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采收、加工与贮藏
- 格式:pptx
- 大小:751.72 KB
- 文档页数:37
CATALOGUE目录•天麻采收技术•天麻加工技术•天麻贮藏技术•天麻质量与安全•天麻的用途和价值•相关研究和展望秋季天麻生长旺盛,此时采收的天麻块茎较春季小,但药效成分含量较高。
具体时间为9月至11月。
秋季采收春季采收挖掘法将表土和枯枝落叶清理干净,用竹片或小铲轻轻地将上层土拨开,找到天麻块茎,然后连同土块一起取出。
抽芯法对于较小的天麻块茎,可以用抽芯法。
将枯枝落叶清理干净,用手指或竹签在表土下找到天麻中心,轻轻将芯抽出。
避免损伤清理场地做好标记采收注意事项清洗去杂清洗去杂蒸煮杀青蒸煮杀青晾晒将蒸煮后的天麻放在阳光下晾晒,使其水分逐渐蒸发。
干燥将晾晒后的天麻放入干燥室内进一步干燥,以达到储存要求。
晾晒干燥沙藏窖藏缸藏1 2 3冷库贮藏冰箱贮藏冰柜贮藏真空袋贮藏真空罐贮藏真空箱贮藏长度外观直径麻芯干燥度天麻的质量标准01农药残留02重金属污染03细菌和真菌污染天麻的安全问题尺寸检测干燥度检测外观检测01020304麻芯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细菌和真菌检测药用保健品食材03经济价值01药用价值02保健价值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药物的重视,对天麻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种植面积增加随着天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天麻产品。
出口潜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麻生产国之一,出口量逐年增加,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天麻的市场前景栽培技术研究采收加工技术研究育种技术生态种植技术采收加工技术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化种植技术深加工产品开发。
白术的处理方式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止泻固涩等功效,被誉为“健脾之王”。
在中药学中,白术的处理方式对于保证其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白术的处理方式为主题,介绍白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等环节,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白术。
一、采收白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秋季进行采收。
采收时,应选择植株粗壮、叶片茂密、根部肥大的白术进行采摘。
将白术的地上部分剪去,留下地下部分,即白术的根茎。
采摘的白术根茎应立即清洗干净,去除泥土和杂质,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贮藏。
二、加工1. 清洗:采摘的白术根茎应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2. 晾干:清洗后的白术根茎应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以减少水分含量。
晾干后的白术根茎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不宜过于干燥和硬化。
3. 切片:晾干后的白术根茎可以进行切片处理,将其切成适当大小的薄片。
切片后的白术根茎便于后续的煎煮和入药使用。
三、贮藏1. 通风干燥:切片后的白术根茎应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贮藏,避免阳光直射。
这样可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避免发霉和变质。
2. 密封保存:为了防止白术受潮和虫蛀,可以将其放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保存。
同时,应避免与其他药材混放,以免相互影响。
3. 避光保存:白术应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会导致白术中的有效成分降解。
因此,白术的贮藏室应保持阴暗。
四、使用白术经过采摘、加工和贮藏后,可以用于中药制剂、药膳煮汤等方面。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将白术煎煮成汤剂,或者研磨成粉末用于制剂。
此外,白术还可以作为药膳的一种食材,配合其他中药材或食材一起烹饪,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白术的处理方式对于保证其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正确的采摘、加工和贮藏方法可以保持白术的质量和药效,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白术,享受其健康和药用功效。
中药的贮藏中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如管理不当,养护不善,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相互作用下,就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出现霉变、虫蛀、变色、变味、风化、等现象,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这些现象称为中药的变异现象。
掌握中药各种变异现象及特色,了解变异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治,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一、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有哪些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日光、微生物、虫害及鼠害。
(1)温度常温下中药的成份基本稳定,利于贮存,但当温度升至34℃以上就会发生某些中药的变异,如含油脂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玉竹会粘连、变味等。
而温度低于0℃时,某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地黄、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细胞壁及原生质受损,从而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2)湿度湿度可影响中药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药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3)空气空气中的氧和臭氧也对中药的质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害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都离不开氧,因此,改变空气成份的组成比例是防治仓虫的有效途径之一。
(4)日光长时间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加速鞣质产生沉淀。
(5)微生物微生物是中药材发霉、腐烂的主要因素。
中药材中的营养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等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中霉菌类是造成中药发霉变质是主要微生物。
(6)害虫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受采收、加工、运输、贮存、包装等多种途径的影响,加之害虫生物学特性多样,容易构成对药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
在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易被虫蛀的占40%以上。
(7)鼠害鼠类易破坏中药的包装,造成药物的窃食,同时还可造成排泄物污染、病毒及致病菌传播等危害,尤其是死鼠对中药危害更大。
二、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1)虫蛀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
中药材五味如何采收加工
一、五味子采收方法
1、采收年限
五味子一年生苗移栽后3年开花结果,4-5年进入盛产期。
2、采收时间
五味子要在深秋果实成熟后采收;时间应于8下旬至9月末果实呈紫红色时采摘,在晚秋落叶霜冻以后采摘,霜打后果实呈紫红半干时质量最佳,但过晚采摘会不利于植株秋季生长,会影响下一年产量。
最好选择在晴天的上午露水消失后进行,以便能及时置阳光下晒干。
野生五味子切忌提前采收,特别杜绝采青现象发生。
3、采种树的确定
选种标准是把穗长8厘米以上,平均粒重0.5克以上,浆果着色早的结果树,确定为采种树。
4、采收方法
采摘时要轻拿轻放,以保障商品质量。
果实采摘后,除去果梗等杂质。
5、装筐
将剪下的果实轻放筐内,要轻拿轻放,防止损伤果实。
二、五味子加工方法
要随熟随采,采收时应注意不要毁坏果实,以保证五味子的外观质量。
采回后要及时晾晒,可日晒或烘干。
人工采收后,摊在水泥地面上或用苇席等做铺垫进行晾晒,于日光下晒,晒至抽皱,并要勤翻动,要防雨,以免发霉变质,使其自然
风干。
直至达到干燥标准要求为止。
若遇到阴雨天,要在室内进行烘干,烘干时要注意保持合适的温度,开始时室温在60℃左右,烘至半干时将室内温度降至40-50℃。
当达到八成干时,可以在室外进行晾晒。
但温度不能过高,以防挥发油散失或变成焦粒,降低药材质量。
晾干或烘干后,要拣去果枝、果柄、黑色的果粒、杂质异物,筛去灰屑即可贮藏。
干后存放于通风干燥处,要防止鼠害和污染。
一般进入丰产期的五味子亩产干果可达200-400千克。
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学
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材的收获、初加工、深加工、加工原理和方法,以及中药材的储存、保管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材的加工过程包括清洗、切割、蒸煮、晒干、炒制等环节,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时间对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中药材的加工过程旨在改变药材的性状、质地、色泽、气味等特征,提高药材的疗效和药用价值。
中药材的养护是指对新鲜中药材的储存和处理,包括采收、分类、分选、贮藏和保鲜等环节。
中药材的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质量控制、防止虫蛀、避免湿热、防止霉变等问题,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农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目的在于保护中药材资源,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中药材茯苓的采收与加工
方法
茯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茯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具体采收与加工方法如下:
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
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
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
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
高产可达25~40千克。
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
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浅析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中药材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长环境、采收方法、加工工艺、贮藏条件等。
下面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生长环境是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海拔、湿度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以及生长状况。
例如,一些中药材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水分含量和养分等。
另外,气候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灵芝等一些中药材对湿度和气温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生长环境不能满足其要求,就会影响其质量。
其次,采收方法对中药材的质量影响也很大。
合理的采收方法能够保证中药材的活性成分不被破坏或损失。
一些中药材需要在特定的季节或生长阶段采收,以保证其药效。
例如,当归需要在秋季采收,此时其根部的药效最好。
此外,采收时的方法和工具也要注意,以避免对中药材造成伤害,损害其质量。
加工工艺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另一个因素。
加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
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干燥、炮制、浸泡等过程。
这些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湿度等因素,以保证中药材的活性成分不被破坏。
例如,一些中药材需要在特定温度下烘干,否则会导致其天然药用价值的丧失。
此外,在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卫生条件,以避免污染对中药材的影响。
最后,贮藏条件也是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中药材存放时需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如果贮藏条件不当,中药材可能会发生霉变、虫害或化学成分损失等问题,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例如,一些中药材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如果存放环境湿度过大,容易导致霉变,影响药效。
综上所述,中药材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长环境、采收方法、加工工艺、贮藏条件等。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需从源头控制,即从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加强管理,以确保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和药效。
同时,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