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苏秦以纵横之术掌六国帅印,冯谖国士无双
- 格式:docx
- 大小:12.92 KB
- 文档页数:1
苏秦初游说于燕,欲使燕王与齐、楚、韩、魏、赵、秦六国结盟,共同对抗强秦。
然燕王不从,苏秦遂离去。
后苏秦游说于齐,与齐王结为异姓兄弟,齐王拜苏秦为相国,委以重任。
苏秦于是联合齐、楚、韩、魏、赵五国,共同对抗强秦。
苏秦游说于诸侯,以其雄辩之才,折服群雄。
时秦强盛,欲吞并六国,苏秦遂以合纵之策,联合诸侯,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
苏秦曾言:“以吾之力,足以抗秦。
”遂以合纵之策,使六国联合,共同对抗秦国。
苏秦游说于诸侯,多以其智谋取胜。
一日,苏秦游说于赵,赵王问:“苏子,吾闻子善于纵横,能以一策安赵国乎?”苏秦答曰:“臣闻赵王有宝剑,剑长三尺,利能断金。
臣请以剑刺天,若刺得,则赵国可安。
”赵王信之,苏秦遂以剑刺天,果刺得。
于是赵国得以安宁。
苏秦游说于诸侯,曾以计谋使秦国败于赵、魏、韩三国。
时秦国欲攻打赵国,苏秦遂游说于赵、魏、韩三国,使三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
苏秦曾言:“秦之强,非吾所惧也。
吾惧三晋不联合,秦国得以乘虚而入。
”于是赵、魏、韩三国联合,共同对抗秦国,秦国败退。
苏秦游说于诸侯,多以其计谋取胜。
一日,苏秦游说于楚,楚王问:“苏子,吾闻子善于纵横,能以一策安楚国乎?”苏秦答曰:“臣闻楚王有宝珠,珠大如斗,光能照十步。
臣请以珠照地,若照得,则楚国可安。
”楚王信之,苏秦遂以珠照地,果照得。
于是楚国得以安宁。
苏秦游说于诸侯,以其智谋,使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
然苏秦之智谋,亦使其招致祸患。
一日,苏秦游说于燕,燕王问:“苏子,吾闻子善于纵横,能以一策安燕国乎?”苏秦答曰:“臣闻燕王有宝剑,剑长三尺,利能断金。
臣请以剑刺天,若刺得,则燕国可安。
”燕王信之,苏秦遂以剑刺天,果刺得。
然而,苏秦之计谋,却使燕王对苏秦产生疑虑,遂派人暗杀苏秦。
苏秦死时,年仅四十有二。
然其一生,纵横六国,以智谋著称,使六国联合,共同抵御秦国。
苏秦虽死,但其智谋与事迹,仍为后世所称颂。
苏秦者,战国纵横家之翘楚,其人其事,实为后世之楷模。
纵横家苏秦的故事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
字季子,东周洛阳人。
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
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
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
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
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
苏秦推动合纵,初为功名富贵,实际发挥了巧妙的外交才能,其捭阖阴阳,以退为进之术,深得鬼谷先生真传,亦近道家之说;其说诸王主要说辞并不离利害二字,因势利导,配以机智,打动诸王,其法又与兵家相合,因此称苏秦为战国时代成功的谋略家与纵横学说之集大成者。
连横说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片诸侯割据的现状,由于战争频繁,人才和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十分广泛,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多彩的一段。
苏秦以舌辩之才而相六国,成为战国纵横家的首要人物,东方六国在苏秦的倡议之下,结成统一的抗秦联盟,而苏秦也成为六国的共同宰相。
合纵的基础是东方六国,苏秦在经过充分分析之后认为如果想要确立自己的威信必须以东方六国为核心组成合纵的集团。
于是,苏秦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苏秦虽出身寒门,却少有大志。
他曾随从鬼谷子学游术多年,后见同窗庞涓、孙膑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告别鬼谷子下山,返回了故里。
自从离开师父后,苏秦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中,当时,苏秦家中,母亲健在,一兄二弟,兄已先亡,惟寡嫂在,家人团聚,自然欢喜。
过了几天,苏秦想要出游列国,请求母亲变卖家产,以为路费。
母亲、嫂嫂、妻子都竭力反对,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做商贾,养家糊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没影的事业呢?回头你生计无着落,不后悔吗?”两个弟弟也劝说:“哥哥如擅长游说之术,怎么不去游说周王?在本乡就能出名,何必远去他乡呢?”苏秦被全家阻挡,不得已只好去求见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强兵的本领,表示愿为朝廷效力。
史记·苏秦列传全文王学孟译注【说明】在这篇列传中,以苏秦为传主,兼及苏氏兄弟苏代和苏厉。
苏秦始以连横游说秦惠王,失败,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
整一年,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带六国相印,煊赫一时,为纵横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继而奔齐,为燕昭王反间,车裂而死。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
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束之势,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说辞风格。
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不仅使读者感到苏秦具有独抵华屋之下,一揽群小的气度,而且从太史公的语言艺术中感到美的享受。
说六国处,笔不涉同,辞有异彩,一处一样文法,一处一种情貌,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美不暇接。
在涛涛滚滚的说辞之中,间或插入曲折动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相应成趣。
既能深入浅出,以彼喻此成为说辞的有机部分,说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层峦叠障之中突见一马平川;急风骤雨过后,又是绚丽多彩的艳阳天气。
文章的节奏也于急骤之中见疏缓,跌宕之中见起伏,诚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有的段落简直是小说笔法。
如苏秦出游,大困而归,家人的讽刺、羞辱,苏秦的惭愧自伤,以及发奋自励,伏读《阴符》以及对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写,都是着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
通过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让我们去把握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和这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秦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苏秦追名逐利到衣锦还乡心态、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
当然,苏氏为达目的,皆以权变之术游说诸国,其说辞多有夸诞、粉饰不实之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应该注意的。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史记》:苏秦举一人之力,六国合纵!见赵王,会魏王访楚王“六国兴亡事系君”,是唐人贾岛咏叹苏秦的诗句,虽说诗家之言,难免夸张,但还是能从中觉出,苏秦举一人之力,兴亡六国之事,实在不可小觑。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年轻时,游学齐国,曾追随鬼谷子学纵横捭阖之术。
可游历数年,却“大困而归”,一时“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让他的脸面输得精光。
苏秦不甘就此罢休,他读书的目的简单明了,就是要将书本的知识为己所用,“以取尊荣”。
于是,苏秦“闭室不出”,潜心读书。
《战国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可见其雪耻决心之大。
在众多的书中,他对《周书阴符》情有独钟,伏案研读,孜孜不倦。
由此,他获取了许多如何揣测君王心意的诀窍,不由开怀释然:“ 此可以说是当世之君矣。
’苏秦踌躇满志,请求游说周显王,可显王的近臣对苏秦的斤两,了然于胸,根本瞧不上苏秦。
苏秦西去秦国,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蛊惑秦惠王,可秦惠王觉得时机不成熟,不为所动。
苏秦又东向到了赵国,赵相奉阳君因讨厌苏秦,干脆将之拒之门外。
一番番白忙活,非但没有让苏秦知难而退,而是加倍激发出他内心的斗志。
苏秦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的耐心等待,终于见到燕文侯。
苏秦巧舌如弹簧,先言燕国的“天府”之优,再言潜在的危机,最后提出燕、赵合纵相亲,联为-体,可确保国泰民安国国力不足,西边比邻的赵国,南面接壤的齐国都是强国。
燕文档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偏安处。
现在有人想自己所想,急自己所急,自然求之不得。
于是,“ 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苏秦在燕国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可以说,燕国是他的发迹之地。
随后,苏秦的游说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见赵王,抵掌而谈:韩王,摇唇鼓舌;会魏王,引经据典:拜齐王,挑逗野心;访楚王,画饼充饥。
《苏秦列传》里,司马迁援引了苏秦大量的说辞。
平心而论,苏秦确有战略谋划的眼光,也深谙各诸侯王的心理。
借事说事、借话说话,鞭辟入里,加之辞藻华丽,比喻随手拈来,自然就有了很大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人物传苏秦:纵横捭阖,从优秀到卓越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跟随当时的世界名师一代奇人鬼谷子学艺。
战国策记载了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的惨样:“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一言能抵十座城池,一计可保六国太平。
贾谊在《过秦论》里称,秦国“外连横而斗诸侯”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国之所以统一天下,正是用了当年苏秦所献连横之策。
一、学有所成,却处处受阻苏秦的师傅是鬼谷子,鬼谷子这个人,出生不详,死亡时间不详,多少岁不详,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不详。
就是这么一位说不清、道不明的主,居然是一位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宵纵横之术、独揽天下大智的“奇人”。
苏秦作为高材生,学有所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反复求职不顺利,苏秦第一次游说来到秦国,秦惠王没有采纳苏秦提出的称霸天下的主张,其症结是他游说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他游说秦惠王时正值秦考公刚死,出于种种因素,对内诛杀了改革派商鞅,对外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这时稳定是首等重要的大事,而苏秦却用建立帝业,称霸天下来游说。
无怪乎秦惠王一听便说:“鸟的羽毛不丰满不能飞高,法令不完备不能够惩罚,布道施德不丰厚不能够役使民众,政教不畅达不能去烦劳大臣。
改日听从先生的教诲。
”苏秦游说失败后,弄得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穿着双破鞋,极度狼狈。
没有人看得起苏秦,甚至妻嫂不给他饭吃,到了如此窘迫状况,苏秦再次发愤读书,捧起《太公兵法》,头悬梁,锥刺股。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二、纵横捭阖,挂六国相印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七个国家之间互相攻伐,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各国纷纷招揽贤才以期能够自这场角逐中获得胜利。
无数想要获得功名利禄的士人奔走游说于各国,而其中的代表就是纵横家的苏秦、张仪了。
在一年的刻苦努力后,苏秦重新出发游说各国。
苏秦苦读拜相原文翻译关于《苏秦苦读拜相》这篇文中,其实也是说知识也就是一个力量,而做人也是需要一种有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而也是有着志向远大的一个目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苏秦苦读拜相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日:“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习了纵横联合的技术,(他)游说秦王,前后写信了很多次。
(可他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资金缺乏了,只好离开秦国回家,背着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黝黑,一副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肯为他做饭,父母也不认他这个儿子。
苏秦长叹道:“这都是我的罪过啊!”于是发奋读书,喃喃自语道:“哪有去游说国君,却不能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苏秦)读书想睡觉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到脚上。
满一年后(一年过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将军,把相印交给他,大家都跟随在他后面,一起遏制强横的秦国。
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戴着六国相印。
注释1.说:游说,劝说。
2.书:书信,奏折。
3.去:离开。
4.负:背着。
5.囊:口袋。
6.匮乏:缺乏。
7.纴:织机。
8.炊:做饭。
9.乃:就。
10.股:大腿。
11.期年:满一年。
12.卒:最后,终于13 纵横之术:以辩才陈述利益、游说君主的方法。
14乃:是15状:表情版本二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刺股文言文翻译苏秦刺股文言文翻译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都没有被采纳,资金缺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
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
苏秦于是叹气说:“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于是就发愤读书。
他说:“哪有劝说国君而不成功的人呢?”读书快要打瞌睡的时候,拿起锥子自己刺大腿,血流到了脚。
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苏秦资料苏秦(约前334-前284)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
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对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的策略,他不是太感兴趣。
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战国时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
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
齐湣王末任齐相。
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
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
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
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
苏秦的诗句《苏秦以连横说秦》:'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本图富贵快心期,谩借从亲说便宜'。
《苏秦》:'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後,却悔初无二顷田'。
裘叹苏秦弊,鞭忧祖逖先。
--出自:陆游《忆昔·忆昔西征日》苏秦煌煌佩六印,尼父栖栖厄陈蔡。
--出自:陆游《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屋陋甚而地有余数世·再见封侯未为快》张仪犹有舌,苏秦亦甚口。
--出自:杜关《柴扉杂咏九首·其七》陈箧苏秦方发愤,题桥司马未升仙。
--出自:陈敬《秋感·其五》问君何所如,苏秦学王诩。
--出自:陈子升《感遇十八首·其一》苏秦求富贵,自有一回时。
--出自:不详《孙长史女与焦封赠荅诗·其四·封留别》由来中表说苏秦,暌隔芝言愧少亲。
--出自:安平《祝司马春塘表兄六十生日四首·其四》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出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出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
--出自:汉无名氏《箜篌谣》归卧林泉濩落身,鲁连原不齿苏秦。
--出自:刘雄《人日次韵高寒贺杨公启宇华诞》扶苏秦帝子,举代称其贤。
--出自:陶翰《经杀子谷》何况故乡贫与贱,苏秦花锦事分明。
--出自:开成时儒《送义存出家(题拟)其二》苏秦求富贵,自有一回时。
--出自:孙长史女《孙长史女与焦封赠答诗》薄命苏秦频去国,多情潘岳旋兴悲。
--出自:张守中《句》苏秦尝佩六国印,许由还厌一瓢风。
--出自: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苏秦尝佩六国印》路晞胡不归,貂裘弊苏秦。
--出自:洪咨夔《官舍见月三首·月行郁罗天》襄王昧远图,苏秦嗜近利。
--出自:晁说之《河中府古兴寄刘壮舆》苏秦鞭疋马,六国饱风烟。
--出自:宋伯仁《梅花喜神谱·欲开八枝·苏秦鞭疋马》苏秦反覆何须道,反覆如君事更多。
苏秦者,魏之纵横家也。
其才辩纵横,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时秦国强盛,六国皆弱,苏秦欲以合纵之策,为六国谋利。
苏秦初至齐,齐王未之信。
苏秦乃设宴款待齐王,席间献策曰:“齐,天下之强国也,地大物博,民富国强。
若能与六国合纵,则秦国不敢东侵。
今大王若能从吾计,则齐国可得天下,诸侯皆臣服。
”齐王听后,心悦诚服,遂与苏秦合纵。
苏秦继至楚,楚王亦未之信。
苏秦遂游说楚王,曰:“楚,天下之大国也,地形险要,物产丰富。
若能与六国合纵,则秦国不敢南侵。
今大王若能从吾计,则楚国可得天下,诸侯皆臣服。
”楚王听后,亦心悦诚服,遂与苏秦合纵。
苏秦又至燕、韩、赵、魏,各国诸侯皆未之信。
苏秦乃分别游说各国,皆以合纵之策,为各国谋利。
各国诸侯听后,纷纷心动,遂与苏秦合纵。
六国合纵成功,苏秦成为合纵之策的倡导者。
时秦国闻之,大惊失色,遂不敢轻举妄动。
苏秦遂以其卓越的辩才,为六国谋取了数十年的和平。
然而,苏秦并未因此而满足。
他深知,合纵之策虽能暂时抵挡秦国,但若六国不能同心协力,合纵之策终将瓦解。
于是,苏秦继续游说各国,呼吁各国加强内部团结,共同对抗秦国。
苏秦游说各国数十年,足迹遍布天下。
他不仅为六国谋取了和平,还使六国逐渐强大起来。
然而,苏秦的游说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遭受挫折,甚至险些丧命。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合纵之策。
苏秦之出,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六国。
他不仅为六国带来了和平,还使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六国合纵,成为战国时期一段佳话。
苏秦,以其卓越的辩才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合纵之策,为六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苏秦之出,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苏秦以连横说秦作者或出处:《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郩、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惑乱,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苏秦回答道:“我本来就疑惑您是否能用我的主张。
往古之时,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出征涿鹿而擒杀蚩尤,唐尧讨伐驩兜,虞舜讨伐三苗,夏禹讨伐共工,商汤诛灭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周武王灭掉商纣,齐恒公用武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凭借武力的呢?近世各国派遣使者,车辆往来,奔驰道路;策士们各用言语,互相交结,使天下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各国连续打了数百年的仗,在这段时期有许多抱负远大的人为了平定这种局面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世思想,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到了战国中后期有一个特殊的流派走上了历史舞台,那就是纵横家,代表人物则是苏秦。
他原本出身低微,祖辈都是务农的,到了他这一代因为读过书就去拜了鬼谷子为师,在他的门下学到了很多知识。
后来他觉得自己才能已经足够,他就离开师门出去闯荡,但却无人赏识,穷困潦倒。
不得已之下只能回到家中,家里人看他不爱种地就嘲笑他不务正业,他觉得很惭愧。
于是他就把自己关在家中,把此前收藏的书籍全部研读了一遍,一年之后他终于悟出了纵横之道。
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这门学问成为国相,他先去洛阳找了周王,但不被重视。
而后又去了秦国,向秦王陈明合纵连横之术,但秦国此时刚刚因为商鞅变法陷入动荡,对于他的学说也不重视。
他无奈之下只好再次离开,跑到了燕国。
他在燕国苦于没有门路,等待了一年时间才见到燕侯。
他见到燕王之后先是向他陈述了燕国地理位置在诸侯国间的优势与劣势,又指出燕国惧怕秦国忽视赵国的错误,让燕王觉得他是一个有见识的人。
而后他又提出自己的合纵连横之说,劝说燕王与赵国结盟。
燕王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任命他为使者,承诺如果他能成功一定封他为国相。
他到了赵国之后用同样的套路说服了赵王与燕国结盟,合纵的第一步就此完成。
但此时秦国却来攻赵,让赵王恐惧,想要与秦国议和结盟。
苏秦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就请来了自己当年的同门张仪,故意用言语羞辱他,把他逼到了秦国。
张仪到了秦国后凭借才华成为秦国国君信任的人,苏秦也在暗中帮助了她很多。
后来苏秦又让人告诉张仪真相,张仪坦言自己不如苏秦,并且承诺用自己的权势不让秦国攻打赵国,合纵局面得以保存。
而后苏秦继续出使其他国家,促成合纵诞生。
他先是到了韩国,他了解了韩王的秉性之后决定改变此前的策略,反而用了激将的方法。
他对韩王说韩国地势险峻,有着几十万军队,还善于冶炼兵器,为什么要惧怕秦国呢?而秦国野心勃勃,一心吞并诸国,难道韩王要带着整个国家侍奉秦国?韩王听后勃然大怒,按剑怒视苏秦,但随后又认同了他的话,决定加入合纵。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译文|赏析《苏秦以连横说秦》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先秦:佚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试图以自己的才智和口才说服各国国君,联合抗秦。
然而,他起初并未取得成功,甚至一度潦倒至极。
原文:“苏秦乃权洛阳人也,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翻译:苏秦,字季子,是洛阳(周王室直属)人。
他学习纵横家策略,游说秦王,写了十封信都没有被采纳,资金匮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
苏秦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妻子不为他织布,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
他深感羞愧,于是下定决心要发愤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
原文:“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翻译:回到家后,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
苏秦于是叹气说:“这都是我的错啊!”于是发愤读书,说:“哪有劝说国君而不成功的人呢?”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苏秦终于掌握了纵横家的策略,成功说服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联合抗秦。
他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代名臣。
原文:“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翻译:后来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韩国反抗秦国,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苏秦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郩、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翻译:苏秦最初准备向秦惠王献上连横之策,说:“大王的国家,西有巴、蜀、汉中的利益,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的限制,东有郩、函的坚固。
2022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秦》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恐惧。
人一辈子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离开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打开C.式于政,不式.于勇同“试”,尝试D.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6.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轻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刻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苏秦者,战国时之谋士也,魏之纵横家也。
其人辩才无碍,智谋过人,能言善辩,世称苏秦为“纵横家之祖”。
苏秦尝游说六国,以合纵抗秦,遂使秦不敢东向。
其后,苏秦归魏,魏王敬而重之。
苏秦事迹,载于《史记》,兹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昔者,苏秦游说于诸侯之间,其辞纵横捭阖,言辞犀利,使诸侯皆服。
秦王闻之,惧其合纵抗秦,乃使间谍刺杀苏秦。
苏秦知之,遂诈死,以诱秦王。
秦王果信,遣使请和。
苏秦因得免于一死。
其后,苏秦归魏,魏王以为谋臣。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东邻齐、鲁,南接楚、越,西连秦、赵,北望燕、赵。
若能合纵,则秦不敢东向;若不能,则秦必先攻魏。
”魏王不从,苏秦乃去。
苏秦游说于齐,齐王亦不听。
遂至赵,赵王乃从其策,合纵抗秦。
苏秦乃北说燕、韩、楚,皆从之。
于是,六国合纵,秦不敢东向。
苏秦为纵约长,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会盟于洹水之上。
苏秦执牛耳,盟辞曰:“六国合纵,同心协力,共抗强秦。
秦若犯我,我必共击之。
”六国君臣皆拜,苏秦辞归。
苏秦归魏,魏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苏秦遂居魏,号为纵约长,威震天下。
秦王闻之,大怒,欲伐魏。
苏秦知之,乃说魏王曰:“大王之地,东邻齐、鲁,南接楚、越,西连秦、赵,北望燕、赵。
若与秦战,必败无疑。
不如合纵,以抗秦。
”魏王从之,乃合纵抗秦。
苏秦复游说于齐、楚、燕、韩、赵,使六国皆合纵。
秦王闻之,大惧,乃使张仪说魏王,欲解六国之纵。
苏秦知之,乃说魏王曰:“张仪者,秦之间谍也,欲离间六国之纵。
大王勿信。
”魏王不听,乃与张仪结盟,解六国之纵。
苏秦知张仪之计,乃说魏王曰:“张仪之计,虽能解六国之纵,然秦必乘机伐魏。
大王宜速合纵,以备秦。
”魏王从之,乃复合纵抗秦。
苏秦复为纵约长,使六国君臣会盟于洹水之上。
苏秦执牛耳,盟辞曰:“六国合纵,同心协力,共抗强秦。
秦若犯我,我必共击之。
”六国君臣皆拜,苏秦辞归。
苏秦归魏,魏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苏秦居魏,号为纵约长,威震天下。
秦王闻之,大怒,欲伐魏。
战国第一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六国相国苏秦年轻时候,家里是以务农为生农民。
家人从小就喜欢能言善辩的苏秦,成人后到齐国求学,拜在大名鼎鼎的鬼谷子门下,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
学成后,外出游历了很多地方,终究没有被识才的伯乐发现,只好狼狈的回到家中。
家人都私低下笑话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苏秦感到十分的惭愧,于是闭门不出,看遍了家里的所有藏之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叫《周书阴符》的书,甚是喜欢,整日整夜的伏案钻研。
一年后,他竟然揣摩出了书中的合纵连横之道,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今的君王了。
苏秦先去了秦国,他对秦惠王说:“秦国地势险要,乃天府之国,以秦国现在众多的百姓和军事力量,吞并天下都没有问题的。
”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本来就讨厌那些游说的人,就没有听他的。
苏秦又去了赵国,同样也没有取得成功。
再后来他来到燕国,燕王留下了他,还给了他许多礼物,让他出使各国。
苏秦凭借自己的口才把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君王全部说动了心。
最后六国在苏秦的帮助下建立了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当了六国的相国。
当上六国相国的苏秦有一次会家乡,路过洛阳的时候,声势十分浩大,身后跟着一大群六国派来服侍他的随从,比当国王的还有要威风。
周显王吓坏了,赶紧把道路清扫干净,派人去慰劳苏秦。
苏秦回到家中,问自己的嫂嫂,当初你看不起了,现在这么又给我下跪呢?他的嫂嫂很不好意思,遮着脸说是因为弟弟你现在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钱的缘故。
苏秦长叹道:“同样的一个人,贫贱的时候连自己的亲戚都看不起他,更何况其他人呢?如果当初我能拥有洛阳的两顷土地的话,现在怎么能佩上六国的相印呢?”他取出千金分给亲戚朋友。
当年苏秦去燕国的时候,问人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现在富贵了,就给了当年借他钱的人一百金。
凡是当初对他有恩德的人苏秦都重重地回报了他们。
但现在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没有得这样的奖励,于是有的随从就上前询问。
浅谈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苏秦,字季子,雒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
苏秦早年到齐国求学,拜在鬼谷子门下。
在外游历数年,贫困潦倒归家。
他的兄弟、妻妾、嫂子、妹妹等亲眷都因他的不自量力而暗地里嘲笑他。
苏秦得知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和伤心。
他下定决心,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将曾经读过的书又都读了一遍,终于从《阴符》中悟出了揣摩君王之意的法门。
鬼谷子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凭借着自身的本领博得一场富贵的苏秦,没想到他会接连被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第赵相奉阳君拒之门外,虽然失败了三次,可苏秦并没有气馁。
他来到了燕国,等了足足一年多,终于得到了面见燕后文公的机会。
并且成功的说服了燕后文公,开始了他‘合纵抗秦’的大业。
有着燕后文公支持,且不喜他的奉阳君已经去世,苏秦终于得以面见赵肃侯,并且成功的舒服了赵肃侯加入了‘合纵抗秦’的联盟之中。
此后,苏秦有先后前往韩、魏、齐、楚四国,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成功的让这四国也加入到了‘合纵抗秦’的联盟之中。
身为联盟的促成者的苏秦,身挂六国相印,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的他,将六国盟约送到秦国,使得秦国整整十五年没有踏出函谷关。
后来,秦国派犀首欺骗了齐、魏两国,两国出兵攻赵,害怕受到牵连的苏秦离开了赵国前往燕国,六国联盟宣告瓦解。
苏秦到了燕国,正赶上燕易王初继位,齐国趁着燕国治丧之机攻取了燕国的十座城邑。
苏秦出使齐国,先是以燕易王为秦之姻亲,秦燕会联手对齐作为威胁,继而巧妙的说服了齐宣王将十座城邑还给了燕国。
燕国有人诽谤苏秦是一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小人,苏秦害怕获罪,赶忙回到燕国,但还是被燕易王革了职。
还是靠着他精妙的话术,才让燕易王重新对他建立了信任,不但将他官复原职,还对他更加的优待。
后来,苏秦同燕易王之母有染,被燕易王知晓。
可燕易王不但没有责罚他,反倒对他更加的优待。
害怕获罪的苏秦,主动提出前往齐国,从敌人的内部削弱对方,并且为燕国提供重要的情报。
苏秦为何能佩六国相印?战国中后期,两大名嘴苏秦与张仪之间的合纵、连横之辩,精彩绝伦。
苏秦主张六国合纵,以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
而张仪则为秦国游说,拆掉六国合纵,以便秦国各个击破。
苏秦天生就是靠嘴吃饭的,但这位鬼谷子的高徒,早期出师不利。
在诸国转了一圈,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灰头土脸回家。
看到苏秦空手而回,父亲、妻子、嫂子对苏秦轮番嘲笑羞辱。
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发愤读书,再次向诸国兜售他的合纵论。
苏秦的第一站是燕国,时间是公元前334年。
只不过,燕文侯开始不理苏秦,“晾”了苏秦一年,才不是很情愿地接见苏秦,问他有什么事。
苏秦这次是有备而来,他首先和燕文侯谈起了燕国的地理环境。
燕国位于河北省北部、辽宁省东部地区。
燕国的东边是半岛与辽东,北边有林胡与楼烦,南边有滹沱水与易水,西边有九原、云中。
看似地盘不算小,纵横两千余里,带甲数十万。
但这样的实力和秦国相比,有点拿不出手。
为何燕国多年以来却平安无事,没有遭到秦国的侵犯呢?苏秦揭晓答案——都是因为燕国之南有赵国,把燕国与秦国隔开。
也就是说,赵国替燕国承担了来自秦国的压力。
燕文侯问苏秦应该怎么办?苏秦说秦国要攻燕,必须越过云中、九原。
两国相隔千里,秦军战线拉得太长,即使占了燕国,也守不住。
而赵国就在燕国门前,以赵国的实力,随时可以灭燕,扩充赵国的战略纵深。
秦要攻燕,赵必须相救,以为掎角之势。
赵要攻燕,谁来做燕国的犄角呢?苏秦开出的药方,是燕国与赵国结为盟友,诸侯不敢犯燕。
燕文侯觉得苏秦说的有理,但不知道赵国如何打算,就厚赐苏秦车马,让苏秦去游说赵肃侯。
赵肃侯名气不大,可他的儿子世人皆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
苏秦还是先拍赵国的马屁。
苏秦说:“山东(崤山以东)的诸侯国中,没有哪个能强过赵国,纵横两千里,带甲数十万。
”然后还是老套路,看地图。
苏秦指着燕国的方位说:“赵国也知道燕国实力弱,威胁不到赵国。
赵国真正的威胁,来自西方的秦国。
秦赵边界相接,如果秦军过河杀向山河险固的晋阳,则赵国西边半壁不保。
士,苏秦以纵横之术掌六国帅印,冯谖国士无双
战国时期,君王侯爵爱养“士”,这些士是一些自认为能够为王出谋划策的人,和食客等同,相当于后来的军师。
他们常常凭借一只伶牙利嘴去游说别国,或者为王谋利益,或者给王提建议。
如果他们能够做成一件大事,就可以名留青史,一生无忧。
最出名的“士”当属苏秦,此人最先游说秦惠王,说:你们现在是最牛逼的,应该对六国各个击破,这就是所谓的连横。
秦王不听,于是苏秦回去了,父母妻子都看不起他,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该如此,于是他继续读书,看姜子牙的太阴兵法,瞌睡了就拿锥子扎大腿,锥刺股说的就是他,期年之后,揣摩已成,他开始去赵国,和赵王抵掌而谈,受相印,金银碧玉,所得无数,之后六国都开始重用他,他拿到了六国的相印,时人评之“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之后他回到家乡洛阳,白玉为堂金作马,妻子不敢侧目,嫂子跪着不起,爹娘三十里外相迎。
因此最后苏秦悟道:“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竟然可以让人这样!”苏秦的成功表明了士是以成功为目的的,当然他心中为国为民的一身热血也是不可忽视的。
苏秦用自己纵横之策达到了人生顶峰,而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因为养了食客冯谖,而得一世平安。
冯起初是个穷人,而且生存能力很差,于是去孟尝君门下当食客,这食客当的可以,天天就拿着自己的剑敲着:“剑啊,咱们走吧,这地方不适合咱们呆,出门无车马,吃饭没鱼肉,家人不在身旁”,对于这样无礼的举动,孟尝君总是微笑着应允了。
对于孟尝君来说,养军干日,用兵一时,有次他让人去薛地收租,冯谖自告奋勇,结果他把所有的積契全部烧了,孟尝君询问他,他说:契约不存,仁义己在。
多年后,齐王想辞退孟尝君,冯谖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了办法,他放出去消息说,孟尝君将要应聘,结果梁国用最高的职位聘请他,齐王听说后悔不该己,于是又让他回去了,这是冯谖为他选择的狡兔三窟,也是确保田文高枕无忧的妙计。
孟尝君得冯谖,真乃国士无双。
冯谖能够为主人长远的考虑,是一种远见,这是士的胸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