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大版高二历史第四分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格式:pptx
- 大小:29.37 MB
- 文档页数:2
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2.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与制度3. 近代西方的崛起与全球影响4.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5.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6.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理解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 掌握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特点,认识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理解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分析其全球扩张的后果。
4.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理解其中的挑战与困境。
6. 把握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大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中世纪欧洲社会制度、近代西方的全球影响、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
2.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近代西方的崛起、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历史发展。
2. 新课内容:讲解各章节的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2.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点、典型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2)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3)论述近代西方的崛起及其全球影响。
(4)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
(5)评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笔记。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 07/27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课时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世界各地区各国联系的加强,相对距离的缩短,主要得益于先进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比如汽车、电车、飞机、远洋轮船等。
还有电讯事业的发展电报电话等,这些都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复习。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在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联系初中的历史知识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体会:——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3、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4、劳动力—圈地运动获得自由劳动力。
5、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必要性条件或推动力)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以上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即,制度确立、资本积累、劳动力、技术和市场的形成。
下面具体介绍: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电磁学成就);3、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4、劳动力—俄美等国进行改革或革命获得自由劳动力。
5、市场-德、美、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探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1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70年代电开始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爱迪生-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乃至电视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现在的信息时代仍属于电气时代,没有电的情形电器形同乌有,我们有时很有体会。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5.18《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华东师大版第四分册[教学目标]1. 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和重要成果;知道垄断资本的含义。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理解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垄断资本出现的影响。
2.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包括插图和小字史料等),培养学生学习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的方法;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分析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使学生领会到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新事物,既要肯定它的积极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力时代难点:垄断组织说明:1. 电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电能的广泛使用推动着与电相关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由于电能的出现,推动新材料、新兴工业部门等相继出现,这不但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也凸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2. 垄断资本是新科技广泛运用到生产中而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实行的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这些道理中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假如你家停电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会带来什么?2. 电力时代的来临出示材料一:选取教材中1900年巴黎展览会图片,及教材小字部分一家报纸对这次展览的评价的引文。
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完成教学:1)很显然,这里的空格(教师在制作PPT 时,在原文中拉掉“电”字,改为一个空格)应填什么?从这字里行间透射出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是怎样的心情?2)电作为新能源是何时被人类推广的?与哪些科学家的贡献分不开?3)出现照片中“展现出耀眼光芒”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不会出现在像中国这样曾创造辉煌文明的东方古国?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在电力方面取得成就吗?还有哪些具体成就?出示材料二:伍尔沃斯大厦、“没有马的马车”两幅图片。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治维新是下列哪个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A、法国B、日本C、俄国D、德国2、下列哪项不是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废除农奴制,给予农民自由C、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文明开化,推行西方生活方式3、题干:以下关于《五箇条御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明治天皇颁布的维新宣言B. 明确了“破除旧习,取法世界先进”的原则C. 强调了天皇的至高无上地位D. 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4、题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废除幕府,设置地方县制B. 重建军制,实行征兵制C. 实行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D. 创办国营企业,推动工业化5、题干:以下哪项不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采取的殖产兴业政策?A. 支持发展国营企业B. 鼓励私人企业发展C. 实施义务教育D. 推行殖产兴业贷款制度6、题干:下列关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农业生产得到大幅提升B. 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C. 社会阶级结构出现明显变化D.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7、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领导者是谁?A、中曾根康弘B、福泽谕吉C、明治天皇D、伊藤博文8、明治维新的措施之一是?A、废井田置、课租削B、倡导“朱子学”C、承认土地私有D、禁止武士佩戴刀剑9、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下哪项不是这些改革措施的内容?()A. 军事改革B. 推行文化开放C. 实行义务教育D. 重新划分国内封建领地 10、下面关于《五箇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五箇条》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B. 《五箇条》强调日本政府实行内政废藩置县C. 《五箇条》规定了议员由天皇直接任命D. 《五箇条》确立了日本近代的议会制度11、题干:《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下哪项不是其改革内容?A. 推行“殖产兴业”B. 实施义务教育C. 建立君主立宪制D. 保留封建等级制度12、题干: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哪种情况?A. 农民起义频繁B. 商人阶层崛起C. 落后封建制度阻碍社会进步D. 民族矛盾尖锐13、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措施中,哪一项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A、废藩置县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D、废除等级制度14、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但它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历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百年战争的影响●英国:战败后,英国统治阶级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显。
●法国: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形成时间:15世纪末2、形成要素●英国:⑴政治:英国封建贵族在内战(“玫瑰战争”)中实力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与王权对抗。
⑵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各地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统一市场由此形成;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⑶文化: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
●法国:⑴政治: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王室集中全力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⑵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推动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⑶文化: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国通用语。
三、君主专制1、形成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各阶级大多支持加强皇权。
2、评价:君主专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1、西欧商品货币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黄金;2、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地圆说、指南针)二、新航路开辟的简况(15、16世纪之交)●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
●[葡] 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亚欧航路;[西] 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欧美航路;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3、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4、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时间:15世纪下半叶影响:为强化王权,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与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新航路的开辟原因:《马可·波罗行记》引发的西欧人对东方财富的追求欲望;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破坏时间国家人物航线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葡萄牙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西班牙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环球航行影响: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开始了西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文艺复兴:意大利,14-16世纪内容: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天主教会及神学理论,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宗教改革:德国,马丁·路德意义: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和天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4.13《第四单元巴黎公社》教案(1)华东师大版第四分册[教学目标]1. 知道“三月十八日革命”及其爆发的背景,知道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措施,理解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和经验教训。
2. 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和解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学习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方法。
通过分析巴黎公社性质,掌握从政权组成人员、实行的措施等方面分析政权性质的方法。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初步了解将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提炼为社会理论的方法。
3.通过学习巴黎公社运动,对公社社员为了建立理想社会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产生敬仰,并能汲取经验教训,感悟巴黎公社原则的现实意义,明确以史为鉴的学习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巴黎公社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巴黎公社的爆发原因和经验教训。
说明:1.对巴黎公社的背景的理解需要联系工人运动发展的大背景,又要结合当时法国的具体情况,学生的把握应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认识巴黎公社的爆发原因是理解其经验教训的基础,所以将其定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历史创举性,是理解公社的政权性质的重要切入口,体现了巴黎公社的原则,并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由于学生对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等相关史实的掌握并不全面,要结合较为抽象的社会主义理论,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和认识巴黎公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应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播放《国际歌》中的一段音乐,渲染氛围,使学生产生肃然起敬的情感。
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和它的由来吗?2.分析巴黎公社运动的背景提问:在巴黎公社运动之前,已有哪一本著作同样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结合材料一(见资料附录,下同)关于里昂工人起义的内容和材料二国际歌歌词,提问: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法国的工人阶级逐渐有了怎样的觉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三月十八日革命”这一目,了解三月十八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目标]1.知道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内容。
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通过材料的研读、讨论交流,分析明治维新背景,初步掌握从内因、外因范畴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日本明治维新是近代历史上通过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弱变强的典型,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开放意识、改革意识,要树立勇于学习先进、参与竞争的勇气。
[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难点:明治维新的原因(背景)。
说明:1.明治维新内容是改革的核心知识,只有全面掌握、理解改革内容,才能使学生明白日本由弱变强的原因,理解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日本历史乃至亚洲国家的深远影响。
因此作为本课重点。
2.导致日本改革的内外因素众多,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故把明治维新的原因(背景)作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说:“在入侵和外国创新的冲击下,日本总是通过模仿他人创造和重新创造自己。
”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在古代历史上是如何“模仿他人创造和重新创造自己?”进入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日本的是如何应对的呢?2、教学过程(1)明治维新的背景①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利用教材p75“知识链接”和教材p75小字部分,介绍日本历史上天皇统治、幕府统治的情况,进而了解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的黑暗。
②西方列强叩关,日本面临民族危机。
首先通过提问“19世纪中期英、美等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启发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列强叩关日本的时代背景。
然后阅读材料1,讨论:1858年《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理解日本所面临的民族危机。
③倒幕运动提供材料2,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日本新生阶级力量的发展、倒幕派的形成、“倒幕运动”的掀起及其结果。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学目标]1.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学会使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畴,综合分析探究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内容。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方能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理解其科学性、实践性,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
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的材料导入。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紧随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结果,名列榜首的仍然是马克思。
提问:为什么人们选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学习完本课后请你讲一讲原因。
2.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60年代,回荡在英伦三岛上空的机器轰鸣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回忆第11课内容。
图片展示: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的对比。
提问:工业革命在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具有怎样的消极影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