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兴衰探幽
- 格式:pdf
- 大小:133.08 KB
- 文档页数:2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浅谈中国金融史之徽商的兴亡徽商,这个中国金融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历来是众多史学家钻研的对象,针对它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它从何时萌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又是为何渐趋衰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交织的艰难历程中,徽商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目前的学术界,关于徽商的相关论文有很多,这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如画,让我们共同欣赏徽商这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始于南宋,此时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如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打江山缺少饷银,歙人江元一次捐助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又打入盐业领域,大大打击了重要的竞争对手——晋商的势力,至此,徽商可谓是绝无敌手。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这时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同时,徽商的经营行业也很广泛,其中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业,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在徽商的诸多成功因素中,知人善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上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徽商大多是兄弟、宗族共同经营,这就保证了它有一个庞大的网络相互联系、支持。
徽商又有儒商之称,贾而好儒,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
徽商兴衰启示探讨分别从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文化精神、诚信精神、外部环境和自身分析了徽商兴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企业的借鉴作用。
标签:徽商;精神;资本转换;产业升级徽商,俗称“徽帮”,曾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商帮,承载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商业文化。
然而,这股曾创造辉煌的商业势力却在清朝中后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那么,徽商的成功和没落给我们现代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呢?徽商能够迅速崛起必然有其成功之处,其中独特的徽商精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敬业精神和地区传承的商业传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这个地方可耕土地非常少,除了产茶并没有什么资源。
所以自唐朝以来商业活动就开始兴盛,到了明清时期从事商业的人口超过全地区的一大半。
而由这种商业文明所孕育出的敬业精神也贯穿于徽商发展的始终。
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一种执着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识,古徽商是如此,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更应以此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
(2)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被人们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吃苦耐劳和勤恳努力,有着敬业、执著、拼搏、坚韧、进取等优秀品质。
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开拓精神的深刻印象。
无怪胡适先生曾把具有骆驼般意志和品质的徽帮商人形象地比作“徽骆驼”。
古徽州人民,具有山里人的执著和坚韧,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为了家乡的富有而攀岭越谷,走出大山,不畏艰难,而且他们勤劳朴实,这才创造了徽商数百年之辉煌。
从事企业经营必然有风险,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如果没有随时迎接失败的准备,又怎么能在商战中百战不殆,修成正果呢?“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就是徽骆驼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企业走向百年老店的必然选择。
(3)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是很爱读书的,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素质成为与士大夫们交往的“粘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带来便利。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徽商的兴衰史徽商,那可是咱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曾经辉煌无比,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想想,在古代,徽商们那是何等的厉害!他们从徽州那山山水水之间走出来,挑着担子,带着货物,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那劲头,就跟咱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勇气。
徽商为啥能这么牛呢?这就得说说他们的本事了。
他们特别能吃苦,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餐露宿,只要能赚钱,啥苦都能吃。
这就好比那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爬。
而且啊,徽商还特别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那绝对说到做到。
这诚信就像是他们的招牌,一亮出来,大家都信得过。
徽商的经营范围那叫一个广啊!啥都卖,从盐巴到茶叶,从丝绸到瓷器,没有他们不卖的。
这不就跟咱现在的大超市似的,要啥有啥。
他们的船队在江海上航行,他们的马帮在古道上穿梭,那场面,多壮观啊!可是,徽商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徽商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就好比一辆老马车,跑着跑着就累了,跑不动了。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徽商慢慢地衰落了。
这多可惜啊!但咱也不能光叹气啊,得从徽商的兴衰里吸取教训。
咱得像徽商一样能吃苦,讲诚信,但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能像那只守着自己窝的兔子,得像那只不断奔跑的狼。
徽商虽然衰落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啊!那股子拼搏劲,那股子诚信劲,咱可不能丢。
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它们在咱这代人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咱现在的社会多好啊,机会多多。
只要咱肯努力,像徽商一样勇往直前,还怕不能成功吗?徽商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咱前行的路。
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吧!难道我们还比不上当年的徽商吗?肯定能行啊!。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提要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耀眼的商帮,他们从兴起到衰落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这其中主要的朝代更替有明清。
兴盛时,它曾富甲一方,修起了石牌坊和宗祠,办起了学校,并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这里最有名的要说胡雪岩这个晚清徽商,他的胡庆余堂可以算得上是造福一方了;衰落时,它无回天之力,一座大厦顷刻间瓦解,跬积的基业付诸东流,而紧随其后的是当代浙商的兴起。
关键词:徽商;衰落;浙商兴起我国在明清的时候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特别是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商业一时兴起,对于一个小农经济社会来说,要想从根本上革除其本身自闭特性的不利影响就得通过市场的力量,通过商业的运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徽商正是在这个变革的时期兴起,它的很多商业文化都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庞大的商帮未能承担起持续繁荣经济的重任而又难逃近乎瞬间消亡的厄运;相比之下,现时期的浙商又从很多方面与其相似。
一、兴起徽商是在六朝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在明朝的时候兴盛而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
它的衰落基本上是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一道。
徽州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可见从地理特征来说这儿是一个极其不适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地方,正是因为此,徽州人不得不世世代代地谋划着生存问题,只有走出去。
主要自然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了在没有商业往来的前提下出外谋生。
从经济角度看,小农经济最直接的根基是田地,其次是当时的制度,他们相互作用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倘若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没有更高的生产力,又没有更多的生产要素,那么这多余的人口便很直接的成为了负担,而在封建的明清社会,种种因素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短期内来看,人们的生活很稳定,人们消费的物品很稳定,物品的市场价值(价格)很稳定,这也就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经济是不灵活的,商业没有兴起,物美价廉的东西也就自然不容易直接进入市场;而地域的差别导致了各地之间的自然资源迥异,坐落于南方的徽州有山有水,还有一条直达杭州的新安江,于是刚刚沿着水路北上到杭州、无锡等城市的徽州人会发现这里的一些商业机会。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论徽商兴衰的原因标签:杂谈绪论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鈥溒浠跷匏痪逾潱揖绞蕉嘌9诠赜诨丈痰难芯康男似鹗加谏鲜兰腿氖甏⒂诎耸甏笱杆偕拢汲晌幻畔匝В两褚哑木吖婺!6捎诨丈痰男怂ス旒S朊髑迨鄙缁峋梅⒄孤雎缬凶磐恍裕虼耍曰丈绦怂ピ虻难芯浚兄谖颐歉玫牧私饷髑迨逼谥泄缁峋梅⒄骨榭觯⒍韵纸癜不丈倘说尼绕鹌鸬揭欢ǖ慕杓饔谩>咛逅道矗丈痰姆⒄咕诵似稹⒃菔毙运ヂ洹⒅行思八ヂ浣馓逅母鼋锥巍1疚慕曰丈谭⒄沟幕韭雎缥撸云渌难巍⒌洹⒛尽⒉杷拇笞冢饕茄我岛筒枰滴岷暇咛迨妨霞跋喙匮芯砍晒氐惴治銎湫似鹩胨ヂ涞脑颍贸龌丈绦怂サ钠羰尽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下面将对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其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正如其民谚所言,鈥溒呱揭凰环痔铩⒁环值缆泛妥扳潱罩荻嗌蕉嗨孛婊仙伲彝寥蓝喑仕嵝裕龆ㄆ涞刂什皇视α甘匙魑锏纳ぃ炊视诓枰丁⒅衲镜染米魑锏闹种病6罩葩準沉副匦胗删惩夤└敛锊荒懿缓土诮字换唬铰菲獒叫兴洳槐憷掳步夏痉ず托〈ㄐ形薨阋怨┥角镒试耸涞男枰[1],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据记载,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明代灾害发生频率大约是八年一遇,清代则不足六年发生一次,而徽州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商帮。
它起于安徽,却成就于安徽以外的地方,比如说扬州。
当然,和胡雪岩一样,古代很多徽商都是凭借权力的关照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所以最后也失败于政商关系。
在两三百年前徽州这一带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交通不是很方便。
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缺吃少穿的,物资匮乏,生活不容易,上一辈子没修好才生在这儿,长大了赶紧扔出去。
正因为物资匮乏,经济环境恶劣,才使得徽商在自由打拼的过程中,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徽商有很长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清时代的徽商。
他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朝初年,北元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政府就在北方屯集了大量的军队。
为了供应军粮,政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谁能够把军粮送到前线,就给谁多少原盐。
也就是吃的那个盐。
这样的话,通过奖励一些卖盐的指标,来弥补送粮食的成本,刺激商人的积极性。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山陕商人,也就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他们离得近,当然得到一些地利。
可是当时管理盐政的机构设在扬州。
山陕商人在扬州人生地不熟,即便运了粮食,拿到了指标,但把指标换成钱,换成现银,换成真实的财富,他们一直做得不顺,于是干脆把这个指标倒给了徽商。
山陕商人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来说,就叫炒卖指标。
慢慢地,徽商手上积攒的盐的指标,当时叫“盐引”,越来越多。
政府管盐不仅管指标,还管销售地点,盐商只能卖到指定的地方,这叫“引岸”,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盐商的利益。
在当时,食盐的利润率大概有800%。
所以只要有了这些“盐引”,徽商当然就大展拳脚,快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比如乾隆时期被称为“扬州八大商”之首的江春,担任两淮盐业总商四五十年,被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乾隆几次下江南,都不愿意住在行宫,而宁愿住他家里面。
乾隆身上有点私房钱,也不愿意交给内务府的人,更不会交给户部,宁愿交给江春帮他理财。
徽商衰落的原因探讨姓名:但磊学号:M11314023 专业:工商管理盛极一时的徽商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导致的。
嘉、道时期,作为徽商中坚力量的盐商,随着纲法的破坏而日趋衰落。
咸丰、同治年间,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及其捻军,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在这场兵火之灾中,徽商损失惨重,实力大为削弱,直至光绪中叶,徽州茶商在茶叶外销中失利,使徽州商帮失去了最后的支撑力量,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徽商衰落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下面四个方面。
一、儒家的义利观与徽商利润的封建化徽商的封建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商业资本仅仅在流通领域内活动,而已它为媒介的各个生产部门又都处在封建生产方式的支配之下。
徽商赚取的商业利润不但不投向生产,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变化,反而用在大量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各项事业之中,从而使他们跻身封建地主官僚之列,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这不能不归咎于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1)崇尚儒家的义利观徽州是朱熹的故乡,朱熹以后这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理学家、汉学家和达官显贵,在这些儒学大师、官僚士大夫的倡导之下徽州形成了‘家送户弦’、‘儒风独貌’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儒家的义利观在徽商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印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徽商中有许多人本来就是读书人,对儒家先义后利之说领悟颇深。
徽商的这一指导思想是与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
它阻碍了徽商资本的积累,助长了徽商利润的封建化,对于徽州商业资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是十分不利的。
(2)儒家义利观助长了徽商利润的封建化1、投资土地徽人经商的目的是为了求生。
而治生的最佳途径则是占有土地,经营农业。
司马迁说:“今治生,不待生危而取给,则贤人免焉。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矣。
”就是说只有经营农业,才可以不冒风险,求得丰衣足食之效。
在徽商心目中,司马迁的这段话是符合先贤之教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们奉行不悖的准则。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探析摘要: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
从明代到清朝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享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对徽商的兴起和衰败进行探析,其中,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徽商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探析一、徽商的兴起(一)客观因素1、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平地只占十分之一。
黄山山脉盘踞于西北部,横跨黟县、歙县、休宁、太平、祁门五县,海拔在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也在千米以上。
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道。
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为徽州的三大水系,多急流险滩,不便行船。
徽州“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而可怜这“一分田”由于土壤贫瘠,并不能旱涝保收。
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徽州土地的收入也不及江苏太湖地区受灾之年的一半。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求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此外,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
徽商衰落原因新探董家魁(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徽商;弃贾;从儒;衰落原因摘 要:/业儒入仕0是徽商的终极关怀,因此徽商致富后,不少人弃贾从儒或让子弟专习儒业。
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致富的徽商在解决了生存危机后,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
众多徽商及其子弟由贾入儒,导致商业资本损耗,影响扩大经营;使得从商人数减少,群体实力削弱;一心向儒,贾事必衰。
这也是徽商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图分类号:F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4-0410-06A new probe into the factors in Huizhou merchants .decline DONG Jia-kui (Sociology College,A N U,W uhu 24100,China)Key words:Huizhou merchants;abandoning trading;pursuing Co nfucian learning;factors in declineAbstract:/Pursuing Confucian learning and entering official career 0was the ult imate aim of Huizhou merchants,therefo re,some Huizhou merchants abandoned tr ading and pursued Co nfucian learning,or made their o ffsprings specialize Confucian learning w hen t hey were rich.T he main factor w as that many successful Huizhou merchants began to pursue t he promotion of t heir social status after they had solved the crisis of ex istence.It br ought about some negative effects.First,their business capital was wor n dow n,affecting furt her trading;Second,the num -ber reduced,weakening their collective strengt h;T hird,T hey wholeheartedly pursued Confucian learning,in -ducing their business to decline.T his w as one of the impo rtant factors in t heir decline.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徽州商人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其经营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就其势力的兴衰消长而论,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它发展的主要表现来究其原因。
(1)表现一:徽人从商风习之盛。
这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人民生活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荒灾迭起,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所以徽人之所以汲汲于求富,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是借经商以求富。
(2)表现二: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
徽商经营的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
如“盐、茶、木、棉、布、丝绸、瓷器等等”,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货币经营的人也随之增多。
在上述行业里面,尤其是盐、典当、茶、木四大行业之盛更是为其他商帮所望尘莫及。
同时由于商运路线的增辟和延长,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徽商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为了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其“足迹几遍天下”,从侧面反映出徽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经营内容、方式的灵活性。
(3)表现三:财力雄厚。
在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商业资本。
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只是少数人,而出自贫下之家者则占绝大多数,他们虽然资本不少,但却能以小本成家,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发财致富,使得资本越积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4)从这第三点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原因,徽商中大多数人出自寒微,他们之所以发展兴起与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阶段二: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封面文章056曾经无所不至,所到之处又常能给人带来商业繁荣的徽商为何到了近代,居然衰落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徽商是一个谜团。
曾经无所不至(“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所到之处又常能给人带来商业繁荣(“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徽商,到了近代,居然衰落了。
如果说徽商的崛起和兴盛,能给当代企业家带来大量的启示,那么,徽商的衰落过程,以及个中原因,则更值得反思和咂摸。
为此,《中外管理》在对南开大学卞利教授进行专访时,特意围绕徽商的衰落做了大量的探讨。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中外管理》:历史上的徽商文化虽然灿烂,但到了当代,徽商还是遇到相当大的挫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卞利:徽商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衰落,有几方面原因。
从外因来说,第一是清朝政策的变化。
我们从徽商的主要行业来说,比如:盐商。
徽商中的盐商基本可以认为是官商,他们靠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明初实施赴边开中之法,规定商人输送米粮到边塞或京都,将给予其食盐运销权,即盐引(发给商人的领盐凭单)。
由此,晋商和徽商崛起,徽商虽在两淮经营盐业,可还抵不过晋商。
晋商一开始也是经营盐业,在北方边地轻车熟路,徽商跑到冰天雪地则人生地不熟,所以当时势力不如晋商。
后来到了明弘治五年,1492年时,朝廷把“赴边纳粮”获得盐引,改为“纳银”了,商人按照市场粮价交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了。
徽商抓住机遇,开始崛起。
到了16世纪中期,徽商在盐业经营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而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进行盐业改革,就把盐业垄断打破了,各地商人只要缴税都可以批发盐,徽商一下子失去优势,立马倒下来了。
接下来就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动荡,很快两淮盐商一败涂地,一片瓦砾、一片荒凉。
再看钱庄生意,近代银行业进入中国后,徽商没能跟上转变,还在做传统典当业、传统钱庄。
当时朝廷让徽商来做银行,但依然不干,等现代银行业崛起,典当行之类就不是对手了。
当传统遭遇“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中外管理》:以上是国内环境的变化,国外因素是否有影响?文|本刊记者 李靖徽州宏村承志堂,曾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057卞利:第二个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的竞争。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的兴起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徽州商人也是徽州商人不怕吃苦,敢于冒险的结果。
然而徽商的繁荣并没有维持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外国资本的入侵,另一方面是因为徽州商人不懂得把自己的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购买田地,兴建房屋,未能扩大自己的产业。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也给现代的企业很多启示。
关键词:徽商,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一、徽州的地理坏境是徽商出现的前提徽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准确的说应该开始于明中叶。
徽商的兴起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地区山多田少,耕地贫瘠,不利于拓展农耕,人口剧增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产出的粮食不多,使得人民生活困难,又由于当时的政府服役繁重,社会动荡,这些都加剧了徽州人们的灾难。
而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人开辟了一条谋生之路。
大量的徽州人都开始从商。
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徽商互通有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他们经营项目广泛,除盐典茶木外,还有布匹、丝绸、粮油、陶瓷、漆器、药材、茶馆、钱庄,以及南北杂货、京广百货等。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徽商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商运路线不断延长。
为了从事商品贩卖活动,徽州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天下。
这种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的灵活性也是徽商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徽州商人大多出身平穷,没有什么商业资本,但是他们却能以小本成家,他们注重商业道德,不怕吃苦,艰苦创业,不辞山高路远,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积累财富。
同时徽州人宗族、同乡观念重,徽商所雇佣的伙计大多为族人,由于宗族势力在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使得徽商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这些为徽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徽商的兴盛离不开当地有力的地理环境。
在离徽商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三角洲。
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从徽州出发的路线非常方便,便于将徽州的产品外运。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下面是带来的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典当业古来有之,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
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
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
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所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组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徽州人为什么外出经商成风,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口众多,外出经商是生活所迫。
二是作为山区,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竹、木、茶叶等,文房四宝闻名天下,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源。
三是水路发达,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徽州人正是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踏上了经商之路。
四是徽州人聪明至极,善于大胆利用朝廷的“开中制”“折色开中”等政策,可以说对朝廷政策的把握,也伴随着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从经营的心里角度探寻徽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逆境中的积极心态。
尊儒重仕,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色国策。
在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商业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削。
因此,这种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商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初产生了一种从商的自卑心理。
经商是徽州人因为客观环境而作出的生存选择,在封建社会只有公民利禄才是正途思想的影响下,徽州商人是想去极力改变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的。
于是,自卑和满腔报复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入仕成为了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
为徽商的生存与发展,开拓出一片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使得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贾儒结合,儒政相同,以宗亲为纽带,以勤奋敬业精神闯荡市场的徽商特点。
这种在他们经营过程中否认仕贵商贱,批判农本商末,又极力与儒结合的经营心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减轻了徽州商人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有了一种改变命运和歧视的积极心态。
第二,渴望尊重与贾仕结合。
当徽商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得社会尊重合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再一次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