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2节 内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10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最新教案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观看视频思考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概念【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3小题回顾机械能便于同内能进行对比学习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观察对比】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小结: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所以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热量是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2. 掌握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气体压缩机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烧水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内能改变方式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实验、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4.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冬天暖气片的发热原理。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7. 板书设计:板书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冬天用暖气片取暖,暖气片是如何将内能传递给室内的?(2)为什么说“热胀冷缩”?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B. 内能小的物体温度一定低C. 内能与热量、温度没有关系D.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理解了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正确解释内能的含义。
2. 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区分内能与机械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难点:内能的微观解释,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改变。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微观角度解释内能的定义。
(2)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内能改变现象,如烧水、摩擦生热等。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改变方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
机械能:与位置和速度有关,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的概念,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2)区分内能与机械能,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转化。
2. 答案:(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改变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例如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烧水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内能的传递: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4. 内能的利用:探讨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理解内能的传递方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内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和内能的传递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方法:通过热量传递的方法测量。
内能的转化1. 原理: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实例:烧水时,热量从火源传递给水,水的内能增加。
内能的传递1. 方式:热传递2. 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 规律: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差有关。
教案2: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5. 内能与状态的关系:物体的状态(如固态、液态、气态)改变,内能也会发生改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内能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器材、温度计、电子秤。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热水袋和一个冰袋,让学生感受热量传递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内能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热量传递实验,观察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热量传递4. 内能与温度:温度越高,内能越大5. 内能与质量:质量越大,内能越大6. 内能与状态:状态改变,内能发生改变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内能的概念。
2. 解释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举例说明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4.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内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观看视频思考 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概念【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观察对比】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1、2、3小题回顾机械能便于同内能进行对比学习 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对比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小结: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所以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构建概念】最后由学生归纳得出内能的概念。
【讨论交流】 (1)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2)0℃的冰,温的火焰是否具有内能?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思维拓展】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1)1kg 的铁块和一个100g 的铁钉,温度都是15℃,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2)0℃的冰加热熔化变成0℃的水,它的内能一样大吗?(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物体的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状态有关【思维拓展】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吗?内能:分子具有的能;分析、讨论的出:由于分子的相互吸引或推斥,分子具有势能。
理解内能的概念讨论交流:(1) 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增加。
(2)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它具有动能.燃烧的火,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很剧烈,也具有内能。
1kg 的铁块内部分子的个数多,所以它的内能大。
虽然它们的温度没有改变,但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势能增大。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内能是不同于3、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与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及相互作用有关的能。
机械能:物体作为整体所具有的能;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会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过渡: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出谋献策】普通的一根铁丝,我们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即使它的内能增加)(1)两人一组讨论,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2)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B、用力来回弯折E、放在沙子上磨F、用锤子敲打做功结论: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设计意图:由感性认识归纳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激发其学习兴趣。
)【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
展示: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用力来回弯折;C.放在太阳下晒;D.放在热水中烫;E.在砂子上磨;F.用锤子敲打;……。
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例举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小试身手:(1)擦燃火柴时,(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小结:“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过渡: 除了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外,还有别的方法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设计意图: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 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1)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物体燃烧的条件是温度 ,达到着火点(燃点); (3)迅速向下压活塞,空气的内能 ,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空气的内能。
小结: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 过渡:既然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内能增加,那么,反过来空气膨胀对外做功,会出现什么情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树立辩证思想。
) 【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火柴的温度 ,内能 。
这是通过 的方式 改变火柴的内能。
(2)将金属块在砂石上迅速地来回摩擦,金属块和砂石的温度 ,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思考题,并得出结论。
棉花燃烧;升高 增大,做功举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底部比气筒壁的温度高; 空调压缩机压缩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
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当瓶塞跳飞出时,是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转移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焦耳(J)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
(2)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3)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J)。
一根铁丝要使它的温度升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以: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的实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提炼升华】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辨析项目内容温度内能热量区别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摄氏度(℃)焦耳(J)焦耳(J)联系【课外拓展】阅读“科学世界”部分——地球的温室效应。
理解热量的概念,理解、辨析温度、内能、热量三个概念阅读教材,谈对温室效应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课收获谈本课收获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题题目,见附件2课后完成【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内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做功(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2.热传递(1)条件:存在温度差(2)实质:能量的转移(3)热量【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比较热传递和做功的有何异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作铺垫。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由“给学生一根粗铁丝,两人一组,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再让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方法。
”进行分类引出,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学生生活中不太注意,应该做功、重点强调一下。
3、“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中的乙醚、棉花可以用硝化棉代替。
附件1 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内能为零 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为零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就一定大 D.物体温度升高,该物体的内能就增大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越快,物体的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C.温度为-40℃的冰块没有内能D.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物体间没有发生热传递现象,这是因为两物体()A.温度相同 B.内能相同 C.热量相同 D.没有做功4如图所示的做法中,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0 D.任何两物体间都会发生热传递6.如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10年2月21日温哥华冬奥会比赛的精彩瞬间.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____ 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____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____ 。
7.观察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现象:当活塞迅速下压时,棉花会____ 。
(2)现象分析:因为活塞对空气____ ,使空气的____ 增加,____ 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从而使棉花燃烧起来。
(3)实验结论:________ 。
【参考答案:】1.D2.D3.A4.A5.B6.做功熔化摩擦7.燃烧做功内能温度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附件2:【课后检测】1.关于内能,说法正确的是()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B.一个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是能的总和叫做内能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B.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温暖,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D.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方法改变内能3.下列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A.酒精涂在手背上觉得凉B.把铁钉订进墙里,铁钉发热C.水被太阳晒热D.烧红的铁块放入冰水中,铁块温度降低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零度的物体没有内能B.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5.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相等的1 kg和100 g的水内能相同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6.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