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送检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2
原材料送检报审流程一、送检报审申请1.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需求,提出原材料送检报审申请。
2.申请表中应包含原材料名称、供应商信息、规格要求、使用数量、生产用途等信息,并附上必要的样品和相关文件。
二、申请审核1.质检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表进行审核,确认申请信息齐全准确。
2.如果申请信息不完整或有疑问,质检部门会与生产部门进行沟通,补充完善信息。
三、样品采集1.审核通过后,质检部门安排专人前往供应商处采集原材料样品。
2.样品采集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确保采样过程不会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污染。
3.采集的样品应符合标准规定的数量和要求,并做好相应的样品编号和记录。
四、实验检测1.质检部门将采集到的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2.检测内容包括原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微生物指标等,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包括其他检测项目。
3.检测结果应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五、报审审核1.实验室完成检测后,将检测结果填写在报审表中。
2.报审表中应包含样品编号、检测结果、检测方法、检测日期等信息。
3.质检部门对报审表进行审核,确认检测结果和原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六、报审结果处理1.审核通过的原材料送检报审,质检部门将报审结果通知生产部门,并签发相应的送检报审合格证明。
2.如果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质检部门将报审结果通知生产部门,并协商解决措施,如更换供应商、调整生产计划等。
七、报审结果记录1.质检部门将送检报审申请、审核记录、实验检测结果及处理措施等相关信息进行归档记录。
2.记录内容应包括原材料名称、供应商信息、申请审核记录、实验检测结果、处理措施等,便于日后查阅和追溯。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原材料送检报审流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企业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1、现场类,不需要进行报验(例如混凝土、机械连接与钢筋焊接等)项目注意事项备注混凝土记录好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部位、方量及混凝土等级;抗压试块每组3个抗渗试块每组6个试块留置标养抗压:方量<1000m³时,每100m³留置1组抗压试块;方量≥1000m³时,每200m³留置1组抗压试块标养抗渗:以不超过每500m³,留置1组抗渗试块;同条件:每个部位留置2-3组同条件试块;送检:除同条件试块外,要求在试块成型后4天内将其送到指定检测中心喷射混凝土记录好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部位、方量及混凝土等级;大板试模尺寸45*35*12cm 试块留置抗压试块:每20m留置1组抗压试块;抗渗:每40m留置1组抗渗试块,车站内每20m取一组;送检:要求在试块成型后4天内将其送到指定检测中心钢筋连接 需要资料:套筒合格证和型式检验报告、工人的上岗培训证(厂家提供);机械连接在正式送检之前需要做工艺检验试验(检测项目:拉伸、残余变形),合格后方可送检;各个型号钢筋机械连接及不同厂家的钢筋,在使用前均需要做工艺检验试验;机械连接的最大代表批量为500个接头,同一厂家、同一规格连续检验合格10个批次后,最大代表批量可以为1000个;每组3个试件(检测项目:拉伸)连接使用的钢筋必须是经过复试检验合格的(即钢筋报告日期必须在连接送检日期之前);地连墙、主体结构连接接头数量均需各个工点人员自行统计,合理填写委托单送检接头数量;报告日期要赶在代表部位混凝土浇筑日期之前钢筋焊接 需要资料:焊条、焊丝合格证及焊工证(填写委托单需要焊工证号);钢筋焊接在正式送检之前需要做工艺检验试验(检测项目:拉伸),合格后方可送检;各个型号类型的钢筋焊接(单面搭接焊、双面搭接焊、闪光对焊等)及不同厂家的钢筋(徐钢、沙钢等),在使用前均需要做工艺检验试验;焊接接头最大代表批量为300个接头;送检:闪光对焊一组6个试件(检测项目:拉伸、弯曲),其它每组3个(检测项目:拉伸)使用的钢筋必须是经过复试检验合格的(即钢筋报告日期必须在连接送检日期之前);地连墙、主体结构连接接头数量均需各个工点人员自行统计,合理填写委托单送检接头数量;报告日期要赶在代表部位混凝土浇筑日期之前2、需要进场报验送检的原材料(例如钢筋、水泥、钢板等需要进行进场复试的原材料资料)工作流程:根据物资提供的进场资料做好报审资料,登记台账→同监理一起对进场原材进行验收→原材的取样、送检(监理见证)→取回报告,更新台账信息,闭合报审资料→资料的整理、归档。
原材及中间产品送检记录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送检记录1.送检目的送检目的是为了确保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符合公司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送检程序a.选择要送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根据产品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进行优先级排序。
b.确定检测项目,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和特殊测试项目等。
c.根据选择的检测项目确定合适的实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
d.将要送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标记和包装,并填写送检申请表。
e.将送检申请表和样品送至实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
3.送检记录送检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a.送检申请表:记录送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名称、批号、规格、数量等信息,还应包括检测项目的要求和标准。
b.检测结果:实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应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检测项目、测试方法和结果。
如果有不合格项,还应注明具体问题和建议。
c.处理记录: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应记录后续处理的情况,如重新测试、退回供应商等。
d.资料归档:送检记录应保存相应的电子档案,并确保归档完整和可追溯。
4.检验结果处理a.合格产品:如果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符合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或使用。
b.不合格产品:如果有不合格项,需要根据实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建议进行处理。
可能的处理方式包括重新测试、退回供应商、更换原材料或调整生产工艺等。
5.质量改进措施检测结果不仅仅是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质量进行确认,还可以帮助公司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并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并与其进行合作改进,也可以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或优化。
6.检验过程监控对于重要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应定期进行抽样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定期检验的频率和检测项目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进行确定,并记录在检验计划中。
送检记录的目的是确保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通过对送检记录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可以为质量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原材料送检规范一、引言。
原材料送检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原材料送检的定义、意义、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企业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
二、原材料送检的定义和意义。
原材料送检是指企业在接收原材料后,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检测,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保障产品质量,预防次品和不合格品的进入生产流程,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产品合格率,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原材料送检的流程。
1. 接收原材料。
当原材料到货时,接收人员应及时对原材料的数量、包装、外观等进行检查,确保原材料的完好无损。
2. 取样送检。
接收人员应根据规定的取样标准,从每批原材料中取样送检。
取样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和混样,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3. 检验检测。
取样送检后,送检人员应按照标准检验检测原材料的各项指标,包括外观、成分、性能等,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4. 复核确认。
检验检测结果出来后,复核人员应对检验结果进行确认,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处理不合格品。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做好记录,通知供应商进行退货或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生产流程。
四、原材料送检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标准。
在原材料送检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确保送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防止混样污染。
在取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混样和污染,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3. 及时处理不合格品。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做好记录,通知供应商进行退货或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生产流程。
4. 做好送检记录。
在原材料送检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送检记录,包括取样、检验检测、复核确认等环节的记录,以备查证。
五、结语。
原材料送检是保障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企业应严格执行送检规范,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希望本文能为企业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促进企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材料送检台账
材料送检台账是指在实验室或者生产过程中,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送检并记录的一种台账。
它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材料送检的目的、内容和管理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材料送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通过对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送检,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材料,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生产流程,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同时,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也可以保障生产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其次,材料送检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材料的外观、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测。
其中,外观检测主要是观察材料表面是否有裂纹、气泡、变色等情况;尺寸检测则是对材料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确保符合生产要求;化学成分检测是对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确保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物理性能检测则是对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进行测试,确保符合产品使用要求。
另外,材料送检的管理要点包括,一是建立完善的送检台账系统,对每一批送检的材料进行记录,包括送检时间、送检数量、送检标准等信息;二是严格执行送检标准,确保送检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三是及时处理送检结果,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及时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并对生产过程中已使用的不合格材料进行追溯和处理;四是加强对送检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送检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总之,材料送检台账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送检台账系统,严格执行送检标准,加强对送检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
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材料送检工作,确保送检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流程1.原材料进场登记:原材料进场时,需经过门卫和仓库人员的登记,记录进场时间、批次号、供应商信息等基本信息。
2.报验申请:仓库人员根据进场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填写报验申请表,注明所需进行的检验项目。
3.报验计划制定:质量部门根据原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制定报验计划,确定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和抽样数量。
4.采样抽检:根据报验计划,仓库人员抽取原材料的样品,确保样品能够代表整个批次的质量状况。
采样时需要注意保证采样的随机性和公正性。
5.样品标识和封存:采样后的样品需进行标识,标明批次号、采样时间等信息,并封存在特定的样品保管室或冰箱中,以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变质。
6.检验操作:根据报验计划,质量部门的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相应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化学性质检验、物理性质检验、微生物检验等项目。
所有的检验操作需按照相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
7.检验结果记录和判定:检验人员将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初步判定。
若样品合格,则准予进一步处理;若样品不合格,则必须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或要求供应商进行返工。
8.检验报告编制:质量部门根据检验结果,编制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样品信息、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
9.送检结果处理:质量部门将检验报告送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人员根据检验结果的判定,决定是否准予原材料使用或需返工。
10.结果通知:质量部门将检验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供应商,明确是否准予原材料使用。
11.在库管理:对于准予使用的原材料,仓库人员需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正确的保管和管理,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
12.不合格品处理: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仓库人员需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包括退货、返工等。
13.记录和档案管理:对于每次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的记录和检验报告,需进行归档管理,方便后续跟踪和查询,为公司的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以上是原材料进场报验送检流程的主要步骤和操作,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流程设计和改进,以确保原材料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