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习语文兴趣的钥匙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经典是开启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编者按:辽宁锦州逸夫中学的王虹老师,两三年来在自己的班级里面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教育,让原先一个“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改变了学风,学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德育行为上,都得到很大的进步,让其他科任老师、学生家长都感到惊喜。
王虹老师的教育方法引起当地媒体的注意,当地电视台作了《传统文化为学生导航》的专题报道。
当地学校纷纷邀请王虹老师给中学生、家长作“语文经典辅导”“经典教育是开启语文学习的大门”等相关的演讲。
以下是王老师演讲录相的文字整理稿~~~~~学习经典是开启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非常高兴,各位家长和同学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与我交流语文学习的一些问题,探讨语文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同学们充满激情、充满热情,想听这个话题,那么我要问在座的各们同学一个问题:语文究竟在学什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同学可能说语文学的是字、词、句、章。
那我告诉你,你只答对了一半,你说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其实语文学习还有一个人文性,恐怕这一点同学们不特别清楚,什么是人文性?简单地说,人文性就是要求我们同学懂得文章的思想与情感,这几年在考试当中,出现的阅读题。
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语文的人文性。
一个人没有深遂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情感,那么很难对一篇文章做出正确的准确的判断。
所以,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它的字、词、句、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文章的情与思。
现在的语文就是考三大块,一个是白话文阅读,一个是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就是作文。
有的家长、同学非常的困惑,就是为什么同学写不好作文呢?为什么同学不会阅读分析呢?其实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那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阅读和作文不能得分的时候,就是我们已经出现了差错。
错在哪里?实际上是我们阅读量的不够,或许我们阅读的书不是智慧的书,不能开启我们语文学习的智慧。
不能给我们道德力量的增长,所以说大家注意了:就是说语文的学习在于量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量,才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兴趣:语文学习的钥匙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原始动力。
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的都不同,因而形成的情感体验也是独特的。
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并善于和学生沟通,使其能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说“有不同意见吗?”“你为什么这样想?”“你的想法比老师好。
”……只有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才敢于把自己独特的认知表述出来;只有在教师的肯定中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究。
而这种对个体的表扬和肯定又会激发其他学生的超越欲望,使全体学生都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果说张扬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就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源泉了。
语文是大海,是百川归海才造就其博大。
丰富的内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形式可以千变万化,教无定法。
对于“词语、名言、古诗文”等积累性知识,我们不妨多组织几次“擂台赛”,让他们在竞赛中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因渴望取胜对知识产生间接的兴趣;对于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的课文,我们不妨合上小课本,走入大课堂——家庭、社区、自然,使有限的教材与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大教科书联系起来。
既激活了教材,又使语文走进了生活;既学了课文,又读懂了生活;既获得了生活体验,又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何乐而不为;对于故事性强的教材,不妨编个课本剧,《晏子使楚》、《王蓝田性急》等文言文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不妨让学生自导自演,在导中学习,在演中体会,收获的恐怕不仅仅是知识吧。
当然,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形式还有很多:导语激情、情境创趣、多媒体示趣……,不能一一赘叙。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耐人寻味,不能一览无遗,做到柳暗花明,不能一马平川。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都会因为兴趣而执著于某一样活动,并在最后取得或小或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首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就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学生只有拥有了这把金钥匙,才能拥有挖掘“知识金子”的无穷动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着生活。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做题,教师要充分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让学生从传统的语文课本中解放出来,从丰富的语文阅读中体验语文世界的乐趣,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中成长。
同时语文阅读能够让学生汲取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语文创作积累一定的文字材料。
要把生活请进课堂,要让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可以根据课程和学习的需要,适当安排一些有意义、有生活味的课外活动。
如:春天了,我们去放风筝、春游、找春天;夏天了,我们去小河边戏水、去摘野果子吃,品尝杏子的酸,桃子的甜,香瓜的脆,别有一番滋味;秋天了,我们可以去山上看看丰收的景象;冬天了,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感受漫天的雪花在风中飞舞,体会北风呼呼吹得冷飕飕,等等。
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语文课本相结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语文,去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就不再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课堂艺术课堂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它是一堂课成败与否的标志之一。
一堂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课堂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授课,学生的课堂兴趣迥异。
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课堂艺术魅力所在。
如何讲究课堂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从“讲授方法”和“讲授语言的趣味性”着手。
如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人生》一课,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我首先意识到这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所以,我在讲授的时候更加注重艺术性。
我先提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将“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厂”四个毫不相干的名词联系在一起。
《情境化教学:解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把钥匙》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生活、注重活动过程、强调合作学习的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
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法宝”,近年来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清晰地编排了15个独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教师教学用书》中同时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但是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学习常常遭遇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缺乏清晰的认识,认识程度的不足就导致重视不够、施教过程随意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情境化教学不失为解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把钥匙。
1.情境化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教师要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成长。
同时,教师要能够支持和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脚手架”,指导学生制定规划,围绕核心任务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逐步提升和螺旋发展。
2.情境化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的需要。
笔者注意到,2022版新课标中“情境”一词出现了48次,可见新课标对“情境”的重视。
同时,考试命题也要求“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
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代写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
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
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
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
开启学习语文兴趣的钥匙
作者:李兰
来源:《学习报·教育研究》2013年第28期
编号:H1(2013)2-02-02
作者:李兰
语文课原本是可爱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把你摆渡到未去过的新学术新文化天地里去,语文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扣人心弦的情节、打动人的感情、激昂慷慨的陈词,令人陶醉不已的绝妙意境,本是人人都喜爱的,但为什么有许多同学一提起语文课就感到头痛呢?
毋容置疑,这与老师的引导和讲课的艺术水平不无关系,但我想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缺乏语感、情感、意境感所造成的。
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内容对人的感受刺激,或者说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情感,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同情还是反对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慕、厌恶等等。
在对文章的体味中,语感是最重要的,要有好的语感,必须先对文章进行诵读。
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凑包括语调都应注意到。
通过对文章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情感。
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泪水写成的蕴含其中的爱与恨,褒与贬、讴歌与不嗤等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反复揣摩仔细品味,才能叩开自己感情的心扉,才能深深体味透作者赋予作品的真情实感。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要想使自己进入文学的情感世界,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好字佳句要咀嚼,华彩乐章要领悟,“平淡”更要品,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之处正是丰厚深刻所在。
如陆芸芸的《山的那一边》写桂花:“桂花今年才18岁了——有生人来也不躲了”。
这“有生人来也不躲了”看似一点极为平常的一点小事,却蕴含了一个大的内容:这山沟沟在改革开放中的深刻变化。
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感情的体味,使作者的深情与自己的感情结合起来,从而进入文章的意境。
意境是文章的最高境界,那各种绝妙的境界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是非自己走进去体会不到的。
意境感是对文章所描写出的那种氛围、境界、情调的感受和品味,没有走进诱惑,你就进入不了情感世界,那你就怎么也进不了意境世界,进不了意境,做不到以情、景、人合一。
那么再好的文章也拨动不了你的心弦,引不起你的联想与共鸣,那样,你就漠然,产生不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反而产生对语文的厌烦感。
有些人对那些拨动心弦的文章读起来那真是“登山则情高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文悲他也悲,有时止不住地流泪,甚至涕泗横流;有时读到高兴之处,或则抿嘴自笑,或则大笑不抑;读到发怒时,或双唇紧咬,或捶胸顿足;读到痛快之处,则不禁拍案大叫:“快哉,快哉!”这就是语感、情感、意境感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语感、情感、意境感是在读书中慢慢进入境界的,这个境界的进入,只有你认真的读,仔细地品,反复揣摩才会渐入佳境。
一旦进入这个境界,你就有如走进世外桃源一般的感觉,会顿觉豁然开朗,其趣盎然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鄄城县左营中学 27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