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第四十四章)毒蛇咬伤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毒蛇咬伤(中医外科学)1. 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在形态和齿痕上的区别( 1)种类具有神经毒者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者有眼镜王蛇和蝮蛇。
( 2)形态与齿痕上的区别毒蛇的体表特征为: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斑纹色彩鲜明,唇腭上有一对毒腺和毒牙。
毒蛇咬伤后,患部有较粗大而深的毒牙痕,而无毒蛇咬伤的牙痕小而排列整齐。
2. 毒蛇咬伤后的病因病理蛇毒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含多种毒蛋白,凡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消化酶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
多数学者认为,人和动物消化道腺体分泌物能破坏蛇毒,人体肝脏有解毒作用,且可以从小便排出约 70%。
蛇毒的成分是神经毒、血循毒和酶,各种成分的多少或有无,随着蛇种而异。
3. 毒蛇咬伤后治疗措施(1)急救毒蛇咬伤后,蛇毒在体内可迅速播散,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必须抢救。
①缚扎:目的在于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早期使用才有效。
咬伤后应及时就地取材,于伤口的近心端缚扎,以阻止静脉血回流而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原则。
②排毒: a.扩创法:常规消毒,沿牙痕作纵行切口 1.5cm,深达皮下,或作”十"字形切口,如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并用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伤口的周围挤压,使毒血排出,同时以 1: 5000 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使蛇毒在伤口破坏,减少播散,减轻中毒。
b. 吮吸法:用口吮、拔火罐或抽吸器等方法,将伤口毒血吸出,然后加用扩创法。
如吮吸者的口腔粘膜破损或有炎症,不宜作吮吸。
c. 烧灼法:用火柴头5〜7个放在伤口上点燃烧灼 1-2次,以破坏蛇毒,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野外急救法。
d. 针刺法:出现肿胀时,可于手指蹼间或足蹼间,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头,与皮肤平行刺入约lcm,迅速拔出后将患肢下垂,由近端向远端挤压以排除毒液。
但被蝰蛇、尖吻蝮蛇咬伤应慎用,以防出血不止;③解毒:食醋100〜200ml,—次服;白菊花25g、金银花25g、甘草 l0g ,水煎服。
『中医知识』急救常识--毒蛇咬伤急救
毒蛇咬伤是指人体被毒蛇咬伤后,其毒液由伤口进入人体内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和全身中毒反应的一种急性外伤性外科疾病。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
其特点是: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势凶险等特点。
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进人身体的毒素多少被咬者的年龄、体质等有关。
我国的蛇类约有200余种,其中毒蛇50种,危害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有10多种,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蝗蛇、竹叶青蛇、尖吻蝮蛇、烙铁头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其中蝮蛇分布最广,蛇伤率最高。
毒蛇的特征为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斑纹色彩鲜明。
本病西医学亦称毒蛇咬伤。
【病因病机]
毒蛇咬伤人体后,毒液经伤口,进人人体,人于营血,内攻脏腑发病。
蛇毒系风、火二毒。
风毒入侵经脉,则血行不畅而局部麻木;袭肝则头目昏花,或动风抽搐;袭肺则呼吸困难。
风毒偏盛,每多化火,火毒炽盛,极易生风;风火相煽,则邪毒鸱张,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西医学认为,蛇毒的主要成分有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酶四种。
神经毒(风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并可直接作用于延脑呼吸中枢和呼吸肌,使之麻痹,终因窒息而死亡,也可作用于运动神经,使横纹肌麻痹而发生瘫痪,但对局部组织损伤小,很少有破坏作用。
血循毒(火毒):主要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可损害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引起出血、溶血、心肌损害和肾脏损伤,可因心衰或肾衰而致死;对局部组织也有破坏作用。
混合毒(风火毒):则具有以上两种作用。
酶:主要有蛋白质水解酶、磷酸酶A、透明质酸酶和三磷腺苷酶等,可造成机体各组织的破坏。
毒蛇咬伤一、概述毒蛇咬伤( snake bite) 是指人体被有毒的蛇咬伤后,其毒液由伤口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中毒性疾病。
根据蛇毒的成分将毒蛇分为神经毒(风毒) 类、血循毒(火毒) 类和混合毒(风火毒) 类。
神经毒(风毒) 蛇有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 血循毒(火毒) 蛇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 混合毒(风火毒) 蛇有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2]。
2. 1 诊断要点2. 1. 1 病史1) 咬伤的时间: 询问患者被毒蛇咬伤的具体日期、时间、治疗经过,以评估病情的轻重程度。
2) 咬伤的地点及蛇之形态: 根据不同蛇类活动的地点结合患者所诉蛇的形态,以协助判断蛇的种类。
3) 咬伤的部位: 注意咬伤部位并与其他因皮炎、疖肿、外伤所致的皮损区别。
如患者神志不清,或局部症状不明显,更应仔细分辨伤口准确部位,以免局部处理不及时。
此外,还应了解局部伤口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已进行的处理方法。
4) 既往病史: 应着重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史,特别应询问是否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等病史。
若合并这类疾病,往往预后不佳。
2. 1. 2 临床表现局部症状: 1) 神经毒( 风毒) 类毒蛇咬伤: 咬伤处牙痕较小,局部不红不肿,无渗液,不痛或微痛,或麻木,所导向的淋巴结可有肿大和触痛,常易被忽视而得不到及时处理。
2)血循毒( 火毒) 类毒蛇咬伤: 咬伤处牙痕粗大,伤口常流血不止,剧痛或灼痛,肿胀蔓延迅速,皮下青紫或瘀斑,起水疱、血疱,局部淋巴结肿大和触痛,有的伤口短期内可发生组织溃烂、坏死。
3) 混合毒( 风火毒) 类毒蛇咬伤: 咬伤处牙痕粗大,伤口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麻木感,周围皮肤迅速肿胀,可扩展至整个肢体,皮下青紫,可有水疱、血疱。
严重者伤口迅速变黑坏死,形成溃疡,有相应的淋巴结肿大和触痛。
全身症状: 1) 神经毒( 风毒) 类毒蛇咬伤: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损害,多在咬伤后1 ~ 6 小时出现。
毒蛇咬伤毒蛇咬伤是指人体被毒蛇咬伤,其毒液由伤口进入人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中毒性疾病。
我国的蛇类有170余种,其中毒蛇占28%。
一般来说,毒蛇的体表特征是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斑纹色彩鲜明。
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毒蛇咬伤者约10万人次左右,其发病率南方地区偏高。
【常见毒蛇生态简介】银环蛇别名白节蛇、白花蛇、过基峡等。
长约60~120㎝,头比颈大,呈椭圆形。
背面黑色,有环状黑白横纹带,腹侧为全白色,尾端尖细,属前沟牙毒蛇。
栖于平原及山脚多水处,常在晚上活动。
金环蛇别名金报应、黄节蛇。
长约100㎝左右,头呈椭圆形,头背黑色,蛇体有黄白相间的宽大环纹,具前沟牙,栖于山地或水边,多在晚上活动。
蝮蛇别名土虺蛇、土公蛇。
头呈三角形,头部两侧有颊窝,体背部灰褪色,两侧各有一排褪色圆斑。
全长仅约40㎝,鲜有超过60㎝者。
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在夜间活动。
尖吻蝮蛇别名五步蛇、蕲蛇,蛇体粗大,长约60~180㎝,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头背部有对称大鳞片,头部两侧有颊窝,吻尖翘出,背面有一行约20余个斜方形浅褐色斑块,腹部呈乳白色。
多栖于山地森林、溪洞、沟边的岩石下或杂草中。
有扑火性,见到火光时主动进攻。
竹叶青蛇别名青竹蛇、红眼睛蛇等。
长约60cm,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睛较大而突出,瞳孔色红,遍体绿色,体侧有一条白色或红色的纵线,尾端焦红。
多栖于山林、菜地中。
昼夜活动。
烙铁头蛇别名龟壳花蛇。
长约60~80cm,头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头”,头背部有“^’’形暗褐色斑纹,背面呈棕褐色,杂有灰褐色小点,中央夹有62个镶嵌浅黄边的暗褐色斑纹,腹成黑褐色。
栖于山区森林、溪边、住宅附近,多在夜间活动。
眼镜蛇别名膨颈蛇、吹风蛇等。
长约100~120cm,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圈纹,状如眼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更加明显,背面黑或黑褐色。
发怒时体前段1/4至1/3竖起,头部发出“呼呼”声,常主动咬人。
栖于山林、平原、水边、墙基和洞穴。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野外急救常识讲座-毒蛇咬伤(最新版)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accidents.野外急救常识讲座-毒蛇咬伤(最新版)一、毒蛇咬伤:世界上已发现毒蛇650种,我国有50种,常见有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蝰蛇、蝮蛇、竹叶青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海蛇、烙铁头等十种,前面4种较多见。
1、毒蛇和非毒蛇的区分: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或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
若无毒牙印,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
只需消毒、止血、包扎,如有条件再送附近医院注射破伤风即可。
神经毒---银环蛇,一般伤口较浅血循毒---五步蛇、蝰蛇、蝮蛇、竹叶青蛇,一般伤口较深神经毒+血循毒---眼镜蛇、眼镜王蛇细胞毒+神经毒---海蛇2、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神经性毒蛇,伤口疼痛、局部肿胀、磕睡、运动失调、眼帘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至72小时内死亡。
血循性毒蛇,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
皮肤或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被咬伤后6-48小时内可导致伤者死亡。
3、救治措施:(1)现场自救:被蛇咬后,要镇静,不要乱走动,延缓蛇毒吸收,首先需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上端5至10公分处(靠近心脏一端)扎紧,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二十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开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
被毒蛇咬伤科普文章被毒蛇咬伤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被毒蛇咬伤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毒蛇。
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种不同的毒蛇,例如响尾蛇、眼镜蛇、蝮蛇等。
这些毒蛇在不同的地区分布,不同的毒蛇也具备不同的毒性。
因此,对于被毒蛇咬伤的处理,我们需要了解当地的毒蛇种类和特征。
当被毒蛇咬伤时,以下是一些应急处理方法:1. 保持冷静并尽快脱离蛇的攻击范围,避免再次咬伤。
2. 将被咬部位保持低于心脏位置,以减缓毒液的传播速度。
3. 尽快寻求医疗救援。
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根据被咬部位的症状来确定所采取的治疗方法。
4. 在等待救援到达期间,尽量保持静止,减少活动,避免毒液的迅速流动。
5. 不要用任何方法(如封口、吸毒、切割伤口等)尝试移除毒液。
6. 不要使用冷敷或热敷,也不要试图使用吸血器或吸嘴等设备。
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的毒蛇种类以及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此外,预防被毒蛇咬伤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蛇可能出没的地区,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尽量穿着防护服或长袖衣物,以降低被咬伤的风险。
2. 注意观察地面和周围环境,避免无意间踩到蛇或进入蛇的领地。
3.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草丛、灌木丛和岩石堆等潜在蛇的藏身地。
4. 了解毒蛇的习性和行为,避免与毒蛇接触。
总之,被毒蛇咬伤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和专业医疗救援。
通过加强对毒蛇的认知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毒蛇咬伤的风险。
毒蛇咬伤临床表现:1.神经毒蛇咬伤(如银环蛇)主要表现为受伤部位麻木,向肢体近侧蔓延,并有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乏力、步态不稳、复视、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全身瘫痪、惊厥、昏迷、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等。
2.血液毒蛇咬伤(如竹叶青蛇)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皮下出血、瘀斑、伤口渗血不止及其他部位出血,并有肾衰竭、DIC等。
3.混合毒蛇咬伤兼有两种毒,但以一种为主,其中眼睛王蛇咬伤主要有局部肿痛、呕吐频繁、言语障碍、呼吸困难、昏迷,甚至自主呼吸停止等神经中毒症状;而眼镜蛇、蝮蛇咬伤有局部肿胀、疼痛、伤口渗血不止等血液中毒症状。
治疗方法:1.扩创排毒:毒蛇咬伤后,毒素通过皮下组织静脉及淋巴管回流被吸收,早期快、后期慢,呈单峰长尾曲线型,一般1小时内吸收毒素约70%。
因此应尽早行扩创排毒。
在每个牙痕处行“+”字切开,深达皮下,使血液及淋巴液外流。
用过氧化氢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同时用双手指自肿胀四周向切开处轻轻挤压,以促使蛇毒排出。
伤口以溃烂者,予以清除坏死组织,局部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纱布湿敷,直到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2.抗毒治疗:用75%乙醇将季德胜蛇药片溶成糊状,涂敷在伤口周围肿胀处(创面不涂),每日一次;同时予以季德胜蛇药片口服,首次20片,以后10片/6小时,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加大剂量至20-40片/次,或增加服用次数,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减轻、局部消肿时停药。
有条件时可根据毒蛇种类,选择单价或多价抗蛇毒血清注射。
3.综合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
糖皮质激素能够提高机体对蛇毒的应激,减轻中毒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可大剂量短疗程使用。
中毒症状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1次/天,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1次/天);严密监测神志、呼吸、心电图、血压、尿量。
毒蛇咬伤应急知识毒蛇主要有蝮蛇、五步蛇和银环蛇3种。
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毒蛇口内有毒腺,通过排毒管与毒牙相连,当毒蛇咬人时便把毒腺内的蛇毒素注入人体组织.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应急要点>〉>●绑扎伤肢.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放低被咬的肢体,迅速用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手指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
然后用手挤压伤口周围,或用工具吸,将毒注液排出体外。
绑扎部位每15~30分钟放松1~2分钟,绑扎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清洗伤口.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的高猛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洗掉伤口外表毒液。
●切开伤口排毒.如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挑出,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痕为中心做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
此后如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做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
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局部降温。
排吸毒液后,用冷水局部冷敷降温。
如有条件,最好先将伤肢浸于4~7摄氏度的冷水中3~4个小时,然后改用冰袋、冷毛巾在伤处及四周冷敷,以减缓人体吸收毒素的速度。
●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伤者口渴时可以喝水,但不要饮酒及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紧急送医院治疗。
专家提示〉>〉◆毒蛇咬伤后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跑动,尽量保持伤口部位不动,避免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
毒蛇咬伤名词解释毒蛇咬伤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被毒蛇咬伤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反应。
毒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毒蛇种类繁多,咬伤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毒蛇咬伤的症状和反应因毒蛇种类、咬伤部位、咬伤程度和被咬伤者的个体差异而异。
一般来说,毒蛇咬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红斑、瘀斑、瘙痒和感染等症状。
严重的毒蛇咬伤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出血、休克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包括抢救、解毒和预防。
抢救包括立即将被咬伤者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保持休息和镇静,避免活动和用力,及时处理伤口和控制感染。
解毒则是通过注射抗毒血清或其他解毒药物来中和毒蛇毒液的作用,减轻症状和防止后遗症。
预防则是通过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毒蛇、穿戴防护装备和接种疫苗等措施来降低毒蛇咬伤的风险。
在处理毒蛇咬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立即就医:毒蛇咬伤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被咬伤者应保持镇静,避免活动和用力,以减少毒液的扩散。
2.处理伤口:在就医前,可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但不要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物质清洗,以免加重伤口疼痛和扩散毒液。
3.控制感染:被咬伤后,伤口容易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可以用消毒药水或抗生素药膏涂抹伤口,避免用手触摸伤口,以免引起感染。
4.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毒蛇咬伤的症状和影响治疗效果,应尽量避免。
5.预防再次咬伤:在治疗期间,被咬伤者应避免接触毒蛇,穿戴防护装备,以免再次咬伤。
毒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毒蛇,穿戴防护装备和接种疫苗等措施来预防毒蛇咬伤的发生。
科普知识
毒蛇咬伤(摘自360百科)
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
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
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一、症状体征
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
(1)是否为蛇咬伤:首先必须明确除蛇咬伤外,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2)是否为毒蛇咬伤: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
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个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
(3)是哪一种毒蛇咬伤: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
二、用药治疗
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排出毒液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
1.阻止毒液吸收: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绑扎法: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
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
在送医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瘀血及组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必要时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使病人保持安静。
2.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当然吸吮者口腔粘膜及唇部应无溃破之处,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
3.抑制蛇毒作用: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各种蛇药片。
(2)中草药单方: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克,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鲜鸟桕嫩芽30克,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疗。
4.全身支持疗法: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因而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疾病诊断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1)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