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作业指示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作业指示书一)课内训练单元一:形态构成设计—线构成作业目的:线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线因其具有变化丰富和具有张力等特点使其在立体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单独依靠线来表现构成关系是立体构成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业要求:基本单元:线、门字形、立方体线框自选基本方法:相同或相似单元的聚集、穿插和叠加方法:1立方形模型的底盘尺寸是20cm X 20cm高度自定。
2线的基本单元形态应该相同或相似,在构成中体现主次和均衡。
3构成的空间形式应该纵横穿插、高低错落,符合形式美要求。
4线在以单体形式表现时有形体单一和体量感薄弱等缺点,可以通过相同或相近的线体形式表现体块特征和立体构成中的要素单体(如口字型、折线型等),进而表现立体构成的穿插、聚集和韵律感。
5构成的图底关系应重点考虑,力求平面形式的变化和立体形态的呼应和统一,达到平面构成和线立体构成的承接形式的延续。
注意事项:1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的区别在于“立体”即立体模型的六面的形式均需遵循平面构成中形式美规律,达到整体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在模型中需考虑整个构成在材料、色彩等对其所起到的影响。
3在材料方面,因线体的特点所以材料较好选择,只要选用长细比率较大,制作加工方便,易折易弯的材料均可。
4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需考虑模型的使用寿命和做工,应具有一定的手工质量,将列入参考成绩。
学时进度:作业总学时为16,其中课内8,课外8。
第一次课:分班布置作业,分析题目;第二次课:完成方案构思;第三次课:确定发展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调整和深入设计;第四次课:完成正式方案模型。
参考书目:《建筑初步》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形态构成解析》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具材料:模型材料/ 工具:聚苯块、吹塑板、厚纸板、卡片纸、航模(木)板、有机玻璃、碎布料、乳胶、大头针、工具刀、钢尺等;成果:一个20cm^ 20cm的立方体构成模型。
(二)课内训练单元二:形态构成设计—面构成作业目的:面也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面是一个抽象概念,与线和体块不可分割,它的特点是具有延展性和轻盈柔软的特点,在立体构成中对于面的表达和诠释有多种方法,通过单独依靠面来表现构成关系是立体构成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设计构成的作业要求(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构成设计Ⅰ的作业要求(适用于环艺专业四周的课程)(一)平面构成部分练习 1:(点)作业要求—在对点的概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法的利用以不同形态的点为基本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形组合的练习。
作业步骤—对相同、不同的点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10张,10×10 cm练习 2:(线)作业要求—在对线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以不同形态的线为基本元素的图形组合。
作业步骤—对相同的线、不同的线进行有规则的、不规则的、不同表现效果、不同组合形式的尝试。
作业数量—10张,10×10 cm作业提示—在通过对点的练习的实践之后,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在练习中不仅要对线进行组合,更重要的是尝试着在简单的组合中让图形“说话”。
练习 3:(面)作业要求—用10×10cm的黑、白色方形作分割练习,以寻找新的面积、空间关系。
作业步骤—作业可以分四个小练习进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列练习。
小练习一:将一个黑色与一个白色方形错位重叠,按处于下部的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二: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一次切割,并使其中一部分移位后,按下部方形的外轮廓切去上部方形的多余部分;小练习三: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两次切割,其余同上;小练习四:将置于上部的方形进行多次自由切割,其余同上。
作业数量—共10张,10×10 cm练习 4:(肌理)作业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有材质感、有肌理的效果,同时在形态上有特点、有魅力、有趣味的图形。
作业步骤—对不同的材质、肌理效果的开发,对不同的图形形态的开发,以及它们之间合理的组合关系的开发。
空间认知——盒子里的游戏
时间:三周
目的:创造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初步理解空间的意义
建立空间思维的习惯
理解建筑的本质
要求:在一个盒子空间(400*240*120)(外廓尺寸)内通过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体,围合、限定出一种明确的内部空间
盒子壁厚——3-5mm(建议使用白色kt板)
其他部分——白色卡纸、白乳胶
时间安排:第一周——讲课、准备材料、制作盒子、几何体、
构思
第二周——课堂交流
第三周——集中讲评
课后阅读:田学哲. 形态构成解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崔鹏飞. 直接发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田学哲. 建筑初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有关“形态构成”的章节
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建国. 安藤忠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构成设计点线面综合作业说明书
构成设计点线面综合作业说明书
将整张300*300mm的幅面不均等的分成4幅画面,第一幅画面表现的是正校门口,重点突出了校门口旁马路及周围环境的宏伟。
运用比较庄重的色彩,这是表现的我们刚入学时的场景。
第二幅画面和第三幅画面表现的都是在教室里的场景,唯一的区别是颜色的不同,两幅图都是采用的颜色的渐变及轮廓的渐变,三个弧形面表现的是教室的桌子,第二第三幅画的差别是第二幅画上有书,第三幅画上没有书。
表现了我们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中对学习态度的转变。
第四幅画面和第一幅画面的构成是一样的,只是整个场景都被虚化,表现的是我们毕业后回忆中的湖工大是不清晰的。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6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一、讲课内容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五、材料资源准备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一、空间的概念二、空间知觉与秩序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四、空间的性格五、空间的变化第三节内空间构成一、内空间形态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第四节外空间构成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第五节光空间构成一、光的基本概念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第三章综合练习一、设计构思二、材料加工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
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
空间构成作业任务书•作业要求:•每个作业思考草图4-8张,从中选择1个作最终作业,并记录下整个思维过程,模型制作过程用图片(照片)记录每个阶段。
•将所有步骤和设计说明整理到1号图纸841mm×594mm)•手绘彩图,电脑模型,手工模型。
•上交作业前填好作业标签:课程名称,作品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等。
•作业周期:12周1 空间形态创造练习•作业要求:用10×10 cm 的平面(白纸,卡纸等)创造一个或几个空间体形态。
形式不限,可以切割,折叠。
•作业目的:空间基础形态分隔训练•训练关键点:区分空间和立体形态•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2 分割重组练习•作业要求:正方形体块(实体,可以为雕塑泥,泡沫,木块等)。
尺寸:10×10×10cm,进行分割,分出直线形、曲线形之后进行重组,做减缺、移位、重组练习。
•作业目的:认识空间,空间基础形态分割和重组•训练关键点:由体到空间的识别过程,学会分割体块并建立空间。
•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3 平面投影线发展成空间造型物的构成练习•作业要求:由平面投影线发展成空间造型物的构成。
选一幅平面设计图形(可以用过去的平面作业作修改)进行空间造型构成,借助空隙在空间结构发生投影的基础上进行演化;选用常见、熟悉的材料,并充分发挥该材料的特性与肌理效果。
尺寸:20×20×20cm•作业目的:由平面向空间转化•训练关键点:平面投影相同可以发展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日程安排: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的周五)•成果要求:草图+思考过程+创意说明+手绘+电脑模型(1号图纸)4 竖断练习•作业要求:利用竖断三种类型【直面、L型面、T型面】做单元,通过对称的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创造各种流动的分隔空间。
《设计基础(四)作业一》任务书
环境空间认知
目的:以对基本的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的感知与讨论为出发点,引发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等空间环境构成等问题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激励学生善于观察、研究并提出创造性、理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内容:空间分析,例如校园空间分析、城市空间分析、园林空间分析等。
场地可与任课老师协商拟定,以班级为单位。
要求:A3图幅,抽象分析图若干,分析内容自定,表现手法不限。
具体时间安排:
1、2014年4月22日,布置作业,选定场地,现场踏勘。
2、2014年4月25日,交草图,课堂教学环节。
3、2014年4月29日,交作业。
《立体构成》课程作业任务书(第4周)1、从建筑、室内、景观、雕塑等作品中找出点、线、面、体四种形态作品,分析其语义(图片+文字说明)2、找出不同肌理材质在造型艺术表现中的应用(至少5种),分析其视觉和心理的作用(图片+文字)3、分析现代装置艺术和立体构成的关系(找出1个经典案例进行图解分析)要求:三张作业分别做在A3纸上,要有版面设计,图片分辨率不小于100像素/厘米,要有分析图和设计说明(第5周)4、根据形式美法则,做线立体构成1件,要求材质不限(硬线材、软线材),作品形式美观结构稳定。
尺度在400X400X400mm以内。
(纸质作业要求有不同角度照片5张A3排版)5.用卡纸制作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多切多折的半立体板式构成一张(尺寸:300mm×200mm/张,装裱尺寸:装饰框边宽3.5cm黑卡)。
要求:(1)草图构思多张,选出6张制作正稿;(2)正稿须色彩统一,装裱时排列有序;(3)做工精细,整体美观。
6. 用卡纸制作仿生半立体构成一张。
要求同1,独创性,构图提炼概括。
7.选用不同材料如石膏板、绳结壁挂等进行半立体构成的制作练习。
(第6周)8.线立体构成2件(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各一件)尺寸:30X30X30。
要求:1)注意不同材料、造型手法及加工工艺的应用2)体会软质线材与硬质线材表现出的不同视觉效果3)底座固定,做工精细,整体美观。
9. 应用电脑绘图分析一种著名建筑、景观、雕塑、小品的线立体构成分析其形式美法则要求:1)A3版面分析2)要求有实景对象照片、三视图、线形构成元素的三视图(第7周)10、薄壳构成、带状构成、层面构成、插接构成任选一种完成立体构成作业(尺寸30X30X30cm)11、棱柱、圆柱构成任选一种(柱体高度25cm宽度自定)12、柏拉图、阿基米德多面体任选其一做形体变异构成(尺寸自定)要求:设计要有创新性,构图均为自创设计,立体形式要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雕塑、建筑、家具、环境小品等),制作工艺精细、表现准确、结构稳定。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点的形象不限细密、满布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等大圆点7-11个分离或接触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1-1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2 线的构成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2-1b-1 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分割以获得一个美好的线条结构2-1b-2 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2-1c 用斜线或与垂直线、水平线结合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分割与组合2-1d-1以几何曲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2-1d-2以有机曲线作连续运动的构成2-2 线的情态感表现刚直强壮、崇高严峻、温柔妩媚、丰满旺盛、圆滑随和等人情味与生命感 运动节奏,视觉旋律和音乐感 可由具象的联想或抽象化3 面的构成3-1 面形的画面空间配置形的大小、种类的选择形与形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黑白灰三个色阶表现3-2 画面空间的分割构成数比分割自由分割3-3肌理质感构成4 点线面的综合构成——采集重构或打散重组。
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空间形态表达基础·设计任务书
题目:空间形态表达基础—游览空间(题目不写于正图上)
图幅:594×420,横竖幅不限。
图框:可不画
署名:班级、姓名用7mm高工整字体写于图纸反面右下方,距图幅底边10mm。
要求:
1、教学要求:
1)了解空间的基本概念。
2)学习在三维向度中创造有趣的空间形态。
3)学习简单建筑空间的构成技巧。
4)关注空间、形式、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训练用模型及图纸表达建筑空间的能力。
2、作业内容:
设计一个简单的游览空间,并根据构思适当布置周围环境。
3、制作步骤:
1)构思空间的基本形式;设定空间序列;
2)可以借助模型或草图表达空间的初步形态;
3)按照空间构成方法进一步深入调整;
4)加入尺度,反复推敲;
5)确定方案制作模型。
4、作业要求:
1)空间关系明确。
2) 空间组织条理清楚。
3) 简单明了。
4) 突出主题。
5) 比例协调。
6) 尺度统一。
7) 构图均衡。
8) 字体美观大方。
9) 图面整洁。
5、成果要求:
A2图纸:平面图(比例不限)、模型照片若干、设计说明
参考书目:
《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形态构成》,蒋学志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空间构成作业
本次空间构成作业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构成元素的搭配和组合,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和实用性的空间。
具体要求如下:
1. 空间主题自定。
可以是客厅、卧室、书房等等,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定位。
2. 空间要求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并合理分配空间。
3. 运用构成元素,包括线条、形状、颜色、材质等,进行空间的设计和组合。
要求构成元素的搭配和组合具有美感和协调性。
4. 可以使用任何工具进行设计,包括手绘、CAD、3D建模等。
要求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现性。
5. 设计方案需要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效果图展示。
文字说明要包括设计思路、构成元素的运用和空间的功能分配等。
效果图要以三维视图展示,能够清晰地表现出空间的设计和布局。
本次作业旨在锻炼同学们的空间构成和设计能力,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
- 1 -。
建筑设计基础作业指示书建筑设计基础(一)作业一受荷构件设计制作一、教学要求:通过受荷构件的设计制作,了解一般受荷构件的受力情况,认识建筑结构的受力特征,熟悉构件的大小、组合与受力的关系。
二、内容:用硬卡纸折叠、插接等方法,构成跨度为800mm的构件(构件总长小于900mm),以承受中心点集中荷载,载荷量为2.0kg,承荷时间30秒钟。
三、进度:讲课2学时,设计制作6学时完成。
四、模型要求:统一纸张,自定用材大小及组合,要求构件构成合理,具有一定刚度,造型独特美观,用材经济、承荷量大,制作精致,不得使用任何粘结剂。
构件重量分为<50g、50g -100g、100g -150g、150g -200g、200g-250g、>250g六档。
2人一个小组,提供共同成果。
五、参考书目:《建筑初步》作业二步行桥设计制作一、教学要求:了解设计制作的程序,运用力学一般原理,使桥具有清晰的力学特征和明确的结构关系;把握个体造型与社会文化环境、场所特征的关系,创造合乎逻辑秩序的形式;熟悉模型制作的一般过程及材料加工方法。
二、内容:自行选定具有一定特征的场地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所设计内容的环境背景。
设计跨度为15m 的人行路桥。
三、进度:讲课2学时,设计制作14学时完成。
四、模型要求:比例 1:10,材料采用木材(种类、尺寸不限),局部连接部位可采用金属节点。
图纸包括环境背景描述、设计创意概括与分析,图纸尺寸500mm×360mm,(比例手段不限)。
5人一个小组,提供共同成果。
五、参考书目:《建筑初步》作业三艺术设计基础(德国Wuppertal大学Norbert Thomas教授)作业四学生公寓基本空间设计一、教学要求:通过学生公寓(4人间)中个人单元空间的设计,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分析活动方式的构成,创造个性空间形式,把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确定基本空间的平面、剖面尺寸,掌握图纸表现与模型表现的方法。
一、我们如何解读建筑任务书:(以2-3人合作小组完成)1、课题背景:在这次“大师作品分析”作业中,我们选取现、当代建筑代表人物,对他们的一系列的经典小型建筑作品展开分析,通过找寻它们的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发展轨迹,试图建立一个我们对建筑基本判断的平台。
2、参考:1)柯布西耶―萨伏依别墅2)卢斯-米勒住宅3)密斯-吐根哈特别墅4)特拉尼-柯默警察局办公楼5)特拉尼-湖畔别墅6)阿尔法•阿尔托-玛丽亚别墅7)诺依特拉-考夫曼沙漠别墅8)路易康-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9)巴拉干-自宅10)安藤忠雄-光之教堂11)卒姆托-奥地利伯瑞根兹美术馆12)库哈斯-巴黎别墅13)哈蒂德-维特拉家具工厂消防站14)西扎-维埃拉•迪卡斯别墅15)坂本一成-Hut T住宅3、解读经典的目的:我们如何解读建筑,如何分析建筑,是否有途径让我们找到通往认识建筑的路,最终我们怎样理解一个建筑和建筑大师作品,它会怎样启发和影响了我们的设计。
在建筑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他们建筑特点和语言手法,这些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建筑观。
4、解读的表现方法:1)分析建筑师的生平,解读建筑作品的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再对照照片想象体验一下这个建筑空间感觉和建筑师给我们讲的故事。
2)需按一定方法图解分析研究建筑:建筑如何产生、建筑师如何在空间和深度范畴内运用形状、构成、明暗、平衡、色彩、运动、材料以及其表达方式也就是建筑艺术的具体化,。
3)在课程中我们借助对大师们的具体作品进行历史纵线和横线的罗列,对大师作品进行图解式和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建筑基本问题上入手,感受和理解大师们的代表性建筑。
4)课题中我们分析的建筑,建筑的主人或者业主在什么情况下邀请建筑师为他设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建筑基本资料包括:建筑规模,建造地点,建筑效用,建造年代,建造形式和材料。
如果我们忽略这些,我们在解读建筑时就相对不完整,建筑的产生并不是在建筑师设计时有了构思,在图纸上建成的,其建造建成到使用或者改建我们都需了解,因为建筑并不只是艺术品,其基本在于提供给人们生活和使用的空间。
空间构成作业要求1 2.5维构成用10×10cm的正方形卡纸,通过用一切多折,切割及多切多折的综合方法来制作3组构成练习。
要求:第一组用4个一切多折的方法做一组构成,切的长度在3~7cm范围内,不允许切断,并且要符合折叠的整体形态需要,裱在30×30平方cm的黑色卡纸上。
第二组要求用切割的方法,用4个做一组构成。
第三组要求用多切多折的综合方法,用4个做一组构成。
每组照片各一张。
2 硬线构成应用筷子、木条、牙签、铁丝等材料,运用构成的方法,做成具空间感的硬线构成。
要求:材料不限;立体造型的平面维度30×30平方cm范围,空间感强,整体协调,力感平衡,可多角度观察。
整体和局部照片5张,背景单纯能良好体现出空间构造。
3 软线构成运用金属丝、木条等材料制作框架,用纱、麻、尼龙、塑料、毛线等材料,采用编织、结、扣等方法制作软线构成。
要求:材料不限;立体造型的平面维度30×30平方cm范围,空间感强,有线面交织的特点,整体协调,力感平衡,可多角度观察。
整体和局部的照片5张,背景单纯能良好体现出空间构造。
4多面体构成(球体)要求用整张卡纸折叠成多面体,最少是12面体,并通过切割、折叠等方法对多面体的面或楞线做设计,使其整体变化丰富,产生半浮雕感。
体积大于10×10×10立方cm。
整体和局部照片3张,背景单纯能良好体现出空间构造。
5 柱体练习要求用卡纸,通过折叠、切割等手段进行柱体设计制作,可在柱端、柱面、楞线等位置作变化练习。
柱体高度不小于15cm,整体和局部照片3张,背景单纯能良好体现出空间构造。
6 方体练习要求将3个方体(纸的六面体,具体大小依据自己设计需求定)进行组合,运用楔入、贯穿、支撑等方法进行构造,形成新的空间体态,具有多角度变化,立体造型的平面维度30×30平方cm范围,空间高度不小于15 cm。
整体和局部照片5张,背景单纯能良好体现出空间构造。
空间构成作业指示书
一、教学目的
1. 初步理解空间的概念,学习三维空间里通过点、线、面等限定元素,将指定的空间进行分隔、围合,为以后的建筑空间打下基础。
2. 巩固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学到的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构成原理与方法,掌握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分割、围合、抬起、下沉、顶盖、设立等等)。
3. 通过模型初步体验空间的感染力,体会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培养对空间形态美的感受与把握能力,通过作业过程,认识到创造不同空间形态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局部空间与局部空间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包括穿插、邻接、间接、主次、对位等等)。
二、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在9m(长)*15m(宽)*9m(高)的空间,要求分隔、围合成多个空间,各个空间可以有横向、纵向的流通变化,分隔的空间单元不要太复杂,要有主次空间。
要注意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符合统一、对比、尺度、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
2.具体要求:
①层数不超过三层,最小层高2.1m,各层空间要能满足人的直立行走。
②垂直分隔时,所有间隔尺寸要求都用模数,最小单位为300mm。
(1、2条具体要求是针对把9m*15m*9m的空间看作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
③若把提供的空间看作外部场地空间,最好有一定的主题。
④模型以1:50的比例来做。
模型内部可放置同比例人体模型,以加强对人体尺度的体验。
⑤不允许有完全封闭的空间。
三、作业成果
1.模型:要求底板21cm*36cm,其中18cm*30cm为空间构成范围。
标题栏内容统一用仿宋字,内容如下表:
空间构成
7cm 班级指导老师0.8cm 姓名日期0.8cm 学号
2cm 2.5cm
成绩
2cm
0.8cm
2.5cm
2.基础作业:每周一张“建筑空间构成分析”的徒手作业,A4规格,图纸内容为1~2个建筑作品分析(轴测/透视图+构成方式的分析示意图+简要文字说明),仿宋字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