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70.06 KB
- 文档页数:11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发表时间:2018-09-20T15:36:01.5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作者:王艳红[导读] 致使其缺乏适合的生态监测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效果不佳,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努力。
王艳红云南智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106摘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湿地功能的发挥。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有效落实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缓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本文的分析,确定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缺乏适合的生态监测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效果不佳,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努力。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1.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于湿地的概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等特征。
1.2 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1.2.1 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确定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致使湿地资源持续受损,大大减少了湿地资源面积,相应的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调蓄,导致干旱洪涝灾害越加严重。
1.2.2 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植物361种,其中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在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没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胁,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物种因此而灭绝。
湿地环境评估报告书湿地环境评估报告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功能和潜在的风险和机会。
在撰写这份报告书时,需要结合实地调查、相关数据和专家意见,全面准确地评估湿地环境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下面是一份湿地环境评估报告书的范例:湿地环境评估报告书一、引言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本报告旨在评估某湿地的环境状况和潜在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湿地的环境状况,我们采用了以下的调查方法:1. 实地调查:我们对湿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其物理和生态特征,包括植被结构、水质状况、动植物群落等。
2. 数据分析:我们对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水质监测数据、植被调查数据等。
3. 专家意见:我们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获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湿地环境概况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该湿地的环境状况如下:1. 湿地类型:该湿地为沼泽湿地,主要由湿地植被和水体组成。
2. 植被结构:湿地的植被丰富多样,包括湿地草本植物、藻类和浮游植物等。
3. 水质状况:水质总体上较好,但存在一定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负荷。
4. 动植物群落:湿地内栖息有多种鸟类、爬行动物等,为迁徙鸟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四、潜在问题与风险在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潜在问题与风险:1. 人类活动:湿地周边存在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水体受到农药和化学品的污染风险增加。
2. 水污染:湿地接受了河流入流,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或污染物,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3. 水位变化: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的水位变化较大,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4. 生物多样性威胁:湿地周边的开发活动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失衡。
五、评估结论与建议基于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评估结论和建议:1. 加强监测:建议建立定期的水质监测网络,以及对湿地生物群落的系统调查,以及及时掌握湿地的环境变化。
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与实
践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对
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
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建设项目实施
前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
还重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评价,可以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提高公众参与度: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要开展公众参与,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公众可以
了解项目的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意见和建
议,促使项目实施方采取更环保的措施。
4.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5.促进产业升级和环保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企业采
取更环保的工艺和技术,这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机遇。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力度和完善程度,确保其在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促进产业升级和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摘要:湿地资源在维持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湿地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湿地资源不仅受到过度利用和开发,还使其周围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破坏。
所以为了合理开发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效果,应对将要进行的湿地资源开发工作运用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了解该湿地开发工作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采取对应的开发策略,促使湿地资源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文就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且其自身的功能多种多样,如可调节径流、气候,可降低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
但我国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加之不同气候的影响,使得湿地类型较多。
在社会快速发展、人口递增的背景下,人们对湿地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很多开发人员仅注重短期利益,导致湿地资源开发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天然湿地数量,还使得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所以为了湿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正确的利用,需要相关人员在开发过程中采取多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制定符合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
一、湿地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自然环境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主要对自然环境造成以下两方面影响。
①气温方面。
湿地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就包含调节气候此项功能,但由于近年来湿地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等不合理现象,有效加快了湿地蓄水层的减少速度。
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局部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气候不稳定,甚至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②水污染方面。
水资源是维持人们生命,保障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之一。
湿地中含有大量的水资源,随着人们开发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升级,开发能力也越来越高,很多湿地资源受到过度开发,湿地面积迅速下降。
而与此同时各种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三废的排放量,使得湿地自身的净化水平远低于三废排放水平,最终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明显[1]。
12 2017, V ol.37, No.12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何桥徐凌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生态净化、调蓄生态、调节气候等。
要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地进行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优化措施,努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进行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将参考相关资料,对此问题展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良好地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开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诱发生态环境问题。
而事实证明,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诱发较多生态环境问题。
对此,应当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这充分说明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1.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于湿地的概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等特征。
1.2 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1.2.1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确定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致使湿地资源持续受损,大大减少了湿地资源面积,相应的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调蓄,导致干旱洪涝灾害越加严重。
1.2.2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植物361种,其中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总657期第十一期2018年11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黑小明(河南可人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湿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湿地保护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湿地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湿地资源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见,旨在促进我国湿地资源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保护;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8)31-0143-02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Wetland ProtectionHEI Xiaoming(Henan Keren Technology Co.,Ltd.,Zhengzhou Henan450000)Abstract:Wetland resourc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refore,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wetland protection wor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However,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etland protection,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resources.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of wetland protection,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China.Keywords:wetland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湿地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等措施对湿地进行保护。
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本文将就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湿地保护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通过综合评价环境因素对项目或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 提供科学依据:湿地保护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开发项目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对项目或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确保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
2. 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使公众能够参与到湿地保护决策的过程中,增加政策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3. 增强规划决策的透明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完善的报告和公开程序,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清楚了解项目或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三、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局限性1. 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挑战:湿地保护涉及到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需要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存在挑战,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
2. 公众参与的限制:尽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调公众参与,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限制,如公众对评价报告的理解能力、评价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影响公众参与的质量和程度。
3. 决策与评价的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但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决策和评价结果之间存在冲突,政府可能会忽视评价结果,从而导致环境影响的忽视或减弱。
四、完善湿地保护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1. 加强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培养更多具备湿地保护专业知识和评价技能的人才,提高湿地保护中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87 关于学校使用私有云的建议■刘 军 (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中学 666200)【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87-01 私有云是一种新的服务器使用方式,百度百科上对私有云的定义是:私有云(Pri vateClouds)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
该公司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
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
而我在以前的学习中也认识到学校使用服务器的一些便利,如可以统一安装部署学校教学或办公使用的软件,为一个学校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使用环境,特别是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尽快学习和控制学校的整个网络环境,为学校的相关文件搭建一个安全独立的存储等优点。
同时也能为相关管理人员尽快了解掌握学校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助手,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上也能有更好的助力。
在我使用联想云教室近一年多来的体会来说,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今后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为学校安装部署一个办公用的“联想云教室”,下面就我为什么要在学校安装部署“联想云教室”的私有云作一些分析。
一、学校计算机办公方面可以说现在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办公都是一人一台普通的计算机,而我校也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个自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是独立的,对以一些计算机知识相对丰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能对自己的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的较好,这部分人的计算机相对来说是好用的,特别是软件的维护也能及时到位,可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就是够用来使用计算机办公,可维护还得靠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人来说,这无形中增加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一般也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不单要上好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养等教学任务,还要为学校的机房进行维护,更要为整个学校办公用的计算机提供维护。
浅析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作者:许宜潘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4期【摘要】湿地是自然之肾,而至今人类对湿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针对湿地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采取措施,达到减缓湿地资源开发给环境带来危害的目的。
现以我国三江平原的湿地开发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地;环境变化;评价;因素;措施;三江平原湿地【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87-02湿地是由土地、水、生物及其诸多因素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它曾经哺育这人类的文明发展,并随着人类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从人类在地球上进化开始就开始利用湿地,开发湿地。
如在早期,人类在浅水区捕鱼,在湿地中采摘野果为食物。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不断增强,在这期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破坏局部区域的气候循环,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并逐渐威胁人类的生存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对湿地开发所引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湿地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现状分析1.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在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人类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只开发而不治理,从而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主要表现为:一是局部气温日益恶化。
湿地有调节水源、局部气候的作用,是天然的调节器,具有减轻洪灾、旱灾等功能。
由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湿地蓄水层减少,从而能为人类提供的水资源就会减少,对区域内的水循环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们犹记得1998年的洪水,从当年的自然因素上看,我们发现,1998年长江绝对水量小于1954年,按常理水位应该低于1954年,而实际上,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最高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KM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项目背景沿海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类型之一,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沿海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宝贵的湿地资源,本项目旨在进行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并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项目目标1. 保护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2. 恢复受损湿地,提高生态系统功能;3. 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增加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利用。
三、项目范围本项目覆盖了沿海地区一定范围内的湿地,其中包括潮间带湿地、河口湿地和滨海湿地等。
项目将对这些湿地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以确定其当前状态和面临的主要威胁。
四、评估方法1. 野外调查:对选定的湿地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样本并记录关键环境参数;2.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指标;3. 模型建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模型,预测在不同干扰情景下的生态响应;4. 影响评价: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五、评估结果经过评估,本项目发现了以下问题:1. 湿地退化严重:人类活动导致沿海湿地退化加剧,植被消失、水质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2. 生物多样性流失:湿地面积减少和生境破碎化导致了大量物种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3. 海洋污染:沿海湿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滤网,但由于排污等原因,湿地正受到污染的严重影响。
六、环境影响评估建议为了最小化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下建议被提出:1. 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沿海湿地保护区域,加强保护力度,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2. 恢复湿地功能:实施湿地恢复项目,重新植被、改善水质,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3.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长期跟踪,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环境问题。
七、结论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沿海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江西省鄱阳湖为例刘 岳 贺丽华(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1)摘 要 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具备极强的环境净化能力,可以有效调整生态结构和调节气候环境。
江西省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长期的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造成了一系列污染,导致鄱阳湖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
对此,加强鄱阳湖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实时监测鄱阳湖湿地发展动态,而且可以为合理规划湿地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保护鄱阳湖湿地。
对此,以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为例,构建鄱阳湖湿地V-IBI指标体系,评价其生态健康状况。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湿地是水陆交错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具备极强的蓄水功能,不仅能在干旱的状态下起到蓄水储水的作用,而且在洪涝灾害时可以缓解干旱,对丰富水资源给予了很大的保障,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过多,湿地资源过度开发现象频发,对湿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做好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重要过水性、吞吐性和季节性淡水湖泊。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
鄱阳湖全年降水量1 350~1 900 mm,湿地面积达 3 886 km2,可以说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湿地生态健康对维持鄱阳湖周边流域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1.2 数据采集 鄱阳湖周边城市化进程较快,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由于近年来出现湖底采砂活动、过度捕捞等现象,鄱阳湖湿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以往鄱阳湖生态健康评价多以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数据作为支撑,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此,以鄱阳湖为对象,以植被为指示生物,构建鄱阳湖湿地V-IBI指标体系,评价其生态健康状况[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目录1 总论 (1)1.1 指导思想和评估目的 (1)1.2 评估范围 (1)1.3 评估范围生态格局 (2)1.4 评估内容 (3)1.5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4)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2.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2.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7)2.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4)2.4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0)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6)3.1 影响因子识别 (26)3.2 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27)3.3 对项目区内动植物的影响分析 (27)3.4 工程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28)3.5对涵养地下水的影响 (30)3.6 生态安全影响 (34)4生态保护措施建议和补偿方案 (35)4.1 建设期 (35)4.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37)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1)1 总论为了适应XX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结合当前XX市和开福区空间拓展与现实发展需求,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核心区域空间资源,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的综合发展,开福区政府拟对苏托垸地区实施整体规划,期望通过对苏托垸地区现有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合理评估与利用的基础上,带动城市北部空间的内涵式增长。
XX苏托垸为具有生态敏感特质的地区,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些是明显的、短期的、局部的或者可逆的,而有些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区域性的甚至不可逆的,因此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开发项目建设的环境适宜性和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的合理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本专题将对其建设前生态环境现状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给出客观评价,并对建设期和建成后的生态破坏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1.1 指导思想和评估目的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以新建设施为主,注重保护项目区的动植物资源,并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
此专题目的在于通过对该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系统分析,结合实地生态环境要素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定项目实施全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或有利影响,用生态学理论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提出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治措施,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周刊2019/2 CHENGSHIZHOUKAN 63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支晓炀 江苏紫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随着工业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已经不断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
环境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分为三大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海洋。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其具有相对独特的特点,对周围的环境系统能发挥调节、调蓄、净化的功能,且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
为此,人们需要重点关注湿地环境的影响评价,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便做好环境保护应对措施。
本文首先介绍了湿地生态环境的相关特征及其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湿地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相关单位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湿地;影响评价;措施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湿地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
湿地环境系统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库,且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对外界因素体现出较为敏感的特点。
基于此,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工作的规定性原则,同时还需要格外重视湿地系统自身区别于其他环境系统的独特性,建立适应性较为匹配的承载力理论模型,以此更好地实现评价工作的科学合理性。
湿地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开发工作,不仅能有效促进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样能大幅度提升湿地系统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区域型经济生产的发展。
然而,就当前的开发现状而言,各种人类活动往往影响着湿地自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且造成了很多的不可恢复环境问题,为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事先开展就显得不可忽视,只有做好相关影响评价工作,才能指导人们的湿地开发利用。
一、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这里首先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身特点,以便相关人员更为清楚的认识湿地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系统主要分布在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全世界都分布着规模不同的湿地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区别于水、陆两种,因而体现出相对独特性,其本身具备较为强大的生态净化能力,较强的调节功能,同样,湿地系统也呈现出复杂的生物链,物种基因库丰富,生物多样化、生态系统易破坏等特点[1]。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摘要]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评价工作应重点把握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引言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随着城市建设对景观多样性的美学需求、对保育湿地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和开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城市正在申报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但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资源供给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如何从环保角度评价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使项目建设能符合生态安全,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环评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生态功能保护论”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立足于“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切实维护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方可达到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建设的目的。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他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城市公园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大区别,前者是以自然为主体,人为客体;后者则是以人为主体,公园为客体。
即两者评价的立足点不同,保护对象的优先顺序和功能取舍的从属顺序不同。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把握住这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发布时间:2021-05-20T10:50:30.60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作者:代全林[导读]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中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广州俊博环境保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摘要:湿地生态系统中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湿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问题,结合现存的生态系统来保护湿地,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环境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地球最重要生态环境之一。
湿地受到多种自然力的作用,会对环境的变化情况产生相对比较敏感的反应。
针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重视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环境系统所存在的差异性特点,建立相对应的结构框架,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一、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客观的考虑。
具体来说,排水工程、河道截弯取直、挖掘沟渠、修筑堤坝码头、潮汐发电、核电站建设、水产养殖、植被清除、矿井开发、修建公路、畜牧业开发等活动都会导致相关的湿地生态遭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会导致水文环境条件的改变。
针对人类所开发的排水工程、堤坝修筑以及河道疏通等工程,这些工程并不会污染环境,但是在水利条件的变动方面,很可能会导致相关区域的湿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就属于农业活动方面的排水工程来说,在其建设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会使湿地区域的整体气候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湿地下游的洪水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也会导致植物区系变动,并且产生动物迁徙的现象,甚至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其次,会导致植物体系产生变化。
包括植被清除而导致产生的一些区域性群落毁损、土壤侵蚀问题以及改变植被结构而导致产生优势种群的更替和变化,甚至引进一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影响,使区域中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相对应的影响。
2019年01月论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吴天彧(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22)摘要: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其本身可起到净化环境,调整生态结构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建设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有必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避免珍贵湿地被破坏。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净化环境积极做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在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也引发了较多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1湿地生态系统概述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是陆生与水生生态系统过渡的部分,其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同时其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其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其在生态平衡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人们对湿地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不同湿地系统分析中我们发现,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区别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其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生态系统,所以说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其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以及高生产力和高效益等方面,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
2湿地的功能湿地的作用有很多,蓄水功能是其较为关键的功能,干旱状态下,湿地可起到蓄水储水的作用,在出现洪涝灾害时,其可减轻干旱程度。
湿地所储存的水资源为淡水,同时其还可净化水质,有效保证了水资源的安全性。
不仅如此,湿地也是一个动植物的栖息地,其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珍贵动植濒临灭绝,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本身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的生态问题3.1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在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并未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湿地系统和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湿地资源较以往相比明显减少,湿地调蓄功能减弱,最后无法调节水资源,湿地周边地区的旱涝灾害更加严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三垟湿地为例姓名指导老师:宋国利(生环学院,11环本,学号11112103110)摘要本文主要探索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
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
从湿地分类开始提出用于保护湿地的措施与方法。
以此来推广到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对湿地保护以及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有参考应用价值。
关键词湿地,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1 绪论1.1研究背景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功能是极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
[1]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
三垟湿地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东邻温州开发区、龙湾区,南连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西北连接梧田街道和城市中心区,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
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屿”,水域面积和陆地比例达1.1:1。
目前,三垟湿地正面临着工业污染的威胁,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出现大面积污染,已局部变红、变黑、变臭。
尽管三垟街道去年投入2000万元疏浚治污、但现在三垟水质均在Ⅲ级以下。
三垟街道的五金电镀、无纺布工业和生活污水都在侵蚀着原本清纯透明的三垟水体。
更为可怕的威胁,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
许多人对三垟湿地虎视眈眈,一些部门已提出征用要求,三垟湿地存在被大量蚕食的威胁。
三垟湿地距新的城市中心区仅2公里,已成为城市快速增长的前沿地带。
三垟湿地作为“城市之肾”亟待保护。
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使三垟湿地成为观光旅游的胜地。
[2]1.2 湿地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将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00年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为我国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
并且根据2005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认为保护湿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所以,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是认识了解湿地,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发展保护湿地应时刻遵循可持续发展。
1.3 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3]目前,污染日益严重,作为很容易受污染影响的湿地也难免会满目疮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使得湿地面积锐减速度加剧。
第二,湿地污染加剧,严重影响湿地植物、动物生存、繁衍。
第三,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使得水生生物物种减少,补给不充分。
第四,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第五,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六,湿地保护投入不够。
第七,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具体如下:1.3.1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114块湿地已经遭到或正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30.3%。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5%;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7.2%;沼泽湿地占20.2%。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目前湿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
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
湖北省50年代有湖泊1332个,总面积达8528.2平方公里,到80年代,湖泊个数已减少到843个,湖泊面积亦相应减少为2983.5平方公里,但据本次调查统计,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仅为260个。
我国的沼泽湿地由于泥炭开发和作为农用地开垦,面积也急剧减少。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集中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17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32.5%;1983年沼泽面积下降到183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27%;到1995年沼泽面积仅有104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16%。
而且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1.3.2 湿地污染加剧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8块湿地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6.1%。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39.8%;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4.5%;库塘湿地占24.5%。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
1.3.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91块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4.2%。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0.7%;近海与海岸湿地占26.4%;沼泽湿地占19.8%。
从地域上,该威胁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
中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下降,致使一些物种甚至趋于濒危。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还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多样性的降低。
1.3.4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30块湿地正面临着泥沙淤积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8.0%。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43.3%;库塘湿地占36.7%。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水库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淤死1000亿立方米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
1.3.5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25块湿地正面临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6.6%。
在面临该威胁的湿地中,湖泊湿地占60.0%;沼泽湿地占28.0%。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着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1.3.6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这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各地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本次调查本身的投入已严重不足,致使调查工作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了3838.55万公顷,但到目前为止的湿地保护投入总计为1.9亿元,建国以来平均每公顷湿地的保护投入不足5元。
另外,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经费和设备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1.3.7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非常突出。
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严重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2 国内外对湿地研究现状2.1 国内对湿地研究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全球湿地面积虽然只有地球表面积的6%,但其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我国对湿地保护研究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就湿地各类型的保护与管理进行研究的。
湿地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2 国外对湿地研究国外湿地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工业革命以后,大量湿地遭到破坏或被改造,湿地保护与管理被列上日程。
加拿大湿地面积为1.27×108km2,居世界第一位。
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加拿大于1992年颁布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
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以后又于2000年由总统签署了《保护湿地法案》,湿地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4]1971年《关于特别足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截至目前.缔约方达159个。
与此同时。
国际性的湿地公益组织发展迅猛。
3 湿地生态环境基本理论3.1 湿地生态系统概念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3.2 湿地生态系统分类图1 我国湿地类型及面积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湿地分类[5],湿地分为:1.海域A、潮下1)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2)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3)珊瑚礁B、潮间.1)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2)碎石海滩;3)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4)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2.河口1、潮下.1)河口水域: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2、潮间1)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2)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3)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C.泻湖1)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D.盐湖.(内陆排水区)1)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3.河流和湖泊.河流1、永久性的1)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2)内陆三角洲2.暂时性的.1)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2)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湖泊1.永久性的1)永久性的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2)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hm2以上)2.季节性的1)季节性淡水湖(8hm2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4.蓄水区1)水库,用于储存灌溉水和饮用水,具有缓慢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格局;2)水电坝,具有按周或月规律变化的水位.农业和城市和工业.A、淡水养殖/海水养殖;1)养殖池塘,包括鱼塘和虾塘B、农业1)池塘,包括农用池塘、蓄水池、小型水池;2)灌溉田和灌溉渠道,包括稻田、水渠、沟渠;3)季节性泛洪耕地C、采盐1)盐池、蒸发池D、城市和工业1)开采,包括采石坑、取土坑、采矿池;2)废水处理区,包括污水处理场、沉淀池、氧化塘.5.沼泽1露出性的1)无机土壤上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具有挺水植被其基部至少在生长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内浸没在水中;2)永久性的泥炭沼泽,包括纸莎草和香蒲植物占优势的热带山地峡谷;3)无机土壤上的季节性淡水沼泽,包括泥沼、沼穴、季节性泛洪草地及苔草沼泽;4)泥炭地,包括灌木或苔藓和富营养泥炭地;5)高山和极地湿地:包括暂时性融水浸湿的季节性泛洪草甸;6)周围有植物的淡水泉和绿洲;7)地热湿地2.有林的湿地.1)灌木沼泽:包括无机土壤上以灌木为主的淡水沼泽;2)淡水沼泽林:包括无机土壤上的季节性泛洪林地;3)有林泥炭地:包括泥炭森林沼泽4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1 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国家环保局与1998年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它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我过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