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54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G329-1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更正说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G329-1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更正说明编辑:管理员发表时间:2011年10月14日.X 力■:希二n tt y-«規定 力Qtt w -力堆MI i芬*■支S M W x<8缁糾说W-M 規2力M £4* ・,. 力m 臥2 梅ftF ⅛tι力聖 *?. T <⅛ d *r ∙<A 臼制tt 外 ・・*・■内AMΛT<M f*¾∣Fi ⅞ pr tt H s: 5.2 JΛlt.棺房与主楼相连处及复杂鰭构抗震冬圾鹤壽定5.2.1当地下*顶板作为上■第构的議■・<⅛B∣∙Jfc 下一 J ⅛的 4⅛f 5>MA ⅜丄IC 鰭构相IM •地下一屋以下的降低一ML 也不宜飢于旳峻・Mb «中尢上・的构的•分∙Ht «1JeMW*Λ^ftΛJRWΞa<∣Vtt;5.2. J A 生楼 if 为住飮的 Ie 房的 M*Yft.*6ItMftΛt<ft ««.««»外・郴关厳IHQ e 可从主If 刃边外腿三片且不小 千20■范m )不应紅于古悝的抗霞■级;*gjj 主楼分髙砒,5.2.3下Itl 邻一斥的幅 栄林舸林心筒聘力Jl 的《ur 等■虫菱离一做系用;5.2.4 It 尿结构■错Ai 处»*lt 及的京处+*⅛受力的为力箱 的 tΛ<3Ftt ½M*Λj -a* 用;5.2.5楚体结构的養桂体及与连挨体相邻的绪构构件在连桂 体Λfll ⅛WΛM 上.下足杭真等a ⅛ft<高一级采用;5.2.6 ¢$.2. 3*-«5. 2.S ⅜.⅛M (M 为一级I ®提高至 转一竣・转一α抗施等St 的會关夏來仓找<Λ>½>t ⅜>⅛*± 结待找术αβ> JCJ3 2010t ⅛K 观反执行• 6转压比讯值6.1 U ⅛ft 比(JtAoA . I. •以比wna ⅛ftt ⅛ft 力侵计∙bxe ⅛仝•由由戟和込•」•心m βajt<ittt ∙vtΛtttt; 不威仃纹・0用"trim 轲. 可耿无⅛tflΛ⅛^ft ⅛力枚计■计jr.:.<ΛRIΛ<Λ-t ∙Wte.Λ+J. <«« ∙-F*∙fC6H ⅞tt:∙Ifit 不 A fJ ⅛U ・轴矗比・・ OS; ■"比 ÷fl.S ∙⅛li.I*用比■・ n<π^<M ≡v^<t ⅛⅛ι* ■・3. ^M ⅛Λ<ltΛtM 合∙MP(Jt ∙F/^ if.・ BMrt^AJ )0⅛M . AftFf H ⅛B ・ AotI ⅛AfMt*W ∙a ・・»M » 不Af!∙(⅛i. aMttr 不人于20J ・ H 代不Φfυ∙β・ 4*11* 鳥*用爰斤・0炉财却汝・、fi<∙tt4lbfΛ Γ>α-. Beeib÷ AF20C «. lβ^÷!∣(H ∙・∙dlt∣ttti ⅛∙J 冷*0.10:上煤三 tt ∙Me ⅛*l* ■的“曲昨臨用櫛大釣*屋比頁∙9•应・KS(R ∙⅛o. ι‰ ⅛kU ⅛mm^lf *»•. H.Ifjill ⅛⅛J.J ⅛⅛ΛAHH *WH ・ 比 NI"*!** α B.・・ »*KI « ・H ♦仍∙f* WiH 比 Jt>∙ιK>∙⅞14t ⅜< ・ S. tt ∙⅛l ⅛Kt^fiΛfi.∙s. 6・ fl ⅞<ft ⅜cu-σ∙∙t.紬用比 NlflIrtItAfttttMtt 0 ・5: ii<<l4 ttT ⅜M ⅛C75-Ct ∙H ・■卩比■(!Ji 比*申廉Fl »«.0.10・7. »>. M4htfΛ、 ⅛i(M !«XH ・M * 9 *二n Sy K ∙*tt4⅛ 0.6S 0. 7J 0 1$ 0 90 «*-* BlllUb-4 力畐0. 75 0. 85 0.90 0. 9S 祁分*iii 力榆0.600. 70--«4 n∣as 比顒值・∙<1Λ> -«(>・ I)It-∙" ttttιkΛ0. 4OS0. ⅛9 ιti< rn ,f UitnnAMAff <tt. M 优•"出∙m∣aiβ 出4√h. ∙ 2騙力比(见条八药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 «5 A . HSJ 比为∙bq ■代鑽m*同下ItII ■受∣⅛∙N 力。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4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5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 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等级划分所属分类:数据/知识/短文-> 结构设计知识库-> 设计规范资料来源:筑龙结构设计网点击:16473抗震等级是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和确定构造措施的标准。
为了使抗震设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各种不同情况,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要求,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显然,地震作用越大,或房屋高度越大,抗震要求应越高;对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应有不同的抗震要求。
此外,同一结构中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种结构形式在不同结构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抗震要求也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是主要抗侧力构件,而在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框架是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墙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因此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应比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要求高。
又如,在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框支层由于刚度和强度的削弱,往往成为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楼层,因此其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要求就应高于一般抗震墙的抗震要求。
为此,我国抗震规范和高层规程综合考虑建筑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作用(包括区分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结构类型(包括区分主、次抗侧力构件)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了不同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对抗震性能要求的严格程度。
不同的抗震等级有不同的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从四级到一级,抗震要求依次提高;高层规程中还规定了抗震等级更高的特一级。
对甲、乙、丁类建筑,则应在对各自设防标准(设防烈度)进行调整后,再查表确定抗震等级。
注意,当本地区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表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支层的结构,不包括仅个别框支墙的情况;4.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板柱-抗震墙结构指板柱、框架和抗震墙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7.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