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误区
- 格式:pptx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61
中医保健养生注意事项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无论身体那个关键地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体有所影响的,所以,这里提示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疾病,就要做好防范的措施,人的一辈子不可能都是那么顺利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毛病,所以,首先做好养生的准备,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人的养生,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的开始,这需要根据全身的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下中医养生要注意的三大事项吧。
1、养宜适度
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
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
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
2、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
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
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
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
3、审因施养
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
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
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2022.0618祝您健康郭广宇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滞动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协会理事。
擅长应用各类中医技术及方药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小儿腹泻、肥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变态反应性鼻炎、痤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抑郁性神经症等疾病。
专家介绍◎ 陈彦西 武汉市中医医院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养生”,这个曾经“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俨然成为全民现象。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参与其中,立志成为一个“养生达人”。
各大媒体社交平台、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健身房里,随处可见他们养生、锻炼的身影。
人们说起养生理论都停不下来,各种养生方式层出不穷。
猛锻炼、狂走路,勤灌水、狠排毒……都成了常见的养生选择。
殊不知,某些被封为“真理”的养生常识,其实可能是在“养病”。
2022.0619祝您健康〇 什么是养生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郭广宇解释,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和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〇 盲目养生反伤身误区一:吃补品养生郭广宇医师表示,说起养生,很多人会以为一定要吃名贵补品才能达到目的。
其实不然,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如果能根据四季和昼夜的变化,顺时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养生的目的便已达到一半。
吃补药要辨清体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
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三高”问题,平时吃得太油腻,如果再进食滋补品,就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所以并不需要“补”。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误区一:食物相克要留神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
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复原反响,形成砒霜。
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响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忧。
误区二:晚餐最丰富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富。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无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那么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
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占30%~40%。
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
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
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确实更招人喜欢。
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
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
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勿走入中医养生的3个误区
见的三个误区。
误解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
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
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
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
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
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
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
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
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中医食疗的五大可怕误区中医食疗是我们最健康的去病方式,所谓病从口入,病也可以从口出。
最近,“食疗”受到全民的热烈欢迎,因此还造就了几个以食疗而著称的“大师”。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食疗的理解实在不太到位,因此才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
我这两天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老百姓会这样相信“食疗”说法呢?为什么有一些中医和西医甚至也为“大师”们抱不平,觉得他们所提出的“食疗方子”是值得提倡的呢?想来想去,有关食疗的事情,有几个可怕的误区蒙住了人们的眼睛。
如果不把这些根本的误区弄清楚,恐怕以后再有大师们出山,还会有无数的人为“食疗”而付出代价。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
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
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
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而且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
如果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
比如说,豆腐含大豆异黄酮,但它男女老少皆宜,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
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
中医古典养生有10忌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
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
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
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
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着晒衣。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
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
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
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
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三七养生吃三七要避开的误区三七我们是知道的,但是我也只知道它是一种中药,对于三七的具体功效与作用我们并不是很了解的,那么对于利用三七养生的人群来说三七有什么样的功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七养生的功效吧!中医中药的作用非常大,应用也非常的广泛,而三七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有很好的帮助。
三七养生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叶、三七花药理作用广泛,有与根相似的作用,因所含成分有所侧重,而功效也有差别。
三七对三高人群管用每个人都对三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可是又没办法,因为自己的身边一定会有三高人群,家人或是朋友,因为三高人群太多了。
三高人群的饮食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三七是适合三高人群的,长期服用三七粉,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三高人群是很有帮助的。
久坐的人可以适当的服用三七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久坐的人,但是工作的关系又不得不坐,长期久坐,会让的体型变得特别不好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些感受。
久坐会让人的血液流通的不是那么顺畅,所以服用三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跌打扭伤之后可以服用三七现代人不喜欢运动是一个事实,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喜欢运动。
现在的老年人比较喜欢运动,也难免会有些跌打扭伤,尤其是那些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
这个时候及时的内服三七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爱美的女性女性天生爱美,可是女性也有很多的烦恼,各种压力之后的内分泌失调、痛经、生完小孩之后脸上长的种种斑、还有贫血,总之问题还是挺多的,并且非常的影响自己的形象。
中医养生有讲究,听你好名老中医堂专家讲中医养生的误区中医说吃什么补什么,像这类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那么究竟该如何养生才是最健康的呢?听听你好名老中医堂的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食疗能“百病皆除”中医养生我们老是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它的意思就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是要五谷杂粮来维持,蔬菜是用来补充人体其他的营养。
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
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
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
“依葫芦画瓢”养生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中医养生很讲究辩证治疗,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
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进行体质评判,再养生。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保健选择休闲场所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
医生是治疗很重要的一环,好的医生能很轻松的诊断出病症,但是如果有些私人单位的医生不懂医理,只是掌握了部分穴位和按摩手法,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病了再养生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
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
其实不然。
首先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
人要恬淡虚无,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起居有时。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第三,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或胡乱节食,不偏食、营养均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最后是运动有度。
中医很早就有运动养生说,但强调“不可使之过极尔”。
“本草”说养生——千万不要陷入补气血的误区养生保健,是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的知识,其中补气血就成为了许多人不可或缺的保健方法之一。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补气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补气血的误区,告诉大家千万不要陷入其中。
误区一:认为只有补气血才是养生的王道很多人认为,只有补气血才是养生的王道,因此在养生过程中过分追求补气血,而忽视了中医养生“平衡”和“调理”的重要性。
实际上,补气血固然重要,但是过分补气血反而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造成脾虚湿重或痰湿内生,进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养生应该是在保持气血平衡的基础上,通过食疗、运动等方式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运化,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补气血。
误区二:认为一味补气血就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很多人在养生过程中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补足了气血,就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和错误的观念。
因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调理和治疗。
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非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是由于气血不足而引起的,有时候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寻求全面的治疗,避免一味地追求补气血。
误区三:盲目追求补气血而忽视身体的调理很多人在追求补气血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身体的调理。
事实上,中医养生强调的是“平衡”和“调理”,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调理的效果。
在养生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顾一味地追求补气血,而要注重对身体整体功能的调理,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方法来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误区四:补气血就要靠吃中药,忽视了食物的作用在追求补气血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的是吃中药。
我们不能忽视食物对补气血的作用。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而很多补气血的食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黄芪、枸杞、菠菜等等。
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和调理,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气血作用。
想养生先排毒?养生误区要避免作者:陈彦西来源:《祝您健康》2022年第06期郭广宇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滞动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普协会理事。
擅长应用各类中医技术及方药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小儿腹泻、肥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变态反应性鼻炎、痤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抑郁性神经症等疾病。
“养生”,这个曾经“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俨然成为全民现象。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参与其中,立志成为一个“养生达人”。
各大媒体社交平台、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健身房里,随处可见他们养生、锻炼的身影。
人们说起养生理论都停不下来,各种养生方式层出不穷。
猛锻炼、狂走路,勤灌水、狠排毒……都成了常见的养生选择。
殊不知,某些被封為“真理”的养生常识,其实可能是在“养病”。
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郭广宇解释,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
养生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和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郭广宇医师表示,说起养生,很多人会以为一定要吃名贵补品才能达到目的。
其实不然,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如果能根据四季和昼夜的变化,顺时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养生的目的便已达到一半。
吃补药要辨清体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
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三高”问题,平时吃得太油腻,如果再进食滋补品,就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所以并不需要“补”。
还有的人脾胃比较虚弱,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强,过量服用保健品会给肝脏、肾脏带来负担,甚至可能越补越病。
八个常见的错误养生观1、“每天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睡眠能延长寿命。
”正确答案:错!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睡眠5-7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眠超过8个小时或者不足4个小时的人更加长寿。
太多的睡眠可能是抑郁症或其他健康问题的诱因。
2、“一个人越瘦,寿命越长。
”正确答案:错!过胖过瘦都不好,过瘦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寿命短,当然,肥胖的人寿命会更短。
长寿的状态是:保持合理的BMI指数。
3、“不吃肉,不摄入任何动物蛋白就能延长寿命。
”正确答案:错!不要放弃低脂的奶制品以及鱼肉蛋白。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合理的半素食(摄入鱼)往往比完全素食(不吃任何奶制品和鱼类)更可能延长你的寿命。
4、“早点辞去工作能让你避免工作压力,从而避免压力可能导致的早夭。
”正确答案:错!有点事干通常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开心。
有研究发现,在65岁退休的人比55岁退休的人更加长寿。
5、“不吃糖的人比吃糖的人更加长寿。
”正确答案:错!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乐于每个月都享受一点甜蜜的人比那些压抑自己,完全不吃糖的人活得更长。
建议多吃一些黑巧克力,因为它富含保护心脏的物质多酚。
6、“跑步和走路相比,跑步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更大,更可能缩短寿命。
”正确答案:错!根据一项丹麦研究表明,合理运动的人们(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走路)比不锻炼的人能多活一年半。
但是,如果同样运动频率的话,半个小时的跑步能增加人们4年的寿命。
7、“单身的女人,往往定期做瑜伽和普拉提等,因此会比已婚女人的寿命更长。
”正确答案:错!根据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婚女性比单身女性的寿命长4年。
事实上,快乐、互相支持的两性关系能提高女性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
8、“是否参与社团活动、慈善活动与延长寿命无关。
”正确答案:错!多多参与有建设性的社会活动,例如兴趣社团、野餐会、体育团体以及慈善活动都可能延长人们的寿命。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活跃的人能增加4年的寿命。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养生保健。
在我国,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我参加了由某知名中医专家主讲的养生讲座。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中医养生讲座首先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使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饮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的合理搭配,以及避免过量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2. 起居养生专家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养生至关重要。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3. 精神养生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讲座中,专家强调了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调整情绪、培养兴趣爱好等精神养生方法。
4. 中药养生中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中,专家介绍了常见的中药及其功效,如枸杞、红枣、黄芪等,并指导大家如何合理使用中药进行养生。
三、中医养生误区解析在讲座过程中,专家还针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进行了详细解析,如“晚上喝牛奶有助于睡眠”、“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这些误区虽然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并不科学。
四、讲座心得体会1. 提高养生意识通过参加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
2. 学以致用讲座中,专家介绍的养生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养生保健。
3.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此次讲座,我更加了解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实用方法,为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错误的理念,不仅不能养生,还会“养”出病。
五谷杂粮粉:吃出糖尿病
吃五谷杂粮之所以有助于健康,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另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但把杂粮磨成粉后,膳食纤维没了,剩下的只有淀粉和糖类。
近些年,市面上流行起了“五谷杂粮粉”,很多市民觉得吃起来很方便。
常吃五谷杂粮粉使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对身体不利。
“天天这么吃,很有可能吃出糖尿病。
无论有没有糖尿病,都不建议多吃五谷杂粮粉。
“辟谷养生”:毁了肠胃
“辟谷养生”越来越受追捧。
其理念为:不吃谷物、肉、蛋等,仅依靠喝水、打葡萄糖来代替三餐,称能“清理肠胃”。
“辟谷养生”并没有中医的理论基础,而“断食辟谷”的方法也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
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辟谷对身体有好处。
辟谷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规律,甚至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导致身体的代谢紊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乱补维生素:吃出结石
有些人夸大了维生素的作用,把维生素当作万能补品。
其实,如果人的机体不缺乏维生素,过量补充反而会加重病情。
例如,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
平时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药品,但其实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正常人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还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的来源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熏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四:无虚盲目“求补”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