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来说,输血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输血核对核查制度应运而生。
这个制度通过严格执行一系列核对和核查程序,以确保正确的血液被输送给患者,有效地避免输血过程中的任何差错和风险。
一、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目的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这个制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 输血物品的核对:在真正进行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输血产品的标签,确保血液来源准确无误,在输送过程中减少任何可能的错误。
2. 输血患者的核查:在将血液输送给患者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等,以确保输血的血源正确无误,有效地防止输血过程中的错误。
二、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程序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执行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血型等,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输血登记表上。
2. 输血物品的核对: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输血产品的标签,确保其来源准确无误。
这包括核对血袋上的标签、献血者的信息、血型等,并与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
3. 核对血型信息: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将输血物品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信息进行核对,确保血液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不兼容血型造成的危险。
4. 输血记录的完善: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液体量、输血的速度等。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监测和分析非常重要。
三、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重要性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 确保输血的准确性:通过核对输血物品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信息,可以避免因为输血物品的错误或患者信息的混淆而导致的输血事故。
准确无误的输血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风险。
2. 防止输血传染病的风险:正确核对血袋上的标签和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早发现和排除携带传染病的血液,避免因输血而传播疾病。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血液输血是医疗领域的重要一环,为确保输血的安全和准确性,医院需要建立血液输血查对制度。
以下是一个血液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本:1.目的: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和准确性,避免输血错误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输血科所有进行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
3.责任分工:3.1 输血科护士:- 对受血者和配血过程进行核对;- 确保正确的血液制品进入受血者体内;- 进行输血前后血袋和输血单核对;- 记录输血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3.2 输血科医生:- 确认受血者需要输血的血液制品;- 确认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监测输血过程中的反应和效果。
4.程序:4.1 输血前:- 确认受血者的身份,核对病历号、姓名、出生日期;- 核对受血者的血型、血凝结果等;- 制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血针等;- 核对输血袋和输血单的信息,确保血袋标签与受血者信息一致;- 将受血者信息录入输血记录表。
4.2 输血中:- 确认输血袋和输血单的信息与受血者信息一致;-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血型和有效期等信息;- 通过双人核对,将血液制品连接到输血管;- 确保输血速度适当,并注意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
4.3 输血后:- 输血结束后进行输血袋和输血单的核对;- 记录输血的时间、剂量、反应情况等重要信息;- 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将输血记录进行完整归档。
5.培训和质量控制:5.1 输血科护士需接受专业的输血操作培训,并定期进行相应的血液学知识和质量控制培训。
5.2 输血科护士在进行血液输血操作时需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并接受定期质量控制评估。
以上是一个血液输血查对制度的范本,具体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2)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通过“输血安全护理单”组织实施。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1. 目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可能发生的输血事故,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3. 责任:3.1 医院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3.2 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本制度;3.3 质控部门需对输血前检查核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4. 检查核对流程:4.1 接收医生在开展输血前检查之前,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1.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1.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1.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1.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1.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1.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1.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
4.2 护士在输血前执行核对时,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2.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2.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2.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2.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2.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2.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2.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4.2.8 核对血液制品的类型和数量;4.2.9 核对开展输血的时间点;4.2.10 核对输血相关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5. 相关记录:5.1 接收医生需在患者病历中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2 护士需在输血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3 质控部门需对相关记录进行定期审核和归档。
6. 异常处理:6.1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身份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2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与配血记录不符,应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3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输血禁忌症或特殊条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6.4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血液制品的标签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输血核对核查制度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旨在确保输血程序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保护血液接受者的生命和健康。
本文将探讨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必要性、实施步骤和应用前景。
一、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必要性输血作为一项严肃的医疗技术,不可避免地涉及诸多风险和安全问题。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输血事故和错误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这个制度不仅可以消除患者因输血不合适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还可以避免输血过程中的人为差错和操作疏忽。
通过强化核对与核查,我们可以确保输血过程中每一步都符合安全和规范的要求。
二、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实施步骤1. 患者身份核对输血的第一步是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这包括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
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是先决条件,以免发生输错血液的情况。
2. 核对医嘱核对医嘱是确保输血程序正确进行的关键一步。
护士应该核对医生开具的输血医嘱,包括输血品种、输血量、输血速度等信息。
同时,还需核对医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确保患者真正需要输血。
3. 核对血液样本在进行输血前,需要提取患者的血液样本,用于配型和交叉试验。
护士应该核对患者的采血信息,确保采血时的标本编号和患者信息一致。
此外,还应对血型鉴定确认结果进行核对,以避免输血不合适。
4. 核对输血准备在输血前,护士应该核对将要使用的输血袋、输血管和输血器具等。
这包括核对输血袋的标签、血液成分和过期日期,确保输血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同时,还需要核对输血所需的辅助设备是否齐全和正常工作。
5. 核对输血过程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定时核对输血速度和输血量,确保按照医嘱要求进行输血操作。
此外,还应确保输血管路通畅,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应用前景输血核对核查制度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建立全面、系统的核对核查制度,可以减少输血事故和错误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水平。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规范输血前的检查和核对工作,减少输血操作中的错误和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输血操作环节。
三、定义1. 输血前检查:指输血操作开始前进行的相关检查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检查输血适应症等。
2. 输血操作: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操作过程。
3. 核对:指将患者身份与输血样本或输血资料进行比对的过程。
四、工作流程1. 输血前检查的准备工作:1.1 确保输血前检查所需材料的准备充分,包括血型试剂、交叉试剂、输血申请单、输血样本容器等。
1.2 确保输血操作现场的清洁整齐,以及相关设备的正常工作。
2. 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步骤:2.1 将患者的姓名、住院号与输血申请单上的信息核对一致。
2.2 拿取标本容器,正确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2.3 将标本容器上的患者相关信息填写清楚,如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等。
2.4 将血液样本交给实验室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2.5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检查结果,核对输血适应症。
2.6 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的输血申请单进行核对,确保一致无误。
3. 输血前检查结果的处理:3.1 若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与输血申请单一致,符合输血适应症,则可以进行输血操作。
3.2 若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与输血申请单不一致,则应立即停止输血操作,并及时与医嘱医生核实。
如有疑问,应及时进行血型复查并追溯输血样本的来源。
3.3 若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符合输血申请单要求,但不符合输血适应症,则应向医嘱医生提出相应的建议,并等待其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操作。
五、责任与义务1. 医生的责任与义务:1.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输血操作,并填写相应的输血申请单。
1.2 与实验室人员进行密切合作,确保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3 在输血前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与输血样本或输血资料,确保一致无误。
1.4 在输血前核对患者的输血适应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郧县妇幼保健院输血核对核查制度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输血申请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环节1、实验室人员按照化验单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和准确核对。
按照化验单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2、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
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3、检验科人员配合病患家属去县医院血库与血库人员重新核对患者信息,交叉配血由血库人员操作,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4、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5、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6. 血液取回后检验人员将血液袋送达病房,与当班护士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
1 目的:輸血核對核查是保證輸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應貫穿於輸血相關的各個環節,各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
2 血液製品入庫前認真核對驗收。
核對驗收內容包括:血液運輸條件、物理外觀、血袋封閉及包裝是否合格,標籤填寫是否清楚齊全等。
3 輸血申請時,經治醫師應認真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特別注意:申請輸血類型,血液輸注時間、申請輸血時間、臨床診斷、輸血目的、患者血型、主要的血液檢驗指標、輸入的血液成分和數量應準確、無誤。
4 採集血標本時,采血人員要核對條碼資訊與患者資訊是否相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正確穿刺。
血型鑒定、不規則抗體篩查、交叉配血及抗體效價檢測血樣用EDTA-K2抗凝血。
5 由醫護人員或專門人員將受血者血樣與臨床輸血申請單送交輸血科,雙方進行逐項核對和驗收。
對不符合要求的標本和申請單做退回處理。
6 輸血科要嚴格執行各項實驗操作規程。
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實驗,兩人工作時要一人配血,他人復核,一人工作時要自己復核。
7 輸血科工作人員對實驗結果要做好記錄,並進行審核後按時發送報告。
8 血液製品發放時,輸血科工作人員要與取血者共同核對患者資訊、血型、交叉配血實驗結果、血液外觀及品質,無誤後雙方在輸血記錄單上簽字發血。
血液製品發出後不得退回。
9 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輸血記錄單及血袋標籤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
正確無誤後方可輸血。
10 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資訊,確認與輸血記錄單內容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後,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輸血。
11 輸血過程先慢後快,並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醫護人員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12 輸血科及各臨床科室品質與安全小組要定期對本科室制度的落實情況予以評價,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
13 醫務科、護理部定期組織督導檢查,檢查結果納入科室月績效考核。
獲經批准院長日期。
输血前核对制度1.目的明确输血前核对流程与要求,确保患者输入正确的血液。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护人员。
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将取回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之前的核对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无。
4.目标临床科室输血正确率100%。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临床医护人员负责按要求在输血前对血液和患者进行核对确认。
6.工作程序6.1异体血液取回病房后,在输血前应由2名医护人员进行2次核对。
6.1.1输血前首次核对:(1)核对发血记录单和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等是否正常、血液是否在有效期内;(2)核对无误,核对人将确认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的标签贴于血袋背面;核对人在《临床输血护理观察记录表》的相应位置签名。
6.L2床旁再次核对:(1)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与发血记录单到患者床旁共同核对;(2)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室、病区、床号、血型等信息,确认与发血单相符;(3)再次核对血液,确认血液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操作;(4)在《临床输血护理观察记录表》的相应位置签名。
6.2自体血输注前同样应经双人2次核对。
(1)自体血取回病房后立即核对。
(2)输注前床旁再次核对。
(3)核对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血袋标签上的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与发血单及待输血患者是否相符;②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等是否正常、血液是否在有效期内;③血袋血型是否有复查人签名。
(4)经双人2次核对确认待输血的患者正确、取回的血液正确、血液外观正常、血袋无渗漏、在有效期以内,方可输注。
6.3若使用电子设备核对患者信息,需再次人工核对。
6.4若核对时发现任何疑问,立即与取血人及输血科发血人沟通解决疑问,详见《临床科室取血后血液管理制度》。
6.5每次核对后,核对人在《临床输血护理观察记录表》的相应位置签名。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____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执行。
3)抽血(交叉)后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贴好写有病区(科号)、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的条形码,条形码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2、取血查对制度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
检查血液有效期及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3、输血过程查对制度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
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
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病人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后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
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
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冷藏保存____小时备查。
4、无菌物品查对制度1)使用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前,应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干燥、清洁,检查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效果指示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若发现物品过期、包装破损、不洁、潮湿、未达灭菌效果等,一律禁止使用。
2)使用已启用的来灭菌物品,应核查开启时间、物品质量、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污染。
输血前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核对制度(2)1.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送给患者,以支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匹配、传染病传播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前核对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前核对制度的相关内容。
2.输血前核对制度的定义输血前核对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对步骤,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1、 输血申请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1、实验室人员按照化验单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和准确核对。
按照化验单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2、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
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3、交叉配血时,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进行交叉配血。
4、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四、血液入库核对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做好储血冰箱等的温度观察和记录,每日四次。
五、发血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的专门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文1. 目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可能发生的输血事故,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3. 责任:3.1 医院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3.2 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本制度;3.3 质控部门需对输血前检查核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4. 检查核对流程:4.1 接收医生在开展输血前检查之前,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1.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1.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1.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1.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1.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1.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1.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
4.2 护士在输血前执行核对时,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2.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2.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2.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2.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2.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2.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2.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4.2.8 核对血液制品的类型和数量;4.2.9 核对开展输血的时间点;4.2.10 核对输血相关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5. 相关记录:5.1 接收医生需在患者病历中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2 护士需在输血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3 质控部门需对相关记录进行定期审核和归档。
6. 异常处理:6.1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身份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2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与配血记录不符,应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3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输血禁忌症或特殊条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6.4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血液制品的标签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输血前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24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第二篇:输血前核对制度曹县中医医院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查对制度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在医疗工作中,输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医院需要建立和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是指在输血前,通过系统的检查和核对,确保输血血型和患者血型相匹配,避免输血错误。
以下是输血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
1.患者身份核实: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以确保输血的患者是正确的人。
2.医嘱核对:医务人员需要仔细核对医嘱上的输血信息。
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同时,还需查看医嘱是否被符合资格的医生签署,以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3.患者血型确定: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确定患者的血型。
通过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型鉴定,确保匹配的血型袋被使用。
6.输血记录与存档: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并将记录存档,作为日后审查和追踪的依据。
7.质量控制:医院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并对输血查对制度进行定期的内部质量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改进。
通过以上的制度和流程,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避免输血错误,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呼吸困难等。
为了应对输血反应,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及培训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以下是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
1.反应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
2.停止输血:在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阻止输血液流入患者体内。
3.监测血液样本:在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需要提取相关的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为输血反应。
4.给予急救措施: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医务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对于呼吸困难,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1制定目的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的落实2适用范围全院3主要内容3.1输血申请核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应认真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3.2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核对3.2.1确定输血后,护士持临床用血申请单和试管核对申请单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血型、输血史、孕产史、诊断及医生的签字。
(如备血全血或超过80OnII成分血的需科室主任签字,超过160OnII成分血需科主任、医务科主任签字备案,急诊用血除外,急诊和手术室用血可以暂时没有科主任和医务科的签名,第二天由申请医师负责补签)。
3.2.2抽取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时,必须有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到患者的床边,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后方可抽血,执行者、核对者在临床用血申请单上签全名。
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应逐一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同时采集二名患者的血标本。
3.2.3 2.3受血者标本上标明病人的姓名、住院号、病室、床号、采血日期。
3.2.4受血者标本上标明的资料不能涂改,否则应退回重抽。
3.2.5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用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3.3输血科接收核对3.3.1接收临床用血申请单时,要查填写是否规范,查临床诊断、输血目的、输血史和妊娠史、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案号、输血前检查、申请医师及科主任意见的填写是否清楚。
3.3.2接收血标本必须核对临床用血申请单上提供的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与血标本信息是否一致。
如果二者不一致,必须重新抽取标本、不允许修改错误标签或错误申请单。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输血核对核查制度为了确保医院输血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输血核对核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核对流程、核对内容和监督措施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输血核对核查的流程是一个复核的过程,需要准确地核对,不可马虎。
首先,在医生发起输血之前,护士需要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病人的身份和医嘱一致。
其次,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诊断结果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核对献血者的相应信息,如血型、肝功能、抗体筛查等。
然后,护士需要在病人接受输血之前,和检验科人员一同核对病人和血液制品的标签,确保病人和血液制品的一一对应。
最后,护士需要在输血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输血的顺利进行和检测病人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输血核对核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护士需要核对病人的个人信息,确保病人的身份和医嘱一致。
其次,护士需要核对献血者的信息,确保血液制品的来源可靠。
然后,护士需要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确保病人和血液制品的一一对应。
最后,护士需要核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和病人的数据,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为了监督和保证输血核对核查的质量,还需建立相应的监督措施。
首先,医院需要设立输血质量管理科,对输血核对核查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其次,医院需要定期对输血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然后,建立核对核查的记录和文档,便于后期追踪和审核。
最后,对于不合格的输血核对核查,医院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总而言之,输血核对核查制度是医院输血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化的核对流程、内容和监督措施,能够有效地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以进一步提高输血核对核查的质量和效率。
输血科(血库)核对核查管理制度本制度为输血科(血库)核心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接收与入库、血液标本的接收、血清学检测结果审核前、交叉配血试验、临床血液领取与血液出库等关键环节的核查核对与监督管理,输血科(血库)所有工作人员操作时必须仔细核查核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内容包括:一、血液标本接收的核查核对1、接收样本时双方当面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有关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科室、床号、初检血型和诊断等信息是否填写完整、准确;2、送检样本是否打印条形码,条形码信息是否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一致,条形码检测项目信息是否正确;3、核查送检样本是否合格;4、核查核对过程中如有不符,核对人员应及时处理,与相关临床科室联系。
二、血清学检测与结果审核前核对1、检测标本编号时核对:应核对编号输血申请单与血标本信息和检测项目信息是否一致;2、检测标本信息录入核对:应核对检测样本条形码信息与电脑录入信息是否一致;3、检测结果录入后核对:应核对输血申请单原始检测结果记录与电脑对应标本检测结果信息是否一致;4、检测结果审核前核对:应仔细在对照工作模式下核查初、复检血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初、复检不符时联系临床科室、检验科进行复查,并最终确认检测结果,及时做好相关质量与技术记录。
在缩略模式下审核检测结果。
三、血液的接收与入库核查核对:1、血液接收核查核对:应三查:一查血液是否在有效期、二查血液质量(有无凝块和溶血)三查血袋有无破损;十核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入库信息核对:应核对入库血液信息与管理系统录入信息是否一致,核对管理系统录入血液汇总信息是否与供血方出库单信息是否一致,如不符应查找原因并修正。
四、交叉配血试验的核对1、核对供、受者交叉血样信息是否正确、合格;2、核对申请血液品种与剂量与所发血液品种与剂量是否一致;3、核对配血患者有无初、复检血型检测结果及血型检测结果是否一致,未检测血型者不得进行交叉配血试验;4、上述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5、核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相合或授权配合型相合方可进行下一步血液发放;五、血液发放与出库前核对1、血液发放前应核对输血配血单上的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与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2、核查供血者献血条形码、血液的种类、数量与输血配血单上信息是否一致;3、核查血液有效期与血液质量是否合格。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二)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____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 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输血核对核查制度
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输血申请
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环节
1、实验室人员按照化验单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和准确核对。
按照化验单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2、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
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3、交叉配血时,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
可进行交叉配血。
4、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做好储血冰箱等的温度观察和记录,每日三次。
五、发血环节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环节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输血“三查七对”制度
1.三查
1.1查血液包装有无破损,血液有无渗漏和血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清楚。
1.2查血液质量,有无变色凝块溶血等。
1.3查输血器材,即输血器效期,有无漏气,有无污染。
2.七对:核对以下诸项在标本管、申请单、配血报告单及取血单上是否一致。
2.1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血型。
2.2核对献血员姓名或条形编码、血型、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配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