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颈静脉球解剖
- 格式:pdf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
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摘要:颈静脉孔由于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比较难理解,手术也难到达(5.6.7)。
因其在大小和形态在不同颅骨的差异,在同一颅骨上两侧的不同,同一孔道颅内端与颅外端的不同,以及其形态不规则行程曲折、由两块颅骨构成,有诸多的颅神经和静脉管穿行其间,所以很难将其概念化。
1 颈静脉孔的位置形态颈静脉孔是位于测颅底的枕、颞之间较大的不规则裂隙,外形和大小变异较大。
由颞、枕骨共围成,位于颅底枕髁的外侧,左右各一,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其内有后组脑神经和颈内静脉穿行,该孔为颅底最低点,有利于颅内静脉引流至颈内静脉。
颞骨岩部下面有一深窝,为颈静脉窝,构成颈静脉孔的前内界及外界,窝内容纳颈静脉球。
枕骨颈静脉突的前缘有一深而宽的切迹,为颈静脉切迹,构成颈静脉孔的后内界。
在孔的外侧壁,有乳突小管存在,迷走神经耳支穿过此管。
在其前缘有鼓室小管开口,舌咽神经鼓室支经此入鼓室。
颈静脉孔内存在颞骨和枕骨向孔内突出的颈静脉内突,分别称为颞突和枕突,部分融合成骨桥。
骨桥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一定意义。
2 颈静脉孔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外口的前方为颈动脉管外口,外侧为茎突、茎乳孔,再向后外侧为乳突。
内侧为舌下神经管、枕髁和枕骨茎突。
茎突是咽旁间隙的中心解剖标志,能保护其深面的颈内动脉、静脉和后组颅神经。
颈静脉孔内口前内侧部的前外上方为内耳门,后内下方为舌下神经管,三者连线近乎一条直线。
其后外侧为前庭导水管外口,后内侧可出现髁管。
颈静脉孔前内侧部有岩下窦沟从颞骨岩尖向下沿岩枕裂延伸,其内有岩下窦至颈静脉孔注入颈内静脉。
颈静脉孔后外侧部则有乙状窦沟从横窦外端沿颞骨乳突部延伸。
颈静脉孔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与其本身的大小有关,主要与颈静脉窝的大小有关,颈静脉窝较大时,顶部与鼓室仅隔一层很薄的骨板。
3 颈静脉孔内结构颈静脉孔内口前内侧部的前外上方为内耳门,后下方为舌下神经管,三者连线近乎成一直线。
其后侧为前庭导水管外口,后内侧可出现髁管。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颈静脉球瘤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区及其附近的肿瘤,其多发生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故亦被称为颈静脉体瘤。
本病还被称为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鼓室体瘤等。
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特称为嗜铬性颈静脉球瘤或功能性副神经节瘤,这一类约占颈静脉球瘤的1%。
可在10岁以上任何年龄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1]。
颈静脉孔区解剖基础[2]骨性结构:颈静脉孔位于外耳道下方和颅后窝岩枕裂的后端,由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和颞骨的同名切迹围成。
其周围结构包括:①前方与颈动脉管以颈动脉嵴相分隔;②后方与乙状窦沟之间以一弯月形骨嵴分界;③内侧与枕骨基板相邻;④外侧与面神经垂直段相邻;⑤上方与鼓室、后半规管、内耳道等结构相邻;⑥下方与舌下神经管相邻。
耳蜗导水管(或称蜗小管)的开口呈喇叭状,位于颈静脉孔的前上方。
前庭小管的外口(或称内淋巴囊裂)位于颈静脉孔的外上方,呈裂隙状。
内耳道、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自上至下依次排列。
髁管位于颈静脉孔的后内侧。
双侧颈静脉孔常不等大,以右侧颈静脉孔大于左侧更常见。
颈静脉孔分为内口、球部和外口。
从内侧观察,颈静脉孔内存在由颞骨和枕骨形成的伸向孔内的突起,分别称为颞突和枕突。
二者相对不连接,将颈静脉孔分为前后两部分。
神经结构:舌咽神经由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舌咽道入颈静脉孔。
在颈静脉孔内口,舌咽神经位于迷走、副神经的前上内方。
进入颈静脉孔后,舌咽神经走行于蜗小管外侧的骨沟内,位于岩下窦的前方或外侧。
在外口处,舌咽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迷走、副神经的前方出颅。
舌咽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的岩小窝内形成岩神结节(舌咽神经下神经结),自此节发出鼓室神经(Jacobson神经)。
鼓室神经穿经鼓室小管下口,经鼓室小管入鼓室内侧壁上升,在鼓室岬表面加入鼓室神经丛。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与舌咽神经最下根丝相距约2mm,和副神经共同穿迷走道进入颈静脉孔。
第一节解剖学概述颈部上部以下颌下缘、乳突至枕外粗隆的连线与头面部分界,下部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与肩峰的连线与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颈部在发生上与鳃弓和咽囊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颈部易发生一些先天性疾病。
颈部淋巴结是全身淋巴的总汇区,炎症及肿瘤转移时易受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颈部有气管、大血管、神经干、甲状腺、喉等重要器官。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标志可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颈外侧区。
颈前区又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三角,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颈动脉三角(图4-1-1)。
它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顶为封套筋膜,底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其内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舌下神经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起始于颈静脉孔,为乙状窦的延续。
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末端及分叉处分别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颈内动脉位于颈外动脉后外侧,垂直上行入颈动脉管至颅内。
颈外动脉居前内侧。
颈动脉三角是肿瘤好发部位,肿瘤可引起颈动脉移位及分叉角度改变。
图4-1-1 颈部分区颈部结构在常规X线检查中,骨骼密度最高,在X线图像上呈白色致密影;颈部软组织及大血管为中等密度,彼此缺乏对比,难以分辨,呈灰白色;咽腔、喉腔及气道内因有气体呈黑色影像。
一、正位颈部正位像上,喉及气管与颈椎阴影重叠。
在中线上显示为宽带状透明的喉腔、气管轮廓,上段为喉腔,下段为气管,两者以第6颈椎下缘为界。
喉软骨可因钙化而显示(图4-2-1)。
图4-2-1 颈部正位二、侧位颈椎前方长条形透亮影为咽腔,上达颅底,下续食管,前面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
以软腭和会厌上端为界,软腭以上的咽腔为鼻咽,会厌上端以下的咽腔为喉腔,两者之间为口咽。
咽后壁与颈椎椎体前缘之间为咽后间隙。
在舌根下方可见舌骨影。
喉上部有会厌软骨,呈叶片状伸向后上方,远端游离。
浅谈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成像技术头颈血管病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头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等疾病发病往往表现为急腹症,可引起脑梗塞,脑出血,脑水肿等多种病理改变,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因此,头颈血管病变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生命,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CTA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其方便快捷,无创,特异度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头颈血管病变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头颈CTA是利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时期性,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利用CT图像的后处理软件重建成直观的脑血管成像技术。
适应于诊断头颈部动脉瘤,血管畸形,斑块,钙化,狭窄等。
64层螺旋CT血管检查血管重建是基于靶血管对比剂高充填量及高浓度重建的,一般使用碘制剂,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非离子型对比剂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远远低于离子型,其中又以非离子型二聚体安全性最高。
CTA是基于靶血管内对比剂高CT值重建图像的,故高浓度对比剂较适用CTA检查。
现临床常用350mgI/ml, 370mgI/ml。
因对比剂对心肺和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损害,故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用量,多数学者认为80~100ml较为合适,64层螺旋CT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在对比剂注射完后追加注入30~50ml生理盐水,这样既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又能加快其代谢,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64层螺旋CT血管检查方法常用有三种:直接法,智能追踪法,时间—密度曲线法。
直接法就是根据经验延迟时间进行扫描,所得容积数据送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此法简单,但因个体差异大,经验延迟时间不一定处于靶血管强化峰值,误差大,目前较少使用。
智能追踪法利用对比剂智能追踪软件,先低剂量获得上颈部平扫横断面一层,作为预监测扫描,将感兴趣区放在颈内动脉内,设定触发阈值,以间隔3s连续扫描实时监测,观察动态密度变化曲线,当颈内动脉CT值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CTA数据的采集扫描,然后把所得容积数据送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一、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 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 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 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 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 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 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 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 无须注射对比剂, 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 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 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 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 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 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 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 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 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 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 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 高分辨CT, 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 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 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64层CT肺动脉造影方法的比较【摘要】探讨64层ct肺动脉造影(ctpa)三种技术方法的比较。
ctpa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msct肺动脉成像成为筛查肺栓塞的首要手段,ctpa诊断pe的敏感性可达75%-100%,特异性可达80%-100%。
对于叶,段动脉显示的准确性更高,有助于明确肺动脉内栓子的位置、范围、程度、性质和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等。
其成像技术成为决定图像质量及诊断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螺旋ct;肺动脉;成像方法1 肺动脉解剖肺动脉是短而粗的动脉干,长约4-5cm,宽约2.5-3cm,起自右室漏斗部,相当于t4水平分成左、右肺动脉入肺,肺动脉左支较短,分两支入上、下肺叶。
右支较粗长分成三支入上、中、下肺叶。
2 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动静脉循环时间非常短,约为2-4s,启动时间过早,肺动脉远端分支对比剂充盈不佳,同时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内对比剂形成的硬射线伪影将干扰肺动脉大分支内栓子的显示;过晚则肺静脉内对比剂充盈,影响段、亚段分支的显示。
3 肺动脉造影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肺动脉栓塞、肺动静脉瘘、肺动脉隔离症等。
禁忌症:碘过敏试验阳性、严重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患者、甲亢及妊娠患者。
4 肺动脉造影三种成像技术对比剂350mgi/ml,60-80ml造影剂,注射速率3.5-4.0ml/s,根据患者情况可提高至5.0ml/s扫描范围:主动脉弓上1cm至左隔下,包括肺动脉主干,并至少包括其一级及二级分支。
扫描方向:足-头(减小上腔静脉伪影),两期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静脉期在动脉期结束后再延迟15-20s进行扫描。
以更准确观察病变做出诊断。
扫描参数:120kvp,自动mas.机架旋转速度0.5-0.6s,层厚5mm,覆盖速度91.66mm/s,螺距和转速1.375: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