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教育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
- 格式:pdf
- 大小:256.41 KB
- 文档页数:2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理应成为公民权利强有力的保障武器。
虽然我国宪法和相关的教育法均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但由于我国在受教育权理论的研究方面滞后,缺乏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得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这为我国公民教育权的切实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本文从我国现有的制度和现实出发,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受教育权的基本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个中原因,积极探索受教育权宪法保护途径,充分发挥宪法规范应有之功能,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充分保障。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受教育权的基本内涵入手,对受教育权的概念、性质、基本内容、受教育权的主体与核心等受教育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观点,为受教育权受到宪法层面的保护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结合现实案例,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论证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以及运行情况,提出构建我国受教育权的宪法保护体系,即在全国人大下建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互平行、互不隶属的常设机关——宪法委员会来行使受教育权的违宪审查制度。
关键词:受教育权平等宪法保护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ssu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has been attract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As the country's fundamental law, Constitution is supposed to be the most powerful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weapon. Although China's Constitution and other relevant education laws stipulate that the citizens have the educated right, due to the fact that China's research in the theory of the educated right lags behind and the fact that we are in lack of a sound and effective legal protection mechanism, educated right fails to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remedied, and in some cases, some educated rights are even beyond reach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Party's 17th national congress notes that developing education is the first thing of our social construc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citizen’s livelihood. The report says:“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ocial equality”, thus provid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right to educationBasing on China's existing systems and realit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tual cases of vio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deeply.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causes, gives full play to the proper function of constitutional norms to construct the specific legal system for realiz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the citizen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beginning from one typical case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educated right. the writer explores some basic theories such as “what is the basic educated right, and note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educated right; The second part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educated right. It studies some basic theories such as the concept, nature, basic content, the main body and core of educated right and so on. It clarifies some vague perspectives, lay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the educated right; The third part demonstrat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actual cases the necessity andfeasibility of at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educated right; Part IV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ext,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s legal system and operation as its context, propose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educated right system.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establish a standing body ----Constitutional Commission, unde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in parallel with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to exercise the system of review of violating the constitute on the educated right.Key words:educated right equality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目录引言 (1)一、受教育权的基本内涵 (2)(一)受教育权的涵义 (2)1.公民权说 (3)2.生存权说 (3)3.学习权说 (3)(二)受教育权的性质 (4)(三)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 (5)1.受教育机会获得权 (5)2.受教育条件获得权 (6)3.公正评价获得权 (6)4.受教育平等权 (6)5.受免费教育权 (8)6.受教育自由权 (8)(四)受教育权的主体与核心 (9)二、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一)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护的含义及特征 (12)(二)公民受教育权宪法救济的必要性 (13)1.从法治的要求和宪法的价值看,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离不开宪法救济。
浅谈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作者:王静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29期摘要: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护成为现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大多数人对受教育权的认识长期以来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认识上的偏差和理论上的忽视往往导致受教育权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
本文进而对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的实现和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的概述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国家的全体公民均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各项权利,国家有职责通过各种措施予以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每个公民都享有无差别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2.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受教育权的社会权属性已经得到了认可,而自由权的属性还存在争议。
从保护受教育权的角度看,受教育权也可以作为自由权而存在。
作为社会权存在的受教育权,它要求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促成公民受教育权更好地实现,在这点上,受教育权与生存权的实现机理有相似之处。
在基本权利实现问题上,国家应该主动介入,为基本权利的发展和保护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只有在必要的场合和特定的条件下,国家权力才能成为促进教育自由的一种力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权力应该对教育自由持一种放任或收敛的态度。
当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扩张,国家和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融合,因此,教育权更多的表现为社会权也就不足为怪。
为此,受教育的权利更主要的体现出其作为一种社会权利或积极权利的性质。
3.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现存问题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的立法林总繁杂,制定的基础基本上是国家教育的需要,而绝非是公民受教育权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不平等、教育的高消费和教育的低质量等问题相继出现。
3.1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是教育得以运作的基础,也是公民受教育权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胡适先生曾就教育经费问题引述了亚丹的精辟论述,其言教育最先在筹款,得款后乃可择师。
第1篇一、引言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并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受教育权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提供参考。
二、受教育权的法律地位1. 宪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一规定明确了受教育权的宪法地位,即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的基本义务。
2. 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教,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也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质量。
”这些法律规定了受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即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责任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
三、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1. 教育权利(1)平等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一规定体现了平等受教育权,即公民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待遇,不受任何歧视。
(2)义务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一规定明确了义务教育权,即适龄儿童、少年有权接受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公民有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权利。
”这一规定体现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权,即公民有权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2. 教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应当自觉履行。
”这一规定明确了教育义务,即公民应当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一)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作为宪法权利的一种,这一权利从属于社会权利,是实质平等价值的宪法体现。
与传统自由权不同,它是对国家提出的积极要求,要求国家采取一定手段保障公民这一权利的实现。
社会权与自由权性质上的差异深刻影响了各国宪法的文本结构,及这一权利的实现方式。
目前,为了克服传统理论在给予这类权利保护方面所形成的不便,确定有资格寻求司法干预以抵抗立法不作为与非法行政方面适当的衡量标准,保护新型利益,特别是那些受益于政府关系中的利益的需要,各国在关于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了回应性扩展。
一、公民受教育权是积极的社会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受教育权在宪法性质上属于积极的社会权利,而不是消极的自由权,是宪法赋予国家的积极责任,也是实质平等价值的宪法形式体现。
社会权利与自由权的价值基础不同,自由权的价值基础是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权利的价值基础是实质平等。
自由权是对国家提出的否定性要求,要求国家不得以作为的方式予以侵犯。
自由权的哲学基础是天赋人权或者自然权利,该理论依靠自然状态,论证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认为人之为人,需要一些内在的构成要件,如生命、自由和财产,离开这些条件,人将不成其为人,国家必须无条件地维护这些权利,不得制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社会权利与自由权不同,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进入社会状态之后,作为政治社会中的人所享有的政府给予个人的一种好处、福利或者恩赐,因此是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权利。
在实现方式上,社会权利与自由权有很大不同,自由权要求国家不得制定侵犯公民权利的法律,否则,这些法律就构成违宪,社会权利则要求国家制定法律促成这类权利的实现。
(一)受教育权伴随着国家责任的扩大,是积极国家观的宪法表现作为实质平等价值体现与社会权利的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的产物,这是一个伴随着积极国家观的国家理念变迁的过程,故第一批近代宪法中并没有体现这一权利。
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作者:刘晓娜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人们正逐渐关注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
要想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就需要借助我国的宪法,从根本上实现保障。
由于我国的教育权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现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被侵害,为此,笔者将从宪法的角度分析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
【关键词】公民受教育权;宪法;属性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为了充分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我们需要从宪法属性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受教育权是社会權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宪法高度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受教育权也是平等权的一种体现,是符合宪法规定,是公民理应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
目前社会和国家都高度关注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并且在十七大报告中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公民可以公平的接受教育。
但是,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破坏。
为了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必须通过法律进行保护,作为国家立法的基础,宪法必须高度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一、目前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现状(一)没有进行充足的司法保障其一,通过民事诉讼进行保障,由于我国目前的诉讼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公民的受教育权遭到侵害时,无法通过宪法诉讼直接获得帮助,而选择通过民事诉讼的手段获得救助,这也是当前保证公民受教育权主要途径;其二,法院不接受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由于司法机关认为宪法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没法在实践中具体实施,而在其他的法律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明确规定,为此不能按照正常的诉讼程序受理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加之宪法诉讼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法院不接受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
(二)形成了充足的立法保障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核心地位,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通过对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行宪法保护才能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的性质与实现摘要:受教育权是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的宪法权利。
在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强调受教育权的社会权属性是正常以及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其自由权性质,毕竟受教育权属于人的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教育和一般的行政活动是显然不同的。
另外,受教育权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人权,其实现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进一步完善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受教育权,社会权,自由权,实现一、受教育权的入宪背景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的产物,在第一批近代宪法中并没有体现这一权利。
受教育权写入宪法肇始于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该宪法第二编为"德国人民之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其第145条规定:"受国民小学教育为国民普通义务。
就学习期限,至少八年,国民小学及完成学校之授课及教育用品完全免费。
"这里的免费教育显然是接受教育的儿童的一项基本宪法权利,魏玛宪法开创了将受教育权规定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先河,其后其他奉行相同理念的国家也在宪法中规定了这一权利。
受教育权之所以能被写入宪法,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因为自有资本主义的主张不能解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带来的许多问题。
资本主义在自由主义阶段强调个性自由和自由放任主义原理,此阶段的宪法通常规定了国民所享有的各类自由,如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经济自由、选择职业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提出夜警国家理论,主张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
如斯宾塞认为,"无能者贫穷,无谋者受苦,懒汉挨饿,强者欺凌弱者,给弱者造成无穷的苦难和不幸这是这条伟大、深远而造福众生的规律的要求。
"他还极力反对济贫法,他说,"济贫法是使经不起竞争的穷人得以保留,并使富人的利益受损害,使强者变弱者,这样下去,必然使民质下降,社会退步。
"这些自有资本主义的主张确实曾经让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但是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资本高度集中,贫富极端分化,富人富可敌国,穷人却忍冻挨饿。
第1篇一、引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受教育权利被赋予了极高的法律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受教育权利的法律规定,分析其内涵、意义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受教育权利的法律规定1. 宪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一条款明确了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 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残疾人教育,关心老年人教育。
”这一条款明确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这一条款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一条款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3.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上海市教育条例》等,进一步明确了受教育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三、受教育权利的内涵1. 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有责任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
2. 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表现为:公民有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鼓励和支持非义务教育的发展。
3. 特殊教育受教育权利在特殊教育阶段表现为:残疾人、智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有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国家有责任为特殊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如受到侵犯应得到司法救济。
但受教育权的规范效力具有多元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论说受教育权是否具有可诉性,而应根据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确定规范效力的类型,并进一步决定受教育权受侵犯是否具有可诉性。
受教育权的可诉性(一)理论依据权利通过宪法等法律形式被确认或认可,只是对权利的宣示,是否实际享有宪法、法律认可的权利,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所以丹宁勋爵说:为了了解法律到底是什么,你必须看看它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不仅如此,还如那句古老的法谚所说—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
”“9权利的特性决定了任何权利欲从形式化的法条走向实际生活都需要得到救济,而在各种法律救济和保障措施中,司法救济是最基本的救济。
司法救济权是指任何人当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均享有向独立而无偏私的法院提起诉讼并由法院经过正当审讯做出公正裁判的权利。
它在整个公民权利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侵害而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
如果存在公民的权利不能获得救济的领域,那就意味着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撕开了一个可怕的缺口,也意味着宪法和法律上的人权可能随时会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又无法予以防御。
如果权利得不到国家司法权的最终认可和保障,公民的其他各项人权就不可能是真实的能够获得实在的制度性力量保护的权利,而只能是一种停留在“自然状态”中的纯粹的道德性人权或者是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而己。
90因此,公民在宪法上的各项权利的实现,除了需要普通法律的具体化、行政行为的积极引导外,更有赖于司法救济作为最后一道屏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第一制度性的人权,只有诉权是可以要求政府承担无限的保护责任的,这种保证责任不仅是可姜明安:《基本权利的保障:从宪法到宪政》,载于《法制日报》2001年8月19日第3版.苗连营:《公民司法救济权的入宪问题之研究》,载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v718921论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王建军指导教师杨泉明本文比较各国受教育权保障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分三个部分对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作了研究:第一部分是受教育权基础理论。
这部分从受教育权的概念入手,概括介绍了受教育权的内容即具体权能。
然后通过对受教育权属性和特点的分析。
进一步明确了受教育权的本质。
接着,比较了受教育权和义务教育以及其他~些权利的关系,剖析了它们对实现受教育权的意义。
最后通过受教育权入宪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背景分析,得出了受教育权入宪必然性的结论。
第二部分是受教育权宪法保障的比较研究。
这部分首先列举和比较了日本、美国、韩国和古巴等国家受教育权宪法保障的特点。
然后结合其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出各国受教育权宪法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架。
最后介绍了国际人权法和区域性国际人权法对受教育权的保障。
第三部分是我国受教育权宪法保障体系的现状和完善。
这部分分别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层面,并结合我国受教育权宪法保障的实际,探讨了建立和完善中国受教育权宪法保障体系的对策和构想。
最后关注了流动人口子女、女性和少数民族子女等典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保障比较研究保障体系OnConstitutional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Major:ScienceofConstitutionalLawandAdministrativeLawPostgraduate:WangJianjunTutor:ProfessorYanQuanming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thispapermakesastudyoftheconstitutional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inthreeaspectsbycomparingvariousrelevantexperiencesallovertheworld.Thefirstpart,aboveall,talksaboutthebasictheoryoftheri2血ttoreceiveeducation,Beginningwithitstheory,thethesisintroducesaspectsofthetheory,namelyspecificrightsandfunctions,analyzesitspropertiesandfeaturesandconcludeswithitsbasicnature.Furthermore,thePaperalsomakesacomparativestudyoftheri曲ttOreceiveeducation,compulsoryeducationandotherrightsinhopesofdiscussingtheirinfluenceontherealiza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Finally,thepapercomestotheinevitableconclusionthat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oughttobewrittenintoChina’sconstitution.Thisisprovenbytheanalysisofits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andacademicbackgrounds.Thesecondpartdealswiththecomparativestudy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First,thispartlistsandcomparestheirfeaturesonhowtoprotect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intheconstitutionsinJapan,theUSA'SouthKorea,Cuba,etc.Thca,theauthorsummarizescommonconstructionofthesystemsbehindtheconstitutional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Finally,thispartdescribesthe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inintemafionalhumanrightslawandregionalintemationalhumanrightslaw.Thethirdpartanalyzestheconstructionandpracticesofthesystembehindtheconstitutional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veeducationinChina.IncombinationwiththepresentsituationofitsconstitutionalprotectioninChina.thispartwillputforwardthesuggestionsandproposalsonhowtoestablishandimprovetheChinesesystembehindtheconstitutionalprotectionoftheriguttoreceiveeducationinlegislative,judicialandadministrativerealms.Atlast,thispartalsodisCUSSEStheissuesbehindtheprotectionoftherighttoreceireeducationinthetypicallyweakcommunitysuchasthechildrenofthepopulationonthemove,womenandchildrenofminoritiesandthelike,whiletryingtoalsobringforthsomefeasibleresolutionstothem.Keywords:therigIlttoreceiveeducation,constitutionalprotection,comparativestudy,systemofprotection刖吾受教育权既是国际法文件确认和保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基本权利,也是大多数国家宪法确认的宪法权利。
宪法通常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这通常涉及到个体受教育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于提供教育的义务。
以下是一些宪法通常涵盖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的权利:宪法通常确认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包括获得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
它强调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
义务教育:宪法可能规定政府有责任提供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
这通常包括确保儿童能够获得初等和中等教育。
平等权利:宪法通常要求教育权利的平等。
这意味着无论个体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其他因素如何,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文化权利:有些宪法还强调个体对于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权利,这可能涉及到对母语教育的支持和鼓励。
家庭教育权利:一些宪法承认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权利,强调家庭是第一位的教育机构,有权选择符合其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言论自由:宪法通常承认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包括对于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的保护。
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当享有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以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权利:宪法可能也包括个体追求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且这应当是基于个体的资质和努力而不受歧视的。
这些权利和义务有助于确保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平等和机会公平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些原则在不同国家的宪法中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对于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框架。
摘要:受教育权既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一项为广大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人权。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司法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意在从15名小学生因成绩问题被拒绝入校的新闻入手,来分析义我国的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和保障方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受教育权;宪法保障事件主要是指从《楚天都市报》在2010年3月9日报道的新闻中,湖北十堰东风21小学以学生家长不配合教育、学生成绩差为由,拒收15名二年学生的入学。
经投诉调查后,其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村民在校门口摆摊并且违章修建出租房,事后学校无法只得以拒收学生。
尽管事后该市教育局认为该校做法欠妥,学生也恢复了正常学习,但这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我国受教育权的相关问题。
1.受教育权的概念和属性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也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项法条明确了这样两个观点:首先受教育权是一项公民天生享有的权利;其次,确定了由国家承担对于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义务。
"受教育权是一种经济收益权利,其实只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能力而要求国家从经济角度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和均等的教育计划的权利。
"日本学者大须贺明也认为受教育权是一种社会权利,在他看来日本"宪法第26条所保障的受教育权的基本特质是社会圈,其为生存权性质侧面上的基本权利之一"。
由此,笔者将受教育权定义为由国家保障的公民自由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具有以下三种属性。
首先,受教育权具有福利性。
受教育权必然要求国家对其进行保护,而公民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有权利要求国家提供相应的受教育的机会、条件以及相关救助来保障自身权利的实现。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第四条和第十二条以及《宪法》的第十九条的规定都体现了受教育权的这种国家保障的福利性质。
第二点就是自主性,它指公民能够自主的选择受教育的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指学生拥有选择教育主体的自由,和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自由。
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及实践路径基本教育是每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受教育权是普遍被承认和尊重的基本人权之一。
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与实践路径是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探讨其权利属性,并提出一些实践路径,以促进公民受教育权的充分保障与实现。
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首先在于其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普遍性。
《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文件都明确指出,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这意味着不论性别、种族、经济状况或其他身份属性,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公民受教育权不仅仅是国家义务,同时也是一项兼具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权利。
其次,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表现在其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能力,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变革。
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受教育权的实践路径可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政府应制定并贯彻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资源包括学校设施、教材、教师配备等,政府应确保这些资源能够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教育补助金、提供免费教育等方式,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让孩子接受教育。
其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公共教育事业提供支持。
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不应仅仅是教育的观望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他们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提供奖学金、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制度。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应注意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最后,家庭教育也是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场所,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简析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
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出现了一些教育混乱的现象,而且这种混乱已经开始衍生成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乱收费,择校等现象层出不穷。
已经引起社会了和教育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一、受教育权概念受教育权时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我国宪法第46条对受教育权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可知是公民受教育权是统一的权利,表现为公民有权利和机会享受各种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受学前教育权、受义务教育权、受高等教育权、受成人教育权、受职业教育权、受扫盲教育权、受国防教育权、受特殊教育权、受终身教育权等。
从公民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享受的受教育权看,包括受义务教育权、平等受教育权、终生受教育权和恰当受教育权。
在我国理论界对受教育权的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以下几种学说:1、接受教育权利说。
这种学说认为,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和其他方面教育的权利。
2、公民权利说。
这种学说认为受教育权的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在公民权利和国家提供受教育权关系之间,公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他要求国家要有提供所需教育的能力。
它强调国家应对教育提供保障。
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上)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作为宪法权利的一种,这一权利从属于社会权利,是实质平等价值的宪法体现。
与传统自由权不同,它是对国家提出的积极要求,要求国家采取一定手段保障公民这一权利的实现。
社会权与自由权性质上的差异深刻影响了各国宪法的文本结构,及这一权利的实现方式。
目前,为了克服传统理论在给予这类权利保护方面所形成的不便,确定有资格寻求司法干预以抵抗立法不作为与非法行政方面适当的衡量标准,保护新型利益,特别是那些受益于政府关系中的利益的需要,各国在关于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了回应性扩展。
一、公民受教育权是积极的社会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受教育权在宪法性质上属于积极的社会权利,而不是消极的自由权,是宪法赋予国家的积极责任,也是实质平等价值的宪法形式体现。
社会权利与自由权的价值基础不同,自由权的价值基础是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权利的价值基础是实质平等。
自由权是对国家提出的否定性要求,要求国家不得以作为的方式予以侵犯。
自由权的哲学基础是天赋人权或者自然权利,该理论依靠自然状态,论证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认为人之为人,需要一些内在的构成要件,如生命、自由和财产,离开这些条件,人将不成其为人,国家必须无条件地维护这些权利,不得制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社会权利与自由权不同,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进入社会状态之后,作为政治社会中的人所享有的政府给予个人的一种好处、福利或者恩赐,因此是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权利。
在实现方式上,社会权利与自由权有很大不同,自由权要求国家不得制定侵犯公民权利的法律,否则,这些法律就构成违宪,社会权利则要求国家制定法律促成这类权利的实现。
(一)受教育权伴随着国家责任的扩大,是积极国家观的宪法表现作为实质平等价值体现与社会权利的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的产物,这是一个伴随着积极国家观的国家理念变迁的过程,故第一批近代宪法中并没有体现这一权利。
浅议受教育权宪法平等保护问题【摘要】受教育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宪法的保障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实际执行中,受教育权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受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宪法对受教育权进行了明文规定,同时也要求实现其平等保护。
为了解决受教育权不平等问题,宪法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受教育权的保障,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受教育权宪法平等保护的必要性。
建议未来在加强受教育权宪法平等保护时,应当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采取措施消除各种歧视现象,确保每个人能够平等获得教育机会,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平等保护、重要性、含义、范围、明文规定、不平等现象、现实、必要性、建议、未来、平等、保障、教育、法律、公平、公正、社会发展、平等教育机会。
1. 引言1.1 受教育权的重要性受教育权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它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受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受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感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确保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受教育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变化和挑战。
受教育还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培养更多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应当受到法律和宪法的保护,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
1.2 宪法保障受教育权的意义宪法保障受教育权的意义在于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保障受教育权的宪法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保障。
宪法中关于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这一原则在宪法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以下是宪法中关于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展示。
第一,宪法确认了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宪法,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
这意味着无论个人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如何,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宪法强调教育的义务。
宪法规定,公民有义务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提供的教育,并且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和职业知识,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一规定意味着教育不仅是个人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
第三,宪法倡导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质量。
宪法规定,国家应推动教育的普及,改善教育的质量,并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和高质量。
这意味着国家必须提供各个层次的教育机会,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并且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需求。
第四,宪法确定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宪法规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公民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的素质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教育应当贯彻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既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以达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五,宪法保障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宪法规定,国家应当加大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并且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监督。
这意味着国家必须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流动,并且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宪法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不仅肯定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也明确了受教育的目标、原则和管理机制。
通过宪法的规定,我们可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宪法-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李璇,余秀宝摘要:公民受教育权是其自我实现的不可或缺的一项权利。
目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等、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平等以及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诸方面。
公民追求受教育权平等实现是对社会平等权的追求,国际社会对教育平等权的重视使人们更加关注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
我国应加强政府的积极作为,推进教育体制的系统改革,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促进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
关键词:教育;受教育权;平等实现接受教育是人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受教育权对人的自我实现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权利。
受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1]。
由此,受教育的条件均等和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平等实现的核心内容,以此来衡量目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现状则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上。
一、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不平等的表现(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占有和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和身份差别。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而农村地区和社会底层家庭享有的教育资源往往十分匮乏。
其次,农村地区和社会底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失学率较大。
虽然自2003年开始,国务院提出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保障制度,并为此大幅增加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从而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避免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窘境,但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在受教育机会方面难以与城市及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保持平等。
此外,地域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教育水平失衡。
东部地区因为有发达的经济作支撑,其教育水平及受教育程度是西部地区难以企及的。
l法学研究4L e ga l Sys t em A nd Soc i e t yi▲第1J占缸金200B.07(上)伦受教育杈的宪法杈利属性反其实现黄慧莎摘要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中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
具有自由权性质和社会权性质的宪法权利属性.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要求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加强受教育权被侵害的司法救济.关键词受教育权宪法权利宪政实践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7-012-02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中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
然而,对法律权利属性的不同认识影响着对《公约》的正确理解和权利的实现,本文从宪法权利角度分析受教育权的基本属性,以正确理解受教育权的内涵。
这对受教育权在我国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受教育权的起源及入宪背景受教育权在早期的宪法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
1787年美国宪法及1791年人权法案都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规定。
因此,受教育权并不是美国联邦宪法上的一项权利。
∞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也没有涉及到受教育权。
很显然,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特别是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受教育权并不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
真正地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权的,是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明确地写进宪法是1936年的苏联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和国联盟宪法》。
“受教育权”真正作为一项人权来考虑是在二战后于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确立的。
《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关于受教育权的规定。
可以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基本上概括了“受教育权”的权利内容,是迄今为止关于“受教育权”内涵所做出的最完整的释义。
至此,二战后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已经在世界各国宪法制度中得到了基本肯定。
由此可见,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范意义上的公民的基本宪法权利在国外宪法文本以及国际人权文件中都已经获得了比较明确的宪法地位。
也就是说,受教育权作为一种公民的宪法权利已经得到了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的肯定。
二、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及其主要内容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
o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受教育权的讼案不断增长,受教育权研究近年来一直是法学界、人权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关注热点。
从中可以看出受教育权是一个相当宽泛作者简介:黄慧莎,广东商学院06宪法与行政法学。
12的概念,它有着多种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体系。
首先,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就是公民所享有的基本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利。
在权利这个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庞大体系中,受教育权无疑是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
鉴于受教育权作为基本权利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一股都以宪法规范的形式予以确认和表述,并加以保障和实施。
受教育权顾名思义应是一种公民的权利,而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意味着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一方面可以放弃,另一方面必须履行,从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
蠹这种权利义务复合性规范不仅产生理论上的困惑,也给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实践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先理顺受教育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其次,受教育权是自由权也是社会权。
自由权主要指公民权利或政治权利;社会权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基本权利分类是传统宪法学和国际人权领域所持有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是一种依据不同权利的价值属性及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类。
其巾自由权是自由价值的宪法体现,社会权是平等价值的宪法体现。
并且,在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上,自由权是消极国家观的思想体现,社会权则是积极国家或能动国家观。
作为宪法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内容丰富庞杂,从总体而言。
它既具有社会权性质又具有自由权性质。
受教育权就其不受侵犯性来说是一种自由权;在决定受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机会方面,也属于自由权。
而作为国家义务的受教育权的条件及制度的提供,属于受教育权的社会权。
自由权的属性在高等教育中表现突出,而社会权的性质在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中表现更为典型。
但是基本权利的这种分类只是学理上的,这一分类既不说明社会权与自由权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能说明在权利体系内部何种权利居于优越地位。
恰恰相反,所有的基本权利都服从于人的尊严,它们共同构成以维护人的尊严为目的的相互关联和不可分割的客观价值秩序。
回社会权通常也同时具有自由权性质之层面,亦得排除国家权力的干预或请求国家不作为。
o经上述分析,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既是自由权又是社会权,而且受教育权的自由权性质与社会权性质是密切相己008.07(上)L e ga l Sys t em A nd Soc i e t yi▲笨I j占缸金0法学研究4关、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对于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受教育权基本内容的理解。
受教育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义务教育权。
义务教育权是受教育权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由国家实施的,政府、社会和家庭予以保证的免费的教育。
《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第13条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原则和缔约国所承担的责任。
在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并且规定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实行义务教育中的职责。
第二,获得公正评价权.它是指受教育者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是对受教育者人格权的尊重和受教育权的维护。
这是《教育法》赋予受教育者的一项重要权利。
第三,获得学籍、学位权。
它是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修满相应的学分,或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依法获得学籍、学位的权利。
@第四,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它是指受教育者因品学兼优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地区的学生有获得奖学金的权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获得贷学金和助学金的权利。
曲这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权利。
第五,获得平等考试机会的权利。
它是指符合法定条件的受教育者,有平等的参加相应级别的各类考试的权利。
该权利是相对人的应然权力,在现有的立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当前现实中侵犯学生平等考试机会权的现象并不少见。
第六,择优录取权。
它是指对于符合条件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有获得优先录取的权利。
l该权利是相对人的应然权利,在现有的教育立法中无明确规定。
三、受教育权在我国的宪政实践受教育权在我国宪法制度上得到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湖、南省政府公布的湖南省宪法。
而我国建国以来的几部宪法都确认了公民受教育权。
同时依据宪法我国还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可见公民的受教育权在我国得到了宪法及法律的保护。
但是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实践中,公民的接受义务教育权、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职业教育权和获得学籍学位权等常常受到侵犯,致使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在现实r户.遇到很多难题。
这在客观上要求从宪法权利的角度迸一步完善我国宪法的受教育权制度。
一是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已经颁布的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受教育权的保障提供了依据。
特别是1999年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将行政机关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纳入了行政复议的范围,增加了受教育权保障的操作性。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立法起步较晚,加之教育法律制定之初缺乏完整而规范的体系,大量的是行政规章和规范行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特别是在操作层面的规定更为单薄。
如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对学校的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及责任承担等问题,都缺少法律规定。
这是造成学校权力滥用,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公立学校虽然不是国家机关,但在客观上却充当着公权力主体的角色,与学生形成一种特别权力关系。
为了保障学生权利的正确行使,必须制约学校权力。
同时,要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拓宽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救济渠道。
二是提高守法意识。
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必须有对教育法律的自觉遵守。
守法有两种形式。
一是积极守法。
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尊重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依法积极接受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教育。
二是消极守法,即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应尊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不得做出侵犯他人受教育权的行为。
教育守法意识包括教育法律的认同、教育法律信仰和教育法律使命感等要素。
首先,教育法律认同是社会成员守法之前提。
法律认同是指主体对法律所规范或记载的价值的一种内心认可和赞同的心理状态。
其次,教育法律信仰是社会成员守法之关键。
法律信仰是指主体在法律价值确认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法律的内心景仰和行为服从。
法律信仰是必须的,它是法治实现的关键所在。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伯尔曼(Harol d.J.B c rm a n)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第三,社会成员的教育法律使命感是守法的精神动力。
法律使命感是主体把运用和遵守法律当作一种自己必须肩负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之一Ii,理感受。
法律使命感是守法之精神动力,它将使人们对法律的道德忠诚直接化为伦理义务,是通向服从法律的桥梁。
三是加强司法救济。
公民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现行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司法效力,人民法院不受理违宪案件。
《教育法》第42条虽然规定了受教育者具有申诉权和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但没有法规或规章对学生申诉制度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缺乏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会和人员、时效、申诉后的救济渠道等方面的规定。
因而,很多受教育权利受侵害事件,只能以受教育者权利受到侵害致使财产受到损失为由,转化为民事赔偿,最终使公民受教育权侵害案件往往既不符合行政诉讼要求,又与民事诉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公民在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的诉讼以不在受理范围为由被驳回,结果得不到应有的司法救济。
尽管1999年通过并实施了《行政复议法》将公民的受教育权列入行政复议的范围,但仅仅靠《行政复议法》实现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救济是不够的。
因此必须加强司法救济的途径。
注释:①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一上册一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2页.⑦何勤华,李秀清.民国法学论文精萃一宪政法律篇.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736页.③龚向和.受教育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9.④[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