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字经
- 格式:docx
- 大小:14.04 KB
- 文档页数:2
三字经心得体会范文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三字经心得体会10篇,方便大家学习。
三字经心得体会1《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
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
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人生类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
一篇三字经都有翻译文,原文,故事等。
在这中,我也学会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新的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
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三字经真让人受益匪浅。
三字经心得体会2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以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文字,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几句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它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持之以恒,要有专注和耐心。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这个故事强调了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严格的态度。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这表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这提醒了父母和老师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它强调了学习要从小抓起,珍惜时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这说明了学习和磨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品读体会收获1、《三字经》品读体会收获大家都知道《三字经》这本书。
它是一本我们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象唱歌一样的《三字经》竟然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看了《三字经》,我有很多的收获。
在《三字经》中最让我受启发的是“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和“勤有功,戏无益。
”这两句。
它说得是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这是不应该的,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所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古人都知道要从小勤奋努力学习,而我们处在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愁吃、不愁穿,却不懂得好好珍惜,想想自己,学习一点也不用心,态度也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出错,字还写得很难看,真是太不应该了。
在《三字经》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黄香的小女孩,她九岁就知道要孝顺父母,夏天用扇子为父母驱蚊子,冬天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褥。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懂事,我比黄香大一岁,可在家里,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也不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我爱读《三字经》。
2、余华《活着》品读体会与收获现在我还沉浸在这情感内,《活着》演奏了一首悲苦命运的交响曲。
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着作的《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悲苦命运。
《活着》也是以福贵为主角讲述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不同的是一个产于南美洲,一个产于中国,但都给我带来对人生悲苦命运冷静的沉思。
我内心渴望这样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穆斯林的葬礼》、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样的作品能将人带到内心的深处,给你带来一种冷静沉思的心境。
我的生命需要安静、我的心灵需要沉思。
此时我感谢余华,感谢他写出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很吻合的满足了我内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让我与书籍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默语,而这样一种沉默的交流让我的心灵获得了一份踏实。
《三字经》解读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知十百千万之数,识古今圣贤之文。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传统文化(三字经传统文化心得)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字经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字经传统文化心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2、三字经是什么意思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三字经中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孟子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三字经是什么意思《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作品影响《三字经》,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
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三字经》是国学。
“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三字经最全解释三字经最全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字经的解释,希望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三字经!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三字经全文逐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用来教导儿童学习基本的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逐句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观点,即认为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人的天性本来是相似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应当专注于一种道德规范或学问,而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知识。
昔孟母,择邻处。
——这句话引用了孟子的故事,孟子的母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以便让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
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断了织布机一样,生活就会变得艰难。
窦燕山,有义方。
——这句话引用了窦燕山的故事,他为人正直,有道义。
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五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名声就会传扬开来。
养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子女,就是父母的过错。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会后悔。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正义。
为人子,方少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时候,是在年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学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这句话引用了香港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引用了融的故事,说明孝顺的重要性。
弟于长,宜先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兄长,要学会尊重长辈。
浅读《三字经》《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
2008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
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三字经》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经史、诸子百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一、涵养志向,树立人格“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的这一点。
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
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邻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专门指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认为选择仁爱的邻居才是明智之举。
宋代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注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就是说,不仅要择邻里而居,而且还要择贤邻与仁邻而居,因为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
这一思想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著称于世。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自我的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将人学习个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人也是如此。
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练,通古达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
孔子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
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
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孝悌观念,才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社会。
也就有了后代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
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孩子能从小培养理想的人格。
浅析《三字经》浅析《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启蒙教材。
而其中《三字经》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明代教育家吕坤指出:“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馀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1]《三字经》的字数是多少,好像并不是个问题,数一数就知道了,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现在通行本(王相训诂本)是1145字。
而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是1050字[2]。
而根据现有文献得知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其所据《三字经》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
它的字数是1086。
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4]。
《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当时未署作者姓名,在明代以前也未引起人们重视,所以到了今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字经》作者之说大致有四种:一是南宋鄞县王应麟撰,二是宋末顺德区适子撰,三是明代南海黎贞撰,四是王应麟初撰、区适子增订、黎贞续成。
而其中以王应麟为作者的意见占优势。
不过按照钱文忠先生引用顾静先生的意见,应该说是“世传”王应麟所撰。
《三字经》为何风靡当时,深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呢?主要因为:一、内容丰富,知识性强。
三字经的教育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著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其中,三字经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视为培养孩子品德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三字经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传达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三字经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字句都经过精心编排,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写作风格对于孩子们来说易于理解,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
通过朗读和背诵三字经,孩子们能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和修辞技巧。
其次,三字经在教育中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的作用。
三字经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把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
孩子们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韵之美,激发对语言的热爱。
同时,三字经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导孩子们要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另外,三字经通过传递正面价值观念,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三字经中强调了诚信、孝顺、友善等重要的道德准则。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能够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做人原则。
通过朗读和背诵三字经,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道德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此外,三字经也对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字经中融入了许多经典的哲理和智慧,需要孩子们通过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
这样的阅读过程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通过与父母、老师或同伴的讨论,孩子们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三字经作为一本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它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传递正面价值观念,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通过融入经典的哲理和智慧,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字经讲解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对三字经的讲解: 《三字经》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为辅的经典著作。
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展开的,五个方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点。
以下是对三字经中这五个方面的具体解释:
1. 仁:指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情,也是儒家思想中“爱人”的体现。
这个字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二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真负责。
2. 义:指正确的道德行为和正义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中“义薄云天”的体现。
这个字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是对社会的公序良俗负责。
3. 礼:指礼貌、礼仪之事,是儒家思想中“温和恭谦”的体现。
这个字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自己的规范。
4. 智:指聪明才智,是儒家思想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体现。
这个字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获取能力,二是思考的能力。
5. 信:指诚实守信,是儒家思想中“忠诚信义”的体现。
这个字
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人诚实,二是坚守承诺。
三字经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观念,如仁爱、正义、礼貌、智慧、诚信等,这些内容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
作用。
三字经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短小精悍的经典之一,适合儿童阅
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教材,被誉为“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国儿童必读的启蒙读物之一。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伦理道德、家庭教育、社会礼仪等方方面面。
读完《三字经》,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三字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简练的文字,道出了人生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而后来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
还有“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句句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三字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阅读《三字经》,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朋友来,不远千里”等句子,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友情和礼仪之道。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再者,《三字经》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
在读完《三字经》之后,我对学习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因为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
《三字经》中说“学之初,必有恒”,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需要恒心和毅力,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三字经》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在《三字经》中,有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结果。
还有“人不学,不如畜;畜不学,不如物”,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所学,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不落后于动物。
这些道理都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总的来说,《三字经》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读物,它不仅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三字经》,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学习和做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篇1《三字经》是一部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我获益匪浅。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性相近,习相远”,讲述的是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告诉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还有“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己的学生都应严格要求,不要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要让儿童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例子。
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第一位是孝和悌,而孝和悌是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作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理解并付诸行动的指导准则。
“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
通过阅读此内容,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激励我们奋发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三字经》所例举的内容还很多,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道来,它的影响深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继续继承这些美德,把它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篇2暑假中,有一天我在《三字经》上读了“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语文课三字经的学习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正值世界多元文化交融时代,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更显重要。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三字经是任何学生都不能绕过的一道必修知识点。
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忆其中的文字,更要理解其中的精髓。
第一章:三字经的历史与发展三字经始于明代,后传至清朝。
于明清时期成为中小学的启蒙读物,并广泛传播至民间百姓。
一百多年来,三字经作为古代经典之一,其韵文简洁、语意深刻的特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发掘。
如今三字经不仅被作为国内儿童读物,更受到了各国学者和机构的关注和研究。
第二章:三字经的教育功能三字经不仅仅是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更有着深刻的教育功能。
三字经所阐述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和人生的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是对儿童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的。
三字经是一本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它的语文知识、思想意识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第三章:三字经的学习方法三字经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有计划的安排和执行。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对字的掌握上做好功课,然后再对三字经的每一个词语进行解析。
可以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多种方式来加深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三字经,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形成对于成功的信仰和勇气,激发出自己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第四章:三字经对于品德与修养的影响三字经是以忠、孝、仁、爱等基本道德观念为核心。
以三字经为起点,可以引导儿童在逐渐熟悉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自身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修养的人。
三字经奉行的是“格物、致知、诚意、笃行”的学习方法,这对于中小学生启迪道德,成长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五章:结语学习三字经,就是学习中华文明的基本底蕴。
通过学习三字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人素质发展,更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弘扬添砖加瓦。
能够学习三字经是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幸运,同样,也需要各位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引导和指导,将三字经的精髓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
三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传世学术经典,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首先,《三字经》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这对于后世教育和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倡导了以德治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三字经》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提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算盘奇才不可多得,一生行胜有几人”等散文名句。
这些语言朴实、深刻而精辟,激励了后人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第三,《三字经》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父母呼应,悦以慈谕”,“闻讯有先后,得财有攸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这些话语告诉我们要重视亲情、家庭教育,从小注重道德和品格的培养。
最后,作为一部文化经典,《三字经》在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意义重大。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字经》在道德教育、知识储备、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
义,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更是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传承。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仪理,忠孝节义等等。
而核心思想包括了人,仪,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历史故事以及故事中涵盖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经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等特点。
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的传说。
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是其独特的思想价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是王儒王伯厚先生所做的三字经,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的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汇经史子集的三字歌曲决。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历史部分指截止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的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
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24句话。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强调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时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清目,讲述的是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至君,下泽民。
三字经的内容排列顺序及方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孩子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
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在阅读时需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礼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梗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柔和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的精神。
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
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
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经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文本是拉丁文,1581 年欧洲人罗明坚,翻译三字经并将翻译的文章寄回了意大利。
后来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文本是拉丁文,1581 年欧洲人罗明坚,翻译三字经并将翻译的文章寄回了意大利。
后来沙俄政府又派了一批人到中国来学习儒家文化,首先读的也就是三字经。
后来有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
普希金也对三字经,情有独钟。
所以如今他的故居还珍藏着他当年读过的三字经。
喀山大学和彼德堡大学的
东方学习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
而大多数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此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非常重视。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以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年初,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
后来更多各种各样的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20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马礼逊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美国传教士禆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先后翻译了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89年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儿童推荐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