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选段,完成第14~15题。
(5分)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17 壶口瀑布1、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
(重点)(3)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精神,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2、文学常识:(1)作者: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评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的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2)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3)标题“壶口瀑布”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有改动。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收束,形成“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作者在黄河边上生活了很多年。
可以说这篇《壶口瀑布》是作者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4、课文主题: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全面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
作者着力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坚韧刚强的壶口瀑布。
从而歌颂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自强不息的精神。
5、内容详解:(1)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瀑的感受呢?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渲染和铺垫作用。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回答。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
先俯视“龙槽”,写“壶口”之来历;再仰视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壶口瀑布阅读答案梁衡【篇一:2013.4.25py一模语文试题】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清楚。
2.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全部答在试卷上。
3. 全卷满分120分,其中卷面占4分,在作文中体现;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按要求默写。
(共6分,每小题1分)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钧《望江南》)②吊影分为千里雁。
(白居易《望月有感》)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⑤,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⑥而现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2.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3.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点缀嬉戏获益匪浅惊慌失措 b.诅咒宛转碌碌终生轻飞曼舞 c.磅礴喧嚣更胜一筹恍然大悟 d. 滑稽寥阔盘虬卧龙险象跌生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共5分)读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
尺幅之间,畅游三山五岳;片刻之间,淘尽千年沧桑。
善于读书者,不仅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而且能够用书籍导航生命的旅程和人生的精彩篇章。
有书的日子,犹如置身于五彩斑斓的世界,芳香沁人,心潮激荡;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
亲爱的同学,让我们相约与书同行,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a.文段中画“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直接在原句上修改。
(2分)...b.结合语境,在文中画横线处仿写恰当的句子。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而无书的生活,则仿佛,,。
5.名著阅读(5分)(a)的眼睛是笑盈盈的,(a)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a)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个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a)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①选文选自(人名)的《呼兰河传》,文中的(a)是。
(2分)②请结合文段内容说一说(a)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颔联作者以“征蓬”自喻,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分) 7. 颈联是千古名句,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
请选择其中任意一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30字左右)(3分)(二)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①好读书,不求甚解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1.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三)岳阳纪行袁宗道从石首①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
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
盖江水萦回墨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虽行甚驶,只觉濡迟②耳。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③。
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多谑语。
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
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 余笑曰:“同胞相调,常事耳。
”因大笑。
明日,风始定。
(《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注释】①石首:地名。
②濡迟:慢。
③尼:滞留。
1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①薄暮风极大()②明日,风始定()...13. 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2分)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为白沫14. 本文紧扣一个“”字来描写岳阳风光。
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表现岳阳风光的:①石首到岳阳一路风光的清丽秀美;②;③洞庭湖的澎湃气势和神奇色彩。
其中“”一句让我们想到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分)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根——胡杨的生命支柱杨文丰①胡杨之所以如此倔强,靠的是其拥有非同寻常的根,伟大的根。
②植物学认为,根,从总体而言,是植物长期适应陆上生活进化而形成的向下生长的器.....官。
根以吸输水分、贮藏养分和固着主干,作为自己的“生命职能”。
③别以为所有的植物都有根。
世界上只有五分之二的高等植物拥有真正的根,有些低等植物看上去似根的东西,其实并不具备根的构造,是假根。
也别以为所有的根都隐藏在地表下,这地球上,也有植物的根以空气为家,更适合长在空气中,甚至有向上生长的根。
根的家族,由主根、侧根、不定根、攀援根、支柱根、呼吸根和寄生根等构成。
④胡杨的根,以深扎、撑起一片生命的绿为自己的使命。
胡杨的主根深可入土10米,侧根则宛如章鱼的触须,伸长范围可远达30米。
胡杨的根部细胞不会受到碱水的伤害,反而因其浓度较高而可从富含盐碱的水中吸收水分和养料。
胡杨的根炼就了从深深的地层吸取和输送水分的能力,保证其生命常绿。
⑤胡杨从自己的根部直接萌生幼苗。
由于根随水走,所以胡杨无形中就成了一种随河流走的植物,在茫茫沙海中顽强地生存着。
沙漠的河流总在频繁变迁,呈脉状细线,因而胡杨的“足迹”在沙漠中相应也就呈现线状分布。
所以,把胡杨的根称为“生命的航母”一点也不夸张。
⑥拥有强大根系的胡杨,一棵棵都是气宇轩昂的八尺男儿。
当然,如果胡杨被断臂折腰,在断口处,会溢出一股清亮的液体,如同人的伤心泪,这就是著名的“胡杨泪”。
胡杨泪经氧化、蒸发留下的白色(或黄色)结晶物,便是胡杨碱。
胡杨碱是酵头发面,也是治胃病的良药。
但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要没有来自人类的“飞来横祸”,自然生长的胡杨不会轻易流泪。
坚强而生生不息的根,让胡杨以高傲的姿态笔直地向着高处生长。
哪怕是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沙漠,这伟大的根支撑着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
⑦作为胡杨生命支柱的根,难道不是其精神得以挺拔的根源么?1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世界上有些植物的根既不是生长在泥土中,也不生长在水中。
b.第④段中列数字是为了具体说明胡杨树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c.胡杨碱为白色结晶物,可做酵头发面,也是治胃病的良药。
d.第⑥段写到“胡杨泪” 可直接突出胡杨树根有着特殊的作用。
16.第②段中加点的“从总体而言”能不能去掉?请说明理由。
(3分)17.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二)壶口瀑布梁衡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③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⑤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