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 格式:pdf
- 大小:328.45 KB
- 文档页数:2
中学教学古诗的教学方法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古诗的教学方法既需要传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学古诗的教学方法进行新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古诗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诗词欣赏音频、视频等技术,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喜欢古诗。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可以与学生分享李白在长安流浪、孤独寂寞的生活,通过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这首诗的思考和感受。
二、注重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字句的分割和翻译中,忽略了整体的感知。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可以从整体中发现诗歌的基本特点,例如韵律、押韵、意境等。
可以通过学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整体意义,以达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诗词背后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帝国盛世的诗,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种种变迁。
四、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七步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完成一首自己的“七步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中学古诗文教学新探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中学语文做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日渐增加了古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所占的比例,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迫切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思路需改变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古诗文的教学,体验学习乐趣,首先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维,运用新的教学思路。
笔者就尝试过将古诗文教学分为课内、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部分主要是:背景介绍、就“文”论文、启迪教育。
背景介绍就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重视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的传授,这些知识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生平、风格、相关作品,后一部分是作者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前一部分为主,后一部分为辅。
这些知识的传授利于学生站在另类时空的角度来把握历史,把握人物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为接下来的研习文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就“文”论文是古诗文教学的主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从字、词、句、段、文五个层次来研读文章,这五个层次是逐级提高的,后一层次是以前一层次为基础的。
要求学生读准、读懂每一个字、词;读顺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段落;读透、领会贯穿全文的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课本中的古诗文多是文学精品,堪称千古美文,重在意境之美。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启迪学生去发现美、欣赏其中的思想美。
如学习先贤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古人的认真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的精神。
不仅如此,启迪教育更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中人物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来树立起自己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自己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将个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将自身塑造成祖国的栋梁之材。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传承优秀的古代诗词文化。
当前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对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不足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果,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高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深入探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可以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成长的活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通过实践研究,旨在为高中古诗词课程的改革和提升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借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研究,还可以探索如何在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探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
诗歌教学鉴赏能力吟诵多媒体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
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
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种课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摘要: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步回归,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传统的讲授—诵读—背诵式教学课型已显单一,在分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学情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和教学实践,谈谈对诗歌教学课型的看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课型中国古典诗词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典型性、人文性、艺术性,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数量达到94篇(首),其中诗词曲达到40首。
古诗文内容的增加,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根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和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诗词教学中课型选择问题。
一、课型划分和选择的依据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共选了43位作者的62首唐诗宋词,分成12个单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如能把它上好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极有帮助。
但现实中老师们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一些老师采用千篇一律的讲授—诵读—背诵式教学法,导致老师和学生都陷入审美疲劳中;二是一些老师认为诗词没什么好讲的,把诗词教学变成简单的诗歌鉴赏习题讲评课。
可想而知,采用这两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迷。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试着确定几种诗词教学的课型。
那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根据有三点:一是教学内容。
诗词课文内容不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讲。
二是教学学情。
一首诗词,有的学生善于思考,学习力强,能够深入地学习;有的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能进行浅层内容的学习。
不同学情的班级,所采用的课型应该有所不同。
三是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设定其实是在综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最终结果。
它必须抓住核心的教学内容,又照顾到学情,并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教案的开头部分应该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诗歌知识框架。
可以从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案应详细阐述本次课程的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对比、反复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
每一种手法都应该配以具体的诗句例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
在讲解了表现手法之后,教案需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赏析中去。
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识别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案还应该包含诗歌赏析的标准和步骤。
这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赏析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创作自己的诗歌、收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该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是通过小测验、课堂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把握新诗特点,掌握品诗方法———以《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教学为例文|鲍禹一、教材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现代诗,被纳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
诗歌通过描绘“我”在雪峰之侧的境遇,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赋予青春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首诗以“我”在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中保持坚定信心的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抒发“我”在命运的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凸显了青春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屈精神。
这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和激情。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思维活跃,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态度。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深受学生喜爱。
而“青春”作为主题则直接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共鸣。
由于这首诗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其语言之美。
然而,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诗歌意象与抒情,探讨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诗歌写作。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在文学形式方面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运用、结构和风格等,以此培养学生对新诗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理解新诗的艺术表达方式。
2.学会识别并理解当代新诗的写作风格、主题和思想内涵,领会新诗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形成对当代文学的独立见解。
3.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感性、语言、节奏和矛盾等方面,对新诗进行细致品鉴,使学生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情境导入首先,通过回顾学生编辑的新诗集《新诗语》,教师将学生的创作与实际的文学创作活动联系起来。
这一举措使学生生发了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认知,使他们在新诗学习中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心。
其次,将新诗品鉴会的筹划展示给学生,将学习置于实际社会活动中。
高中诗歌教学方法新探
发表时间:2016-06-06T14:25:26.9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作者:何伟
[导读]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四川省蓬溪县任隆中学蓬溪 629100)
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
美感应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林尽染;漫江碧透,百秧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一幅是“湘江秋景”,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微型机勃勃;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勃勃。
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
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二、借助绘画
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
诗歌讲究画面感,绘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未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
”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美的画面;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
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一个人(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闲愁”。
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
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
四、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所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如《琵琶行》:大弦如风雨,小弦叨叨如私语。
叨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寂冷弦弦绝,凝绝不遐声暂歇。
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
……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借助习作
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六、借助移情
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这是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
在“移情作用”。
在“移情”时,物我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主客之间相互对流。
正象征派诗人波德菜尔所说:“你取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记忆自已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
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上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借给树,它的荡漾摇,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
让学生中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可由物生景,由景生情,也可以是由物直接到情。
如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拾起头望前面。
这首诗中的“老马”是旧中国受难的农民的象征,他忍辱负重、忠厚善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老马”不单是本义上的老
马,更是被压迫农民的象征,那抽下的鞭子,是抽在穷苦农民身上的,抽在我们祖辈父辈们身上的,让学生感受到被鞭抽的痛苦,最终达到“移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愤怒和诅咒。
再一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