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2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4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色。
(3)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旅游和探险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内蒙访古》,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与课文相关的任务,如制作PPT、编写小剧本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相关的短文或作文,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
2.教学课件和教具。
3.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呈现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四版的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Step 2 阅读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图。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们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观点?为什么?给出理由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补充阅读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一篇补充阅读文章,并让学生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同意文章的观点?为什么?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Step 4 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篇议论文的范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据。
3.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指导学生写一篇类似的议论文。
Step 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检查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进行辅导和指导。
Step 7 课堂延伸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和指导。
2.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运用关键词语和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内蒙访古的话题有所了解。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了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讨。
(2)小组代表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内蒙访古的作文。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出写作要求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作文:以“内蒙访古”为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文: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描述和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3)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尊重,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的一些特殊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内蒙古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内蒙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2)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分享和报告。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以及调查研究的结果。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报告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理解、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能够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全面了解内蒙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内蒙访古》教案(特色教案、曾作公开课用)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
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些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介绍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辅助手段加以介绍,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教长,学生阅读起来不知如何入手,还会出现顾此失彼、或把握文意失准等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归纳法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师导读中不断提问或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后归纳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文章能力。
教读中兼顾课后练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
“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笕佰赞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
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1 胡同文化一、A二、1.冷眼旁观:用冷静或者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多指可以参加而不愿意参加)。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件之外,毫不关心。
2.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者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3.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三、1. 一个“嘿”字形神兼备,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的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2.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
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种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 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会贯通,言简字约,准确生动。
在平淡朴素的口语中,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言简意明。
四、1.不可以。
原句从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易于满足和节俭。
如果把“滴几滴”改成“淋上”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意思了。
2.不好。
“留”是有意识地保留。
“挺”是勉强支撑的意思。
从少数“宅门”的勉强支撑,看出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2 废墟的召唤一、1.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2.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4.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就有气势。
5.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二、1.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建筑遗迹成了海洋当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
将静态化为动态,不但表现出废墟破败零落的景象,而且表现出圆明园被毁的悲惨命运。
2.点睛之笔:前面六个自然段,都是为“醒悟”蓄势,一步一步地接近“醒悟”,犹如先画龙,再点睛。
三、(1)这两个成语都有“遵纪守法”的意思,但“安分守己”强调的是性格上的规矩老实;“奉公守法则多指个人行为准则。
《内蒙访古》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2)讲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让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对关键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2)学会欣赏历史文化,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底蕴;(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2. 欣赏历史文化,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2. 相关历史文化图片;3. 生字词卡片;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美丽风光;(2)展示相关历史文化图片,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的喜爱;(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蒙访古》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内蒙地区访古所见所感的游记。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内蒙大草原的壮美和历史的厚重。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民族情感的传递。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游记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的历史底蕴。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内蒙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内蒙大草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蒙的风光、历史遗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内蒙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地区。
(2)教师简要介绍内蒙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问题。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字词集锦50份一.(拓展)第一单元字词1.《胡同文化》1)房檩.国子监.蛤蟆..陵2)婚丧.嫁娶熬.白菜陆润庠.王垿.约.二斤鸡蛋街坊.2.《废墟的召唤》1)妲.己褒姒..远瀛观.甲胄...窈窕海晏.堂断碣.残碑嗫嚅....迤逦荷梗.绮.辉窸窣..蘸.料2)奇耻大辱若无其事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瞬息万变一蹴而就3.《过万重山漫想》1)夔.门攲.侧啃噬..不盈.不溢.摧山坼.地抟.端倪.翎.毛燧.木取火2)洪荒无恙4.《内蒙访古》1)迥.乎不同苑囿..南麓.汾.河高阙.绵亘.夯.筑庐朐.稒.阳县虖.河城呼韩邪单于.....款塞.青冢.2)举世闻名青红皂白步步为营二.(拓展)第二单元字词1.《过秦论》1)崤.函窥.囊.括八荒连衡逡巡..镞.鞭笞.阡陌藩篱..黔.首隳.锋镝.甿.隶墨翟.铦.钩戟.长铩.谪戍..之众度.长絜.大锄耰棘矜........约纵.离衡流血漂橹.瓮牖绳枢2)行伍迁徙2.《鸿门宴》1)飨.鲰.生卮.酒戮.力郤.玉玦.樊哙.瞋.目彘.肩人为刀俎.桮杓..2)沛公欲王.关中数目..项王参乘..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3.《寡人之于国也》1)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谨庠..之义饿莩...序之教孝悌2) 谷不可胜.食衣.帛4.《兰亭集序》1)琅琊..临沂.修禊.癸.丑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虚诞.三.(拓展)第三单元字词1.《祝福》1)钝.响寒暄.绞丝镯.子烟霭.(和蔼)朱拓.踌躇....不更.事谬.论俨.然桌帷.讪讪怔怔..蹙.缩窈.陷蹒跚..2)监.生间.或一轮新正.炮烙..歆.享牲醴.浸.得通红瘦削.悚.然雪褥.山墺.门槛.草窠.呜咽..拗.不过2.《春之声》1)采撷.咣.的一声涟漪..高亢.三叉戟.蕨.麻入场券.怏怏....偌.大醪糟贫瘠.瓦楞.鹌鹑..揿.键钮寒碜.3.《一个人的遭遇》1)狙.击雏.儿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谄.塞.车塞.责边塞.活塞.堵塞.4.《老人与海》1)鯖鲨....吞噬.攮.黏.液蹂躏..脊鳍戳.榫.头2)蹿.上来下颚.攥.住舵.手撬.开咔嚓..猖狂..模.样四.(拓展)第四单元字词1.《文学的趣味》1)仿佛.知、好.、乐.笃嗜....绮靡玩索.囿.于2.《米洛上午维纳斯》1) 凝眸.妩媚..滑稽.荒诞.执笏.迥.然不同3.《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1)遐.想给.予伦.理怆.然涕.下梵.高深邃.4.《获得教养的途径》1)狭隘.闲暇.(遐.想)沉溺.慰藉.(书籍.)麻痹.戕.害符箓.五.第五单元1.《想北平》1)廿.七黏.合什刹.海(刹.车刹.那古刹.)菜圃.愧.杀2.《肖邦故园》1)马厩.夙.愿通衢.大道瘠薄..玲珑剔.透茕.茕孑.立天籁.缱绻..命运多舛.簌.簌养尊处.优荒诞.不经3.《中国画与西洋画》1)皴.法衣褶.花卉.曲廊.解剖.骨骼.纤.丽琐.碎4.《古希腊的石头》1) 炯炯..有神粗糙.庇.护泯.灭苍劲.聆.听隧.道神谕.亢奋..篝.火葱.茏呵.护磨砺.甬.道掰.开兀.自暧昧..战战兢.兢坍.塌六.第六单元1.《六国论》1)嬴.洎.2. 《游褒禅山记》1)褒禅..山庐冢.窈.然咎.幽暗昏惑3.《国殇》1)国殇.左骖.殪.霾.絷.援玉枹...怼.挟.4.《孔雀东南飞》1) 自缢.箜篌..如天地..磐.石否泰..蹑.玳瑁踯躅..聘.礼拊.掌..公姥.腰襦.葳蕤摧藏.仕宦..。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内蒙访古》。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作者在内蒙古的所见所闻。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内蒙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分享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内蒙访古》。
2. 注释和工具书:为学生提供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描绘图片、编写导游词等方式,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内蒙访古》。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内蒙访古》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2)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内蒙访古》,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2)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内蒙古大草原画面,并配以适当的文字描述。
(2)学生编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