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农业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8
附件4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专业代码
083201
083202
083203
083204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6日修订日期:2009年11月12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083201)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3)
3、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2)
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 系食品科学学院院外指导教师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备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2-3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
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增设“教育科学通论”、“现代教育技术”为必修课
,免除“学术
活动”、“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二项必修环节;
5、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免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增设“中国概况”为必修课;
6、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而增列,并按照研究生课程管理程序申报。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附件4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
081201 081202 081203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12日修订日期:2006年7月12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3、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2-3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增设“教育科学通论”、“现代教育技术”为必修课,免除“学术活动”、“社
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二项必修环节
5、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免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增
设“中国概况”为必修课。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Networking Computing.
11。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名称农业经济管理
专业代码120301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8日
修订日期:2013年6月10 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为5年,经批准可在2~5年范围内变动。
实现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
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三、研究方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农业工程一级学科。
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农村供配电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农业水利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监测技术、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等五个方向。
其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见表1。
表1: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四、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最低应不少于43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5学分,选修课程9学分,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2学分,跨专业学生还应补修学士阶段基础课程9学分)。
表2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五、培养方式与要求1.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西南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试行稿)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形式。
为规范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其健康发展、有效运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第一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专业实践基地是指为以全日制为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活动所提供的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场所(以下简称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必须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可由依托单位及其所在区域或所在系统内相关的若干机构构成。
第二条实践基地由学校或学院与有关单位协商共同建立。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立,切实可行;责权明确,合作共赢;分级管理,规范有序;相对稳定,讲求效益。
第三条学校、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分别设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
校级实践基地按专业学位类别设立,命名为“西南大学XXXX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院级实践基地按二级培养单位设立,命名为“西南大学XXXX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二、实践基地的设立第四条每种专业学位类别根据需要建立1-5个校级实践基地,各二级培养单位根据需要建立若干院级实践基地。
第五条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依托单位及构成单位的主要业务能满足相关类别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和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在区域内具有行业代表性。
(二)有一定数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的相关专业技术或业务人员;依托单位有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拓展合作范围的潜力。
(四)具备研究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基本满足需要。
(五)符合就地就近原则,实践基地所在地尽量离学校较近,同一基地的依托单位与构成单位应在同一城市或合理的区域范围内。
全日制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保证培养质量及培养环节的有序进行,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面向农业工程实际,采取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农业工程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在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工程等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分析、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2.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身心健康。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
二、研究方向1.农业机械装备性能研究。
2.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新技术研究3.地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4.电力企业信息化5.电气设备与自动化装置6.计算机应用三、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课程学习阶段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论文课题研究采用实验室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方式。
2.实行双导师制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1.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2.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3.必修环节有文献综述和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实践环节等。
五、课程的类别及设置 课程类别课 程 名 称学 时学 分 备 注 政治理论课 54 3.0 外国语483.0公 共 课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322.0必修数值计算与MATLAB483.0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483.0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48 3.0 学位课领域主干课 硕士专业外语 201.0必修高等农业机械学 32 2.0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32 2.0 农业工程装备系统与设计 32 2.0 农业机械装备工程新技术 32 2.0 选 修 课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与交流方法322.0农业 机械 化方 向任 选其农业物料物理机械特性 32 2.0 现代测试技术与信号分析 32 2.0 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 32 2.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 32 2.0 试验理论与分析方法 32 2.0 中3 门高等电力网络分析 32 2.0 配电自动化系统 32 2.0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专题 32 2.0 智能优化方法 32 2.0 配电网经济运行 32 2.0 现代数据库技术32 2.0 地方电网新技术专题与讨论 32 2.0 农村 电气 化方 向任 选其 中3 门工程制图拖拉机与汽车学 农机方向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补 本 课自动控制原理农电方向同等学历与跨学科补修实践环节 实践总结报告6.0 中期考核已修课程、学分,思想品德,论文进展总学分33.0六、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年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案、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从事科研、教案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年,基本学习年限为年。
硕士生提前完成全部学业,达到提前毕业条件,要求缩短学习期限,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生效。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下设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的情况,一般设置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应该为本学科的主要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客观需要和发展基础,能反映本学科专业的特色和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
每个研究方向须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导师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有具一定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及信息条件,目前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
提倡和鼓励增列跨学科专业条件基本成熟的研究方向。
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跨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由相关学科专业协商后报各学部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各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详见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由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硕士生导师组,选拔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担任组长,组长统筹硕士生的日常培养、指导和管理。
硕士和导师组之间应建立定期交流和汇报制度,组织开展报告会和各种研讨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
附件4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数学
专业名称计算数学
专业代码07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6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2-3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增设“教育科学通论”、“现代教育技术”为必修课,免除“学术活动”、“社会、
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二项必修环节
5、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免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增设“中国概
况”为必修课。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类别名称教育硕士类别代码0451领域名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代码045120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15年月日职业技术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045120]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
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胜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掌握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较为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半脱产和在职兼修等多种方式。
半脱产和在职兼读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四.课程设置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职业技术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课程设置五.教学方式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校外指导教师应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行业企业人员。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课程教学贯彻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将新技术新设备等生产资源和企业文化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注重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19个专业硕士学位。
,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涵盖11个学科门类,43个一级学科。
西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一、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汇总表(16个)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批次(年)哲学0101哲学第十一批(2011)0401教育学第九批(2003)教育学0402心理学第九批(2003)0501中国语言文学第十一批(2011)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第十一批(2011)0701数学第十一批(2011)理学0703化学第十一批(2011)0710生物学第十批(2006)0828农业工程第十一批(2011)工学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第十批(2006)0901作物学第九批(2003)0902园艺学第八批(2000)农学0903农业资源利用第八批(2000)0904植物保护第九批(2003)0905畜牧学第十一批(2011)管理学1203农林经济管理第八批(2000)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汇总表(34个)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批次(年)哲学0101哲学第十一批(2011)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第十一批(2011)0302政治学第十一批(2011)0303社会学第十一批(2011)法学0304民族学第十一批(2011)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十批(2006)0401教育学第九批(2003)教育学0402心理学第九批(2003)0403体育学第十一批(2011)0501中国语言文学第十批(2006)0502外国语言文学第十一批(2011)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第十一批(2011)0504艺术学第十一批(2011)历史学0601历史学第十批(2006)0701数学第十批(2006)0702物理学第十批(2006)理学0703化学第十批(2006)0705地理学第十批(2006)0710生物学第十批(2006)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十批(2006)0828农业工程第十批(2006)工学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第十批(2006)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第十批(2006)0901作物学第九批(2003)0902园艺学第八批(2000)0903农业资源利用第八批(2000)农学0904植物保护第九批(2003)905畜牧学第十批(2006)0906兽医学第十批(2006)0907林学第十批(2006)医学1008中药学第十一批(2011)1202工商管理第十一批(2011)管理学1203农林经济管理第八批(2000)1204公共管理第十一批(2011)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汇总表(5个)门类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批次(年)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十批(2006)法学030505思想政治教育第十批(2006)历史学060103历史地理学第十批(2006)理学070501自然地理学第八批(2000)农学090801水产养殖第十批(2006)四、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汇总表(12个)门类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批次(年)经济学020101政治经济学第七批(1998)法学030105民商法学第九批(2003)理学070905第四纪地质学第八批(2000)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第九批(2003)080502材料学第十批(2006)工学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第九批(2003)081704应用化学第六批(1995)农学090801水产养殖第八批(2000)医学100704药物分析学第十批(2006)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第九批(2003)管理学120501图书馆学第十批(2006)120502情报学第九批(2003)。
调查研究杨明金杨仕¤杨玲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重庆北碚摘要: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所属八大领域之一,由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设施农业三个领域合并调整而来,其学科内涵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和农业信息化,具有工学和农学的学科交叉属性。
目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主要聚焦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但实践中存在领域归类不科学、招生就业受限制、培养过程难聚焦等困境,笔者针对农业工程于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内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内涵;乡村振兴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科内涵、实践困境与实施对策**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NLZX-ZD1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课程思政项目(201006S );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SWUYJS216104、SWUYJS211009);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JY014、SWU2108007、SYJ2022019)作者简介:杨明金(1973年-),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农业产地加工技术与装备。
¤通讯作者:杨仕。
Email:*************.cn。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由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设施农业三个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合并调整而来,为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分析本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人才职业胜任能力,增强专业人才“三农”情怀,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大局,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1熟悉领域演变历史,把握人才培养规律1991年3月,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批准试行工商管理硕士培养,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篇章。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代码:095136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大田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设施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加工农业装备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或设施农业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我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最长不能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应加强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在扬州大学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二)实行双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由校内、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
附件4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农业工程
专业名称农业水土工程
专业代码0828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9日
修订日期:2006年10月20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2-3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增设“教育科学通论”、“现代教育技术”为必修课,免除“学术活动”、“社会、教
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二项必修环节
5、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免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增设“中
国概况”为必修课。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需阅读的主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