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63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的“各家学说”是指()A. 医学理论的不同流派B. 中医各个学院的教学内容C. 医学研究的多样性和综合性D. 中医学的三大理论体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学说主张“阳气亢盛,阴气亏虚”?A. 四气学说B. 五行学说C. 六经学说D. 三因学说答案:C3.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哪一学派的核心理论?A. 阴阳学派B. 五脏学派C. 望诊学派D. 针灸学派答案:A4. 中医学中的“寒热学说”主要用于解释()A.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B. 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依据C. 中药的使用和配方原则D. 饮食调理和预防保健答案:B5. 下列哪个学说将人体生理与自然界的气候相对应?A. 八纲学说B. 九候学说C. 六经学说D. 同病异治学说答案:B二、填空题1.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
答案:元素2.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答案:对立统一体3. 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将疾病分为实、虚、寒、热、()等八个方面。
答案:表4. 中医学中的“卫气营血理论”是指卫气、营气、()和血液四种生理物质及其运行规律。
答案:津液5. 中医学中的“三因学说”主要将疾病的发生与()等因素联系起来。
答案:情志三、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答: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可以归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心理情绪等方面相对应,通过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生理与疾病发生的规律。
2. 请说明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
答: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3. 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是如何分类疾病的?答: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将疾病分为实、虚、寒、热、表、里、气、血八个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 分,共35 分)()A.苇茎汤B.大黄牡丹皮汤C.普济消毒饮D.附子薏苡败酱散E.仙方活命饮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A.张机B.王熙C.王焘D.孙思邈E.巢元方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A.陈自明B.陈实功C.薛己D.高秉钧E.吴师机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A.麻杏石甘汤B.防风通圣散C.桑菊饮D.银翘散E.葛根芩连汤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A.肝B.心C.脾D.肺E.肾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A.香砂六君子汤B.龙胆泻肝汤C.理中汤D.九味羌活汤E.独活寄生汤7.张从正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兰室秘藏》C.《阴证略例》D.《温疫论》E.《时病论》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吴有性E.余霖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吴有性D.张介宾E.吴师机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李杲D.吴有性E.叶桂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李杲E.朱震亨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A.逍遥丸B.枳术丸C.左归丸D.右归丸E.越鞠丸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A.张元素B.李杲C.罗天益D.薛己E.张介宾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缪希雍E.叶桂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A.婚配要求B.保精养血C.择时交会D.调治疾病E.注意饮食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A.养性B.情欲C.饮食D.老人六戒E.劳倦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龚廷贤E.缪希雍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A.张机B.李杲C.缪希雍D.叶桂E.唐宗海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A.郁金B.麦门冬C.薏苡仁D.鳖甲E.枸杞子20.陈实功的著作是()A.《外科正宗》B.《外科大成》C.《外科全生集》D.《外治医说》E.《外科理例》21.张介宾的著作是()DA.《三消论》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2.善用熟地黄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己C.赵献可D.缪希雍E.李中梓23.李中梓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4.提出“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是( )A.张机B.王熙C.孙思邈D.方有执E.喻昌25.喻昌创制的方剂是()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葛根汤D.增液承气汤E.益胃汤26.傅山认为导致带下病的关键是().A.风B.寒C.湿D.燥E.热27.叶桂创立的辨证纲领是()A.卫气营血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辨证D.脏腑辨证E.经络辨证28.王清任的著作是()A.《医宗必读》B.《医林改错》C.《医宗金鉴》D.《医学启源》E.《医学源流论》29.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C.癫狂梦醒汤D.补阳还五汤E.膈下逐瘀汤30.吴师机著作是()A.《外科正宗》B.《理瀹骈文》C.《外科全生集》D.《外科大成》E.《外科理例》31.王士雄阐发温病的著作是()A.《温热论治》B.《湿热条辨》C.《温病条辨》D.《温热经纬》E《温疫论》32.唐宗海认为“补血第一方”是()A.归脾汤B.四物汤C.独参汤D.当归补血汤E. 炙甘草汤33.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医家是()A.张锡纯B.张山雷C.张生甫D.陆晋笙E.杨如侯34.创制镇肝熄风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缪希雍D.王清任E.张锡纯35.倡导十纲辨证的医家是()C.吴瑭D.程国彭E.施今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15 分)()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37.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D.罗知悌E.朱震亨38.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A.《内经》B.《金匮要略》C.《中藏经》D.《备急千金要方》E.《小儿药证直诀》39.张从正所论邪气包括()A.天邪B.地邪C.人邪D.七情所伤E.药邪40.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为()A.饮食不节B.劳役过度C.情志内伤D.痰饮E.瘀血41.朱震亨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A.情志过极B.色欲无度C.六淫侵袭D.饮食厚味E.劳役过度42.温补学派医家包括()A.薛己B.张介宾C.李中梓D.李杲E.王好古43.缪希雍治疗阴虚火旺吐血三要法是()A.行血B.凉血C.补肝D.降火E.降气44.张介宾真阳论内容不包括()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精气之辨45.喻昌治单臌胀的方法有()A.培养B.招纳C.解散D.软坚散结E.悍毒峻攻46.傅山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方剂有()A.完带汤B.清震汤C.易黄汤D.参苓白术散E.八正散47.叶桂认为引起胃阴不足的主要原因有()A.五志化火伤及胃阴B.过食辛辣C.燥热伤胃D.失血之后E.热病后期48.吴师机认为膏药中的药引需具备()A.通经走络B.开窍透骨C.拔病外出D.清热解毒E.软坚散结49.发明清暑益气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李杲C.王士雄D.余霖E.叶桂50.唐宗海治疗血证注意事项是()A.忌汗B.禁下C.禁吐D.禁补E.禁攻三、判断题(正确答案划“A”,错误答案划“B”,每小题1分,共15分)陈自明编写孕妇药忌歌。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着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六变”指。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之五行学说名词解释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单选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2.何曰润下A木 B火 C土 D金 E水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A.生长B.生化C.承载D.受纳E.稼穑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A.从革B.寒凉C.沉降D.隶杀E.收敛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A.六腑之大肠B.五体之皮毛C.五志之恐D.五化之绞E.五色之白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喜D.五官之口E.五气之湿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A.比较B.演绎C.模拟D.试探E.反证法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A.ホ为水之于B.水为木之母C.火为土之母D.土为金之子E.火为木之孑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A.金为木之所不胜B.水为土之所不胜C.木为水之所不胜D.火为水之所胜E.木为金之所胜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A.木旺乘土B.土壅木郁C.木不疏土D.木能克土E.抑木扶土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土侮木E.木胜土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A.”客色”胜”主色”B.色脉相符C.”主色”胜”客色”D.生色之脉E.以上都不是17.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肝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青B.喜食酸味C.易怒D.目赤E.脉洪18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心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赤B.喜笑无常C.喜食酸味D.舌赤E.脉洪19.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脾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黄B.口泛甜味C.唇淡无华D.多唾E.肌肉消瘦20.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肾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黑B.善恐C.易骨折D.流涎E.耳聋21.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肺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白B.易悲C.爪甲枯槁D.鼻塞E.流涕22. 以下何项不是”克”的异常:A.制化B.相乘C.相侮D.反侮E.反克23. 以下不属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A.木旺乘土B.土虚ホ乘C.木火刑金D.水不涵木E.土虚水侮24. 以下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A.肝火犯肺B.肾病及肝C.心病及肝D.脾病传肺E.肺病及肾25. 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26、五行中,“火”的“所不胜”之行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27.五行中,“木”之“所胜”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28. 五行相乘的基本概念是:A.母病其气有余而乘其子B.子病其气有余而乘其母C.其气有余则乘己所胜D.其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E.其气不及则己所胜者侮而乘之29. 五行相侮的基本概念是:A.子病其气亢盛,反侮其母B.母病其气不足,子反侮母C.其气有余,则侮己所胜D.其气不足,则己所不胜者轻而侮之E.以上都不是30..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 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31、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 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32 ”肝火犯肺”是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33肝气犯脾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34 脾病传肾是属于: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及母3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机传变是属: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病及子E.孑病犯母36 .水气有余导致土气哀弱的传变关系属于:A.制己所胜B.侮所不胜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D.己所胜轻而侮之E.以上都不是37. 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A.惊胜恐B.恐胜喜C.怒胜思D.喜胜忧E.思胜恐38 .就肺来说对肺的生理联系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生我B.克我C.我生D.我克E.反克39. 下列不是说明病理变化的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五行制化D.传其所胜E.传所不胜40.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41 .按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42. 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来确定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引火归原C.滋水涵木D.扶土抑木E.佐金平木43.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44.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B.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45. 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金木相生D.佐金平木E.益火补土46.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上亢E.肾阳虚损而心火浮越47. ”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一般是指:A.肝旺泻肺B.肝火泻心C.肾实泻脾D.心实泻脾E.肺实泻肾多选1.“木曰曲直”可引申为A、开泄B、炎热C、升发D、条达E、舒畅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五行的特性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C.五行的生克制化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水日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A.肾开窍于二阴B.肾开窍耳C.肾主水D.肾主纳气E.肾藏精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A.以表知里法B.试探法C.取象比类法D.推演络绎法E.比较法5.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6.下列属于金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鼻、皮、毛、收、悲C.皮、鼻、口、胃、长D.商、辛、白、哭、悲E.秋、西、咳、燥、收7.下列属于火行的是:A.爪、筋、皮、肉、苦B.舌、脉、喜、夏、长C.喜、鼻、口、胃、长D.苦、赤、长、暑、南E.夏、小肠、舌、笑、忧8.下列属于木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目、筋、怒、呼、握C.皮、筋、口、胃、长D.春、东、风、青、生E.角、酸、东、胆、目9.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A.思胜恐B.惊胜思C.悲胜怒D.怒胜扰E.恐胜喜11. 疾病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传变时,病情较轻浅的是: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相乘方向传变D.相侮方向传变E.肺病及肝12.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乘的是:A.木有余则土来乘之B.金有余则火来乘之C.木不足则金来乘之D.火不足则水来乘之E.金不足则木来乘之13. 所谓五行相乘,是指: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B.气不及,己所胜者轻而侮之C.气有余,侮所不胜D.气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E.子有余反侮其母14. 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侮的是:A.金不足则木来侮之B.木有余则土来侮之C.金有余则火来侮之D.木不足则金来侮之E.水不足则火来侮之15.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A.扶弱B.补母C.抑强D.泻子E.母子双补16. 下列哪些说法不确切:A.”克我”者是”所不胜B.五行相克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C.相克即相胜太过 D.相乘即是正常制约 E.相侮是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17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A.五行的生克乘侮B.五行的生克规律C.五行的乘侮规律D.五行的特性E.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18. 五行的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侮的是:A.金有余则火来侮之B.土有余则能侮木C.土不足则水来侮之D.水不足则火来侮之 E.木不足则金来侮之19. ”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A.生化作用B.滋润作用C.承载作用D.收敛作用E.受纳作用20. ”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肺病及肝C.母病及子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21. 根据”虚则补其母”的治法是:A.培土制水法B.益火补土法C.滋水涵木法D.佐金平木法E.培土生金法22.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A.肝病及脾B.脾病及肾C.心病及肾D.肝病及肺E.肺病及肝23.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判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逆的有:A.肝病色青见浮脉B.心病面赤见沉脉C.肝病色青见沉脉D.肺病色白见洪脉 E.肾病色黑见沉脉24.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A.肾病及肝B.脾病及肺C.肺病及脾D.脾病及心E.肝病及心25. 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A.木和火B.土和水C.木和金D.水和金E.水和火26.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肝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青色B.喜食酸味C.两目干涩D.头发稀疏E.爪甲枯槁27.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赤色B.口泛甜味C.舌尖红赤D.急燥易怒E.齿槁耳聋28.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黄色B.口味苦C.耳鸣耳聋D.二便不利E.牙齿枯槁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B.采用中和和类比的思维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30.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A.视外揣内B.类比C.比较D.演绎E.试探与反证填空1.(尚书。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选择题:
下列哪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A. 张仲景
B. 叶天士(正确答案)
C. 李东垣
D. 朱丹溪
“火热论”是哪位医家的主要学术观点?
A. 刘完素(正确答案)
B. 张从正
C. 李杲
D. 吴又可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了“脾胃论”,并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A. 张仲景
B. 李东垣(正确答案)
C. 朱丹溪
D. 吴鞠通
“相火论”的创立者是: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时珍
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寒凉派”的代表?
A. 张从正
B. 刘完素(正确答案)
C. 李东垣
D. 吴鞠通
“攻邪派”的创立者是:
A. 张从正(正确答案)
B. 刘完素
C. 李杲
D. 叶天士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仲景
D. 吴又可
“温疫论”是哪位医家的著作,对温疫病的认识和治疗有重要贡献?
A. 吴又可(正确答案)
B. 叶天士
C. 李东垣
D. 张仲景
下列哪位医家是“养阴派”的代表,强调养阴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吴鞠通。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
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
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么?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
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
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韩祗和北宋医家,其分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金匮要略》答案:A2. 在中医中,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八纲辨证”?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以下哪些元素?A. 金B. 木C. 水D. 火E. 土F. 风答案:A B C D E5.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的治疗原则?A. 辨证论治B. 治标不治本C. 治未病D. 对症下药答案:A C D三、判断题6.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答案:正确7.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答案:正确8. 中医的“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9. 简述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构成的。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病因、病机,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如调和阴阳、补母泻子等。
10. 描述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治疗原则,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
-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了解病情。
- 问诊: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
- 切诊:通过脉诊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医生会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然后根据治疗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论述题11. 论述中医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挑战。
答案:中医在现代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能够帮助患者调和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 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 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各家学说习题之一:总论1.伤寒八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舒微/郭雍/成无己2.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 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3.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4.《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5.明清时期,围绕《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以及六经本质等争论,形成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流派。
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6.明清时期温病学派中瘟疫学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7.宋金元时期“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倡导“_____”,认为”______”,并善用____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寒凉。
8.金代张从正,私淑河间之学而立___________;元代朱震亨,承河间之学,旁通东垣、戴人之说而创___________;明清温病学诸家,遥承河间之学,发展成为___________。
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9.易水张元素,以__________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理论,被尊称为________的宗师;王好古发,发明___________论治方法,将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联系在一起。
脏腑病机学说;补土派;伤寒内感阴证10.各家学说的共同点:有継承有取舍有发展11.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强调以()()()三法祛邪为要,成为由河间之学而一变为“攻邪学派”的师祖。
汗,吐,下三法12.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理论,著()()()等,详辩内外伤异同,制定升阳泻火、甘温除热大法,创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名方,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
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密藏13.温热学派以叶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为代表。
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得医家就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她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得本气就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得内容更为完整得医家就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得地黄饮子,主要就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得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得发生原因主要就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得发生原因主要就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得发生原因主要就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得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得纲领就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得纲领,她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得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得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得论治就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与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
刘河间创制得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得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就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得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得中心内容就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得一种理论。
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得寒热、温清、燥湿得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得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亢害承制论3、这就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得相互承制关系得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与说明疾病病理现象得本质与标象得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就是而非得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就是产生风、湿、燥、寒得原因之一。
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就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得,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
9、对里证得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与解之。
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
1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
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得治疗主张就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
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1、对。
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得方法。
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
2、错。
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与主气。
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对。
4、刘完素得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
4、错。
刘河间得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
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
5、错。
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就是防风通圣散。
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
7、对。
养阴退阳得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
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
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得主要内容。
1.答:刘完素运气学说得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1)重视小运主气。
(2)从六气得属性特点,研究脏腑得寒热温清燥湿变化。
(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与六气作为疾病分类得纲领,把脏腑病机与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
2、河间学派得概念就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就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得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得中心内容就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得治疗方法。
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得,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得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
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五、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得本气就是什么?本气虚实就是如何变化得?1、答:河间认为脏腑得本气就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如果脏腑得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
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
这样,从腑腑得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得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得太过与不及了。
2、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就是如何认识得?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得承制关系,就是维持其正常运动得必要条件。
所以她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得认识就是一致得。
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得情况。
由于五运之气得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得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得现象,所以她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俗未知之,认似作就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她将“亢害承制”得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就是实非得假象。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得学术观点。
3、答:刘完素对病机得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得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得关系,提出了著名得“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她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就是产生风、湿、燥、寒得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得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得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就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得观点。
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得关键所在就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得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得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
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得临床特征就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得关系就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得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得代表方剂就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与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此处下焦包络之火得含义就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肾妄动得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得虚火E、下焦离位得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6、李杲升阳散火法得首选方剂就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得医家就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与得医家就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得升发C、脾阴得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得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得特点就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得特点就是重视(D)A、枳术丸B、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得著名方剂就是(D)6、张元素创制得著名方剂就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得临床特征就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得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