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病合并肠套叠1例
- 格式:pdf
- 大小:435.45 KB
- 文档页数:2
Pj综合症癌变1例患者女36岁。
患者因“反复餐后呕吐伴上腹部胀痛2个月余”入院,自幼双手掌、指部先后长出大小不等的黑斑,逐渐长大,无不适感。
口服法小肠造影:胃、小肠多发息肉样病,十二指肠升段近屈氏韧带处狭窄,肠管宽约4.3mm,范围约29.8mm。
CT增强扫描:胃、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十二指肠升段近屈氏韧带处呈鸟嘴样改变,空肠肠管局部呈靶环状增粗、扩张,增强后肠壁呈分层状表现,肠腔内见强化的肠系膜,呈肠套叠表现。
电子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均可见0.6~3.0cm大小不等的息肉,部分有长蒂,且息肉以乙状结肠和直肠居多;电子胃镜于十二指肠区摘除息肉术中病理检查:腺瘤性息肉;中分化腺癌并部分粘液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壁全层。
讨论Peutz-Jeghers综合征即PJS由Peutz和Jeghers两人分别在1921年和1949年报道,在1954年Mayo正式提出用Peutz-Jeghers命名本病。
本征三大特征:①多发性胃肠道息肉。
②特定部位的皮肤及黏膜的黑色素沉着斑。
③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便血、贫血等,息肉可以诱发肠套叠。
在X线诊断方面本症息肉的主要表现为成堆的菜花样充盈缺损,约0.5~4.0cm大小,可以为带蒂或为广基息肉,数目可多可少,分布不均匀或集中出现,本综合征恶变少见,若有多在胃、十二指肠、结肠处,恶变的表现同结肠癌表现,由于肠套叠所致的局部肠腔扩张、增粗要注意与结肠癌鉴别。
CT目前是诊断PJS并发症的辅助手段之一。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及家族史,诊断不难。
国内根据戴益琛等的报道[1],1995~2006年间我国共报道黑斑息肉综合症1133例,其中有明确家族史的552例,散发病例581例,最大的一个家族共调查了5代63人,共有20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4例可疑患者,共有4人患恶性肿瘤;黑斑分布以头部及手足为主,头部分布部位最广泛,包括唇、口周、鼻、面部、口腔粘膜、颊部、眼周等,而会阴部及肛周较隐秘,不易发现;息肉以大肠息肉最常见;我国所报道的1133例中,有明确病理报告535例,其中错构瘤性息肉351例,占65.6%;腺瘤性息肉110例,占20.6%;幼年期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9例;炎症性息肉17例,淋巴样增生5例,21+6例为腺瘤性并错构瘤性,5例炎症性并错构瘤性,1例炎症性并幼年性息肉,1例炎症性并肠道阿米巴病;发病年龄2~36岁,平均为16岁;男女发病率约1:1.5;国内1133例中,合并恶性肿瘤104例,占9.2%,其中大肠癌43例,小肠癌25例,胃癌6例,胰腺癌7例;病理检查明确为癌变27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96%,消化道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7.77%;过去认为此病不恶变,但近年资料表明,PJS是恶性肿瘤高发人群,总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达20%。
Peutz-Jeghers综合征并多处小肠套叠1例郎荣天;韩虎林;董宝利【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2页(P783-784)【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肠套叠;腹腔镜;中医药疗法【作者】郎荣天;韩虎林;董宝利【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10;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天津301700;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天津 30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7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
因无明显诱因持续性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3~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停止排气排便6 h入院。
查体:患者呈急性痛苦面容,口唇,手、足掌面可见黑色素沉着斑(图2)。
心肺无异常发现。
腹部膨隆,肠鸣音3 次/min,剑突下及中上腹部明显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
患者自诉其曾祖父皮肤亦有相关黑色斑点。
化验外周血 WBC:9.56×109/L,N:89.3×109/L,Hb:162 g/L。
急诊行全腹部CT检查示:中下腹部小肠结构紊乱,局部肠管显示套叠,呈靶环状,部分肠管扩张,最宽处约4 cm,腔内可见高密度影;相应肠系膜血管显示旋转、迂曲(图1)。
初步诊断“肠套叠,不除外小肠扭转”。
入院查体: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肠套叠。
行腹腔镜下腹腔探查术,术中见距Treitz韧带远端约40 cm处小肠有约30 cm空肠顺行套叠,肠管胀气扩张,肠壁水肿,颜色青紫;距Treitz 韧带远端约100 cm 处小肠有约10 cm空肠套叠,由近端向远端套入伴有轻度扭转。
肠壁水肿,颜色发紫;距Treitz 韧带远端约70 cm 处、180 cm处可见肠腔内肿物。
腹腔镜下尝试肠套叠复位困难,遂中转开腹探查,开腹后分别手法复位两处套叠部位。
复位后可见:于40 cm处肠套叠部位可见2枚大小约40 cm×60 cm带蒂肿物。
・ 1418 -J Shanxi Med Univ , Dec 2022, Vol 51 No 12STK11基因新发突变致Peetz-Jeeherc 综合征1例张同真,肖年军,宁守斌*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100142; *通讯作者,E-mail :2ing - sUou/in@ —3. com )关键词:Peotz-fegheo 综合征;STK11基因;基因突变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6611(2020)12 -14—-03 DOI : 10. 6753/j. issu. 1007 -6611.2020.12. 022Peotz-Ceghers 综合征(Pentz-Jeghers sy/d/me , PJS )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疾病,其临 床发病率约为1/200 000〔6,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现已明确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o iue/th/oniue ki/ase 11,STK1—为其致病基因。
PJS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多发胃肠道息肉和 肿瘤易感性为主。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STK11基因突变位点被发现,探索PJS 基因型-临床表型关系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分子机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筛查和鉴定,对PJS 患者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就诊于我科的1例PJS 患者STK11基因突变位点和临床表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因“间断腹部绞痛1月”于20—年/月-日入住我科。
患者1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唇及指趾末端黑斑,未予重视及治疗。
7 岁和-岁排便时分别有息肉从肛门脱出,于当地医院行息肉切除术。
母亲口唇散在黑斑,33岁死于“胆管癌”,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入院查体:患者口唇、四肢指趾末端散在黑斑。
心肺查体未 见明显异常。
腹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 张,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
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1.临床资料:患儿女某,12岁,因反复腹痛8年余,再发2周入院。
患儿自3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疼痛主要位于下腹及脐周,呈阵发性隐痛,发作无明显规律,无明显诱因,持续2-3分钟能自行缓解,能忍受,无放射痛,不伴有腹泻、恶心、便血等不适。
同时患儿嘴唇开始黑色色素沉着,并逐渐蔓延至口腔黏膜面,颜面及手指指腹,黑斑面积,颜色逐年增大,加深。
2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腹痛再发,腹痛部位及性质基本同前,于2009年8月在湘雅三医院门诊查胃镜提示:胃底后壁、穹窿部、胃体前壁、后壁、大弯侧可见多个带蒂及广基息肉,其中最大息肉约0.5*0.6*1.2cm;胃息肉病检示:符合炎性增生性息肉。
拟“黑斑息肉综合征”收入院。
入院体查:唇黏膜及口腔黏膜密集分布如洒墨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黑斑,直径0.2-0.5mm,边界清楚,部分黑斑融合,不高出皮肤,无毛发及血管附着,颜面部及双手指指腹可见散在点状黑褐色斑,无溃疡及皮损,心肺体征阴性,腹平软,脐周及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
家族史:患儿父母亲及1弟,均未发现类似症状;有1姨母,有黑色素沉着表现,但无其他症状,未曾就诊。
住院经过及治疗:入院后三大常规、血生化检查均示正常;完善肠镜示:距肛门90cm、60cm、30cm各见一约3.0*4.0*4.0—6.0*4.0*5.0cm大小带蒂息肉样肿块,堵塞部分肠腔,表面充血水肿,呈草莓样改变,夹取活检,组织脆,余结肠可见密集分布直径0.2-0.3cm广基息肉。
病检示:浅表增生性息肉性上皮;全消化道钡餐示:胃及小肠多发息肉样病变。
子宫、附件及双乳彩超均未见异常声像。
治疗上予肠镜下息肉电凝、电切及尼龙圈套术治疗,因息肉较大,经与6次治疗,目前息肉仍未完全切除。
2.文献复习并讨论2.1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peutz-jepherssyndrome(pjs),由peutz和jepher分别于1921年和1949年报道,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多发胃肠道息肉、特定部位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多见口唇、颊粘膜及肢体末端)特征为主,男女发病率接近。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提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特征。
小肠是PJS息肉好发部位之一,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
随着小肠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肠镜已经成为PJS诊治的关键技术,在小肠息肉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PJS临床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对PJS诊治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
为进一步促进小肠镜技术在该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镜诊治PJS的专家共识意见。
本共识基于循证依据及专家经验对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于指导专科医师、内镜医师加强对PJS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小肠镜在P JS患者小肠息肉诊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肠息肉;治疗,临床研究性;专家委员会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
P JS自幼发病,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胃肠道息肉逐渐增多、增大从而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营养不良及儿童发育迟滞等。
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PJS人群中,多数患者由于反复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而被迫多次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围绕这一年龄段,切除消化道多发息肉、防治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目标。
PJS患者胃、十二指肠近端及结直肠息肉可通过胃镜和结肠镜进行切除,但小肠多发息肉诊治一直是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简称小肠镜)诊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 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的日益普及,使得PJ S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充分临床验证,在诊治小肠息肉及其并发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黑斑息肉病20例护理体会目的探究黑斑息肉病20例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黑斑息肉病患者,采用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术后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1~13d后均康复出院,对本次护理比较满意。
结论采用肠部分切除法治疗黑斑息肉病患者时,分别于术前、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黑斑息肉病;肠部分切除;护理黑斑息肉病又叫做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具有多发息肉,于鼻孔、指趾、眼周、掌趾、颊黏膜以及唇黏膜等身体部位出现黑色素沉着,该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家族显性遗传病[1]。
多伴有便血、腹痛、腹部不适以及腹胀等症状,甚至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症状。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黑斑息肉病,采用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并在术前和术后进行护理,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黑斑息肉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结肠镜活体组织检查后,均被确诊为黑斑息肉病。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书。
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7.32±5.87)岁。
就诊时,以腹痛症状为主,发生肠梗阻、肠套叠和便血患者分别为6例、9例和7例。
1.2方法1.2.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心理疏导。
由于该病是少见的家族性显性遗传病,术前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的介绍该病的发病机制、发展和治疗方法等,并列举相同疾病康复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存在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其二,健康教育。
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胃肠减压和禁食。
护理人员要想患者介绍胃肠减压和禁食的优点。
通过减少胃肠道聚集的液体和气体,减少唱腔膨胀,使肠壁血液循环恢复正常,降低肠壁水肿的发生率。
嘴上、手上长黑斑,要警惕癌变风险极高的——黑斑息肉综合征(PJS)38岁女性,因腹痛、腹泻、便血一月就诊,查体发现唇周、手掌指端有散在的黑斑,您会首先考虑什么病呢?这位38岁的女士,是因为大便带血来查肠镜,结果发现大肠遍布成百上千的息肉,个别已经癌变;再查胃镜,也发现胃和十二指肠降段都有息肉。
综合症状、体征、病理及家族史(其父亲在50多岁时死于肠癌,也有口唇部黑斑),遂诊断为黑斑息肉综合征(PJS)。
什么是黑斑息肉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Peutz 一Jeghers syndrome,PJS )又称色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粘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
临床并不常见,我国发病率约为1/20-28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
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PJS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所传递。
患者的染色体分纯合子和杂合子2种,由于基因的突变,二者都能发病。
PJS患者约有50%无明显家族史,可能是由于新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但其后代仍有发病的可能。
决定PJS的发病基因定位于19p13.3,基因为肿瘤抑制基因STK11。
本征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很大。
病情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便血、便秘、呕血等消化道症状。
除以上症状外,本征尚有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2大特征性表现。
1、黑色素沉着可以出现在婴儿或少儿时期,并且容易发生在口唇及其周围、面颊部、鼻孔内壁、手、足或会阴部。
(1)部位:以口唇黑斑最为常见(97.2%);四肢末端如手指、足趾、手掌、足底者占91.5%,这些部位应细致检查;还可发生在口腔粘膜(38.0%),面部(23.7%),牙龈(4.2%),个别见于鼻粘膜、睑缘,亦有全身分布的病例。
(2)形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多为1-3mm ,最大者可达25mm;边界清晰,不隆起于皮肤,多为黑色或褐色,压之不褪色,无瘙痒。
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肠套叠是一种小肠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较为常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例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研究对象为2010年至2019年期间在本医院确诊的21例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为35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50.5岁。
入院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和肠梗阻。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占18例,其次是呕吐,占15例。
大部分患者的肠套叠位于小肠,其中12例位于空肠,9例位于回肠。
诊断方面,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以确定肠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还行了内镜检查和小肠钡剂检查,以评估肠套叠的性质和范围。
其中9例患者行内镜检查,显示肠套叠形态不规则,周围有肿物压迫。
17例患者行小肠钡剂检查,显示肠套叠形态呈漏斗状或堵塞状,造影剂停留在套叠的部位。
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了小肠肿瘤的类型。
治疗方面,患者首先进行了肠套叠的解套治疗,包括手动解套、内镜下解套和手术解套。
其中16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手动解套,2例患者经内镜下解套,3例患者行手术解套。
解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小肠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部分切除、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其中13例行部分切除,5例行全切除,3例行淋巴结清扫。
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1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
另有4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包括肠瘘、肠漏和术后感染。
肠套叠是小肠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腹痛、呕吐和肠梗阻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腹部CT检查、内镜检查和小肠钡剂检查是其常用的诊断方法。
治疗上,首先进行肠套叠的解套治疗,其次进行小肠肿瘤的手术治疗。
良好的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需关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