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与孔子的史学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春秋》概说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一、《春秋》的独特地位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春秋》,以及跟《春秋》有关的“春秋三传”。
因为《春秋》这部书比较特殊,我们不可能仅仅介绍它一部书,还会连带介绍一下解释性的著作。
我们在讲《尚书》的时候曾经讲过,我们古代有很多很悠久的历史传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是《尚书》,而记事的就是《春秋》。
《春秋》这本书在古代特别独特,钱穆先生在《两汉经学今古平议》当中讲隋唐以前的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论语》。
《论语》的地位在隋唐之前比不上《春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的教材,我们今天上课的话,中小学生如果学国学的话那就学《论语》,而《春秋》则是要放在哪儿去教授?《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要把《春秋》放在更高的阶段让学生去学习。
尤其是在汉代,《春秋》的作用特别不一般。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六经,独尊儒家所讲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而在独尊六经当中《春秋》更被独特地来看待。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六经的董仲舒,他就是《春秋》学家,特别研究《春秋》当中的公羊学,汉代从汉武帝开始用《春秋》来干什么?有一个词叫做春秋决狱,用《春秋》这部经典所讲的道理来判案子,国家大事,国家有哪些大政方针,国家要进行政策,要依据《春秋》所讲的这些道理。
所以《春秋》在古人来看是圣人之大用,尤其是把孔子所讲的一些具体的历史用途,这些道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事上,《春秋》都记录了下来。
宋代有一位学者叫做胡安国,他为《春秋》作传,这当中有一个序,序就这么说《春秋》,“百王之法度,万世之准绳,皆在此书”,各代王者,你所遵循的法则、规矩,历代人民百姓的行为准则都在《春秋》这部书当中,《春秋》这部书记述得特别明确,“故君子以为‘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胡安国说的这个“君子”是指他的老师程伊川,程颐认为五经有《春秋》,就好像法律有断例,法律记载了很多具体的审判条文,XX当判,判几年刑,当然这个法律条文当中不可能举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春秋》相当于法律条文的案例,成文的案例有哪些具体的判例在其中,XX当诛,它就举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名人对左传的评价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视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一。
许多名人对左传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的评价。
1.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左传有着极高的评价。
孔子称赞左传是“必读之书”,他认为左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十分精确,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学习古代的道德与智慧。
2. 陆机: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对左传的评价是:“述事爽直,义宜语;状物详细,讳所闻。
”他认为左传的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非常直接
和准确,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细致入微,他们避免了夸大和隐瞒的倾向。
3. 梁启超: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评价左传是“古之正史,
无如是书。
”他认为左传在中国史书中独占鳌头,因为它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
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的历史真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观点。
4. 钱穆:钱穆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对左传的评价是:“为我国
第一功过手册。
”他认为左传虽然也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权谋,但其主要目的
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品质的评判,展示出理想的政治及人格修养,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用书。
左传在历史学界和文化领域拥有广泛的认可和重要地位。
从孔子到近代的名人,他们对左传的评价都体现出其作为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名词解释:1、甲骨卜辞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盘庚迁殷以后自武丁时期直至殷商灭亡的一些活动,内容涉及阶级状况、国家制度、农事畜牧、年成丰歉、天文历法、战争田猎、神祖祭祀、王朝世系等这些都是占卜的某种结果和极简单的记事相结合,以示他们都是上帝的安排。
2、春秋书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3、《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是春秋末期由孔子依鲁国国史整理而成的,兼采列国史料,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4、《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丘明为其作者。
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年。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传”。
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5、《竹书纪年》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竹书纪年》凡十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年编次。
其文简要如《春秋》,记事则多同于《左传》。
6、五德终始说是邹衍学说的重要部分,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相生的原理循环转移的,每个朝代受五行中的每一行支配,这一学说是在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说,用类推逻辑的方法加以推衍,并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武器。
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属辞比事:《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主要记叙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5、《竹书纪年》:晋国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史著作。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
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此书对于订正《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价值。
6、《国语》:记录春秋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一部史书启迪一个时代的史学批评——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再认识阎静【摘要】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6(043)004【总页数】8页(P150-157)【关键词】孔子;《春秋》;先秦;史学批评【作者】阎静【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在先秦秦汉时期呈现出一种突出的现象,即每当一种有影响的历史撰述问世之后,往往会受到时人的极大关注与评论,从而客观上构成这一时期史学批评发展的主要内容。
要而言之,即一部史学名著推动了一个时代史学批评的发展。
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可以这样认为,先秦时期的史学批评主要围绕着孔子《春秋》而展开,两汉时期的史学批评主要围绕着司马迁《史记》而展开。
本文着眼于史学批评早期发展这一突出现象,通过集中梳理先秦时人关于孔子《春秋》的评论,以阐明孔子《春秋》与先秦史学批评的密切联系,并从这一密切联系中揭示孔子《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与突出地位。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战国时期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促进先秦史学的兴起,同时也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直接、间接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史学批评的萌生。
首先在史学领域评论孔子《春秋》最为鲜明的,是与《春秋》有着密切联系的《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①《公羊传》和《穀梁传》原是解释《春秋》的口头讲辞,在战国中后期形成。
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上一堂讲的孔子《春秋》,今天讲《春秋》的三传一《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在今天,我们是讲中国史学名著,但在古人当时,不仅从周公到孔子,即下至战国秦汉,在当时中国人脑子里,还无所谓“史学”一观念。
当时学术大分野,只有经学和子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的《七略》,称之曰“王官学”与“百家言”。
可见在西汉末年时,大学者如刘向刘歆父子,他们便把中国古代学术分成为“王官学”与“百家言”之两大别。
何谓王官学,因其职掌在政府衙门里。
何以谓“百家言”,就因其只在民间私家传述。
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可说王官学就是一种贵族学,百家言则是一种平民学。
孔子以《诗》,《书》教其弟子,《尚书》掌于政府中的史官,《诗经》掌于乐官,这本都是政府衙门里的学问,所以称之谓“王官之学”。
中国那时是封建政体,却和西洋历史上他们中古时期的所谓封建社会有不同。
西方的封建社会,上面没有一个共同拥戴的最高机构,因此他们想要来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亦没有能做成。
他们乃因蛮族人侵,罗马帝国崩溃,一个统一的政治消失了,四分五裂,遂有封建社会之出现。
中国古代的封建则是一种政治组织,由一个王室,如西周,来分封鲁、齐、晋、卫诸国出去,上面有一个中央政府,有一个周天子,至少这点显然与西方中古时期有不同。
西方的封建,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封建,是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系。
由天子分封公。
侯、伯、子、男各等爵到外面去,回向中心共戴天子,成一政治组织。
所以称为“王官”者,王便是一个统一政府,此之谓“一王”。
至于平民私人之学则不相统属,故称之日“百家”。
又怎样说王官之学流而为百家呢?这是说古代衙门里的贵族学流传到社会变成了平民私家言。
如此般的流变,第一个最著的例就在孔子身上。
在《汉书·艺文志》里第一部分叫做《六艺略》,那就是王官之学。
第二部《诸子略》,那就是百家言。
在古代第一个平民学者起来,便是孔子。
孔子作《春秋》,他说:“春秋,天子之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
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①而见诋。
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
夫以丘明躬为鲁史,受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
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
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
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
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
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干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
穷达,命也。
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
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
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
穷达,命也”。
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嘴,《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选自《史通·鉴识》,有删改)【注】①孔宣,孔子。
②二《传》,指《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互有A修短B递C闻D得失E而大抵同F风G可H为连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值,意思是遇到或者碰上。
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的“值”含义相同。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经典原文3 晋灵公不君◎走近先贤文宗史圣——左丘明1.生平简介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
2.地位影响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
◎背景呈现《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导语阐述+原文+批注+阅读导引+阅读训练《春秋》三传第六——原来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春秋”【思维导图】【导语阐述】《春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
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春秋》的经文实际上是孔子借史阐理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提纲其文辞简略只简要记载了各类事件,并没有交代事件的原委。
孔子讲学时以口述方式传给学生。
孔子死后传习《春秋》者因观点不同、角度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他们都尊崇孔子所作《春秋》为“经”而把各类解读解释《春秋》内涵或补注《春秋》具体事件原委的作品称为“传”。
历史上传《春秋》经的“传”曾有多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春秋》学共有5家“传”传世,分别是:《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段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后来《邹氏传》与《夹氏传》先后亡佚余下的三种后人通称为“《春秋》三传”【内容概括】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
本章主要内容:1、孔子与《春秋》2、《春秋》与三传3、《左传》【原文+批注】“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
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
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
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其中十大哲学名著更是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核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大哲学名著及其重要意义。
1.《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宇宙观,还具备了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管理的育人功能。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本著作,道家哲学经典之一。
该著作强调了道的本源,阐明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反对人为干涉。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本书强调了恪守中庸之道是道德和思想的基石,是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道路。
4.《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通过描述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本著作。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认为人们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良心和智慧,使世间更加美好。
6.《大学》:是从《礼记》中提取出来的一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张人的一切德行的根源在于学术,标志着儒家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教育的长期追求。
7.《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公羊高所作的历史文献注释。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典籍,对中国古代的舆论、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左传》:也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讲述了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该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名家》:是春秋时期文学名家之一韩非所作的一部著作。
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和功绩是社会价值的构成,主张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法律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0.《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所作的一部政论著作。
本书主张把世界上的一切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中,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本。
《春秋左传正义》研究一、本文概述《春秋左传正义》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旨在对《春秋左传正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概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春秋左传正义》的注释方法、解释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在文献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春秋左传正义》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挖掘《春秋左传正义》的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与成书背景《春秋左传正义》是一部集大成的春秋学著作,其作者为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
孔颖达生活在唐初,正值国家统文化繁荣的时代。
他的学术成就深受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学者对于经典传承与阐释的重视。
《春秋左传正义》的成书背景与唐代官方的经学政策密切相关。
唐代统治者重视儒学,提倡经学,设立国子监等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颖达等人被委以重任,负责整理和注释儒家经典,以适应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需要。
《春秋左传正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该书的成书还受到了前代春秋学研究的影响。
在孔颖达之前,已有众多学者对《春秋》及《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孔颖达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时代特点,对《春秋左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注释和解读。
《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孔颖达及其成书背景,体现了唐代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官方经学政策的推动。
该书也汇聚了前代春秋学研究的成果,成为后世研究《春秋》及《左传》的重要参考文献。
三、《春秋左传正义》的文献价值与学术地位《春秋左传正义》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春秋学著作,其文献价值与学术地位不容忽视。
2019佛山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三传简介佛山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三传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事业单位备考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古代文学的考察,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一个知识点: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均为对孔子所著《春秋》的注释,《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
目前可考的仅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注意区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公羊传》也叫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进行解读。
其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
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春秋三传的相关知识。
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加以巩固。
【试题演练】1. 春秋三传不包括。
A.《左传》B.《公羊传》C.《论语》D.《谷梁传》【答案】C。
解析:《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均为对孔子所著《春秋》的注释。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作品简介】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2.《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内容概括】《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作者简介】1.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
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
【艺术特色】○1内容简洁精辟,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2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有引人入胜之处。
【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2.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龟腹甲和牛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
3.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个传说暗示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
4.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籀(zhóu)文又称大篆。
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推出《仓颉篇》,与识字书《史籀篇》齐名。
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又演变成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5.西汉史游撰字书《急就篇》,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
6.《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研读一切古代典籍的工具。
7.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日、月等)、指事(上、下、刃等)、会意(几个字合为一字,如“止”“戈”合为“武”,“人”“言”合为“信”)、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表声一个表意,如“江、河、该”。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主要名词:1、《尚书》《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
《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
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
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
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
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
《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试论《春秋》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光明日报)孔子所作的《春秋》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又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编年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从多方面创立的史学传统,对司马迁及以后的历代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记述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共年史事,大约存有1.5万字。
内容主要就是各诸侯国间朝见、会盟、战争等政治事件,也存有关于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水旱等的记录。
其记事的特点就是十分简略,最少者一条仅一字,例如“雨”,“螟”;也存有二三字的,通常不过十字左右。
虽然记述得很直观,但它对史学的发展却影响至奋身,历代对它评论研究的著作多达数百种。
嘉奖的人对它推崇备至;抨击的人如宋王安石斥责它就是“断烂朝报”。
从汉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指出《春秋》就是孔子依据鲁史修得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扬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所谓笔削,是指孔子不单纯记载史事,它的遣词用字体现出一套褒贬书法。
这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借此以表达孔子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见解,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后人称为“以绳当世”,“立天下仪法”,“为后王制法”。
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其地位降到等于一个小国,只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年)践土之会,是周王应晋文公之命赴会。
孔子反对这种以臣召君的做法,主张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因而采取隐讳的书法,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
用这种寓含褒贬的手法,寄托孔子希望恢复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理想。
春秋各国史官用“书法”表示褒贬善恶,对将来起惩戒作用,这种做法本属通常采用的。
故《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载有“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的说法。
孔子修《春秋》,则把这种原已受重视的褒贬书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运用得更加自觉和更有系统。
这就使历史著作同政治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孔子本人视其寓褒贬、别善恶的做法为著述的宗旨和灵魂,深沉地感慨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则认为,孔子这样做是针砭世事以垂法后人,虽无天子之位,而行“天子之事”,并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左传》与孔子的史学地位张京华摘要:《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
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今学者论及孔子,多由哲学一面立论,较少有人论及孔子的史学观念。
又学者所据以讨论的文献,主要限于《论语》一书。
钱玄同先生曾说:“我们要考孔子底学说和事迹,我以为只有《论语》比较的最可信据。
”[1](P70)此语虽然是在古史辨派兴起之际说出的,但是影响一直存在。
周予同先生曾说:“孔子的真相,到现在还在学者间研究而没有完全解决”,进而提出“描画出一个真的孔子的轮廓”的问题[2](P338-339)。
金景芳先生也提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呢?……有人说,真正可以称为孔子的遗产的,只有《论语》一书。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孔夫子变成‘空夫子’。
”[3]《汉书·艺文志》称《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所以最能代表孔子自己的思想。
除此之外,当属《六经》(实际为《五经》)。
其实在《六经》之外,如孙星衍所辑《孔子集语》,引用《六经》以外现存书目在220种以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孔子的学说与形象,未必不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然会因其一生所处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孔子一生经历有宦游与讲学二大主题,二者有时交叉错落,有时也有明显的划分,如司马迁所说,曾有一个时期,“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随着宦游与讲学阶段的不同,孔子的思想旨趣也有不同。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是以“多闻”、“多能”和“博学”而著称于世的。
《庄子·秋水》:“河伯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所谓“少仲尼之闻”,意谓当时学者以孔子为闻见最广。
故儒家《六经》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非由孔子独创,而是孔子对于以往知识综合选择的一个结果。
《六经》是经过选择以后的“百科全书”。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4](《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种寄托于前代典章的做法,使得孔子的思想伴随着以往的历史而长存,但是客观上也更加分化了孔子的形象。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当时已能明此。
《春秋》旧以为孔子所删定。
孔子与《春秋》及鲁史的关系,最初的一个说法是“修”《春秋》,《左传》成公十四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由现代著作观念来说,“修史”一语是最为切实的,因为古代史学为专门之业,世官史职,编年载籍陈陈相因,诸子之学可以是“空言”,史学则本非一人可以杜撰。
但是到孟子时,则不言“修”而言“作”。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至司马迁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4](《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5](《汉书·司马迁传赞》),都使用了“作”字。
司马迁的本意,是指孔子曾做修《春秋》之事,但是后人理解转生误会,如张载说:“《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自作,惟孟子为能知之。
”所以学者不得不再加分辨。
杜预认为《春秋》是据鲁史而成,鲁史是据诸侯之赴告而成,说:“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仲尼因鲁史册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在典礼。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
其余则皆即用旧史。
”[6](《春秋左传集解·序》)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7](《朱子语类》)顾炎武说:“《春秋》因鲁史而修者也,《左氏传》采列国之史而作者也。
”[8](《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条》)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提出:“《春秋》本是鲁史本文,孔丘不曾修改。
……孔丘实未尝修《春秋》,更不曾作《春秋》。
”[9](《前言》P13-15)都认为《春秋》与鲁史有关,甚至是直接抄录了鲁史。
但是杨伯峻先生也承认孔子与《春秋》有关,说:“那么《春秋》和孔丘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孔丘曾经用《春秋》作过教本,传授弟子。
”[3]金景芳先生也说:“六经亦称六艺,实际上它是当时孔子为了教学所编的教科书。
”[3]本文同意选编教科书的说法。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后二年,孔子卒。
同时,《孔子世家》中还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而《韩非子》也有“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
’”、“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1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记载,子夏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
则知孔子确实是在晚年“退而不仕”的情况下,整理了《春秋》。
刘知幾说:“《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
”[11](《史通·六家》)这种文体,特别是二百余年中史官所作的持续的记载,不是孔子所能够“独创”的,这与以思想见长的诸子不同,刘勰说:“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
”[12](《文心雕龙·诸子》)诸子可以议论见志、空言游说,而史家不能。
所以旧史所说的孔子“著作”《春秋》,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拥有著作权”的“著作”。
杨伯峻先生曾举出例证,在今文家认为寓含一字之褒贬的地方,其实《春秋》与《汲冢竹书纪年》完全是一样的[9](《前言》P12-13)。
但是孔子仍然有可能“删削”过鲁史,因为为《春秋》作传的《左传》所增加的大量史料,同样应该源自鲁史,而孔子将其省略掉了。
匡亚明先生说:“孔子是把《春秋》作为现代史教材进行教学的,这只是一部分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大纲,也只能是提纲挈领,不能过分铺张繁复。
”[13](第九章,P363)本文同意这一说法。
《左传》旧以为《春秋》三传之一。
班固说:“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
”[5](《汉书·司马迁传赞》)刘知幾说:“《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
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
”[11](《史通·六家》)关于左丘明的身份,《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司马迁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4](《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及《汉书·艺文志》《春秋》家班固自注,都说:“左丘明,鲁太史。
”《史记·裴骃集解序》司马贞《索隐》说:“仲尼作《春秋经》,鲁史左丘明作传,合三十篇,故曰《左氏传》。
”刘知幾说:“丘明既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檮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其《传》广包他国,每事皆详。
”[11(《史通·申左》)以上数家都认为左丘明的身份是太史。
由《论语》孔子尊重其德行来看,他的年寿应该大过孔子。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司马迁要称之为鲁君子。
然而由于孔子弟子众多,影响巨大,又是删削鲁史,所以即使不为弟子,左丘明还是有可能为孔子所删削的《春秋》作传。
近代以来学者多怀疑左丘明其人,如杨伯峻先生说:“无论左丘明的姓氏如何,无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或同时人,但《左传》作者不可能是《论语》中的左丘明”[9](《前言》P32)。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的怀疑并不足以否定旧说,左丘明以鲁太史、鲁君子的身份,“以同圣之才,同在一国”[11](《史通·申左》),从而为《春秋》补充大量史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关于《左传》的真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证说:“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
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
至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幾‘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
疏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于简者,传之所载。
……经传同因国史而修,斯为显证。
”[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解释了《春秋》、《左传》二书有经后人所续的可能性,但是维持《左传》为左丘明所作的传统说法,而且论证了《左传》的性质与史料来源。
既然《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犹如后世史家的“纲目”与“长编”,则二书体例与内容原为历代史官所守所撰,其中言辞间有不甚一致之处的疑问,便也不难理解了。
《春秋》三传比较,刘知幾曾说:“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
战国之世,其事罕闻。
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谷梁》又立于学。
至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
……必扬榷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为首。
……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二传之义有五短。
……然自丘明之后,迄及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寝废。
之晋太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
……由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
”[11](《史通·申左》)所说概述出《左传》与《公》《谷》二传的沉浮互动,同时也揭示出二者在经、史两途上的不同归属。
蒋伯潜先生曾概述说:“《左传》不当附《春秋经》,前人已多言之。
卢植、王接曰:‘左氏自是一家言,不主为经而发。
’高祜、贺循亦皆谓《左传》为史。
《大中遗事》及《北梦琐言》并载唐陈商亦称:‘左丘明为鲁史,记述时政,以日繁月,本非扶助圣经,是太史之流。
……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朱子亦言:‘《左传》是史学,《公》、《谷》是经学。
’叶梦得曰:‘《左传》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事,而事未必实;《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
’吴澄也说:‘载事则《左传》详于《公》、《谷》,释经则《公》、《谷》精于《左氏》。
’刘逢禄曰:‘《左传》以良史之材,博闻多识,本未尝求附于《春秋》之义。
’”[15](第十章《〈春秋〉经、传述要P115)杨伯峻先生也说:“《左传》的解《经》,不像《公羊》和《谷梁》。
……何休《公羊解诂》和唐人徐彦的《疏》……有所谓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之义,现在看来,不是穿凿附会,便是迂腐迷信。
”“总而言之,《公羊传》、《谷梁传》,不是空话,便是怪话,极少具体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