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劳动经济学 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
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能够分析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概述1.1 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和功能1.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不完全信息第二章工资理论2.1 工资决定的古典理论2.2 工资决定的微观经济学理论2.3 工资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第三章劳动力需求3.1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和分类3.2 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3.3 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分析第四章劳动力供给4.1 劳动力供给的概念和分类4.2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4.3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分析第五章劳动力市场政策5.1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类型和目标5.2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和效果5.3 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现状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4.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40%。
六、劳动力市场歧视6.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和类型6.2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6.3 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状和问题七、劳动法律制度7.1 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7.2 劳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原则7.3 劳动法律制度的评价和效果八、劳动力迁移8.1 劳动力迁移的定义和分类8.2 劳动力迁移的理论解释8.3 我国劳动力迁移的现状和问题九、劳动力教育和培训9.1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基本概念和框架9.2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和供给9.3 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政策和效果十、劳动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0.1 劳动经济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0.2 劳动经济学在政府劳动力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0.3 劳动经济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十一、劳动经济学前沿话题讨论11.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1.2 劳动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11.3 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一、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比较11.1 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结构11.2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差异和原因11.3 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和全球劳动力市场十二、劳动经济学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12.1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力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2.2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市场调整中的应用12.3 劳动经济学在社会保障政策中的应用十三、劳动经济学模拟与游戏13.1 劳动经济学模拟的意义和作用13.2 劳动经济学模拟的设计与实施13.3 劳动经济学模拟案例分析十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4.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14.2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实证方法14.3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批判性评价十五、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劳动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回顾15.2 劳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5.3 对劳动经济学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涵盖的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包括了从劳动力市场概述到课程总结与展望的十五个章节。
第一章导言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除吸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借鉴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训练的领域。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自然人口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人力资源管理: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
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1)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2)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3)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4)注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相结合。
如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与企业兼并和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问题。
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运行规律、劳动力资源配置以及劳动与生产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劳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劳动生产率等现象,探讨劳动政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分析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解释工资决定和就业波动的机制。
3. 探讨劳动力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4. 了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5.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导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劳动市场的供求分析: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决定理论。
3. 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的衡量、失业的原因与后果、就业政策。
4.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决定因素、提高途径。
5. 劳动报酬与分配:工资水平、工资差别、收入分配公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系统地传授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劳动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就劳动经济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讨论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占总成绩的40%。
六、第六章:劳动力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内容:1. 劳动力迁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劳动力迁移的定义、类型及影响因素。
2. 劳动力迁移的经济效应: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经济影响。
3.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人口流动的特点、城市化的进程及影响。
4. 劳动力迁移政策:我国劳动力迁移政策的演变及现状。
教学方法:1. 讲授:劳动力迁移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经济效应。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案例,加深对劳动力迁移的理解。
人民大学版劳动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证研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劳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证研究。
2.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1.1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1.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3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衡第二章工资决定理论2.1 经典工资理论2.2 现代工资理论2.3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流动第三章就业与失业3.1 就业与失业的概念与衡量3.2 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3.3 失业的成因与对策第四章劳动权益与劳动法律4.1 劳动权益的保障与实现4.2 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4.3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经济学5.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2 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3 企业劳动经济学实践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阐述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占总评的30%。
六、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流动6.1 劳动力结构的类型与特征6.2 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与影响6.3 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七、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投资7.1 人力资本概念与衡量7.2 教育投资的决定因素与效果7.3 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八、劳动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8.1 劳动就业政策的目标与工具8.2 我国劳动就业政策的历史与现状8.3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与改革九、劳动经济学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9.1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9.2 劳动经济学在就业政策分析中的应用9.3 劳动经济学在收入分配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10.2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0.3 劳动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六、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阐述劳动力结构、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劳动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就业:指到达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失业率: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失业状况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就业失业理论:就业理论产生于解决失业问题的实践中。
失业现象最初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以后日益严重,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其展开研究,就业理论成了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可以与充分变就业状态并存。
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得一种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复习思考题1、请说明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一、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名单1、劳动经济学袁梦、汪海建、杨豪、贾文娜、张佳宁、慕文珺、姚思彦、解雨巷、税丹丹、刘飞、潘锋、肖思依、祝慧琳、钱盛、杨宇、章乐乐2、劳动关系学张杨、徐亦肖、秦泽华、徐景昀、李一甲、李东辰、李彦君、李贞、廖慧珍、林瑶、扎西顿珠3、人力资源管理刘凯乐、黄清、端木郁芊、郑沛琪、刘美岑、吴艳华、张杰、毕玥、华慧娟、黄宁宁、黄佩仪、贾筱、李骏婷、李宇驰、孟冉、王畅、王晓瑜、王笑蕊、闻婧、徐晓世、颜绿苑、杨思婧、叶津灼、张家玮、张然、钟燕敏4、社会保障郭倚铭、乔抒晨、李艾熙、王晶楠、王晓慧、李佳佳、李珂娜、赵晰、栾奕、王迪、姚初晴、霍萱、曹阳硕、王燊成、高琪、林姣二、人大劳动人事学院保研(推荐免试)复试安排1、进入“复试名单”的申请人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上支付复试费并下载打印《复试通知》。
2、复试报到时间地点:10月11日(周六)下午14点—16点,求是楼343A室3、复试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1)有效期内的身份证、按期注册的学生证;2)《申请免试攻读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和学院公章;如学分绩、专业学分绩排名、专业综合排名、班级学分绩排名、班级综合排名等信息有涂改,必须由学院相关负责人(如教务秘书、学院领导)签字并在修改处加盖公章;3)本科三学年成绩单,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4)提交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其成绩须达到426分以上。
如报到时不能提交完整材料,请尽快补齐,如因此影响录取结果,责任自负。
网上报名信息不属实及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发现,取消其复试资格,并予以公示。
4、考试安排:(1)笔试及跨一级学科加试专业:劳动经济学笔试科目:劳动经济学加试:经济学专业:劳动关系笔试科目:劳动关系加试:管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笔试科目: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加试:管理学专业:社会保障笔试科目:社会保障学加试:社会学笔试时间地点:10月12日上午8:30-11:00,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加试时间地点:10月12日晚上18:00-20:00,求是楼347注:考生需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于考前20分钟开始入场,迟到15分钟后不准参加当场考试。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概念: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我国: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60岁,女55岁。
◆劳动参与率公式: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劳动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运用的劳动力资源。
它等于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力数量: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劳动力人数的多少。
劳动力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微观方面:1、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2、劳动者的工作偏好。
宏观方面:1、人口规模及人口自然结构。
2、经济发展状况。
3、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收入约束线:是指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一定的状况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知识点复习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重点:劳动需求曲线三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卖方垄断、买方垄断完全竞争企业: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举例: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的小企业卖方垄断企业:企业作为卖方,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是完全垄断的,而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举例:生产登山用品的某龙头企业买方垄断企业:企业作为买方,所面临的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完全垄断的,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举例:偏僻小城镇上的一个效益很好的服装厂两类决策时间:短期、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反映劳动价格和劳动需求的关系。
劳动价格:单位工作时间的劳动价格,工资率,W劳动需求:劳动数量,按工作时间计算,L三、劳动需求曲线分析MP▪MR=MLC基本假设:1.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R=QP-C2.市场结构3.决策时间决策方法:边际分析法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中所获得的收益超过生产这一单位产出所花费的成本,那么就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中所获得的收益少于所增加的成本,那么就减少这种产出;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中所获得的收益恰好等于增加的成本,那么不改变这种产出量是最好的做法。
决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品(MP):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变化。
边际收益(MR):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出售所带来的收入变化。
边际收益产品(MRP):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
MRP=MP▪MR劳动的边际成本(MLC):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决策原则的一般表达式:MLC = MP▪MR(一)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曲线前提假设:1. 利润最大化目标2.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P和W是固定不变的)3. 短期:只有劳动力的投入量可变长期: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均可变决策原则:MRP=MP▪P=W一)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曲线 长期前提假设1. 利润最大化目标2.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P 和W 是固定不变的)3. 长期: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均可变 决策原则: MRP=MP▪P=W(一)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曲线 短期结论: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和MRP 曲线是一致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之所以是向下倾斜的,是因为MRP 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劳动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第一章测试1.所有与劳动有关的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参考答案:错2.资源的闲置和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并存。
参考答案:错3.劳动力资源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这一方面。
参考答案:错4.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参考答案:劳动的人5.劳动力是指()参考答案:人的劳动能力6.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的问题参考答案:是什么7.规范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的问题?参考答案:应该是什么8.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参考答案:必须保证劳动力维持生命的最起码的收入或物质生活条件;劳动力不能储存;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劳动力形成周期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9.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相比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劳动力在流动中具有一定主动性和决定性;劳动的所有权不能转移;劳动的所有者是自然人10.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诀评价问题?参考答案:“互惠”基准第二章测试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工资率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主体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参考答案:错2.重视闲暇的人无差异曲线比不重视闲暇的人无差异曲线陡峭。
参考答案:对3.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来看,劳动力供给主、客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参考答案:对4.()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参考答案:劳动力供给弹性5.一国的平均工资率从10元/小时上升到15元/小时,该国总的劳动力工时供给上升了60%,则该国的劳动供给曲线是()。
参考答案:富有弹性的6.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参考答案:劳动者个体7.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的。
参考答案:可能存在向后弯曲的情况8.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参考答案:人类主观能动性;教育因素 ;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营养因素9.个人劳动力供给是指()参考答案:劳动者个人决定是否参加社会劳动;劳动者个人决定准备工作多长时间;单个劳动者的工作决策10.个人预算约束线的形状取决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包括()参考答案: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劳动能力状况;工资水平第三章测试1.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不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