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 格式:pdf
  • 大小:314.53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Elsabeth Noelle-Neumann)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它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媒介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1.“沉默的螺旋”: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它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共鸣指对一个事件或议题的一致反映,共鸣的作用是克服选择性接触,因为共鸣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选择其他的消息,并且共鸣会造成一种印象,即大多数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相配合,便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如果他们觉得舆论在远离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又日益缺乏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2.其他:门德尔松、麦戈比、法夸尔等人的研究;鲍尔—若洛奇等人进行的《伟大的美国价值观测验》研究。该实验室中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的,从而在现实社会中更具说服力。

【结合近几年大众媒介关于重大事件的传播情况(如伊拉克战争、非典、奥运会、美国大选等),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谈谈认识。

例:1973年诺纽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非典”初期,人们对于这场疾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染病人数远远大于政府公布数字;有的人认为会持续很长时间,是一场世界末日般的瘟疫,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于是开始闭门不出,抢购生活用品等等;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流行性感冒一样的小病,其死亡率比感冒还要低,根本无须恐慌;有的人认为我国经济会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有的人开始求神拜佛;对于防治的各种手段也流言纷起,仅仅口罩有没有用就有很多说法。各种流言通过网络、短信、口头等人际传播渠道,引起很多人的无所适从。

我国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政府的统一控制下,及时宣传有关非典的真实疫情、科学防治办法,提醒社会公众非典不可轻视,但也并非不治之症,广大医护人员正在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应当为抗击非典贡献力量。非典虽然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影响,但总体发展趋势仍然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会稍有降低,而没有致命影响。

社会公众开始接受大众媒介的主流观点,于是人际传播中的流言减少了。而流言的人际支持减弱进一步使人们倾向于接受主流意见。最终我们看到,目前关于非典,我国的整体舆论倾向是统一而理性的。这里面就显示了沉默的螺旋的舆论引导过程,验证了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其他效果研究及相关研究

1、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媒介的重要效果来自于它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媒介的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它的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

技术的效果在于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传播媒介使得人们只强调一种感官,如印刷媒介强调的是视觉,因此,它使我们的思想变成线性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印刷媒介带来专业和技术的分化,同时造成疏离感和个人主义。就社会层面看,印刷媒介使国家有可能产生,并导致民族主义的高涨。与印刷媒介相反,电视强调的更多是感觉。它是一个视觉、听觉的媒介,它比印刷媒介需要更多的介入和参与。电视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的平衡。从宏观的角度看,电视正在补偿我们,将我们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e)。

2、第三者效果

由戴维森(W.Phillips Davison)提出,假设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一般读者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大众媒介影响,但这可能是错觉,低估了媒介对他们自己的效果。3、媒介霸权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是被统治阶级控制,并帮助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大众媒介内容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

4、电视暴力的效果

属于适度效果的相关研究范畴,利用了教养理论和社会学习模式。指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研究。

三种假说:

(1)净化作用假说(catharsis hypothesis):认为电视中的暴力内容替代性的表达了受众的暴力倾向,可以抵制实际暴力行为发生;

(2)模仿假说(initation or modeling hypothesis):受众从电视中模仿暴力行为并在现实中实施;(3)免除抑制假说(disinhibition hypothesis):电视暴力降低受众对暴力行为的抑制,促使实际发生。此时电视起到了一种宣扬普遍规范的作用,使人们认为暴力是人际关系中可以被接受的方式。

最近研究的着眼点已转向暴力在电视上的呈现方式。多数场景显示暴力是不受惩罚的,且暴力过程是无痛苦或没有长期消极后果的。

5、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