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4课 洋务运动【免费】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9
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奉贤中学孙爱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洋务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李鸿章为线索展开洋务运动的讲述,使学生感悟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是当时体制的问题。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新的成份在潜滋暗长。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訢、文祥等满族亲贵;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员。
所有的代表人物始终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唯有李鸿章例外。
李鸿章的后半生是洋务运动的缩影。
呈现图片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性认识中年李鸿章。
出示史料1,让学生感受到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梁启超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探究梁启超为什么如此盛赞李鸿章?李鸿章为何要创办洋务运动?图片1中年李鸿章史料1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出示史料2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分析洋务运动创办的原因史料2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老师诵读史料2,重点突出其中划线的部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成法”、“古方”,让学生分析是否同意这种说法,须说明理由:生一数千年未有,洋枪洋炮,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4课洋务运动笔记一、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背景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落后。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本文将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落后于西方,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
三、目的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具体来说,洋务运动的目标包括: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
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四、主要内容军事建设:洋务派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等。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和技术,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经济建设: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们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这些企业和工厂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改革:洋务派认为人才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他们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推广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些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治改革:洋务派主张政治改革,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他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如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等。
这些改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影响和意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这一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洋务派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第4课洋务运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教学目标]1.知道洋务思潮的兴起;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与新式海军;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2.分析说明洋务派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归纳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受限。
[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合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戴逸和梁启超言论的材料导入。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提问: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2.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一)背景:出示材料:文献选读,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情况?(二)思想基础出示材料一、二(见资料附录)学生思考:材料中奕訢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三)代表人物提问: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图片展示:主要代表人物。
(四)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第一节“洋务运动”。
详细内容将围绕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掌握其主要过程及其影响。
2. 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科技、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近代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科技、工业发展的大背景,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资料。
3. 例题讲解: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如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军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2. 主要内容:背景:近代中国科技、工业发展发展过程: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军等主要成就:近代化建设、军事改革等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
(2)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3)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评价。
2. 答案:(1)洋务运动背景:近代中国科技、工业发展滞后,面临列强侵略。
(2)主要成就: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军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建设。
(3)评价: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受限于时代背景,仍存在局限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以及客观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洋务运动,了解其与近代中国其他历史事件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中国近代化的路径。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虎门销烟1领导人:林则徐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2内容: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⑥片面最惠国待遇3影响: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时间:1856年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第4课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问题: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在洋务派推动下掀起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与外国打交道、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群体。
(洋务派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力量是地方一些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将领感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增强军事力量世界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二、【概况】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代表人物(洋务派):中央——奕訢、文祥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前提条件:①汉族官僚的积极努力②总理衙门的推动③慈禧的暂时支持。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体制与统治利益。
这是错误的指导思想。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60~90年代)】两个阶段、四项内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重点:“练兵制器”,发展军事企业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特点:转入民用制造,兴起民用企业四项内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主要活动:1、以“自强”为名,(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2)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以”求富“为名,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3、培养洋务人才(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办军事和工艺专门学堂)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近代史》第四章“洋务运动”,详细内容涉及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4.1洋务运动的兴起;4.2洋务运动的发展与主要成就;4.3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掌握洋务运动的发展脉络。
2.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评价其对我国近代化的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近代化的起步及其历史背景。
2. 课件讲解:(1)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2)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3)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4)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3. 例题讲解:分析洋务运动中的一段历史事件,阐述其影响。
4. 随堂练习:针对课件内容进行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2. 目录:(1)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2)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3)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4)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2)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兴起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近代外交等。
(2)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局限于技术层面,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过于依赖外国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反思我国近代化的曲折过程,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024年高中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第四课《洋务运动》,涉及第一章“近代化的起步”第三节“洋务运动”的详细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过程、主要成就等方面。
2.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其评价。
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幅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成就,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解读。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的背景2. 洋务运动的过程3.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4.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
(2)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3)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看法。
2. 答案:(1)洋务运动的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清朝政府内忧外患等。
(2)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发展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加强国防等。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其他方面,如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等。
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第4课洋务运动【精彩课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洋务运动”。
详细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过程和成果。
2. 培养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内容。
2. 讲解: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成果以及影响。
(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
(2)过程:洋务运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强为主,主要发展军事工业;第二阶段以求富为主,发展民用工业。
(3)成果:洋务运动期间,我国建立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影响:洋务运动为我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受限于历史条件,其成果有限。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讨论假如自己是当时的一位官员,会如何推进洋务运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简答题。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背景2. 洋务运动过程自强阶段求富阶段3. 洋务运动成果4. 洋务运动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成果及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
洋务运动过程:分为自强和求富两个阶段,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024年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历史》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洋务运动”,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活动、影响及评价。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3.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活动、影响。
难点: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其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历史地图、相关史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张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活动、影响及评价。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洋务派和保守派,进行辩论,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解答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选择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2. 内容: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主要活动:自强、求富、军事、教育、工业影响:推动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教育改革评价:积极、局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其主要活动。
论述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评价。
2. 答案:洋务运动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外压力增大。
主要活动: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军事、教育、工业等方面的改革。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
评价:积极方面,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局限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4课洋务运动【课件】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第4课“洋务运动”,详细内容涉及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影响及其评价。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二节“洋务运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掌握其主要措施和代表人物。
2.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评价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提高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洋务运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和代表人物,解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洋务运动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6. 讨论与拓展:引导学生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背景2. 洋务运动主要措施3. 洋务运动影响4. 洋务运动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1)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a.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发展;c. 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积累了经验。
(2)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a. 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一批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为国家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b. 局限性:受制于封建统治者的保守思想,未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之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