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85 KB
- 文档页数:9
《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杨氏之子》,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会文言文断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学会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把握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语气和情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文化背景,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后续章节待补充)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与《杨氏之子》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杨氏之子》的原文,方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导语:杨氏之子公开课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旨在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本文将提供一份杨氏之子公开课的教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实施这一教学方法。
1. 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杨氏之子公开课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1.3 适用对象:中小学生1.4 上课方式:线下实体课堂1.5 课时安排: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2. 教学目标2.1 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2 具体目标:- 提高学生成为团队领导者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3. 教学内容3.1 第一阶段:领导力培养- 介绍领导力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分析杨氏家族的领导力特点和成功经验- 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并锻炼领导能力3.2 第二阶段:沟通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分析杨氏家族的沟通模式和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练习,提升沟通能力3.3 第三阶段:创新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分析杨氏家族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项目设计4. 教学方法4.1 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杨氏家族的经验和故事,引导学生学习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
4.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领导者、团队成员和观众之间的角色扮演,锻炼沟通和领导能力。
4.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各类任务和项目设计,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4.4 情景模拟:创设各类情景模拟环境,引导学生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增强能力和应变能力。
5. 教学评估5.1 定性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领导和沟通能力。
5.2 定量评估:组织小组任务和项目评比,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定。
6. 教学资源6.1 杨氏家族领导力实战案例:收集杨氏家族的领导经验、成功案例和故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6.2 沟通技巧和方法手册:准备一份详尽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手册,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家庭、亲情和孝道的价值观念。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讲述杨氏之子的成长故事,传递了家庭、亲情和孝道的价值观。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2.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和孝道的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4.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3 合作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杨氏之子》课文文本。
相关注释和解析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杨氏之子》,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表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会礼貌、谦逊待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2. 教学难点: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两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杨氏之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熟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3. 理解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4. 深入学习: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小故事。
3. 家长签名确认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故事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熟读课文(10分钟)、理解内容(15分钟)、深入学习(10分钟)、课堂练习(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为设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杨氏之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古代文学魅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开篇,了解主要人物和情节设置。
1.3 教学活动播放《杨氏之子》的动画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杨氏之子》中的主要角色。
培养学生的角色感知和情感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特点。
第四章:文化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杨氏之子》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背景。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阅读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5.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问题。
《杨氏之子》公开课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杨氏之子》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杨氏之子》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或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3.3 课堂讲解与互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子。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5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策略与方法4.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合作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演示、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4.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传授知识。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杨氏之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杨氏之子》。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杨氏之子》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杨氏之子》。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关于家庭成员的短文。
3. 调查家族中的传统美德,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氏之子》公开课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故事中的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故事背景介绍2.1.2 人物关系分析2.1.3 故事情节概括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把握2.2.2 难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欣赏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图片展示:杨氏之子时代的服饰、家庭场景等3.1.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不代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2.2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3.2 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4 表演活动3.4.1 分组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故事情节3.4.2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描述杨氏之子的言行举止2. 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事中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体会4.2 作业要求2.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欣赏能力3.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5.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提交时间等3. 表演活动: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杨氏之子》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杨氏之子》一等奖教案模板【文本呈现】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课前热身,认知文言(欣赏中环视学生,同学们坐得很端正,眼睛注视着老师)师:听说同学们爱读书会读书,读过许多的经典名著。
你们也一定读过《论语》,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生说。
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一、导课释题,引思激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说话”的文言文,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跟随一位九岁的孩子去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这位九岁孩童便是,杨氏之子1.板题读题。
2.释题激趣。
氏:姓氏。
之:的。
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能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一下自己吗?二、检查预习,读通文本1.了解出处,激发兴趣。
2.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相信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现在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开始听写,一音一字,注意执笔和写字时的姿势。
听写生字:梁惠乃曰,师范写指导。
3.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学生试读,及时指导。
(生读生纠正师点评)指导“诣”“应”等字的读音和难读的句子:交流“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断句。
体会“家禽“古今含义的不同(现代指家里养的鸡、鸭、鹅。
此文中的“家禽”。
“家禽”指的是先生您家里的鸟,也就是孔君平家里的鸟。
公开课教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汤发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积累过的名言 同学们,你们以前积累的名言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好吗? 师:知之为知之……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 a.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b.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一部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师范读,练读。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5、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一)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 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甚”的意思是——很。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 (2)句意:“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2.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4)句意:“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3)句意:“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品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谁还会说。 (2)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5.学生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先在四人小组里说,再指名说一说。 6.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四、体会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五、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评价:动作、心理、神态)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读 杨氏子 杨 梅 杨家果 看注释 孔君平 孔 雀 孔家禽 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