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湿邪为患的辨证及针灸选穴
- 格式:pdf
- 大小:72.23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常用腧穴——阴陵泉【穴名释义】“阴”,指小腿内侧;“陵”,高突的山丘,指胫骨内侧髁;“泉”,此处指凹陷。
此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凹陷中,故名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
此穴与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相对。
【定位取法】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穴性特点】阴陵泉系足太阴脾经合穴,擅长健脾利湿,为祛湿化痰要穴,侧重于祛湿,善治湿邪为患的疾病。
【主治概要】1.本穴功善健脾祛湿,适于治疗脾虚湿盛之证。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尿失禁等病症。
现代研究也发现,电针阴陵泉后明显升高尿失禁患者的静态最大尿道闭合压。
2.“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灵枢·本神》) ,针刺阴陵泉穴可以调节脾脏的功能,从而使失常的四肢、肌肉得以恢复,临床可用以治疗肩周炎,是一种上病下治的疗法。
3.“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玉龙歌》)。
本穴还善治膝关节局部病变。
【临床应用举例】1.急慢性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比正常增多、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大便中夹有黏液。
阴陵泉系足太阴脾经合穴,功善健脾祛湿,适用于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
(1)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采用30号2.5寸毫针针刺,采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1小时。
(2)点刺法:常用于婴幼儿,便于操作且减少刺激量。
取30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在阴陵泉穴位上快速点刺(针刺深度约至皮下) ,一般1天1次,腹泻症状严重者可每天2次, 3天为1个疗程。
2.膝关节骨关节炎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炎,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全球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膝关节X线片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等。
临床上阴陵泉还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膝关节积液等膝关节病变。
针灸取膝关节局部腧穴以温经散寒、疏通经脉、通络止痛。
(1)电热针法:用D R Z-I型0.50毫米×60毫米的电热针,刺入穴位行提插手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接通电热针治疗仪,电流由小到大在60~80毫安,以局部酸胀明显为度,治疗时间30分钟。
针灸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阳痿湿热下注需加A、命门腰阳关B、膈俞血海C、膏肓太溪D、神门心俞E、中极阴陵泉正确答案:E2、遗精兼肾精不足需配用A、关元志室三阴交B、百会风池C、中极阴陵泉D、肾俞太溪E、心俞肾俞神门正确答案:D3、发展成三棱针的九针针具是()A、长针B、毫针C、铍针D、锋针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脾之大络散布于:A、腹部B、胸胁部C、头部D、后背、头项部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5、可以治疗各种血症的穴位是:A、膈俞B、血海C、心俞D、太白E、委中正确答案:A6、针刺治疗痢疾的主穴是A、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B、中脘阴陵泉合谷上巨虚C、百会长强上巨虚D、曲池阴陵泉上巨虚E、大椎长强十宣内关正确答案:A7、胆绞痛的治法A、镇静安神解痉止痛B、安神定志活血祛瘀C、滋阴降火清热凉血D、疏肝利胆行气止痛E、通阳行气活血止痛正确答案:D8、疝气的治法是:A、理气散结,通络止痛B、舒筋通络C、强健脾胃D、镇静安神E、熄风止痉正确答案:A9、治疗“喘咳寒热”这类病证,在五输穴中最好选用A、合穴B、经穴C、井穴D、输穴E、荥穴正确答案:B10、治疗麦粒肿属于脾胃蕴热型需加A、鱼腰太阳风池B、合谷行间内庭C、曲池承泣三阴交D、瞳子髎丝竹空E、阳白精明攒竹正确答案:C11、牙痛隐隐,而且动摇的肾虚牙痛,取太溪、飞扬治疗,此配穴方法不属A、表里配穴法B、上下配穴法C、远近配穴法D、阴阳配穴法E、原络配穴正确答案:C12、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A、大钟B、然谷C、太溪D、涌泉E、水泉正确答案:D13、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是:A、孔最B、郄门C、太渊D、内关E、大陵正确答案:B14、屈时,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联线的中点的穴位是:A、曲泽B、天井C、尺泽D、小海E、少海正确答案:E15、治疗感冒取列缺,主要是由于A、病在太阴和阳明B、病在表C、病在咽喉D、病在肺E、病在肺卫正确答案:E16、额中线位于()A、自百会穴至前顶穴B、神庭穴起,向下l寸C、眉冲穴起,向下1寸D、头临泣穴起,向下1寸E、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正确答案:B17、足少阴肾经的起始部位是:A、涌泉B、至阴C、太溪D、然谷E、俞府正确答案:A18、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是A、阳陵泉B、丘虚C、胆囊穴D、日月E、期门正确答案:A19、太阳位于:A、眶下缘外1/4与3/4交界处B、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C、目外眦外0.5寸凹陷中D、两眉头的中间E、眉梢凹陷处正确答案:B20、治疗虚热证的咽喉肿痛宜选用:A、手太阴经为主B、足少阴经为主C、手足阳明经为主D、手太阴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E、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为主正确答案:B21、对于经脉、经筋、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红肿疼痛或麻木等症,一般多选用A、近部取穴B、经验取穴C、远道取穴D、原络取穴E、对证取穴正确答案:A22、根据异经子母补泻法,肝经的实热症,当泻A、行间B、大敦C、曲泉D、少府E、神门正确答案:D23、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是:A、冲阳B、风府C、飞扬D、风池E、承山正确答案:D24、气血不足头痛可取合谷、足三里,二穴相配可以:CA、蠲化法痰B、生发原气C、舍标从本D、标本同治E、泻实补虚正确答案:D25、治疗疟疾应在发作前A、6小时左右针刺之B、2小时左右针刺之C、1-2小时左右针刺之D、3小时左右针刺之E、4小时左右针刺之正确答案:C26、有关扁平疣描述错误的是A、多发于躯干部B、青春期女性多见C、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D、发生于皮肤浅表部位E、又名“扁瘊”正确答案:A27、听宫穴位于:A、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B、当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C、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D、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E、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的凹陷中正确答案:A28、痹证与痿证的鉴别,应以下列哪项症状为主:A、肢体关节能否随意运动B、肌肉是否瘦削枯萎C、肢体关节有无屈伸不利D、关节有无肿大变形E、肢体筋骨关节有否疼痛正确答案:B29、遗精的发生主要责之于A、肺脾肾B、心肝肾C、心脾肾D、肺肝肾E、肝脾肾正确答案:B30、风热感冒的治疗应该选A、列缺、迎香、合谷、风门、风池B、列缺、外关、合谷、肺俞C、尺泽、曲池、大椎、肺俞D、列缺、太渊、太白、合谷、肺俞E、尺泽、鱼际、曲池、大椎、外关正确答案:E31、热入营血高热需配合:A、大椎陶道B、复溜合谷C、水沟内关D、内关血海E、大椎曲池正确答案:C32、癫狂发生的病理因素主要是A、血虚B、精神刺激C、瘀血D、痰E、肝火正确答案:D33、不寐证取神门和印堂可A、局部取穴B、调理脑神C、协调阴阳跷脉D、养心安神E、安神利眠正确答案:E34、带下病的病因是A、冲任不固脾虚湿浊B、冲任不固带脉失约C、冲任不调脾虚湿浊D、任脉不固带脉失约E、任脉不固冲脉不调正确答案:B35、偏历位于腕背横纹上:A、5寸B、3寸C、2寸D、4寸E、1寸正确答案:B36、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在:A、额头部B、上肢部C、头面部D、胸部E、下肢部正确答案:D37、中风主要因为A、风火痰瘀为患B、热生风为患C、风寒湿为患D、风寒痰为患E、风热痰为患正确答案:A38、脾肾虚弱的阴挺治疗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法:A、泻法加灸B、补法C、补法加灸D、泻法E、平补平泻正确答案:C39、不孕症虚证的治法A、补益肝肾温通胞脉B、疏肝理气调理气血C、活血化瘀温经散寒D、固摄带脉利湿化浊E、理气化痰行瘀通络正确答案:A40、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A、食疗B、中药C、正骨D、熏洗E、针灸正确答案:E41、近视的治疗以取何经腧穴为主:A、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B、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C、足阳明和足太阴D、足三阴经E、足三阳经正确答案:E42、治疗胎位不正的要穴是:A、至阴B、至阳C、少泽D、昆仑E、太冲正确答案:A43、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疮疡B、呕吐C、风寒湿痹D、泄泻E、遗清正确答案:A44、寒邪内积腹痛的治法为A、毫针泻法加灸神阙B、毫针泻法加灸C、毫针补法加灸神阙D、毫针补法加灸E、毫针平补平泻正确答案:C45、四缝穴主治:A、昏迷、高热B、小儿疳积C、腰腹及下肢疾患D、胃肠疾病E、心肺疾患及上肢疾病正确答案:B4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A、秦越人B、皇甫谧C、王惟一D、徐凤E、杨继洲正确答案:E47、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可以用来治疗肺经虚证的是:A、太溪B、太渊C、尺泽D、经渠E、阴谷正确答案:B48、腹部疾病可选用()A、顶中线B、额旁一线C、额旁二线D、额中线E、额旁三线正确答案:C49、治疗实证牙痛宜选用A、颊车、内庭、二间、合谷B、下关、太溪、大迎、行间C、合谷、迎香、上迎香、列缺、印堂D、少商、合谷、曲池、内庭、列缺E、太溪、照海、鱼际、廉泉正确答案:A50、治疗带下取阴陵泉A、利湿化浊B、健脾利湿C、温肾固带D、助气化化湿邪E、固摄带脉正确答案:A51、针刺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能治疗心动过缓,这属于腧穴的A、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B、近治作用C、相对的特异性D、远治作用E、局部治疗作用正确答案:A52、小儿多动症兼有阴虚阳亢需配合A、中脘足三里B、大陵丰隆C、照海内庭D、心俞脾俞E、三阴交侠溪正确答案:E53、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A、复溜B、阴谷C、太溪D、照海E、然谷正确答案:C54、消渴合并皮肤瘙痒需配用A、头维光明B、天枢足三里C、百会上星D、内庭地机E、曲池血海正确答案:E55、下列哪组穴位更适合治疗心血淤阻型心悸A、心俞膈俞B、三阴交内关C、膻中巨阙D、心俞胆俞E、太渊丰隆正确答案:A56、外感湿热胁痛的主要病机是A、湿热内蕴络脉不畅B、气郁化火灼伤肝络C、寒凝血滞胁络受阻D、耗血伤阴络脉失养E、肝失调达络脉受阻正确答案:A57、有关漏肩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诱因主要是风寒B、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肩周炎C、又名“五十肩” “肩凝症” “冻结肩”D、肩关节活动受限E、肩部长期游走疼痛正确答案:E58、主治腹部病症的头皮针治疗线是()A、额旁l线B、枕上正中线C、顶旁2线D、额旁2线E、顶颞前斜线下2/5正确答案:D59、抽动障碍伴有眨眼臭鼻需配合A、神门三阴交B、足三里丰隆C、大椎曲池D、太阳迎香E、百会印堂肝俞正确答案:D60、头皮针针刺手法中抽提法属于()A、小补小泻B、泻法C、平补平泻D、补法E、大补大泻正确答案:B61、呕吐发作时,主要取何穴:A、足三里B、阴陵泉C、中脘D、公孙E、内关正确答案:E6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王焘B、杨继洲C、王惟一D、皇甫谧E、孙思邈正确答案:E63、首次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A、何若愚B、王惟一C、孙思邈D、滑伯仁E、皇甫谧正确答案:D64、对针灸学进行第三次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集成》B、《针灸大全》C、《针灸逢源》D、《卫生针灸玄机秘要》E、《针灸大成》正确答案:E65、治疗面瘫常选用:A、伏兔、髀关、阴市B、犊鼻、足三里、条口C、梁丘、足三里D、缺盆、膺窗E、地仓、颊车、下关正确答案:E66、治疗寒证一般用:A、补法B、灸法C、泻法加灸法D、补法加灸法E、泻法或刺出血正确答案:D67、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A、至阳B、哑门C、命门D、大椎E、风府正确答案:E68、踝部扭伤的主穴是A、阿是穴曲池小海B、阿是穴膝眼梁丘C、阿是穴申脉丘虚D、阿是穴肾俞委中E、阿是穴肩髎肩贞正确答案:C69、属于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主穴是A、百会风池膀胱俞B、三阴交侠溪C、神门太冲太溪D、心俞脾俞中极E、照海神庭中脘正确答案:C70、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A、耳轮脚周围B、耳甲C、对耳轮D、耳垂及耳垂邻近E、耳舟正确答案:A71、小儿脑瘫兼痰瘀阻络需配合A、脾俞胃俞B、通里廉泉C、中脘胃俞D、气海太冲E、膈俞丰隆正确答案:E72、对于儿童和惧针的患者,宜采用()A、快速进针法B、缓慢进针法C、单手进针法D、管针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73、面瘫兼有耳部疼痛加何穴A、合谷B、翳风C、听宫D、天窗E、听会正确答案:B74、下列腧穴中,除哪项外均属于督脉:A、水沟B、百会C、印堂D、上星E、素髎正确答案:C75、呃逆寒热虚实皆可使用A、期门太冲B、胃俞建里C、脾俞胃俞D、中脘足三里E、胃俞三阴交正确答案:D76、肝的募穴位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几肋间隙:A、4B、6C、3D、5E、7正确答案:B77、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A、少府经B、天泉C、少冲D、中冲E、天池正确答案:E78、血滞经闭宜选用下列哪条经脉为主治疗A、督脉和足少阴经B、任脉和手少阴经C、任脉和足太阴经D、冲脉和带脉E、任脉和督脉正确答案:C79、以下什么经脉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A、足阳明、太阳经脉B、督脉C、手足少阳经脉D、任脉E、手足少阴经脉正确答案:A80、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光明B、公孙C、丰隆D、偏历E、通里正确答案:D81、浅刺、疾出、放血多用于()A、虚证B、气虚证C、寒证D、热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82、内分泌穴可治疗()A、月经不调B、荨麻疹C、炎症D、胆道蛔虫E、发热正确答案:A83、遗精兼自汗需配用A、关元志室三阴交B、中极阴陵泉C、心俞肾俞神门D、肾俞太溪E、阴郗足三里正确答案:E84、治疗胃痛取中脘、足三里,所采用的取穴原则是:A、近部取穴为主B、阿是压痛取穴为主C、远部取穴为主D、穴位压痛取穴为主E、远近结合取穴为主正确答案:E85、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福循行距离腹部正中线和距离胸部正中线分别是:A、2寸和1寸B、2寸和5寸C、0.5寸和2寸D、4寸和2寸E、6寸和4寸正确答案:C86、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A、会宗B、梁丘C、大钟D、附阳E、温溜正确答案:C87、积滞的治疗以何经穴为主A、手阳明大肠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阴肺经E、足阳明胃经正确答案:E88、两乳头之间为A、9寸B、6寸C、3寸D、8寸E、5寸正确答案:D89、呃逆兼肝气郁滞需配用A、期门太冲B、脾俞胃俞C、胃俞建里D、胃俞三阴交E、胃俞内庭正确答案:A90、耳门位于:A、在面部,眉梢凹陷处B、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张口有凹陷处C、在肩部,上臂外展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D、在肩部,上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处E、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正确答案:B91、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足太阴脾经B、任脉C、冲脉D、足阳明胃经E、督脉正确答案:C92、乳痈的治法A、理气化痰调理冲任B、疏肝理气健脾和胃C、镇肝熄风清热散结D、柔肝缓急消痈止痛E、疏肝和胃清热散结正确答案:E93、鼻渊主症包括A、头身困重B、鼻头红肿。
试论湿邪致病机理及辩证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偏喜空调,加上盲目信任某些多喝水的理论,又缺乏锻炼,导致阳气内伤,水液代谢失常,聚积体内而生湿。
而湿又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这就造成旧邪未去,新邪又生的恶性循环,缠绵难愈。
今试将湿邪致病作以粗浅阐述。
一、湿证的概念湿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临床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是长夏(长夏者,六月也)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升或淋雨雾露而成,如生发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称为“湿淫”,也就是湿邪;内湿为各种原因引起人体代谢失常所生病理产物,同为致病因素。
二、湿证的致病机理外湿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伤人,由表入里而发病,故首先有皮肤麻木,筋肉关节疼痛,腰背酸楚,下肢沉重,甚至水肿等症状。
因湿邪侵入部位不痛,而又不同表现,根据湿邪致病多趋于下的特点,所以多见下部症状。
但外湿伤人很少单独致病,多与其它邪气如风、寒夹杂,实际表现又因机体健康差异而变化,素体阳虚之人多化寒,胃热素盛之人又多化热。
内湿发病较为复杂,根据《素问·经脉别论》“引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的水谷代谢依靠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得以营养全身,但还要借助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物排出体外。
故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共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脾、肺、肾三脏。
若脾、肺、肾三脏健旺无病,水饮、津液得以输布,不留不聚就无“湿”可言。
可是依《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述,内湿的生成起决定作用的虽与肺、脾、肾有关,但在此三脏中重点又是脾,因脾主运化而恶湿。
所谓运化及气化,皆为物质到能量的转化,都需充盛的阳气为后盾,湿既成邪,无论外侵或内生,病理多为机体阳气被遏,运阻水停,终至湿聚积渐产生纷繁复杂的临床症候。
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作者:侯文慧李廷荃韩杰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0期摘要:通过对“湿邪”的概述、致病特点、以及部位层次和病机深入探讨李廷荃教授治疗湿邪选方和用药规律,从不同角度为临床治疗湿邪提供指导。
关键词:湿邪;皮肤;肌肉关节;五官九窍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0-0003-04湿邪致病在临床广泛多见,病情繁杂,变化多端且不易诊断。
湿性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滞、重浊、趋下等义,易伤脾阳及阻滞气机,易夹杂它邪为患,所致疾病缠绵难愈。
李廷荃教授为山西省名医,从事教学、医疗、科研近30年。
在多年临证中对消化系统疾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等都有独到见解,在学术主张“致中和”思想,善用“和”法治疗。
李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病机多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
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
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脾胃自和。
1 “湿邪”概述在中医学中,“六气”“六淫”中均含有“湿”,但其含义和意义[1]却是大相径庭,前者表示人类及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湿气。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者则表示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称为湿邪。
湿邪经过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对该学说认识不断得到完善,临床中疑难杂病从湿论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湿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医学认为,“湿”分内湿和外湿[2],外湿为外感六淫邪气之一,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二者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李廷荃教授认为当湿气太过或者人体正气不足,超出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范畴,人体的阴平阳密状态被打破,侵入人体发展成为湿邪就会诱发疾病。
而湿邪不仅涉及脾的功能失常,肝肾失调亦是其重要的病机。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最近很多朋友都给我推荐很多所谓的黄帝内经针灸,灵枢针灸,部分人推荐的是相对靠靠谱的,还有很多是各种营销课之下的灵枢针灸,真是末法时代,群魔乱舞。
引用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观点吧。
观点一:西学东渐,针灸没落,新针杂陈,学者心态浮躁,能潜心中医的人少,能潜心钻研经典的临床者人更少,纵观近几十年来大陆新发明针灸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或取经典一角,或取人身一部,或全息之,或八卦之,或平衡之,或对应之,或结合神经刺激等等不一而足,此类新针之术,在某些疾患方面确有非凡之效,但以吾之感觉,这些总有捉襟见肘之感,绝非岐伯之针,绝非岐伯原意。
但是目前针界,没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理论来提纲挈领去指导临床者行针。
岐伯之意已失,面对复杂的人体,面对生命科学,面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像一群盲人在摸象,一群人在挖一座看不见大小的金山,我们也不知道山里有没有,有多少金银财宝,挖到一个珍珠,就好像挖到宝库、找到金钥匙一样。
造成此现象原因甚多,一则我们所见之经典,并非周秦之经典,经过战乱、政治、人为、又或岁月流失,经典中的经典,经过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各种原因的整订和修缮,已失去了经典本身的面貌,使后世学者读经之后,常有落空之感,针灸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上述各种因素一起作用下,加之在传承中,或有断代期,造就了目前针灸的现状。
观点二、若不是有付标题《灵枢》铨用,我不会对此书有兴趣。
根据这些年研读《灵枢》而有的一点领悟及鉴别力,直觉上很难将<一针疗法>与《灵枢》划上等号。
尽管如此,几天前还是买来此书,并一口气读完。
然而,心情之沉重远过于预期中的失望。
从引言看出,这是一个对针灸有热忱、有追求的针灸医师;从书中"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原文:凡是跟我上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
中医“湿邪为患”健脾化湿升清夏不盹*导读:俗语有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夏天容易困倦,在医学上是有个名称的,叫做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夏天容易困倦,在医学上是有个名称的,叫做夏季倦怠症,可能因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水气蒸发快,空气湿度大,引致中医所谓的湿邪为患。
湿邪为患,最易阻遏脾阳,使清气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承脑部,出现疲倦、昏昏欲睡的状态。
通过健脾化湿升清的按摩方法,就可以改善上述症状。
1.取坐位,用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脘穴(脐上4 寸)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2.取坐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旋摩,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
循环往复,旋摩100 圈。
3.取坐位,两手拇指张开,大拇指贴于大腿根部的内侧,虎口朝向腿的前面,从大腿根部开始,推擦两腿至踝部,然后两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进行推擦,如此反复3050次。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都在两腿的前侧,推擦按摩可以增强睥胃的功能。
推擦时要注意,手掌要贴紧两腿,用力均匀,以产生温热感为度。
4.取坐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别对两侧天枢穴(脐水平线,脐旁开2 寸),进行按揉,时间0.51 分钟。
(肖平顺)。
随着养生时代的到来,“湿气”广为人知,除湿成了养生的首要任务。
湿气不仅仅是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更影响我们的“颜面”,有一种丑就是因为湿气造成的,湿气分为寒湿和湿热。
寒湿让人胖,因为此时肾的温煦气化作用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水谷精微滞留,生成水饮,瘀血,痰浊等病理物质,变成胖人。
湿热还会让人变丑,湿热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的“浊”。
该体质人常见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
皮肤易生痤疮。
湿气的类型湿热症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寒湿症临床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口腔溃疡,口嗅。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
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和湿热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
为什么说艾灸祛湿效果最好?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灸有开郁、补阳气的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水气一样简单!艾灸分型祛湿,辩证治疗1、寒导致湿,解决的路径两个:艾灸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等这些穴位都可以提高阳气,增强人体的驱寒祛湿能力。
另外使用艾叶泡脚,除寒湿效果加倍。
《针灸学》复习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与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答案: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调理驱散体内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常见的体内不良状态,它可以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其中包括治疗湿气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针灸调理驱散体内湿气的方法和效果。
一、湿气的表现和原因湿气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湿度高等因素导致体内湿气过多。
湿气表现为身体沉重、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胸闷、浑身湿淋淋等症状。
长期潮湿的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加重湿气的问题。
二、针灸调理驱散湿气的要点针灸调理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调整体内气血的流动,达到驱散湿气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和方法:1. 三阴交穴(Sp6)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距踝骨内踝尖之上四横指。
可以用针灸刺激这个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2. 大椎穴(Gv14)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凹陷处,用针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阳气,促进湿气的代谢。
3. 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面,膝盖下方几横指的地方。
这个穴位是调理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经常刺激能够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
4. 阳陵泉穴(Ki1)位于足底部中央,最突出的地方。
刺激这个穴位可以以温阳的方式调理体内的湿气,促进湿气的排出。
三、针灸调理驱散湿气的效果针灸调理是一种依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疗法,它可以提升体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有效驱散体内湿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调理,体内湿气问题将显著减轻或消失。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使人感到更加舒适和健康。
在进行针灸调理之前,建议先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确保身体没有其他严重的疾病。
同时,如果出现针灸过程中的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总结:针灸调理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湿气状态。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大椎穴、足三里穴和阳陵泉穴等穴位,可以有效地驱散体内的湿气。
针灸调理不仅可以改善湿气问题,还能提升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湿邪能致病艾灸五穴祛湿效果更佳
湿邪致病艾灸五穴祛湿效果佳。
多雨季节湿气重。
如果不及时祛除体内湿邪,易生病。
中医认为,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春季养生,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
而湿邪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一是内湿。
总之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症状。
下面说说艾灸祛湿常用的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因此,当体内有湿气时,不妨试试艾灸疗法,你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效果好脾胃湿热是常见的湿热体质,也是在生活中一种经常可以看见的病症的,但是究竟要如何用针灸来治疗呢?这个你还得仔细看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胃湿热针灸治疗穴位八髎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曲泉穴取屈膝位向膕窝方向直刺1~1.5寸,如觉针下有搏动感时,应停止刺入,以免损伤动脉。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大椎穴位于督脉上。
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
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
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
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
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脾胃湿热饮食原则1、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
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2、水果水果中如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3、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
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4、少吃油腻、甜味品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5、饮食清淡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嗜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
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
6、多食清利化湿的食物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痹证附:股外侧皮神经炎一、填空题1为痹也”。
2.痹证可分为多种证型,但其总的发病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其总的针灸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
二、选择题一A型题1.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A 膈俞、血海可活血调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A 膈俞、血海B 阴陵泉、足三里C 大椎、曲池D 肾俞、关元E 风池、百会2.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 D 肾俞、关元可温补阳气,祛寒外出A阴陵泉、足三里B风池、风府C 大椎、曲池D 肾俞、关元 E膈俞、血海3.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B 大椎、曲池可清泻热毒A 肾俞、关元B 大椎、曲池C内关、合谷D膈俞、血海 E 阴陵泉、足三里二B型题A行痹 B 痛痹 C 热痹 D 着痹E湿热痹痹证中主要由寒邪所致的为:B2.痹证中主要由风邪所致的为:A3.痹证中主要由热邪所致的为:C4.痹证中主要由湿邪所致的为:D三D型题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C 热痹用泻法,不用灸法A 泻法B 补法C 只针不灸D 只灸不针E 针灸并用2.针灸治疗着痹可配用的穴位是:DE 着痹应配合健脾除湿穴位,阴陵泉、足三里可健脾除湿A 肾俞B关元 C 大椎 D 阴陵泉 E 足三里四X型题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BCD 热痹不用灸法,刺络拔罐可促进热毒的清泻。
A泻法B只针不灸 C 刺络出血 D 拔罐 E 针灸并用2.行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BDE 健脾除湿用于着痹A通经活络B活血祛风 C 健脾除湿 D 泻法 E 针灸并用三、改错题1.治疗着痹宜只针不灸。
针灸并用。
着痹主要由湿邪所致,湿为阴邪,灸可除湿2.治疗痛痹的穴位针刺均用泻法。
以泻法为主。
因为肾俞、关元用补法或温针灸法四、简答题1.简述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痹证?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隔日1次2.简述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为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五、问答题1.试述行痹的病机及处方配穴的深刻含义。
中医调理湿气的针灸疗法及穴位推荐中医认为,湿气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
湿气主要指人体内部湿润程度过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受阻等问题。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理湿气的疗效。
本文将就中医调理湿气的针灸疗法及穴位推荐进行探讨。
一、针灸治湿气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湿气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外湿,包括天气湿冷、居住环境潮湿等;二是内湿,包括脾胃功能不佳、体质过重等。
针灸治湿气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经散寒:湿气多伴随寒邪,寒湿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通过选取温经散寒的针灸方法,可以消除体内的湿寒之邪。
2. 活血化瘀:湿气往往导致气机不畅,容易形成瘀血。
通过选取活血化瘀的针灸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排除体内的湿气。
3. 利水除湿:湿邪多伴随水湿,通过选取利水除湿的针灸方法,可以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
二、常用的针灸疗法1.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常见的针灸疗法,对于湿气的排除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选择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温经散寒,促进湿气的排出。
2. 寒温刺激疗法:可以通过寒温刺激来调理湿气。
如利用冰火针的刺激作用,刺激体表穴位,促进湿气的排除。
3. 连络疗法:连络疗法是一种将局部穴位连接起来进行刺激的方法,可以通过调理相连的经络,帮助湿气的排除。
如通过连络手少阳、足厥阴经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4. 导引疗法:通过选取相关穴位,进行导引疗法,帮助湿气的排出。
如选择足三里、气海等穴位,通过按摩、针刺等方式进行刺激,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
三、推荐的穴位1. 中脘:中脘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可以通过艾灸等方法进行刺激,温经散寒,调理湿气。
2. 关元:关元位于下腹部,是脐中点上1.5寸的位置。
可以通过艾灸等方法刺激关元,温经散寒,促进湿气的排除。
3. 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微屈时,位于膝盖外侧的横指处。
可以通过按摩、针刺等方式进行刺激,有利于湿气的排出。
4. 气海:气海是位于腹部的重要穴位,通过按摩、针刺等方式刺激,可以帮助湿气的排除。
湿寒交加灸透这五穴横扫体内湿寒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湿性黏浊,如油入而!体内湿气重了,吃再多的药,打再多的针也是不嫌够的!而这时候如果你艾灸,就会发现祛湿太轻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水泡,正是快速祛除我们体内湿气的表现!故而,在这个潮湿的时节——又湿又冷的雨水节气,我们用艾灸来祛湿,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艾灸的开郁、补阳气作用,可以快速运化湿气,蒸腾湿气,就像太阳蒸发湿气一样!特别注意:寒湿气往往通过5大穴位进入体内1、肩颈部的“大椎穴”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2、前胸的"膻中穴"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4、腰部的“命门穴”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5、脚底的“涌泉穴”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非常重要,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1、日常保健艾灸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