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40
2024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物理实验热点2024中考物理复资料:物理实验热点一、引言物理实验是中考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物理实验热点对于提高中考物理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复资料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梳理物理实验知识点,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物理实验热点概述2.1 力学实验1. 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量。
2. 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 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4. 研究物体的浮力、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力。
2.2 热学实验1. 探究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2. 研究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等物态变化。
3. 验证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传递方式。
2.3 电学实验1. 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量。
2.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3. 研究电磁铁、电磁感应等电磁现象。
4. 验证电能、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2.4 光学实验1. 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2. 掌握凸透镜、凹透镜、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
3. 探究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高级光学现象。
三、物理实验热点详解3.1 力学实验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了解其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测量范围、校零等。
2. 验证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探究物体运动规律:运用图像、数据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了解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3.2 热学实验1. 探究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通过实验了解热量传递的过程,掌握热量计算方法。
2. 研究物态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过程。
3. 验证热传递方式:通过实验探究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传递方式的差异。
3.3 电学实验1. 测量电流、电压、电阻:掌握基本测量方法,了解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2. 探究串并联电路:通过实验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布规律。
3. 研究电磁现象:了解电磁铁、电磁感应的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操作。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梳理【重点实验部分】实验一《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奈(蜡)2. 实验过程:(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并不断搅拌(3)记录温度计示数。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AB段是熔化过程OA:固态,温度升高A点:固态AB: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B点:液态BC:液态,温度升高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可能状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3.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3. 实验结论: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4. 实验注意事项:(1)为缩短试验时间采取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杯盖;(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用水加热试管的目的:试管均匀受热。
(4)搅拌器搅拌颗粒物作用:使被探究物体均匀受热。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实验二《探究液体沸腾特点的实验》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搅拌器等2. 实验过程:(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3)待温度计示数为900C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示数,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
3.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有确定的温度。
4. 实验注意事项:(1)缩短试验时间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加盖;(2)如何验证沸腾必须吸热(沸腾时将热源移走,沸腾停止。
)(3)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4)沸点影响因素: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高原气压低,沸点低)(5)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 实验器材:激光光源,可折叠硬纸板,量角器,尺子,笔等2. 实验过程:(1)改变入射角大小,记录对应的反射角(2)把反射光所在的硬纸板向后(或向前)折,观察是否在纸板上有反射光出现3. 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和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4. 实验注意事项: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1.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的使用。
-长度测量:使用直尺、卡尺、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线段、直径、周长的测量。
-质量测量:使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时间测量:使用秒表、计数器等仪器进行时间的测量。
2.物理量的计算:如速度、加速度等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通过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速度,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加速度的计算:通过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来计算加速度,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3.力的作用和测量: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用于测量力的大小,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受力的大小成正比。
4.光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的实验:如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原理、光的反射定律等。
-通过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可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定律。
-利用反射定律,可以解释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等现象。
5.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声音的振动形式、声音的传播速度等。
-声音的频率和振动形式实验:可以通过频率计测量声音的频率,并通过示波器观察声音的振动形式。
-声音的传播速度实验:通过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和距离,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6.电流电路和电池的实验: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等。
-串联电路实验:通过连接两个或多个电器元件,形成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电路。
-并联电路实验:通过连接两个或多个电器元件,形成电流有多条通路的电路。
-电池的电流和电压实验:可以通过直流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
以上只是中考物理实验涉及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更详细的知识点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章节进行学习和总结。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中考热学3类重点实验》重点实验1:探究晶体熔化实验一、探究晶体熔化实验基本思路【实验装置】【探究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探究过程】1.安装实验装置顺序:自下而上安装好实验装置。
2.分别将碎冰和石蜡放入两支试管中,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加热碎冰和石蜡,并用搅拌器不断不断搅拌。
3.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 完成碎冰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图像】【实验结论】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1)温度保持不变;(2)继续吸收热量。
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1)温度不断升高;(2)继续吸收热量。
【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2.选用较小固体颗粒:易均匀受热。
3.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使固体均匀受热。
4.烧杯中水量:不宜过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浸没试管中固体即可。
5.温度计插入的位置:不能接触到烧杯底部和侧壁。
6.烧杯中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不沸腾:烧杯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外。
水没有温度差,试管内的水不在吸热,故试管中的水不会继续吸热。
7.冰熔化的温度低于0℃:冰中含有杂质。
二、探究晶体熔化实验命题点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1)使物体受热均匀;(2)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1)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2)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融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重点实验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一、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基本思路【实验装置】【探究方法】实验法,归纳法【探究过程】1.安装实验装置顺序:自下而上安装好实验装置。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专题
1. 力学实验专题:
a. 弹簧的伸长与力的关系,通过改变悬挂在弹簧上的质量,测量弹簧的伸长,并绘制出伸长与力的关系图。
b.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通过改变斜面的角度和物体的质量,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角度、物
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c. 简单机械的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
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机械优势的概念。
2. 光学实验专题:
a. 光的反射与折射,通过实验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
播情况,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如斯涅尔定律等。
b.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调整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观
察成像情况,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
关系。
c. 光的色散,通过将光线通过三棱镜,观察到光线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现象,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和颜色与波长的关系。
3. 电学实验专题:
a. 串、并联电路的特性,通过搭建不同的串、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研究电流和电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分布规律。
b. 电阻的测量,通过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大小,研究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
c. 电池的电动势测量,通过使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动势,研究电池的特性和电动势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以上只是初中物理中考实验专题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实验可以进行。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这些介绍对你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光热部分一、平面镜成像实验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二、凸透镜成像实验(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放好仪器、点燃蜡烛后,调整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cm,试问: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下图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示意图,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 为凸透镜的焦点。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左侧时,若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光屏未画)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侧a、b 、c、d 四点中的点处。
就是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三、观察水的沸腾和晶体熔化实验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两个错误之处:(2)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甲)(乙)所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初三物理实验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实践操作和验证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1. 力学实验:- 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天平进行测量,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测量重力:通过弹簧秤测量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
- 摩擦力的测量:探究不同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了解力的矢量性质,如何将多个力合成或分解。
2. 热学实验:- 温度的测量: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或液体的温度。
- 热膨胀实验:观察物体在受热时体积的变化。
- 热传导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3. 光学实验:- 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和曲面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 光的折射:通过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率的概念。
- 光的色散:通过棱镜观察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4. 电学实验:- 电路的连接:学习如何安全地连接电路,包括串联和并联。
-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 电阻的测量:通过欧姆定律测量电阻值。
- 电功率的测量:了解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电器的功率。
5. 磁学实验:- 磁铁的性质:观察磁铁对铁磁性物质的吸引和排斥。
- 磁场的描绘:使用铁粉或小磁针描绘磁场的分布。
6. 声学实验:- 声音的产生:通过敲击物体产生声音,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 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效果。
- 音调与响度:通过改变音叉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了解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7. 能量转换实验:- 机械能与热能的转换:通过摩擦生热实验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通过电动机和发电机了解电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换。
8. 实验误差分析:- 学习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并尝试减小误差。
9. 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密度测量实验一、常规方法测固体密度原理:m Vρ=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水、细线、石块。
步骤:天平测质量—→①先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取示数V 1;③用细线系住石块,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取示数V 2。
由②③可得:V 石=V 2-V 1密度的表达式:21mV V ρ=-(√)mV ρ=石(×)【结果必须用测量所得量表示】误差分析: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会因石块沾水上天平,导致m 偏大,最终ρ偏大。
例1.为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其质量,当天平年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亦,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亦,则:排水法测体积m V ρ↑=↑不变①先用排水法测体积(体积测量准确)②后用天平测质量(质量测量偏大)沾水的石块(1)金属块的质量为39g ;m 金=m 砝+m 游=35g +4g =39g(2)金属块的体积为5cm 3。
V 金=V 2-V 1=30mL -25mL =5mL=5cm 3(3)金属块的密度为7.8g/cm 3。
3339g==7.8g/cm 5cmm V ρ==金金二、常规方法测液体密度原理:m Vρ=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待测液体。
步骤: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待测液体,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1;②把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示数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 2。
①烧杯和液体总质量m 1②倒出液体V ③烧杯和剩余液体总质量m 2由①③可得:m 倒出=m 1-m 2密度的表达式:12m m Vρ-=(√)m Vρ=倒出(×)【结果必须用测量所得量表示】误差分析:①若先测体积再将液体全部倒入烧杯测质量,会因液体挂壁倒不干净,导致m 偏小,最终ρ偏小。
②若先测质量再将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会因液体挂壁倒不干净,导致V 偏小,最终ρ偏大。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1热学实验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quot;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水沸腾前水沸腾后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2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实验补充】(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汽化方式异同点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沸点时剧烈程度缓慢剧烈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考点方向】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6、水沸点98度,原因: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3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物理实验专题归类复习一、.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测固体的密度: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测液体密度:⑴ 原理:ρ=m/V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 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 1-m 2)/ V二.测量长度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 ,则细铜丝直径为L/n 。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 ,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 1和N 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 2=0.3N 1/N 2 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体体积V=V 2-V 1A 、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B 、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形状规则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光的直线传播 2.声音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
那么,光为什么能够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原理。
实验装置:1. 一块直尺2. 一支小刻度的木尺3. 一台激光指示器4. 一块白色纸板5. 一面光滑的反光镜实验步骤:1. 将直尺竖直固定在桌上,并将白色纸板放在直尺的上方作为屏幕。
2. 将小刻度木尺竖直放在地上,作为参考物。
3. 将激光指示器打开,将其固定在直尺一端的底座上,使其指向纸板的中央。
4. 将反光镜放在纸板的底部,并将其倾斜,使激光打在镜面上,并反射到纸板上。
5. 观察纸板上的光亮点,可以看到光沿直线传播,并将与直尺上的参考线对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光亮点沿直线传播,并与直尺上的参考线对齐。
这表明光沿直线传播,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这一原理是因为光在真空中传播时,受到电磁场的作用,其速度是一个恒定值,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发生弯曲。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日光穿过窗户射进房间,光线的路径就是直线。
而这个实验通过激光指示器和反光镜的使用,使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来验证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
实验装置:1. 一个空心铁筒2. 一块金属钢板3. 一根柔软的弹性绳4. 一个频率发生器5. 一根长木杆实验步骤:1. 将空心铁筒竖立在桌上,固定好。
2. 将金属钢板放在铁筒的顶部,并用柔软的弹性绳固定。
3. 将频率发生器的输出线连接到金属钢板上,并设置合适的频率。
4. 用木杆轻轻敲击金属钢板,观察并听取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钢筒上的钢板振动,并发出声音。
2023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1一、实验专题(一)15个重要探究性实验1.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3.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7、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8、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9、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0、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1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12.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3.探究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4、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力的作用等;15.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二)电学两个重要实验实验原理器材、电路图实验注意点实验结论伏安法测电阻RUI=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明显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UIP=多次测量是要测出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若U实=U额则P实=P额若U实>U额则P实>P额若U实﹤U额则P实﹤ P额(三)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案例(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6)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8)物体吸取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9)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10)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1)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13)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15)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1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物理定律、原理等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力和运动的关系 3、物体浮沉条件4.阿基米德原理 5、二力平衡的条件 6、杠杆平衡条件7、光的反射定律 8、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9、光的折射规律10、凸透镜成像规律 11.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 12.分子动理论13.串、并联电路的分派规律 14、欧姆定律 15、焦耳定律16.右手螺旋定则 17、磁极间的作用规律 18、能量守恒定律三、初中物理公式(一)有两套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序号公式合用范围各物理量及单位1 ρ=m/v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ρ密度kg/m3m质量kg V体积m3g/cm3g cm32 v = s / t求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v速度m/s s路程m t时间skm/h km h3 P = W / t求做功的功率、功和做功时间P功率W W功J t时间sk W k W·h h (二)基本公式(只能采用国际单位)序号公式合用范围各物理量及单位1 G = m g求物体的重力和质量G——重力(N)M——质量(kg)G——重力常量9.8N/kg2F浮=ρ液g v排= G排求受到的浮力液体密度、体积F浮——浮力(N)ρ——液体密度(kg/m3)V 排开(浸在)液体体积(m3)3 P =ρg h求液体的压强、密度和深度P——压强(Pa)ρ——液体密度(kg/m3)h——深度(m)4 P = F / S求物体的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压强(Pa)F——压力(N)S——受力面积(m2)5 W = F S求机械做功的多少、力和距离W——功(J)F——做功的力(N)S——做功距离(m)6 η=W有/W总求机械效率和有用功、总功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J)W总——总功(J)(三)推导出的公式(只能使用国际单位)四、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一)常数(二)常用单位换算五、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六、电学专题(一)两种基本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21I I I == 21I I I += 电压特点 21U U U += 21U U U == 电阻特点 21R R R +=总21111R R R +=总 比例关系212121R R U U P P == 122121R R I I P P == (二)两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定律名称 重要内容公式研究方法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